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5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家。那么这些都是行相比较粗显的,一看就看得出来的,就是六个垢。谄、诳在根品里边都讲过了,你们要去查一查。我记得还有一个,根品举了一个大梵天王,他当马胜比丘问他一个问题:四大种,什么时候能除掉?他答不出来,他正在对大庭广众来演讲,他又不好说我不懂,他自己丢面子,他说了半天,说什么呢?马胜比丘问他这个问题,他就乱说,我是大梵天王,我能造世界,你们一切众生都是我造出来的,什么什么的说了一大套,抬高自己,这个就是诳。那么他后来是讲完了一套之后,他跑到一边,把马胜比丘手拉着给他道歉,他说我不知道,你要问去问世尊好了,那就是谄。这个根品都讲过了。

  那么下边是跟根本烦恼的关系了,憍、诳,都是贪等流,为了贪着自己的名利、地位等等,就做一些谄的样子。

  憍,我们以前根品讲过了。前面我们讲慢,一个憍,根品里边就把这两个分辨清爽。在一般的人,憍慢就是一个东西,在佛教的法相里边,憍是憍,慢是慢,不一样。“慢对他心举”,慢是跟他比较的,我比你好,或者是并不好,而自以为好,这是由比较而来的,抬高自己,那是慢。“憍由染自法”,自以为自己了不得,没有跟人家比较,自以为自己,自己管自己的,看到自己什么地方了不得的地方,就是憍。我们说以前,战国里一个邹忌,他生得很漂亮,人有身高八尺有余,大家都说他好看,他憍,心里高兴得不得了,自以为自己了不得,是天下的美男子。结果后来,人家说,陈国徐公比他还,认为这是最好的美,他开始是没有跟人家比较了,单是自己高傲很,这是憍了,等到一比较,一看之后,看了自己不对了,确实比不过人家,那这个憍,他憍不起来了。憍就是没有比较,自己执着自己了不得。慢呢,一比较之下,认为自己还是比人家超胜,这是两个行相有不同。

  “害、恨,瞋等流”,害,迫害,恨,怀恨在心,这是瞋的等流,这很容易。

  “恼,见取等流”,见取,什么叫见取?执劣为胜,把一些本来是不好,执为殊胜,那么恼也这样子,你有罪的事情,本来是坏事,你认为这个是对的,人家谏悔你,不听,反而心里起懊恼。这就是恼,是见取的等流果。

  谄呢,五见等流,谄曲的人,五个见的等流。五见就是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戒禁取、见取,这五个见都能够产生谄曲的行为,那么这是……。所以说世俗上一般就是,见多的人,他都是行动谄曲不正直。出家人直心为道场,邪见不要有,五个见有了之后,一般都是谄曲的。我们说谄曲为什么原因呢?这第一个是五见多,第二是要讨好人家了,维护自己利益了反正,总离不开个我执,“诸见”就是五见,“谄诳诸见生”,颂里边诸见就是五个见,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、戒禁取。

  那么这是六个垢。

  

  

  丁二 诸门分别

  戊一 三断分别

  从此大文第二,诸门分别。就中分五:一、三断分别,二、三性分别,三、三界分别,四、六识相应,五、五受相应。且第一,三断者,论云:此垢及缠,为何所断?颂曰:

  缠无惭愧眠  掉惛见修断  余及烦恼垢  自在故唯修

  那么下边诸门分别。这个烦恼的行相,经上所说到的都说完了。那么下边诸门分别,分几个门,分五门来说。

  三断门:这些烦恼,哪些是见道所断?哪些是修道所断?哪些是非所断?二,三性门:是善的,是恶的,是无记的?当然烦恼没有善的,是无记,或者是染污。第三是三界分别:哪些属于欲界?哪些属于色界?哪些属于无色界?第四是六识相应:那些烦恼跟前五识相应?哪些烦恼跟六个识都相应?哪些烦恼单跟意识相应?这是六识相应。第五,五受相应,五个受,苦乐忧喜舍,苦是身上的不舒服,忧是心上的不舒服,那么喜就是心中的舒服,乐就是身上的舒服,舍就是身心的平等性,既不舒服,也不不舒服。那么这五个受,这些烦恼,哪个跟哪个受相应?这是五个分别门。

  

  那么现在第一个,三断门,第一三断。“论云:此垢及缠,为何所断?”根本烦恼讲过了,三断门讲过了,那么这个垢跟缠,是哪一种所断的?见所断,修所断? 

  “缠无惭愧眠,掉惛见修断”,缠里边,无惭无愧,睡眠,昏沉、掉举、见修断,见道所断,修道所断通的,“余及烦恼垢,自在故唯修”,其余的缠,还有其它几个缠,跟垢,这个自在而起,只有修所断。

  

  释曰:缠中无惭、无愧、睡眠、惛沉、掉举,此五与见惑相应,是见所断;与修惑相应,是修所断。余谓嫉、悭、忿、覆、悔,及烦恼六垢。此之十一,自在起故,唯修所断,不随他惑,自力而起,唯与无明共相应故,名为自在。

  “释曰:缠中无惭、无愧、睡眠、惛沉、掉举”,此五个,它们是通见修断的,当你跟见道的所断的烦恼相应的时候,见所断,跟修道所断的烦恼相应的时候,修所断。那么在见断里边,跟见苦所断的烦恼相应的时候,见苦所断,见集所断烦恼相应的时候,是见集所断,这个就是两种都通的。

