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6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以邪见、疑、无明,缘灭道无漏,灭道忍生,知灭道谛故,彼邪见、疑、无明即断,名遍知所缘故断。言所缘者,即灭道谛也。

  “释曰:前三句,明断见惑因,第四句,明断修惑因”,这个颂,一共四句,前面三句,讲的是断见所断的烦恼,见惑,天台宗就是见思二惑,见惑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;修惑,就是所谓思惑,就是修道所断的烦恼。那么前面三句讲的是见道的烦恼怎么断,有三种;第四句是修道所断的烦恼,有一种方式。

  那么先说见道的。“且断见惑,总有三因”,我们先说这个断见道所断的烦恼,总的来说有三种因相,就是三个方式。

  “遍知所缘故”,第一句,遍知所缘故者,这句话的意思,“第一因也”,这是第一个因。“此名遍知所缘故断”,这个断法,叫遍知所缘故断,以这因相来断,以这样的原因来断见断的烦恼的。那么具体说是哪一些呢?“谓苦集断自界缘惑”,这个是具体地说就是苦集断的自界缘惑,在苦谛下、集谛下断的烦恼分两类,一种是缘自界的,缘自己,我们以欲界来说,欲界的苦谛下、集谛下断的烦恼,一种是缘自己欲界的,一种是缘色界、无色界的,前面讲的上缘惑,一种是自界缘,一种是上界缘,两样不一样。自界缘,因为他缘自界的,“缘自欲界苦集故”,它缘自己欲界的苦集谛,这些烦恼就是缘自己欲界的苦集谛的,这个烦恼怎么断呢?“若苦集忍生”,苦集忍生,就是产生这个智慧,这个苦集智忍它生的时候,把苦集谛的真相完全明白了,那么这些以前的错解的烦恼自然不生了。本来你说,你当它是个人,当他一个女人,当他一个漂亮的人,你产生贪心,当他人是一个仇人,你生起瞋心,当你看到它既不是仇人,又不是女人,是一个木头,那么你贪心、瞋心都生不起来了,那些烦恼都没有了,所以说你把所缘的境界,彻底证清楚了,摸清楚了之后,那这些烦恼,自然就没有了,这就是说遍知所缘故,把所缘的境全部彻底了解之后,这些烦恼自然就断掉了。“既知苦集”,当你证到苦集的忍(就是智慧了),证的时候,把苦集谛的真相明白之后。

  “既知苦集,故知自界缘惑断,由遍知所缘故断”,这个自界所缘的惑,就是缘这个搞不清楚,欲界的苦集二谛搞不清楚的烦恼自然就断掉了。搞清楚了就断掉了,既不是女人,你贪心从何而起?既不是仇人,你瞋心从何而起?这样子,就是断掉了。“由遍知所缘断故”,这个断法,就是遍知所缘,把所缘的境界,全部彻底地了解之后,它自然就断掉了。这是一般的,见所断的烦恼都是这样断的,这是最普遍的方式。

  什么叫所缘?“言所缘者,即苦集也”,这是苦集二谛了,你迷苦的,苦忍生的时候,就证到了,不会再迷,你迷集谛的,当集谛的忍生的时候,彻底明白之后,再也不会疑了。那么这是苦集二谛的。

  见灭、见道的情况,因为是无漏法了,灭道二谛是无漏法,它情况不一样,再说,这是另外一种。见灭、见道的烦恼断的时候,在见灭、见道下边,分两种,一种是有漏缘惑,一种是无漏缘惑,无漏缘惑,就是邪见,无明、疑,它是直接缘灭谛、道谛的无漏法的,有漏缘惑,就是贪瞋慢,它是缘灭道二谛的邪见,疑、无明的,缘的法是邪见、疑、无明,邪见、疑、无明又缘无漏的道谛、灭谛。所以说,它是间接缘的,这一些叫有漏缘惑。那么在灭道二谛的无漏缘惑,就是邪见、疑、无明等等,这些缘灭道无漏,当灭道智忍生的时候,你灭道二谛不明白的,那个时候没有智慧,当这个智慧一生的时候,灭道二谛的真相全部明白了,那么你邪见也好,疑也好,无明也好,也就断掉了。

  “知灭道谛故,彼邪见、疑、无明即断,名遍知所缘故断”,这两种都是遍知所缘故断。本来你是邪见,认为是灭谛是没有的,没有涅槃的,现在的世界上说,“这哪里有涅槃呢?世间就是这么回事情。道谛也没有,你修道白白的浪费时间,证不到果的”。当你彻底证到灭道二谛的时候,这些邪见当然就没有了,你看清楚了,是能证的,道谛是能通达到这个灭谛的道路,是有的,那么你这些邪见也没有了,疑也没有了,无明,糊里糊涂的那些当然也没有了。这些烦恼,都是你所缘的境彻底明白以后,自然就断掉了,都是遍知所缘故断,这是第一类。

  它们的所缘境,灭道二谛,跟苦集谛不一样,苦集谛是知道苦集的真相——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灭道二谛是道如行出,灭静妙离,这个是灭道二谛的真相明白以后,自然它的烦恼就断。这两种都属于遍知所缘故断,这是第一种断法。

  

  断彼能缘故者,第二因也,此名断彼能缘故断。谓见苦集,断他界缘,以自界缘惑缘他界缘惑,他界缘惑,是所缘境,自界缘惑是能缘心也。若断自界缘惑时,彼他界缘惑即随断,名断彼能缘故断。言能缘者,即自界缘是也。 

