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供养的,供养之后,我要买个东西,买不起了”,这是坏的恶作。好的恶作,做了坏事,起懊悔了,该不要做的,做了将来感报,这个受的苦报无穷,那不要做好一些。恶作通善恶的了。
那么眠,“令心昧略为性”,睡眠把心,我们的心把它昧,糊里糊涂,“略”,也是所缘的境很小。一般说,就是醒的时候,六个识都起作用的,在睡的时候,前五识不起作用了,只有意识在动,这个意识也是不敏利,是糊里糊涂的,力量很弱地在那里活动,那么真正昏睡的时候,那就是意识也停止了,休息了。那么眠,就是昧略为性,把心,先把它是糊里糊涂,暗昧,然后是略,很多识就不起作用,前五识不起作用,第六识也起了极少的作用,昧略为性。
“悔、眠二种,虽通善恶,今十缠中,唯取染污”,睡眠、恶作,我们前面讲过的,也有善的,也有不善的。睡眠里边你做好梦,布施的梦,那是善的,你做坏事,杀、盗、淫、妄的事情,那是坏,恶梦,不好的。那么它是通善恶了,但是我们十缠里边的悔、眠,单取它染污一方面的,就是不善的,跟有覆无记的那一种。它本来是善、恶,无记都有了,把有覆无记跟不善的那一边,立在十缠里边,那些善的不在此中。
掉举、昏沉,亦根品已释。令心愤发,说名为忿。隐藏自罪,说名为覆。无惭、悭、掉举,是贪家等流果也。无愧、眠、昏沉,是无明等流。嫉、忿,是瞋家等流。悔是疑等流。覆有说贪等流,有说痴等流,有说贪、痴等流。有说智人覆,是贪等流;无智人覆,是痴等流。颂云覆诤者,三说不同,故名为诤。
“掉举、昏沉,亦根品释”,掉举,因为贪着的原因,对心安不下来,去想那些过去的事情,想他的家乡、国土、他的亲里等等,这些心,就是掉举心,不能安住定中。
昏沉,那就是说,心收回来了,就没有力了,跟睡眠也相似的,也是暗昧了,沉相,没有这个很敏利的心。昏沉跟睡眠,是程度的不同了,睡眠是心昧略为性,简直是前五根不起作用了,那就是说,你在听经的话,你要睡眠的话,讲什么,你根本耳朵里不听到了。昏沉,它的程度浅了,耳朵里听得蛮清楚,说什么,但是什么意思,糊里糊涂了,只听到耳朵里“哗哗哗”在说话,什么意思摄不住,这个就是昏沉了。昏沉,有的时候,有的人(自以为)还没有昏沉,有的时候,有的人是好心,看见他头一摆一摆地在摇了,就推他一下,本来是好心了,你是昏沉,你要警醒,他要发脾气:“我又没有睡着,我又没有昏沉,你为什么摇我干啥?”还要生气,这个就是昏沉自己不知道的,你自己头一摆一摆地在点头了,自以为还是很清楚,实际上,昏沉的情况就是这样子,自己感不到的,等到你感到了之后,那不是昏沉了,睡眠去了。
“令心愤发,说名为忿”,心爆发,那个瞋恨心爆发起来了,这是忿。那忿跟恨,以前有个比喻的噢,恨是怀恨在心,那就是表面上不那么激烈地发出来;忿,等于一张桦皮,就是桦树皮,那是像刨花一样的,一点即燃,“哗”一下子大火,烧完之后就没有了,那么恨就是碳火,我们五台山那个做火盆了,烤火的那个火盆,火是不多,但是里边火却是很长时间能够保持它温度,长时间可以保持住。恨就是怀恨在心,经久不舍的,忿就是一下子发出来了就完了。这两个是不同的,都是瞋的等流,两个是行相不同。
那么什么叫覆呢?“隐藏自罪”,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地方,把它掩饰过去。你做了坏事了,人家问你,你说“我没有啊,这个事情不是我干的啊”,或者说“我明明没有,这个事情没有做错啊”,什么什么,反正有罪不肯发露,覆藏,隐藏自罪叫覆。
“无惭、悭、掉举,是贪家等流果也”,等流就是在根本惑里边派生的,无惭就是对那些有功德的不尊重,他贪着自己。那么悭,贪着自己的财法,不愿舍、布施。掉举,因为有贪,攀缘过去的那些,或者是当下的客观的一些外境,从贪而生的,是贪的等流果。
