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5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即前嫉等五缠,及六垢是也。此见断等,唯意地起,依五识身,无容起故。余通依六识者,余谓修断贪、瞋、无明,及与修惑相应无惭、愧、昏、掉,并大烦恼中不信、懈怠、放逸,此等名余也。此余惑等,一一皆通六识地起。 

  “从此第四,明六识相应。此下总明本惑及随惑,于六识中,何识何地起?”这个里边,前面几个诸门分别,因为根本烦恼也讲过了,所以单说随烦恼,现在六识相应,根本烦恼里边还没有提起过,现在一起来说。包括、总明本惑(根本烦恼),随烦恼,在六识里边,哪一个识?哪一个地?怎么起来?

  “颂曰:见所断慢眠,自在随烦恼,皆唯意地起”,见所断的烦恼,修所断的慢跟眠,还有自在起的、自力起的随烦恼,这都是意地起的,就是第六识起的。“余通依六识”,其余的,除了上面之外,六个识都可以有,六个识都能起。

  “释曰:见所断惑”,见所断的惑(八十八使,那个表还是要用),见所断的烦恼,跟修所断的慢、睡眠,还有自在起的随烦恼,就是前面的嫉等五个缠,六个垢。这些都是意地起的。“此见断等”,等就是等慢、眠了,自在起的随烦恼,这些都是第六意识起的。

  “依五识身,无容起故”,在五识里边,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里边,不会起这些烦恼,没有办法起。见所断的,决定是意地里边的,迷理的,那么慢了、眠了,这也意识里边的情况,第五识你说第五识的眼睛睡觉了,眼睛睡觉就是意识要睡眠了,眼睛才开不开。假使你心里边很清楚,意识不睡眠,你眼睛要睡眠,没有那个事情,耳朵睡觉,也没有那个事情,眠就是意识的事情。那么嫉等,眼睛妒忌,耳朵妒忌,没有那个事情,都是心的事情,第六意识的事情。“依五识身,无容起故”。

  “余通依六识者”,其余的,就是修所断的贪、瞋、无明,与修惑相应的无惭、无愧等等,那些大烦恼里的,不信、懈怠、放逸等等,这些都属于“余”里边。这些烦恼,六个识都可以起。

  

  戊五 明五受相应

  己一 明本惑相应

  从此第五,明五受相应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本惑相应,二、明随惑相应。且第一明本惑相应者,颂曰:

  欲界诸烦恼  贪喜乐相应  瞋忧苦痴遍  邪见忧及喜

  疑忧余五喜  一切舍相应  上地皆随应  遍自识诸受  

  “从此第五,明五受相应”,跟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,哪些跟哪个受相应?这些问题提的都是比较繁琐的,但是回答,都是很善巧,这些我们值得学习,他就是把特殊的那些讲一下,相同的,后头一句话就解决了。在五受相应里边,“分二:一明本惑相应,二明随惑相应”,先说根本烦恼,跟哪个受相应,再说第二个随烦恼跟那个受相应。

  先说本烦恼。“且第一明本惑相应者”,“颂曰:欲界诸烦恼,贪喜乐相应”,这个大家想得起来,欲界的烦恼里边,贪心跟喜乐相应的。瞋,忧苦,瞋心起来的时候,总是心里愁忧,或者是苦,身上受苦。那么痴遍,愚痴那就遍了,苦乐忧喜舍都可以起。

  “邪见忧及喜”,邪见有忧,跟喜,这是心里边的。“疑忧”,怀疑总是忧,这欲界来说,色界就不一样了。“余五喜”,其余五个烦恼,属于喜相应。“一切舍相应”,总的来说,每一个烦恼跟舍受都是相应的。前面是从特殊情况来说,跟哪些相应,而舍呢,是一切烦恼都相应。

  “上地皆随应,偏自识诸受”,上地,色、无色界,随其所应,跟自己的识所受的相应,那是说上二界的。这是三界里边,根本烦恼相应的情况,先是欲界讲了很多,上二界比较简单,两句话。

  

  释曰:欲界诸烦恼中,贪与喜受乐受相应,以欢行转,遍六识故。瞋与忧苦相应,以戚行转,遍六识故。言痴遍者,谓痴遍与前四受相应,以欢戚行转,遍六识故。

  先说欲界的诸烦恼里边,贪跟喜乐相应,喜受乐受相应的。“以欢行转,遍六识故”,贪,以欢喜的行相生起,六识都会有,眼睛看到舒服,眼睛看到绿颜色,或者看到好的东西,它也感到舒服,眼识感到舒服,那么这个眼耳鼻舌身意都会起,瞋与忧苦相应,以戚行转,遍六识故,也是遍六识。这个瞋恨心,心里边说是忧,对身上说是苦。我们说一个人发了脾气了,心里头愁苦,他的脸上也就是不舒服了,脸也发青了,血压增高了,心跳起来了等等,身也受苦了,这些就是跟身心,都忧苦有相应的。“以戚行转”,悲戚的,愁戚的行相生起,六个识都会有。

  “言痴遍者”,痴跟前面的四个受相应。这个无明,不管你苦乐忧喜舍,它都相应的。“以欢戚行转”,欢喜的时候,也会产生无明,忧戚的时候,也有无明的行相,就是无明都可以生起,欢喜的,忧戚的都可以生起来,所以说偏六识都相应。

  

