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里有一个问题,就是说上二界的烦恼,他也是有这个,我们说疑,在凡夫没有见道之前,疑是有的,当你一个凡夫,生到色界、无色界的时候,你疑,在欲界疑是忧相应的,疑就是不决定了,不会心里坦然的喜起来的,这是忧虑的。那么为什么上二界,他也有疑,它不跟那个忧相应呢,反而可以跟喜乐相应呢?那就是两界的疑不一样,本质不一样。上二界的疑,它一般说属于善,对疑里边,没有起那些其它的想,都是属于善品的想。
另外一个说法,上二界的疑,虽然本身是疑,等于说我们做一个事情,虽然是很劳苦,但是,对它所生的结果,就是它最后达到一个目的,它要成就那个目的,他不厌疲劳,还是乐于精进,拼命去干,所以上二界的疑,它是不属于忧受相应。
己二 明随惑五受相应
从此第二,明随惑五受相应。论云:已辨烦恼诸受相应,今次复应辨随烦恼。颂曰:
诸随烦恼中 嫉悔忿及恼 害恨忧俱起 悭喜受相应
谄诳及眠覆 通忧喜俱起 憍喜乐皆舍 余四遍相应
那么下边是随烦恼,随烦恼跟苦乐忧喜受相应的情况。“论云:已辨烦恼诸受相应”,根本烦恼,跟五受相应的讲完了。“今次复应辨随烦恼”,它的小烦恼,它跟五个受相应的,是怎么一回事?
“颂曰:诸随烦恼中,嫉悔忿及恼,害恨忧俱起”,随烦恼里边,大前提是随烦恼,前面讲的是根本烦恼,这个随烦恼里边,嫉悔忿恼,害恨忧俱起,这几个,跟忧受一起起来的,是忧受相应。悭喜受相应,悭吝,自己有财,自己有法,舍不得给人家,那自己沾沾自喜,人家没有,高兴。“谄诳及眠覆,通忧喜俱起”,谄诳眠覆,忧喜都可以起。“憍喜乐”,骄慢自满了,那当然喜乐的情况了,自满,自己自满了,怎么还有忧苦呢?不会了。“皆舍”,跟前面一样,所有烦恼,舍总是相应的。“余四遍相应”,那么那些随烦恼讲了那么多了,还余下的什么呢?无惭、无愧、昏沉、掉举,这四个遍相应,所有的受都能相应。
释曰:随烦恼中,嫉、悔、忿、恼、害、恨,此六唯与忧受相应,以戚行转,唯意地故。悭喜受相应,谓以欢行转,唯意地故。谄、诳、眠、覆,此四通与忧喜相应,以欢戚行转,唯意地故。憍与喜乐相应,二禅已下,喜受相应,第三禅憍,乐受相应,以欢行转,唯意地故。颂言皆舍者,此上随惑,约通相应说,一切皆与舍受相应,相续断时,必住舍故。
“释曰:随烦恼中,嫉、悔、忿、恼、害、恨”,这六个烦恼,只能是跟忧受相应,这个我们一看就看出来了,妒忌的时候,追悔的时候,愤怒的时候,恼的时候,恨的时候,害的、打人的、骂人的时候,哪有高兴的呢?都是忧,心里不高兴,瞋的等流果了,跟忧受相应,心里不舒服才干这些事情。
“以戚行转,唯意地故”,“悭喜受相应”,悭吝,喜受相应,悭与贪,行相是差不多的,贪是贪自己的,也可以贪人家的,悭就是贪着自己的东西满足,不舍得,不愿意舍给人家,当然是属于喜受相应。这是意地转,没有乐。
谄、诳、眠、覆,这四个,忧喜相应,欢喜的时候,也可以谄诳眠覆,心里不舒服的时候,也可以做谄诳眠覆的事情,所以这个忧戚行相都可以生起。但是这些也只有第六意识有的,不能给苦乐相应。
“憍与喜乐相应”,憍,自满,跟喜乐相应,心中的喜跟那个乐,跟第三禅的意乐,意地乐可以相应。“二禅已下,喜受相应,第三禅憍,乐受相应”,这是二禅以下,憍,是心里状态了,只能跟喜受相应,到了第三禅,有意乐,三禅里边的意乐也可以跟憍相应。三禅的凡夫,他也有憍的心,那么这个时候,跟乐受相应,这个乐受不是身受,是心受。“以欢行转”,这是既然自满,这是欢喜的,不是忧苦的,也是只有意地的,不通身受。
“颂言皆舍”,皆舍,上面的所有的随烦恼,“约通相应说”,总的相,总共的相应说,跟舍受都相应的,跟前面一样。“相续断时,必住舍故”,当这个烦恼势力息下去了,最后的那个时候,舍受。
余四遍相应者,余谓无惭、无愧、昏沉、掉举,此四通与五受相应,以欢戚行转,遍六识故。
“余四遍相应”,前面讲了那么多,随烦恼还余下四个,这四个就是无惭、无愧、昏沉、掉举,这四个烦恼,跟五个受都相应,以欢戚行,遍六识故,这个无惭无愧,这个昏沉、掉举,六个识都能有,它是也可以欢喜的,也可以忧戚的,所以说五个受都能相应。
好,下边是五盖。五盖的问题,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要修禅定,一定要除五盖,那么这五盖是障定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。要得初禅,除五盖,才能得到。
丙三 明五盖差别
从此第三,明五盖。论云:今次应辨盖相云何。颂曰:
盖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虽二立一盖 随(疑“障”字)蕴故唯五
