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子還罵了,宰予(他的學生)午睡時,他說朽木不可雕也,簡直沒有用的人了,你說白天睡起覺來了,這人還能有什麼作爲呢?我們出家人,每天睡午睡,這個東西,自己想一想,也不太好意思。那麼你實在身體疲勞了,要把事情,念經、學法要搞好,那只好睡一下,因爲早上起早一點。我們因爲早上是早了,晚上如果早點睡覺,在冬天,白天午睡不睡也可以。因爲我們想一個情況,如果來一個遊客跑進來,中午跑進來,全廟沒有人,都在睡,房間裏睡覺,這個也不太好看,總是要晚上,希望大家(沒有事情的)——有事情就不好說,最近那麼多事情,丟在那裏,你不幹的話,你明天什麼時候幹呢?越來越積起來了,那沒有辦法——如果沒有什麼大事情的呢,我們是九點鍾按鈴了,希望你按鈴,就可以睡覺了,那麼早上起來,可能冬天不睡也可以,午睡沒有也可以。那實在不行,當然也不勉強了。
第五種就是“心昧劣性,即因疲勞生也”,過分疲勞。一個是吃得太多,一個是太疲勞。那麼我們就是說,過分疲勞的話,出家人,就是少事少惱,就是少幹點事情,但是現在,不像以前的佛在世的時候,缽一托什麼事都沒有了,我們現在一個常住,等于一個單位一樣的,事情多得不得了,那個又沒有辦法,爲了護持正法,這些疲勞只好要擔承一下。這是它的食同,就是增長這個睡眠的,跟增長這個昏沈的,它是同樣的,這是五種。
治同,對治它的也是同樣的,因爲這兩個行相相仿。“此二非食”,就是它的對治法,“謂光明想”,觀想光明,那就是能夠把心提起來。那麼光明想,當然是有一點定力的人了,如果你定力一點也沒有,觀想力很弱,你想光明、光明,想了半天,漆黑一團,那怎麼辦呢?擦眼睛了,冷水洗臉了,實在不行,站起來,外面去走一圈了,那就這個辦法了。那麼這是非食,對治是相同的。
“言用同者”,它的作用相同的,那麼昏沈,睡眠的作用一樣的了。“此二俱能令心沈昧”,都使心,把這個心沈下去。我們看到以前的,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,他說法的時候,連石頭都在點頭——說得好;我們這裏,都不是頑石點頭,有的時候,看到有幾個人不斷地點頭,尤其是以前我們有一個,有一位年紀大一點的,大概四五十歲的那一位,他年紀也大了,學也學不進,晚上不倒單,白天聽經,一坐下來,就拼命點頭,講得好,講得好,講得好,啊!啊!講什麼呢?我問他。呵呵!沒聽進去。這是令心沈昧,心沈下去了,睡眠也如此,昏沈也如此。
那麼不倒單這個事情,我們還是說一下,在日常法師廣論裏邊也提了很多,你不是那個修行的水平,就是說定力還沒有鞏固起來的時候,還是倒一下單好,佛也以右脅而臥,獅子臥,中夜休息是可以的,你如果勉強不倒單的話,……。我們說還有一個,四川一位師父,他不倒單怎麼樣了呢?他坐在那裏,昏沈來了,他要倒下去了,他就把他的一個繩子上邊懸起來,扣在頸子上,那你到下去把喉嚨掐緊了,那就醒過來了,這個危險了。那是那個道場是,就是昭覺寺,他是護法菩薩念得很多的,那些怨鬼不會來的了;如果你有怨鬼的地方,繩子只要一碰好了,你就送走了,把你替死鬼拿起走了,這個東西太冒險了,不要這個。你說不要睡眠,經上也有辦法,對治睡眠,定道資糧都講的有,沒有說拿繩子挂起來的,沒有說過。這個就不要自己想,自己搞新發明,不要亂搞。
掉、悔二蓋,言食同者,謂四種法:一親裏尋,二國土尋,叁不死尋,四隨念昔尋,隨所經事,憶念尋求也。言治同者,此二非食,謂奢摩他。言用同者,此二能令心不寂靜。 下面是昏沈、掉舉兩個蓋,它的食同,四種法,昏沈、追悔、惡作,它是四個法,使它增長的。
一個是“親裏尋”,尋伺,惡尋伺,想他的家庭,想他的親屬朋友等等,一想,想過去的那些東西。
還有“國土尋”,假使他是四川人,跑到這裏來了,就講四川好,怎麼怎麼怎麼好,以前就有的,什麼都是四川好,四川吃的辣椒也好,啥個氣候也好,我說四川去過,都是昏沈沈的,那個霧氣大,那裏我也不適應。啊!就是這個好。反正總是本鄉的味道就是好,國土尋,出來就是不安心,總要回老家才好。
“不死尋”,想到不要死,不要死之後,那就是事情多了,不死之後,我要幹這個,幹那個,幹那個,幹那個,事情就多了。
“隨念昔尋”,過去的事情,“隨所經事,憶念尋求也”,過去那個事情,就追想那個事情,這個很舒服,這個事情很不好,我以後碰到該怎麼做,報仇等等,這些東西,你修定,修什麼定呢?打妄想去了。所以這些東西,産生掉舉,産生追悔,想到那個事情做對了,他就掉舉;想到做錯了——我那個時候,該不怎麼做的,該怎麼怎麼——追悔!這裏就是兩個是同的。這些東西,四個增長是同的。
