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子还骂了,宰予(他的学生)午睡时,他说朽木不可雕也,简直没有用的人了,你说白天睡起觉来了,这人还能有什么作为呢?我们出家人,每天睡午睡,这个东西,自己想一想,也不太好意思。那么你实在身体疲劳了,要把事情,念经、学法要搞好,那只好睡一下,因为早上起早一点。我们因为早上是早了,晚上如果早点睡觉,在冬天,白天午睡不睡也可以。因为我们想一个情况,如果来一个游客跑进来,中午跑进来,全庙没有人,都在睡,房间里睡觉,这个也不太好看,总是要晚上,希望大家(没有事情的)——有事情就不好说,最近那么多事情,丢在那里,你不干的话,你明天什么时候干呢?越来越积起来了,那没有办法——如果没有什么大事情的呢,我们是九点钟按铃了,希望你按铃,就可以睡觉了,那么早上起来,可能冬天不睡也可以,午睡没有也可以。那实在不行,当然也不勉强了。
第五种就是“心昧劣性,即因疲劳生也”,过分疲劳。一个是吃得太多,一个是太疲劳。那么我们就是说,过分疲劳的话,出家人,就是少事少恼,就是少干点事情,但是现在,不像以前的佛在世的时候,钵一托什么事都没有了,我们现在一个常住,等于一个单位一样的,事情多得不得了,那个又没有办法,为了护持正法,这些疲劳只好要担承一下。这是它的食同,就是增长这个睡眠的,跟增长这个昏沉的,它是同样的,这是五种。
治同,对治它的也是同样的,因为这两个行相相仿。“此二非食”,就是它的对治法,“谓光明想”,观想光明,那就是能够把心提起来。那么光明想,当然是有一点定力的人了,如果你定力一点也没有,观想力很弱,你想光明、光明,想了半天,漆黑一团,那怎么办呢?擦眼睛了,冷水洗脸了,实在不行,站起来,外面去走一圈了,那就这个办法了。那么这是非食,对治是相同的。
“言用同者”,它的作用相同的,那么昏沉,睡眠的作用一样的了。“此二俱能令心沉昧”,都使心,把这个心沉下去。我们看到以前的,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,他说法的时候,连石头都在点头——说得好;我们这里,都不是顽石点头,有的时候,看到有几个人不断地点头,尤其是以前我们有一个,有一位年纪大一点的,大概四五十岁的那一位,他年纪也大了,学也学不进,晚上不倒单,白天听经,一坐下来,就拼命点头,讲得好,讲得好,讲得好,啊!啊!讲什么呢?我问他。呵呵!没听进去。这是令心沉昧,心沉下去了,睡眠也如此,昏沉也如此。
那么不倒单这个事情,我们还是说一下,在日常法师广论里边也提了很多,你不是那个修行的水平,就是说定力还没有巩固起来的时候,还是倒一下单好,佛也以右胁而卧,狮子卧,中夜休息是可以的,你如果勉强不倒单的话,……。我们说还有一个,四川一位师父,他不倒单怎么样了呢?他坐在那里,昏沉来了,他要倒下去了,他就把他的一个绳子上边悬起来,扣在颈子上,那你到下去把喉咙掐紧了,那就醒过来了,这个危险了。那是那个道场是,就是昭觉寺,他是护法菩萨念得很多的,那些怨鬼不会来的了;如果你有怨鬼的地方,绳子只要一碰好了,你就送走了,把你替死鬼拿起走了,这个东西太冒险了,不要这个。你说不要睡眠,经上也有办法,对治睡眠,定道资粮都讲的有,没有说拿绳子挂起来的,没有说过。这个就不要自己想,自己搞新发明,不要乱搞。
掉、悔二盖,言食同者,谓四种法:一亲里寻,二国土寻,三不死寻,四随念昔寻,随所经事,忆念寻求也。言治同者,此二非食,谓奢摩他。言用同者,此二能令心不寂静。 下面是昏沉、掉举两个盖,它的食同,四种法,昏沉、追悔、恶作,它是四个法,使它增长的。
一个是“亲里寻”,寻伺,恶寻伺,想他的家庭,想他的亲属朋友等等,一想,想过去的那些东西。
还有“国土寻”,假使他是四川人,跑到这里来了,就讲四川好,怎么怎么怎么好,以前就有的,什么都是四川好,四川吃的辣椒也好,啥个气候也好,我说四川去过,都是昏沉沉的,那个雾气大,那里我也不适应。啊!就是这个好。反正总是本乡的味道就是好,国土寻,出来就是不安心,总要回老家才好。
“不死寻”,想到不要死,不要死之后,那就是事情多了,不死之后,我要干这个,干那个,干那个,干那个,事情就多了。
“随念昔寻”,过去的事情,“随所经事,忆念寻求也”,过去那个事情,就追想那个事情,这个很舒服,这个事情很不好,我以后碰到该怎么做,报仇等等,这些东西,你修定,修什么定呢?打妄想去了。所以这些东西,产生掉举,产生追悔,想到那个事情做对了,他就掉举;想到做错了——我那个时候,该不怎么做的,该怎么怎么——追悔!这里就是两个是同的。这些东西,四个增长是同的。
下面是治同,对治法也同,“此二非食”,就是反对食的,就是食的对立面,“奢摩他”,心定下来,不要乱想。