“从此第三,明五盖。论云:今次应辨盖相云何?”这是属于烦恼的东西了,还有一个叫五盖的,这要问一问,什么叫五盖?五盖,我们说盖,盖起来了,盖子把它盖住了,这是覆藏,覆,把它遮住了,障碍的意思。这是障道了,五盖就是障圣道的了,就是盖了,把它盖住了,障住了。
“盖五唯在欲”,盖有五个,就是五盖的数,三界里边只有欲界有,“唯在欲”。“食治用同故,虽二立一盖”,它里边昏沉、睡眠,掉举、恶作,它是里边有两个是合起来的,昏沉、掉举、睡眠、恶作,它是四个东西,是合成两个,那么为什么合两个?它们的有几个原因:一是食同,一是治同,一个是用同,“虽二立一盖”。“障蕴故唯五”,障什么?障这个蕴,那就是无漏的五蕴,所以说……。因为无漏的五蕴有五个,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那么因为它有五个,那就是能障的也是五个,所以要立五个盖。
释曰:上两句明盖,下两句废立。盖五唯在欲者,佛说盖有五:一欲贪,二瞋恚,三昏眠,四掉悔,五疑。然此五盖,唯在欲界,以契经说,如是五种,纯是圆满不善聚故,上界无不善,故知唯在欲。
“释曰:上两句名盖,下两句废立”,上两句是讲五盖,五盖是怎么样子组合起来的,下两句就是说:为什么要两个合一个盖?为什么只能五个盖?这是废立。
“盖五唯在欲”,佛说盖有五个,先说“盖五”,有五个盖。哪五个盖?欲贪,这个贪是欲界的贪,色界、无色界的贪不在里边;瞋恚,也是欲界有的;昏眠,把昏沉、睡眠合一个盖;掉举、恶作,悔掉也合一个盖;五、疑,疑是一个盖。“然此五盖,唯在欲界”,这五个盖,只有欲界有。
“以契经说,如是五种,纯是圆满不善聚故”,因为经上说过的,这五种东西,纯粹的是最圆满的,就是最最大的不善的聚,不善的法,纯粹是不善的,是圆满的不善的,没有一点欠缺的,就是完完整整的不善。“上界无不善,故知唯在欲”,既然是不善,而且是纯粹的、圆满的不善,那么上界根本没有不善,所以这个五个盖决定是欲界的。
问:何缘昏、眠二法,及掉、悔二法,合为一盖?答:颂言食治用同故,虽二立一盖。食谓所食,治谓能治,即非是食也。
那么下边这个问题了,就是为什么昏沉、睡眠、掉举、恶作,两个合一个盖。“何缘昏、眠二法,及掉、悔二法,合为一盖”,为什么不立七个盖,要立五个盖呢?
“答:颂言食治用同故”,颂子里边回答:什么原因呢?食同、治同、用同。“虽二立一盖”,虽然是两个法,却是立一个盖。什么叫食同?“食谓所食,治谓能治,即非时食也”,食,就是滋益他的东西,治,对治它的东西,就是非食,就是, 食的对立面了。一个是滋益这个盖的,一个是能够消除,对治那个盖的。
言食同者,且昏眠盖,同有五食:一 瞢,二不乐,三嚬呻,四食不平等性,即过度饱也,五心昧劣性,即因疲劳生也。言治同者,此二非食,谓光明想。言用同者,此二俱能令心沉昧。
先说食同,睡眠跟昏沉盖,它有五个东西,五个食,这五个东西都能够使它增长的。哪五个东西呢?“ 瞢”,就是快要睡觉的那个瞢里懵懂的样子。
我想起来我在南普陀讲《俱舍》的时候,很多人听不懂,要昏沉,倒不是想睡眠,他是昏沉,但是有一个人很用功,这个人他就是要尽量地要对治昏沉,他当他眼睛糊里糊涂睁不开的时候,他就鼓的大大的,把眼睛瞪起来了,我说看你这个人眼睛鼓得那么大干什么?他对治他的昏沉,因为昏沉来了,眼皮就垂下来了,不行了。我发现,我们讲了两年《俱舍》,他就是一天也没有打瞌睡,一天也没有昏沉,昏沉正是要来的时候,就两个眼睛瞪得圆圆的,很大的,瞪在那里,坐在那里,看起来很可怕,实际上他就是在对治昏沉。那么瞢 就是昏沉快要来了,睡眠来的样子了,瞢里懵懂了,眼皮也睁不起那样子。
“不乐”,心里不高兴,听经,听不进,那就要昏沉来了。我们说,这里有一个他跑掉了,我们说要把《俱舍》学好,一些颂要背,也不叫你全部背,挑几个重要的背,他总是考的时候,总是背不出来。我问他:你为什么不背了?他说:我念这个颂词就心里发火,要发脾气。不乐,法上没有缘,这个法你念两句,念那个颂词就发起火来了,后来,最后是,拿起个包,飞逃似逃掉了。我要给他说两句话,还来不及,看他那个路上,拿个包,在后头飘,跑得很快,哇,这个飘起走了。与法无缘,这个也没有办法。
那么下边是“嚬呻”,打呵欠,懒人的样子。这就是滋益睡眠的。
“食不平等性”,食不平等性就是吃得太胀了。我们吃了午饭,吃得胀胀的,那个眼睛也睁不开了,午睡去,这个时候还没有事干,就休息一会,也可以再精神提起来,因为早上是早一点了。一般说,早上不是早一点的话,午睡是,尤其是冬天是不合理的,哪个冬天中午去睡觉的?孔夫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