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在灭道底下的,这两种烦恼的断法不一样。所以说要提这个问题。
这两种烦恼是怎么情况呢?它在它断的时候,不知所缘,并没有看到它这个所缘的体,假使说苦谛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但是它没有看到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它断掉了。有的时候,是它所缘,这个地点已经缘到了,但是它不断,这个就是跟前面的,通行的断,见道烦恼不一样了。
我们再重复一遍,一般的见道所断的烦恼,把这个谛的道理搞清楚了,那么这个烦恼自然断了,本来是误解,把这个解释清楚了,而且亲自证到了,看得清清楚楚的,假使我们打个比喻,本来远远的你看到一个东西,以为是一个人,那么你当他人看了,你心里起人的感觉,假使你跑进去看到了,是个木头,它这个木头,一个样子像人就完了,那么你亲自看到这个木头了,那么你认为是人的这个误解当然消除了。那么见道所断的烦恼也是这样子,本来看这个世间,你看错了,看了是常乐我净的,当你看到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之后,那就是把这个常乐我净的那些误解全部断除了,那毫无怀疑,见了所缘的境,踏踏实实地看到了,烦恼就断了。
但是这两种烦恼,却不一样。它见着所缘境的时候,不断,没有见到所缘境的时候,却断了,所以说这样子的烦恼是这么回事?就提这个问题。那么这个论里边,提了这个问题之后,圆辉法师把它……,因为这个问题提得比较深奥一点了,他把它解释一下。“解云”,这个圆晖法师给它解释,这个上面一段文是问,是提问,它提一个问之后,里边,它一个一个的名相都解释。
“他界遍行者”,就是所说的,他界遍行,这句话是指什么呢?“九上缘惑也”,九个上缘惑,能够缘上二界的九个烦恼,他界遍行就是指这个。
“此遍行所缘者,上界苦集是也”,这个在苦集谛下边有九个烦恼,能缘上二界的苦集谛,那么他所缘的境,当然是上界的苦集谛,因为它是他界遍行了,可以缘上二界的,它缘的境是色界、无色界的苦集谛。那么这个先把它明确了。
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者,谓灭道下,贪瞋慢是也,谓贪瞋慢,缘邪见、疑、无明起,名有漏缘。此贪等所缘者,即邪见、疑、无明也。于彼断位者:若他界遍行断位者,谓苦集智忍生时也;若灭道有漏缘断位者,谓灭道智忍生时也。不知彼所缘者:若断他界遍行时,不知上界苦集也;若断灭道有漏缘时,不知彼邪见、疑、无明也,以灭道智忍但知灭道谛故。
“及见灭道所断有漏缘诸惑者”,这个前面说的,见道断有漏诸惑,指什么呢?“谓灭道下,贪瞋慢也”,灭道下边所断的烦恼有贪瞋慢,这个不直接缘灭道二谛,而是缘邪见、见取等等其它的这些烦恼,这个你们八十八的表,最好是对照看一看。这个在见灭、见道的断的烦恼里边有两种,一种直接缘无漏的——缘灭谛、缘道谛的,一种,是间接缘无漏的——缘那些它里边的邪见等等的。那么这样子,就是说贪瞋慢,就是这些,“缘邪见、疑、无明起”,邪见、疑、无明也是见灭道下断的烦恼。而它们是直接缘灭道二谛,邪见、疑等于是谤灭谛的,你真正见了灭谛之后,邪见自然没有了,疑,对灭道二谛有产生怀疑的,你把灭道二谛看清楚,证到了,这个疑当然没有了,无明等于一个不明白,你把灭道二谛证到之后,当然明白了,不会再无明了,那么这些是直接缘灭道二谛的,当你见了灭道二谛之后,它就断了。而它下面的贪、瞋、慢,不直接缘灭道二谛,却是缘这个,它同时它下面一起生起烦恼的邪见、疑、无明,它缘是缘这些的,这些烦恼的断法,就不一样了。这个叫有漏缘惑,本来是灭道二谛下的,是缘无漏的灭道二谛的了,但是它下边也有贪、瞋、慢,它是缘有漏的,缘什么有漏?就是邪见、疑、无明,这些都是灭道二谛下断的烦恼,它不直接缘灭道二谛,却是缘缘灭道二谛的邪见、疑、无明,缘这个东西,间接的缘。邪见、无明、疑是缘灭道二谛,它却是缘的是邪见、无明、疑,双重的。
“此贪等所缘者,即邪见、无明、疑也”,它所缘的境,就是邪见、无明、疑。
“于彼断位者:若他界遍行断位者”,“于彼断位”,这是前面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那么这个断位有两种断了,第一种上缘惑,他界遍行断位,就是九个上缘惑断的时候。“谓苦集智忍生时也”,它什么时候断?“苦集智忍”,见道的时候,产生的那个智慧,这个智慧生的时候,就把这些烦恼,都断完了,因为它本身是苦集底下的烦恼了,那么见苦见集的智慧生起之后,它就断掉了。“若灭道有漏缘断位者”。(那么这是一种)。第二种,在灭谛、道谛下的有漏缘惑,就是贪瞋慢,它们什么时候断?“灭道智忍生时也”,见灭、见道的这个智慧生起来的时候,它们断了。
