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家。那麼這些都是行相比較粗顯的,一看就看得出來的,就是六個垢。谄、诳在根品裏邊都講過了,你們要去查一查。我記得還有一個,根品舉了一個大梵天王,他當馬勝比丘問他一個問題:四大種,什麼時候能除掉?他答不出來,他正在對大庭廣衆來演講,他又不好說我不懂,他自己丟面子,他說了半天,說什麼呢?馬勝比丘問他這個問題,他就亂說,我是大梵天王,我能造世界,你們一切衆生都是我造出來的,什麼什麼的說了一大套,擡高自己,這個就是诳。那麼他後來是講完了一套之後,他跑到一邊,把馬勝比丘手拉著給他道歉,他說我不知道,你要問去問世尊好了,那就是谄。這個根品都講過了。
那麼下邊是跟根本煩惱的關系了,憍、诳,都是貪等流,爲了貪著自己的名利、地位等等,就做一些谄的樣子。
憍,我們以前根品講過了。前面我們講慢,一個憍,根品裏邊就把這兩個分辨清爽。在一般的人,憍慢就是一個東西,在佛教的法相裏邊,憍是憍,慢是慢,不一樣。“慢對他心舉”,慢是跟他比較的,我比你好,或者是並不好,而自以爲好,這是由比較而來的,擡高自己,那是慢。“憍由染自法”,自以爲自己了不得,沒有跟人家比較,自以爲自己,自己管自己的,看到自己什麼地方了不得的地方,就是憍。我們說以前,戰國裏一個鄒忌,他生得很漂亮,人有身高八尺有余,大家都說他好看,他憍,心裏高興得不得了,自以爲自己了不得,是天下的美男子。結果後來,人家說,陳國徐公比他還,認爲這是最好的美,他開始是沒有跟人家比較了,單是自己高傲很,這是憍了,等到一比較,一看之後,看了自己不對了,確實比不過人家,那這個憍,他憍不起來了。憍就是沒有比較,自己執著自己了不得。慢呢,一比較之下,認爲自己還是比人家超勝,這是兩個行相有不同。
“害、恨,瞋等流”,害,迫害,恨,懷恨在心,這是瞋的等流,這很容易。
“惱,見取等流”,見取,什麼叫見取?執劣爲勝,把一些本來是不好,執爲殊勝,那麼惱也這樣子,你有罪的事情,本來是壞事,你認爲這個是對的,人家谏悔你,不聽,反而心裏起懊惱。這就是惱,是見取的等流果。
谄呢,五見等流,谄曲的人,五個見的等流。五見就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戒禁取、見取,這五個見都能夠産生谄曲的行爲,那麼這是……。所以說世俗上一般就是,見多的人,他都是行動谄曲不正直。出家人直心爲道場,邪見不要有,五個見有了之後,一般都是谄曲的。我們說谄曲爲什麼原因呢?這第一個是五見多,第二是要討好人家了,維護自己利益了反正,總離不開個我執,“諸見”就是五見,“谄诳諸見生”,頌裏邊諸見就是五個見,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禁取。
那麼這是六個垢。
丁二 諸門分別
戊一 叁斷分別
從此大文第二,諸門分別。就中分五:一、叁斷分別,二、叁性分別,叁、叁界分別,四、六識相應,五、五受相應。且第一,叁斷者,論雲:此垢及纏,爲何所斷?頌曰:
纏無慚愧眠 掉惛見修斷 余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
那麼下邊諸門分別。這個煩惱的行相,經上所說到的都說完了。那麼下邊諸門分別,分幾個門,分五門來說。
叁斷門:這些煩惱,哪些是見道所斷?哪些是修道所斷?哪些是非所斷?二,叁性門:是善的,是惡的,是無記的?當然煩惱沒有善的,是無記,或者是染汙。第叁是叁界分別:哪些屬于欲界?哪些屬于色界?哪些屬于無色界?第四是六識相應:那些煩惱跟前五識相應?哪些煩惱跟六個識都相應?哪些煩惱單跟意識相應?這是六識相應。第五,五受相應,五個受,苦樂憂喜舍,苦是身上的不舒服,憂是心上的不舒服,那麼喜就是心中的舒服,樂就是身上的舒服,舍就是身心的平等性,既不舒服,也不不舒服。那麼這五個受,這些煩惱,哪個跟哪個受相應?這是五個分別門。
那麼現在第一個,叁斷門,第一叁斷。“論雲:此垢及纏,爲何所斷?”根本煩惱講過了,叁斷門講過了,那麼這個垢跟纏,是哪一種所斷的?見所斷,修所斷?