  第二种,“断彼能缘故者,第二因也”。

  那么这里,我们说前面没有听过的,那是绝对困难的,因为前面名相,你认都认不到它,它起什么作用,你怎么想得起来呢?根本没有办法,那你怎么办呢?如果真正要安心学下去,补嘛。前面那个讲烦恼的时候,上缘惑了,有漏缘惑了,无漏缘惑了,都讲过的,去看一看,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,多下一点功夫。学法就是要舍得下功夫,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头目脑髓,尚要牺牲,为了求佛道位,度众生,我们难道花一点功夫去研究一下佛经都舍不得去花?那也太可怜了。世间上为名、为利、为自己、为家庭,拼命念书,十年寒窗,现在就不止十年了,小学六年,中学六年,再加大学四年,是十六年了,再加研究生再要几年,有的还要出洋去考博士,还要几年,他们这样子勤奋,为什么?为世间法,难道我们为佛法就舍不得下一点点功夫?这个太惭愧了。我们决定要把这个担子负起来,不要畏难,我们说世间上的大学的课程,你们如果接触过的,并不容易,数理化的一类东西,非常之艰深,恐怕比我们这个还要难得多,就是哲学系的,研究哲学的,也是不见得比我们要容易得好多,我们这个也属于佛教的哲学里边的基础部分,不是太难的部分。我就看到以前,北京大学,这是解放前,北京大学教材《印度佛教概论》,我就看过的,前面的讲原始佛教的时候,基本上就是《俱舍》的东西,那么它也是大学哲学系的一门功课,并不是很难的。那么我们是出家了,修行的人,难道这一点都害怕,那就比不上一个在家人了,那算什么出家呢?

  第二种原因,“断彼能缘故”,它能缘的法断掉了,它本身也断了,这个不是遍知所缘了,不是它所缘的境明白之后,它断,是能缘它的法断了,它也断,这是一种特殊情况。此名“断彼能缘故断”,第二种断法,叫断彼能缘故,把它能缘的法断掉了,它也断了。

  这里我们再重复一下,什么叫能缘、所缘。我们看东西,能看的是眼睛,或者眼识,所看的是桌子、凳子,或者是茶杯,那么能缘就是眼识,所缘就是茶杯。(122A)那么这里,是烦恼,它能缘它的法,就是能缘它的烦恼了,烦恼缘烦恼了。一个是所缘,它本身是所缘的烦恼,当能缘它的烦恼断掉之后,这个被缘的烦恼也就跟着断了,这是第二种方式,跟前面不同。

  “谓见苦集,断他界缘,以自界缘惑缘他界缘惑,他界缘惑是所缘境,自界缘惑是能缘心”,这个具体的跟你说了,这个断彼能缘故断的烦恼,是哪一类呢?是见苦、见集所断的他界缘,就是上缘惑。这个上缘惑,本身是缘上界的,而自界缘惑能缘他,自界缘惑能缘他界缘惑,当自界缘惑断的时候,他界缘惑也就跟着断。那么自界缘惑是能缘的心,他界缘惑,就是这个上缘惑九种,就是所缘的境,这能缘、所缘给你讲清楚了,不是其他的能缘、所缘。自界缘的烦恼能够缘他界缘的烦恼,这么一个是能缘,一个是所缘。

  “若断自界缘惑时,彼他界缘惑即随断,名断彼能缘故断,言能缘者,即自界缘是也”,这是圆晖法师的悲心,再三地给你讲,自界惑是能缘。前面讲过了,又跟着讲了三五句话,又重复一次,就是怕我们搞不清楚。这个断法是什么呢?就是在苦集谛二下的他界缘惑,他缘的境是上二界的苦集,而自界缘惑能够缘它,当自界缘惑断掉之后,这个他界缘惑也就断了。这个比喻什么?他就打个比喻,就是说好比一个人,他很脆弱,没有力量的,他就靠在树枝上,靠在树头,头抬着看上边,看上边就是上二界缘了,看上二界的苦集二谛,他是不缘自己本身欲界的,但是,他要靠着那个树头,这个树头就是能缘它的自界缘惑,靠着它。如果树头倒了,他也就倒下去了,因为他靠着树头站在那里的,自界缘惑断掉了,它也就断掉了。这就是说,断彼能缘故断,能缘它的烦恼断掉了,它本身也站不住了,也就断掉了。这是一种特殊的断法。

  

  断彼所缘故者,第三因也,此名断彼所缘故断。谓见灭道,断有漏缘惑,以灭道下,贪等有漏缘惑,缘邪见等无漏缘惑,无漏缘惑名为所缘。所缘若断,彼能缘有漏缘惑亦随断,故名断彼所缘故断。言所缘者,即无漏缘惑是也。 

  第三种,“断彼所缘故”,反过来,所缘的境断掉了,它也断掉了,这是第三种的断法。

  “此名断彼所缘故断”,把它所缘的境断了之后,它就断了,它的因就是断彼所缘,把它所缘的境断掉之后,它本身就断,这是指具体指哪一些呢?“谓见灭道,断有漏缘惑”,就是指见灭,见道下边所断烦恼的有漏的缘的烦恼。在苦集二谛下的烦恼分两种,一种是自界缘,一种是他界缘,在灭道二谛下的烦恼,分两种,一种是有漏缘,一种是无漏缘,我们今天叫你们带那个演培法师的一个表,一百二十七页,一个表,苦谛下边,它断的烦恼,一种是自界缘,一种是他界缘,在集谛下边的烦恼也两种,一种是自界缘,一种是他界缘,在灭谛下边的烦恼,一个有漏缘,一个无漏缘,在道谛下边的烦恼,也是有漏缘、无漏缘,二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