那么这个断了,里边就有问题了。“不知彼所缘者”,这是一原文,什么是不知彼所缘呢?就是说当你断这个上缘惑(他界遍行)的时候,它并没有缘上界的苦集谛,上界谛没有去缘它,当然不知了,没有去……。上缘的,我们说在欲谛的苦集智生的时候,上界的苦类智、集类智忍都还没有生起,就是上界的苦集谛,还没有彻底的明了,而证到是欲界的苦集谛的道理,这个时候,它缘的境是上界苦集谛,上界的苦集谛还没有证到,而欲界的苦集谛证到之后,它就断掉了,那就是说不知所缘,上面的所缘境还没有证到的时候,它却断掉了,这是个奇怪的事情。
那么第二种,灭道智有漏缘的,这个它这个烦恼断的时候,“不知彼邪见、疑、无明也,以灭道智忍,但知灭道谛故”,那么灭道二谛下面的有漏缘烦恼,当它断的时候,并没有起证到无明,邪见、疑,因为它们所缘的境是邪见、无明、疑了,那时候并没有起证到邪见、无明、疑的真相,而却是证到的是灭道二谛,无漏的法,那么这个时候,它也是断掉了,就是不知所缘的,它所缘的境并没有证到,而它本身却断掉了。前面我们说的,一般的通常的道理,所缘的境,所迷的境证到之后,它就断掉了,现在这两种,所缘的境并没有证到,但是它却断了,这是一种特殊情况。
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:知他界遍行所缘者,谓上界苦集类智也,而彼他界遍行不断者,谓已断故,故不断也。知灭道下有漏缘惑所缘时者,谓苦集智忍也,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。彼灭道下,邪见、疑、无明,体是苦集,故苦集智忍生,能知彼也。而彼邪见等不断者,谓未起灭道智忍故也。
那么反过来,第二,“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”,没有知道证到它所缘的境,它却断了,而它所缘的境证到的时候,它却没有断,这两个是反常的现象。那么为什么这样子?后边跟着就要讲。
“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原文,“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”,为什么原因?他给你解释,“知他界遍行所缘者”,那他界遍行所缘惑,就是九个上缘惑了,等到你证到上界苦集二谛的时候,就是上界的苦集类智生的时候,它早就断掉了,他的欲界的苦集智忍生的时候,它已经断掉了。所以它没有断,这个时候不断了,已经断了,不需要再断了。“而彼他界遍行不断者,谓已断故”,因为它在欲界的苦集智忍生的时候,已经断掉了,真正证到它的境界的时候,它反而不断了,已经断了,那么这是一种。
下面灭道二谛下的有漏缘烦恼所缘时,当然证到这个时候,“谓苦集智忍也”,灭道二谛的有漏缘惑,它所缘的境不要忘记,是邪见、无明、疑,这个邪见、无明、疑,本身就是有漏法,有漏法就是苦集二谛所摄,它这个时候……。这个有漏法,当苦集智忍生的时候,“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”,它是有漏法,就是苦集二谛了,它这个智生的时候,就是证到它了,而它不断。
“彼灭道下,邪见、疑、无明,体是苦集”,既然邪见、无明、疑是有漏法,是苦集二谛(这个我们前面界品的时候都讲过,这个“有漏唯世间”了,亦苦集了,等等,这个是异名了,很多),当他知道这个苦集谛的时候,就是邪见、疑、无明是属于苦集,而苦集智生的时候,能知它。“而彼邪见等不断者,谓未起灭道智忍故也”,你知道它邪见、疑、无明是苦集谛,本身是苦的,但是它不断,为什么?灭道二谛的智忍还没有生起来,它们是缘灭道二谛的,那么它们是在灭道二谛的智忍没有生的时候,它们断不了的,所以这是一种特殊情况。那么因为这样两种特殊情况呢,他就问了:到底断的方式有几种?
又论云:非要遍知所缘故断答前问也。若尔断惑,总由几因却征也?由四种因总答。何等为四问也?颂曰:
遍知所缘故 断彼能缘故 断彼所缘故 对治起故断
“论云:非要遍知所缘故断”,这个回答。《俱舍论》就回答,一切见所断的烦恼,并不是一律的,所缘的境证到之后就断,不是一定的。
“若尔断惑,总有几因?”既然不一定,那么断烦恼一共有几个因素?这是提出这个问题,因为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出现,那么就是断烦恼的方式,决定不是一个,既然不是一个,那么有几种?就引出下边的颂。“由四种因”,断烦恼,有四种因相可以断。那么再问:何等四?哪四种?颂就解答这个问题。
“颂曰:遍知所缘故,断彼能缘故,断彼所缘故”,这三种,一句一种,遍知所缘故断,断彼能缘断故断,断彼所缘故断,这三种,都是断见道所断的烦恼;“对治起故断”,这是断修道起的烦恼。见所断的烦恼有三种方式来断,哪一种哪一些方式,这是有一定的,那么修所断的烦恼,要对治道起的时候能断,肯定的,只有一种。
释曰:前三句,明断见惑因,第四句,明断修惑因。且断见惑,总由三因。遍知所缘故者,第一因也,此名遍知所缘故断。谓苦集断自界缘惑,以自界缘,缘自欲界苦集谛故,苦集忍生,既知苦集,故知自界缘惑断,由遍知所缘故断。言所缘者,即苦集也。及见灭道,断无漏缘惑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