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在滅道底下的,這兩種煩惱的斷法不一樣。所以說要提這個問題。
這兩種煩惱是怎麼情況呢?它在它斷的時候,不知所緣,並沒有看到它這個所緣的體,假使說苦谛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但是它沒有看到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它斷掉了。有的時候,是它所緣,這個地點已經緣到了,但是它不斷,這個就是跟前面的,通行的斷,見道煩惱不一樣了。
我們再重複一遍,一般的見道所斷的煩惱,把這個谛的道理搞清楚了,那麼這個煩惱自然斷了,本來是誤解,把這個解釋清楚了,而且親自證到了,看得清清楚楚的,假使我們打個比喻,本來遠遠的你看到一個東西,以爲是一個人,那麼你當他人看了,你心裏起人的感覺,假使你跑進去看到了,是個木頭,它這個木頭,一個樣子像人就完了,那麼你親自看到這個木頭了,那麼你認爲是人的這個誤解當然消除了。那麼見道所斷的煩惱也是這樣子,本來看這個世間,你看錯了,看了是常樂我淨的,當你看到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之後,那就是把這個常樂我淨的那些誤解全部斷除了,那毫無懷疑,見了所緣的境,踏踏實實地看到了,煩惱就斷了。
但是這兩種煩惱,卻不一樣。它見著所緣境的時候,不斷,沒有見到所緣境的時候,卻斷了,所以說這樣子的煩惱是這麼回事?就提這個問題。那麼這個論裏邊,提了這個問題之後,圓輝法師把它……,因爲這個問題提得比較深奧一點了,他把它解釋一下。“解雲”,這個圓晖法師給它解釋,這個上面一段文是問,是提問,它提一個問之後,裏邊,它一個一個的名相都解釋。
“他界遍行者”,就是所說的,他界遍行,這句話是指什麼呢?“九上緣惑也”,九個上緣惑,能夠緣上二界的九個煩惱,他界遍行就是指這個。
“此遍行所緣者,上界苦集是也”,這個在苦集谛下邊有九個煩惱,能緣上二界的苦集谛,那麼他所緣的境,當然是上界的苦集谛,因爲它是他界遍行了,可以緣上二界的,它緣的境是色界、無色界的苦集谛。那麼這個先把它明確了。
及見滅道斷有漏緣諸惑者,謂滅道下,貪瞋慢是也,謂貪瞋慢,緣邪見、疑、無明起,名有漏緣。此貪等所緣者,即邪見、疑、無明也。于彼斷位者:若他界遍行斷位者,謂苦集智忍生時也;若滅道有漏緣斷位者,謂滅道智忍生時也。不知彼所緣者:若斷他界遍行時,不知上界苦集也;若斷滅道有漏緣時,不知彼邪見、疑、無明也,以滅道智忍但知滅道谛故。
“及見滅道所斷有漏緣諸惑者”,這個前面說的,見道斷有漏諸惑,指什麼呢?“謂滅道下,貪瞋慢也”,滅道下邊所斷的煩惱有貪瞋慢,這個不直接緣滅道二谛,而是緣邪見、見取等等其它的這些煩惱,這個你們八十八的表,最好是對照看一看。這個在見滅、見道的斷的煩惱裏邊有兩種,一種直接緣無漏的——緣滅谛、緣道谛的,一種,是間接緣無漏的——緣那些它裏邊的邪見等等的。那麼這樣子,就是說貪瞋慢,就是這些,“緣邪見、疑、無明起”,邪見、疑、無明也是見滅道下斷的煩惱。而它們是直接緣滅道二谛,邪見、疑等于是謗滅谛的,你真正見了滅谛之後,邪見自然沒有了,疑,對滅道二谛有産生懷疑的,你把滅道二谛看清楚,證到了,這個疑當然沒有了,無明等于一個不明白,你把滅道二谛證到之後,當然明白了,不會再無明了,那麼這些是直接緣滅道二谛的,當你見了滅道二谛之後,它就斷了。而它下面的貪、瞋、慢,不直接緣滅道二谛,卻是緣這個,它同時它下面一起生起煩惱的邪見、疑、無明,它緣是緣這些的,這些煩惱的斷法,就不一樣了。這個叫有漏緣惑,本來是滅道二谛下的,是緣無漏的滅道二谛的了,但是它下邊也有貪、瞋、慢,它是緣有漏的,緣什麼有漏?就是邪見、疑、無明,這些都是滅道二谛下斷的煩惱,它不直接緣滅道二谛,卻是緣緣滅道二谛的邪見、疑、無明,緣這個東西,間接的緣。邪見、無明、疑是緣滅道二谛,它卻是緣的是邪見、無明、疑,雙重的。
“此貪等所緣者,即邪見、無明、疑也”,它所緣的境,就是邪見、無明、疑。
“于彼斷位者:若他界遍行斷位者”,“于彼斷位”,這是前面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那麼這個斷位有兩種斷了,第一種上緣惑,他界遍行斷位,就是九個上緣惑斷的時候。“謂苦集智忍生時也”,它什麼時候斷?“苦集智忍”,見道的時候,産生的那個智慧,這個智慧生的時候,就把這些煩惱,都斷完了,因爲它本身是苦集底下的煩惱了,那麼見苦見集的智慧生起之後,它就斷掉了。“若滅道有漏緣斷位者”。(那麼這是一種)。第二種,在滅谛、道谛下的有漏緣惑,就是貪瞋慢,它們什麼時候斷?“滅道智忍生時也”,見滅、見道的這個智慧生起來的時候,它們斷了。