“纏無慚愧眠,掉惛見修斷”,纏裏邊,無慚無愧,睡眠,昏沈、掉舉、見修斷,見道所斷,修道所斷通的,“余及煩惱垢,自在故唯修”,其余的纏,還有其它幾個纏,跟垢,這個自在而起,只有修所斷。
釋曰:纏中無慚、無愧、睡眠、惛沈、掉舉,此五與見惑相應,是見所斷;與修惑相應,是修所斷。余謂嫉、悭、忿、覆、悔,及煩惱六垢。此之十一,自在起故,唯修所斷,不隨他惑,自力而起,唯與無明共相應故,名爲自在。
“釋曰:纏中無慚、無愧、睡眠、惛沈、掉舉”,此五個,它們是通見修斷的,當你跟見道的所斷的煩惱相應的時候,見所斷,跟修道所斷的煩惱相應的時候,修所斷。那麼在見斷裏邊,跟見苦所斷的煩惱相應的時候,見苦所斷,見集所斷煩惱相應的時候,是見集所斷,這個就是兩種都通的。
余下的纏,除了這五個纏以外,還有五個纏。“嫉、悭、忿、覆、悔”,還有煩惱的六個垢。這十一個小煩惱,它是自力而起,不是跟了其它煩惱,隨了跟起來的,這個自在而起的,那就是跟見道所斷的煩惱不相應的,它不能是見所斷,單是修所斷,只能是修所斷。
“不隨他惑,自力而起,唯與無明共相應故,名爲自在”,它這裏說,什麼叫自在呢?它不隨其它的煩惱跟上去,帶生出來的,而自己力量生的,它只跟一個無明相應,其它的煩惱都不相應。這個無明就是,不是自在而起的無明,就是隨著它的煩惱而生起的無明,這個無明相應的煩惱,它是本身是自在,自立而起的,不隨其它的勢力而生的,這個起叫自在,自在起故,這自在起的煩惱,只是修所斷的。那麼這是叁斷門。
戊二 叁性分別
從此第二,明叁性。論雲:此隨煩惱,誰通何性?頌曰:
欲叁二余惡 上界皆無記
釋曰:欲叁二者,欲界眠、昏、掉叁,通不善、無記二性。與身、邊見相應,是無記性。余惡者,所余隨惑,皆不善性。上界皆無記者,上二界中,一切隨惑,皆唯無記性。
“從此第二”,明叁性門,善、惡、無記的問題。當然了,既然說煩惱,善是沒有的,就是惡,不善的無記,這兩種,染汙無記。
“此隨煩惱,誰通何性?”哪一些煩惱是什麼性的?
“頌曰:欲叁二余惡,上界皆無記”,欲界的叁個煩惱,就是昏沈、掉舉,還有這個睡眠,這叁個煩惱,“二”,通不善,通無記,其余的煩惱,欲界的煩惱都是惡的,都是不善的,沒有無記。“上界皆無記”,色界,無色界的煩惱,全部是無記的,當然是染汙無記,不是無覆無記,是有覆的無記,既然稱它煩惱,當然有染汙的。
“釋曰:欲叁二者”,這個頌裏邊“欲叁二”這句話,就是欲界的煩惱裏邊有叁個,就是欲界的前面講的纏、垢這些裏邊,有叁個是通善、不善兩種,二性的。哪叁個?“欲界眠、昏、掉”,睡眠、昏沈、掉舉,這叁個煩惱通不善,也通無記,兩個,所以叫欲叁二。
那麼它,一般是不善的,怎麼叫無記的?這些昏沈、睡眠、掉舉,跟身見、邊見相應的時候,身見、邊見是無記心,那麼它們也是無記的。其余的跟其它煩惱相應的,那就是不善的了。“余惡”,其余的煩惱,除了這叁個以外,“所余隨惑”,小煩惱了,“皆不善性”,都是屬于染汙,不善的。
“上界皆無記”,色界,無色界的纏也好、垢也好,都是無記的。“上二界中,一切隨惑,皆唯無記性”,因爲上界沒有不善性的,在色界以上,欲界的那些不善,早就除掉了,所以只有無記性。
戊叁 叁界分別
從此第叁,叁界分別。論雲:此隨煩惱,誰何界系?頌曰:
谄诳欲初定 叁叁界余欲
釋曰:谄、诳,唯在欲界初禅,臣衆相依故。叁叁界者,叁謂昏、掉、憍叁,皆通叁界。余欲者,余者,除前五外,所余隨惑,唯欲界系。
“從此第叁,叁界分別”,那麼下邊是叁界分別門了。“論雲:此隨煩惱,誰何界系?”這些隨煩惱,哪一個屬于哪一界系?這個問題就很多了,就是忿屬于哪一界系?恨屬于哪一個界系?
“頌曰:谄诳欲初定,叁叁界余欲”,那回答得很簡單,問的問題很多,但是回答是很簡單,他說谄、诳,只有欲界、初禅,“谄诳欲初定”,初禅,就是初禅定了,谄诳兩個,只有欲界、初禅裏邊有,再上去,二禅以上就沒有了。那麼這個欲界有谄诳,那是大家司空見慣,不希奇,初禅怎麼還有?那就是大梵天王,馬勝比丘的公案,就證明在初禅的大梵天王還有谄诳的,小的煩惱。
“臣衆相依故”,它爲什麼要有?因爲臣衆相依故,有領導,有被領導的人,這個裏邊,就要産生谄诳的行爲,如果大家是平等的,這個谄诳就不産生。欲界裏邊有這些情況,初禅也有臣主相依,大梵天王是主,其他的是他的部下,所以也有谄诳的現象發生。
“叁叁界”,那麼還有叁個煩惱,就是昏沈、掉舉、憍,這叁個煩惱叁界都有,通叁界的。
“余欲”,其它的那些煩惱,那就是十個纏,六個垢了,其它的還有十一個了,谄诳兩個除掉,再除了叁個,昏、掉、憍,十六個,除了五個,還有十一個,這余下的那些,都是欲界的,色界、無色界都沒有了,這些煩惱粗,色、無色界早就就除掉了。“余”,就是除了前面五個以外,那就是還有十一個,這十一個隨煩惱,是欲界系,只有欲界有,其他的界沒有。所以說問的問題很多,頭緒很多,他善巧回答,兩句話全部答完了。
戊四 明六識相應
從此第四,明六識相應。此下總明本惑及隨惑,于六識中,何識何地起?頌曰:
見所斷慢眠 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識
釋曰:見所斷惑,及修所斷慢、眠,並自在隨煩惱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