  邪见忧及喜者,谓邪见以欢戚行转,唯意地故,与忧喜相应。先造罪业,后起邪见,喜受相应,不惧执 故;先造善业,后起邪见,忧受相应,福唐捐故。 

  “邪见忧及喜者,谓邪见以欢戚行转,唯意地故”,邪见呢,是第六意识的事情了,眼睛不会有邪见,耳朵也不会有邪见,这个心里的分别才有邪见,那么邪见,假使是这个邪见起了之后,跟你心不顺的,愁忧,顺你的心的,那就是喜,所以说它行相,欢喜、忧戚都有,但是只有意地转,只能是忧喜,没有苦乐。“与忧喜相应”,那么怎么样子这个邪见跟忧喜相应呢?它说就举例了,“先造罪业,后起邪见,喜受相应,不惧”(下边你们什么字?不惧什么?这个“执”可能是以前手抄本写错了的,应该是不惧报,报跟执两个字差不多的了,你不要改掉。我们藏经不能改,旁边注一个字好了,讲报就讲得通,执这个讲不通了),先造了罪,后来起邪见,他就高兴了,他占了很多便宜,杀了人,偷了东西,起邪见——“后没有果报的”,那就高兴了。这是喜受相应的了。

  “先造善业,后起邪见,忧受相应,福唐捐故”,开始做了很多善事,供养了,布施了很多,自己也辛辛苦苦给那些……,做了很多的善事情,义务劳动做了很多,后来邪见一起,白白的,没有福报的,那么心里不高兴了,忧受相应,白做了,白干了,那钱也白花掉了,这是忧的行相相应。所以说,邪见可以是跟喜相应,也可以跟忧相应。

  

  疑忧余五喜者,疑与忧受相应,以戚行转,唯意地故。余五喜者,谓余身见等四,及慢为五。此之余五,与喜相应,以欢行转,唯意地故。

  “疑忧余五喜”,疑总是忧相应的,因为你怀疑的人,他心里还没有一个决定,心里还总是不会坦然的,总是跟忧的行相相应,忧受相应。“以戚行转,唯意地故”,怀疑,这是意,第六意识的事情,眼睛不会怀疑,耳朵也不会怀疑。那么这是意地,意地就是忧了,没有苦。“余五喜”,还有其它五个,我们说贪瞋痴慢疑,这个还余下,慢这里还没讲,余下五个,就是说邪见除掉了,五个见里边,还有四个见,那么前面贪瞋痴慢疑里边讲了四个,还余下个慢,这五个东西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、戒禁取、跟慢这五个,余下来的,跟喜相应。“以欢行转,唯意地故”,本身是意地里起的,它起的时候,总是跟喜相应的,执着身执,执了自己,不以自己有个身体感到苦,这个要修行才会,你一般凡夫,有身执,他总是认为自己很满意了,喜受相应。慢当然喜受相应的,自己高慢,你慢么,感到自己了不得了,怎么会苦呢?

  

  一切舍相应者,约通相应说,此上一切,皆舍相应,以诸随眠,相续断时,必住舍受。 

  “一切舍相应”,前面这是就个别的说,那么总的来说,所有的烦恼,跟舍受都是相应的。“约通相应说,此上一切,皆舍相应”,前面所讲的根本烦恼,跟舍受都是相应的,为什么原因?“以诸随眠,相续断时,必住舍受”,当你起烦恼快要势力完的时候,那时候总是舍受,才起的时候,力量强的时候,可以喜,可以乐,可以忧,可以苦了,但是你力量衰退了之后,最后了,淡下去了,那就是舍受,最后一念是舍受,所以说跟舍受都是相应的。

  

  上地皆随应、遍自识诸受者,此明上界,所有烦恼,随其所应,遍与自地诸识俱起诸受相应。如初禅中,具有四识,若眼等三识,所起烦恼,与乐舍相应,若意地起惑,即与喜舍相应。二禅已去,乃至有顶,唯有意识。若二禅起惑,即与喜舍相应。若第三禅起惑,即乐舍相应。第四已去,乃至有顶,所起烦恼,唯舍相应。

  “上地皆随应、遍自识诸受”,这是欲界的讲完了,上地,色界、无色界,它的里边所有的烦恼,“随其所应,遍于自地诸识俱起”,它哪一个地,假使初禅的,初禅的识,它的受跟它相应,二禅的,二禅那些识,跟它相应。

  那么打比喻,“如初禅中,具有四识”,初禅里边,我们说六个识,两个没有,因为没有段食,没有味、没有香,眼、耳、身这三个还是有的,加上意,有四个识,初禅里边有四个识。那么这个四个识,“所起烦恼,与乐舍相应”,假使眼耳身这三个,是前五识里边的,它起的烦恼,它是乐受跟舍受相应(初禅没有苦,苦受没有);那么意地起的呢,跟喜、舍相应,没有忧。他是离生喜乐了,既然喜乐了,哪有忧苦呢?没有了。

  “二禅已去”,一直到有顶,只有意识了,前五识都没有了。那么这个里边,二禅起的烦恼,二禅因为意识里边还有定生喜乐了,有喜了,那么他的烦恼是喜、舍相应,身识没有的,那么乐是没有了。三禅,它跟乐受相应,这个乐不是身识了,三禅的乐,心乐,意乐,三禅是离喜妙乐,喜粗动,这个身静的意乐,三禅得到了,那么他的这些随惑,烦恼,根本烦恼,跟乐、跟舍相应。这个容易了,因为它们的识简单了,所以说配起来也很容易了。第四禅已去,乃至有顶,所有烦恼只有舍受,因为第四禅开始,都是舍受了,没有其它的受了,那么烦恼起的时候,也是舍受相应了。

  这是把根本烦恼的讲了,下边是随烦恼。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