“言用同者,此二能令心不寂静”,这两个法都能使心静不下来。我们今天走了一位,心实在定不下来,非要去跑一下不可,他的心跟身体联系的,心不定,这个脚也定不下来,坐也坐不住了,只好跑了,东南西北到处跑,跑到后来心定下来,才能住下来。那么年轻人,现在都犯这个毛病,都是要跑一转,跑得自己没有地方跑了,那才定下来了,或者甚至于跑到没有地方跑了,回家去了,这样的人也有的。
那么我们说这个,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办法呢,这五盖有的话,不但不能得圣道,初禅也得不了,那么这些都是危害性很大的,要注意。今天讲这里。
第一百○七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,上一次我们讲到随眠品,二十一卷,讲了一半,讲到它的相应,五受相应讲完了,五盖也讲过了,今天是大文第二。第几页你们看一看,你们哪里第几页?(三百一十三页)。
甲二 明惑灭
从此大文第二,明惑灭。就中分六:一、明断惑四因,二、明四种对治,三、明断烦恼处,四、明四远性,五、明断惑得灭,六、明九种遍知。
“从此大文第二,明惑灭”,前面我们把烦恼讲了很多,从根本的六个烦恼,发展十个,乃至九十八,一百零八等等,还有其它的随烦恼,它中间的差别都讲完了。
现在这一科开始,讲烦恼如何灭,这是重要的问题。我们说《俱舍论》的随眠品,难度是比较高的,在前面讲这几卷里边,有许多难度是相当高,有些才来的是没有办法攀越。那么这一段也是一定的难度,才来的当然不要求马上就能够懂了。下边,下去容易的还是有的,一本书里边,不是尽是难的,有的难度高的,是有几个地方,那是要讲佛教的全面,当然难的、容易都要提一下。那么这一科,是比较难度高的,我们不晓得大家预习了没有,没有预习,恐怕听起来有点儿……,尤其他第一段,提的问题,恐怕是很茫然的。
那么我们先念下去。“明惑灭”,烦恼怎么地灭。这个是重点,我们说修行就是断烦恼,那么烦恼怎么灭的,你都糊里糊涂不知道,你怎么断呢?“就中分六”,那个分六科。“明断惑四因”,断烦恼有四个因素,就是四种方式可以断;第二,“四种对治”,对治有四种,我们说对治烦恼,对治烦恼,你到底有几种对治?有四种。第三,“明断烦恼处”,什么地方断。第四,“明四远性”,有四种远,我们说,这是都是连贯下来的,有四种远的,远的情况。第五“明断惑得灭”,断了烦恼,就是证空性了,我们说就是灭了,灭就是择灭,择灭就是空性。断烦恼如何证得择灭。第六,“明九种遍知”,有九遍知,这个是在经上讲起的断烦恼的智慧,九种遍知。
乙一 明断惑四因
此下第一,明断惑四因。论云:今应思择,他界遍行,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,于彼断位,不知彼所缘,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,如是诸惑,断由何因?解云:问也。他界遍行者,九上缘惑也。此遍行所缘者,上界苦集是也。
那么这个六科,我们现在挨着次第。(121B)“此下第一”,先说第一个,“明断惑四因”,断烦恼有四种因素,就是有四种方式来断。“论云”,这是先引《俱舍论》的原文来引起问题。“今应思择,他界遍行,及见灭道有漏缘诸惑,于彼断位,不知彼所缘,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,如是诸惑,断由何因?”
这是提一个问题,提这个问题,先决条件是要听过前面的。
“他界遍行”,遍行惑,可以缘其他的界,就是欲界的遍行惑可以缘色界、无色界的,色界的遍行惑可以缘欲界的、无色界的,这个遍行惑,不限于界的,不受界限制的。那么这种烦恼,它是特殊性的,它的断法不一样。
还有一种见灭道断的有漏缘烦恼,见灭道缘的烦恼,本来是应当是缘无漏的,但是里边也有缘有漏的,这些烦恼,你们要看还是要把那个八十八使的表记得清楚,如果记不清楚,要随身带,如果记清楚了,自己眼睛一闭就想起来了,在见灭、见道所断的烦恼里边,邪见、见取等等,这是直接缘无漏的,而贪瞋慢等,是缘有漏的邪见、见取、疑等等的,所以叫有漏缘惑。它见灭道所断的烦恼里边,不一定都是缘无漏的,有缘有漏的,这些惑,那是也特殊的。
“于彼断位,不知彼所缘”,一般说断烦恼,大家知道,见道断烦恼,你这个道理不清楚,假使说我们世间上的苦谛,这个世界宇宙,它本来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你认为是常乐我净,那么你是颠倒,如果你见到它本相是无常的,苦的,空的,是不净的,是无我的,那么你就见到苦谛了,那么你只要见到这个苦谛,那些见所断的烦恼,自然就断掉了,乃至见道所断的烦恼,一般是这样子的。
但是里边有特殊,就是这两种,缘上二界的上缘惑,还有缘有漏的烦恼的,有漏缘惑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