  余下的缠,除了这五个缠以外,还有五个缠。“嫉、悭、忿、覆、悔”,还有烦恼的六个垢。这十一个小烦恼,它是自力而起,不是跟了其它烦恼,随了跟起来的,这个自在而起的,那就是跟见道所断的烦恼不相应的,它不能是见所断,单是修所断,只能是修所断。

  “不随他惑,自力而起,唯与无明共相应故,名为自在”,它这里说,什么叫自在呢?它不随其它的烦恼跟上去,带生出来的,而自己力量生的,它只跟一个无明相应,其它的烦恼都不相应。这个无明就是,不是自在而起的无明,就是随着它的烦恼而生起的无明,这个无明相应的烦恼,它是本身是自在,自立而起的,不随其它的势力而生的,这个起叫自在,自在起故,这自在起的烦恼,只是修所断的。那么这是三断门。

  

  戊二 三性分别

  从此第二,明三性。论云:此随烦恼,谁通何性?颂曰:

  欲三二余恶  上界皆无记

  释曰:欲三二者,欲界眠、昏、掉三,通不善、无记二性。与身、边见相应,是无记性。余恶者,所余随惑,皆不善性。上界皆无记者,上二界中,一切随惑,皆唯无记性。 

  “从此第二”,明三性门,善、恶、无记的问题。当然了,既然说烦恼,善是没有的,就是恶,不善的无记,这两种,染污无记。

  “此随烦恼,谁通何性?”哪一些烦恼是什么性的? 

  “颂曰:欲三二余恶,上界皆无记”,欲界的三个烦恼,就是昏沉、掉举,还有这个睡眠,这三个烦恼,“二”,通不善,通无记,其余的烦恼,欲界的烦恼都是恶的,都是不善的,没有无记。“上界皆无记”,色界,无色界的烦恼,全部是无记的,当然是染污无记,不是无覆无记,是有覆的无记,既然称它烦恼,当然有染污的。

  “释曰:欲三二者”,这个颂里边“欲三二”这句话,就是欲界的烦恼里边有三个,就是欲界的前面讲的缠、垢这些里边,有三个是通善、不善两种,二性的。哪三个?“欲界眠、昏、掉”,睡眠、昏沉、掉举,这三个烦恼通不善,也通无记,两个,所以叫欲三二。

  那么它,一般是不善的,怎么叫无记的?这些昏沉、睡眠、掉举,跟身见、边见相应的时候,身见、边见是无记心,那么它们也是无记的。其余的跟其它烦恼相应的,那就是不善的了。“余恶”,其余的烦恼,除了这三个以外,“所余随惑”,小烦恼了,“皆不善性”,都是属于染污,不善的。

  “上界皆无记”,色界,无色界的缠也好、垢也好,都是无记的。“上二界中,一切随惑,皆唯无记性”,因为上界没有不善性的,在色界以上,欲界的那些不善,早就除掉了,所以只有无记性。

  

  戊三 三界分别

  从此第三,三界分别。论云:此随烦恼,谁何界系?颂曰:

  谄诳欲初定  三三界余欲

  释曰:谄、诳,唯在欲界初禅,臣众相依故。三三界者,三谓昏、掉、憍三,皆通三界。余欲者,余者,除前五外,所余随惑,唯欲界系。 

  “从此第三,三界分别”,那么下边是三界分别门了。“论云:此随烦恼,谁何界系?”这些随烦恼,哪一个属于哪一界系?这个问题就很多了,就是忿属于哪一界系?恨属于哪一个界系?

  “颂曰:谄诳欲初定,三三界余欲”,那回答得很简单,问的问题很多,但是回答是很简单,他说谄、诳,只有欲界、初禅,“谄诳欲初定”,初禅,就是初禅定了,谄诳两个,只有欲界、初禅里边有,再上去,二禅以上就没有了。那么这个欲界有谄诳,那是大家司空见惯,不希奇,初禅怎么还有?那就是大梵天王,马胜比丘的公案,就证明在初禅的大梵天王还有谄诳的,小的烦恼。

  “臣众相依故”,它为什么要有?因为臣众相依故,有领导,有被领导的人,这个里边,就要产生谄诳的行为,如果大家是平等的,这个谄诳就不产生。欲界里边有这些情况,初禅也有臣主相依,大梵天王是主,其他的是他的部下,所以也有谄诳的现象发生。

  “三三界”,那么还有三个烦恼,就是昏沉、掉举、憍,这三个烦恼三界都有,通三界的。

  “余欲”,其它的那些烦恼,那就是十个缠,六个垢了,其它的还有十一个了,谄诳两个除掉,再除了三个,昏、掉、憍,十六个,除了五个,还有十一个,这余下的那些,都是欲界的,色界、无色界都没有了,这些烦恼粗,色、无色界早就就除掉了。“余”,就是除了前面五个以外,那就是还有十一个,这十一个随烦恼,是欲界系,只有欲界有,其他的界没有。所以说问的问题很多,头绪很多,他善巧回答,两句话全部答完了。

  

  戊四 明六识相应

  从此第四,明六识相应。此下总明本惑及随惑,于六识中,何识何地起?颂曰:

  见所断慢眠  自在随烦恼  皆唯意地起  余通依六识

  释曰:见所断惑,及修所断慢、眠,并自在随烦恼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