那麼這個斷了,裏邊就有問題了。“不知彼所緣者”,這是一原文,什麼是不知彼所緣呢?就是說當你斷這個上緣惑(他界遍行)的時候,它並沒有緣上界的苦集谛,上界谛沒有去緣它,當然不知了,沒有去……。上緣的,我們說在欲谛的苦集智生的時候,上界的苦類智、集類智忍都還沒有生起,就是上界的苦集谛,還沒有徹底的明了,而證到是欲界的苦集谛的道理,這個時候,它緣的境是上界苦集谛,上界的苦集谛還沒有證到,而欲界的苦集谛證到之後,它就斷掉了,那就是說不知所緣,上面的所緣境還沒有證到的時候,它卻斷掉了,這是個奇怪的事情。
那麼第二種,滅道智有漏緣的,這個它這個煩惱斷的時候,“不知彼邪見、疑、無明也,以滅道智忍,但知滅道谛故”,那麼滅道二谛下面的有漏緣煩惱,當它斷的時候,並沒有起證到無明,邪見、疑,因爲它們所緣的境是邪見、無明、疑了,那時候並沒有起證到邪見、無明、疑的真相,而卻是證到的是滅道二谛,無漏的法,那麼這個時候,它也是斷掉了,就是不知所緣的,它所緣的境並沒有證到,而它本身卻斷掉了。前面我們說的,一般的通常的道理,所緣的境,所迷的境證到之後,它就斷掉了,現在這兩種,所緣的境並沒有證到,但是它卻斷了,這是一種特殊情況。
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者:知他界遍行所緣者,謂上界苦集類智也,而彼他界遍行不斷者,謂已斷故,故不斷也。知滅道下有漏緣惑所緣時者,謂苦集智忍也,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。彼滅道下,邪見、疑、無明,體是苦集,故苦集智忍生,能知彼也。而彼邪見等不斷者,謂未起滅道智忍故也。
那麼反過來,第二,“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者”,沒有知道證到它所緣的境,它卻斷了,而它所緣的境證到的時候,它卻沒有斷,這兩個是反常的現象。那麼爲什麼這樣子?後邊跟著就要講。
“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者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原文,“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者”,爲什麼原因?他給你解釋,“知他界遍行所緣者”,那他界遍行所緣惑,就是九個上緣惑了,等到你證到上界苦集二谛的時候,就是上界的苦集類智生的時候,它早就斷掉了,他的欲界的苦集智忍生的時候,它已經斷掉了。所以它沒有斷,這個時候不斷了,已經斷了,不需要再斷了。“而彼他界遍行不斷者,謂已斷故”,因爲它在欲界的苦集智忍生的時候,已經斷掉了,真正證到它的境界的時候,它反而不斷了,已經斷了,那麼這是一種。
下面滅道二谛下的有漏緣煩惱所緣時,當然證到這個時候,“謂苦集智忍也”,滅道二谛的有漏緣惑,它所緣的境不要忘記,是邪見、無明、疑,這個邪見、無明、疑,本身就是有漏法,有漏法就是苦集二谛所攝,它這個時候……。這個有漏法,當苦集智忍生的時候,“以苦集智忍知苦集故”,它是有漏法,就是苦集二谛了,它這個智生的時候,就是證到它了,而它不斷。
“彼滅道下,邪見、疑、無明,體是苦集”,既然邪見、無明、疑是有漏法,是苦集二谛(這個我們前面界品的時候都講過,這個“有漏唯世間”了,亦苦集了,等等,這個是異名了,很多),當他知道這個苦集谛的時候,就是邪見、疑、無明是屬于苦集,而苦集智生的時候,能知它。“而彼邪見等不斷者,謂未起滅道智忍故也”,你知道它邪見、疑、無明是苦集谛,本身是苦的,但是它不斷,爲什麼?滅道二谛的智忍還沒有生起來,它們是緣滅道二谛的,那麼它們是在滅道二谛的智忍沒有生的時候,它們斷不了的,所以這是一種特殊情況。那麼因爲這樣兩種特殊情況呢,他就問了:到底斷的方式有幾種?
又論雲:非要遍知所緣故斷答前問也。若爾斷惑,總由幾因卻征也?由四種因總答。何等爲四問也?頌曰:
遍知所緣故 斷彼能緣故 斷彼所緣故 對治起故斷
“論雲:非要遍知所緣故斷”,這個回答。《俱舍論》就回答,一切見所斷的煩惱,並不是一律的,所緣的境證到之後就斷,不是一定的。
“若爾斷惑,總有幾因?”既然不一定,那麼斷煩惱一共有幾個因素?這是提出這個問題,因爲有一些特殊情況的出現,那麼就是斷煩惱的方式,決定不是一個,既然不是一個,那麼有幾種?就引出下邊的頌。“由四種因”,斷煩惱,有四種因相可以斷。那麼再問:何等四?哪四種?頌就解答這個問題。
“頌曰:遍知所緣故,斷彼能緣故,斷彼所緣故”,這叁種,一句一種,遍知所緣故斷,斷彼能緣斷故斷,斷彼所緣故斷,這叁種,都是斷見道所斷的煩惱;“對治起故斷”,這是斷修道起的煩惱。見所斷的煩惱有叁種方式來斷,哪一種哪一些方式,這是有一定的,那麼修所斷的煩惱,要對治道起的時候能斷,肯定的,只有一種。
釋曰:前叁句,明斷見惑因,第四句,明斷修惑因。且斷見惑,總由叁因。遍知所緣故者,第一因也,此名遍知所緣故斷。謂苦集斷自界緣惑,以自界緣,緣自欲界苦集谛故,苦集忍生,既知苦集,故知自界緣惑斷,由遍知所緣故斷。言所緣者,即苦集也。及見滅道,斷無漏緣惑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