下面是治同,對治法也同,“此二非食”,就是反對食的,就是食的對立面,“奢摩他”,心定下來,不要亂想。
“言用同者,此二能令心不寂靜”,這兩個法都能使心靜不下來。我們今天走了一位,心實在定不下來,非要去跑一下不可,他的心跟身體聯系的,心不定,這個腳也定不下來,坐也坐不住了,只好跑了,東南西北到處跑,跑到後來心定下來,才能住下來。那麼年輕人,現在都犯這個毛病,都是要跑一轉,跑得自己沒有地方跑了,那才定下來了,或者甚至于跑到沒有地方跑了,回家去了,這樣的人也有的。
那麼我們說這個,這些都是我們修行的辦法呢,這五蓋有的話,不但不能得聖道,初禅也得不了,那麼這些都是危害性很大的,要注意。今天講這裏。
第一百○七講
《俱舍論頌疏》,上一次我們講到隨眠品,二十一卷,講了一半,講到它的相應,五受相應講完了,五蓋也講過了,今天是大文第二。第幾頁你們看一看,你們哪裏第幾頁?(叁百一十叁頁)。
甲二 明惑滅
從此大文第二,明惑滅。就中分六:一、明斷惑四因,二、明四種對治,叁、明斷煩惱處,四、明四遠性,五、明斷惑得滅,六、明九種遍知。
“從此大文第二,明惑滅”,前面我們把煩惱講了很多,從根本的六個煩惱,發展十個,乃至九十八,一百零八等等,還有其它的隨煩惱,它中間的差別都講完了。
現在這一科開始,講煩惱如何滅,這是重要的問題。我們說《俱舍論》的隨眠品,難度是比較高的,在前面講這幾卷裏邊,有許多難度是相當高,有些才來的是沒有辦法攀越。那麼這一段也是一定的難度,才來的當然不要求馬上就能夠懂了。下邊,下去容易的還是有的,一本書裏邊,不是盡是難的,有的難度高的,是有幾個地方,那是要講佛教的全面,當然難的、容易都要提一下。那麼這一科,是比較難度高的,我們不曉得大家預習了沒有,沒有預習,恐怕聽起來有點兒……,尤其他第一段,提的問題,恐怕是很茫然的。
那麼我們先念下去。“明惑滅”,煩惱怎麼地滅。這個是重點,我們說修行就是斷煩惱,那麼煩惱怎麼滅的,你都糊裏糊塗不知道,你怎麼斷呢?“就中分六”,那個分六科。“明斷惑四因”,斷煩惱有四個因素,就是四種方式可以斷;第二,“四種對治”,對治有四種,我們說對治煩惱,對治煩惱,你到底有幾種對治?有四種。第叁,“明斷煩惱處”,什麼地方斷。第四,“明四遠性”,有四種遠,我們說,這是都是連貫下來的,有四種遠的,遠的情況。第五“明斷惑得滅”,斷了煩惱,就是證空性了,我們說就是滅了,滅就是擇滅,擇滅就是空性。斷煩惱如何證得擇滅。第六,“明九種遍知”,有九遍知,這個是在經上講起的斷煩惱的智慧,九種遍知。
乙一 明斷惑四因
此下第一,明斷惑四因。論雲:今應思擇,他界遍行,及見滅道斷有漏緣諸惑,于彼斷位,不知彼所緣,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,如是諸惑,斷由何因?解雲:問也。他界遍行者,九上緣惑也。此遍行所緣者,上界苦集是也。
那麼這個六科,我們現在挨著次第。(121B)“此下第一”,先說第一個,“明斷惑四因”,斷煩惱有四種因素,就是有四種方式來斷。“論雲”,這是先引《俱舍論》的原文來引起問題。“今應思擇,他界遍行,及見滅道有漏緣諸惑,于彼斷位,不知彼所緣,知彼所緣時而彼不斷,如是諸惑,斷由何因?”
這是提一個問題,提這個問題,先決條件是要聽過前面的。
“他界遍行”,遍行惑,可以緣其他的界,就是欲界的遍行惑可以緣色界、無色界的,色界的遍行惑可以緣欲界的、無色界的,這個遍行惑,不限于界的,不受界限製的。那麼這種煩惱,它是特殊性的,它的斷法不一樣。
還有一種見滅道斷的有漏緣煩惱,見滅道緣的煩惱,本來是應當是緣無漏的,但是裏邊也有緣有漏的,這些煩惱,你們要看還是要把那個八十八使的表記得清楚,如果記不清楚,要隨身帶,如果記清楚了,自己眼睛一閉就想起來了,在見滅、見道所斷的煩惱裏邊,邪見、見取等等,這是直接緣無漏的,而貪瞋慢等,是緣有漏的邪見、見取、疑等等的,所以叫有漏緣惑。它見滅道所斷的煩惱裏邊,不一定都是緣無漏的,有緣有漏的,這些惑,那是也特殊的。
“于彼斷位,不知彼所緣”,一般說斷煩惱,大家知道,見道斷煩惱,你這個道理不清楚,假使說我們世間上的苦谛,這個世界宇宙,它本來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你認爲是常樂我淨,那麼你是顛倒,如果你見到它本相是無常的,苦的,空的,是不淨的,是無我的,那麼你就見到苦谛了,那麼你只要見到這個苦谛,那些見所斷的煩惱,自然就斷掉了,乃至見道所斷的煩惱,一般是這樣子的。
但是裏邊有特殊,就是這兩種,緣上二界的上緣惑,還有緣有漏的煩惱的,有漏緣惑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