“无愧、眠、昏沉,是无明等流”,这是都愚痴了,糊里糊涂。无愧,就是造了罪,你还不知道,将来感果报,这是无明,不知道因果。那么昏沉、睡眠,那就糊里糊涂,那更是无明的等流,一看就看出来了。
“嫉、忿是瞋家等流”,妒忌、忿都是瞋的等流果,这个也容易看出来的。妒忌人家有好事情,很不舒服,那是……。妒忌,一般跟那个忿了,瞋都要连带起来的。
“悔是疑等流”,因为犹豫生疑,就会产生追悔,如果你坚定不移的,决定明了的,不会追悔,决定这样子做,做了不会懊悔的。所以要懊悔,因为是两边说不定,一会儿这样子好,一会儿那样好,才会追悔。
覆就是有诤了,到底它从哪个根本烦恼出来的呢?有几家的说法。有说是贪的等流,有说是痴的等流,有说是贪、痴的等流,有三家不同的说法。这个下边是解释了。贪的等流,就是有智人覆是贪等流,他有智的人,这个智不一定是智慧了。他知道这个事情,明白的人,他不是糊里糊涂的,是贪的等流,他要追求名,追求利,追求权位,这样子有明确的目的的,这样的人,这样子的覆藏罪,是贪的等流。无智,他糊里糊涂的,那是痴的等流,那么有说贪痴等流,就是两种了,因为你贪也好,痴也好,只说了一边,贪痴,那就是比较完整的,贪名利的就是有智的人,糊里糊涂的,愚痴而覆藏的,那是痴的等流,那比较完整一点。
“颂云覆诤者,三说不同”,这个颂里边说覆有争论,就是三家的争论。有说是贪等流,有说是痴等流,有说是贪痴的等流,那么俱舍论主好象是采取的最后一个。单是贪,那么痴的怎么说呢?单是痴,那贪的怎么说呢?贪痴等流,有的是有智贪,无智的是痴,这两个比较完整。
戊二 明烦恼六垢
从此大文第二,明烦恼六垢。颂曰:
烦恼垢六恼 害恨谄诳憍 诳憍从贪生 害恨从瞋起
恼从见取起 谄从诸见生
“从此大文第二,明烦恼六垢”,烦恼,还有一种烦恼叫垢,这是经上也提起过的,那么这六垢是什么东西?都有具体名字的,如果我们看《阿含经》什么经,你说垢,什么东西,说了半天,垢是什么?是说烦恼,什么烦恼?糊里糊涂。那就是要《俱舍论》来解释。那么垢是有具体的东西的,六个叫垢,行相比较粗的立个垢,过失重的,立缠。
“烦恼垢六”,烦恼垢有六个,哪六个?恼、害、恨、谄、诳、憍,这六个,很干脆。那么下边同根本烦恼的关系,“诳憍从贪生”,因为贪而产生诳憍,“害恨从瞋起”,这一看就看出来了,“恼从见取起,谄从诸见生”。
释曰:前两句明六垢,次四句明本惑等流。一恼,二害,三恨,四谄,五诳,六憍。此从烦恼生,秽污相粗,名烦恼垢。恼谓坚执诸有罪事,由此不取如理谏诲。害谓逼迫,行打骂等。恨谓结怨。谄谓心曲。诳谓惑他。憍根品已释。诳、憍,贪等流;害、恨,瞋等流;恼,见取等流;谄,五见等流。颂言诸见者,即五见也。
(120B)前两句明六垢,这是标出这六垢的名字;下边四句,它的每一个垢跟根本烦恼关系是从哪个烦恼等流下来的。
六个垢,一个是恼,二是害,三是恨,四是谄,五是诳,六是憍。
“此从烦恼生,秽污相粗,名烦恼垢”,这里先说什么叫垢?这个东西从烦恼生的,就是从根本烦恼等流下来的,而它的秽垢,这个染污的相、不好的相粗显,容易看出来的,这个叫垢。
恼,那么垢的里边,第一是恼。“恼谓坚执诸有罪事,由此取如理谏诲”,明明这个事是有罪的、不好的,坚执不放,那么这样子认为这是对了,“由此不取如理谏诲”,人家如法的给你谏,劝你,教诫你,不听,你执了这个事情,“我认为对就对了”。这个我们有没有?恐怕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点,有的是多一点,有的是少一点,人家劝劝你还要发脾气,这个就是恼。人家好心劝你,看见你做的不如法的事情了,你还认为很如法,人家劝你之后,还要生恼,就是这个就叫恼。
“害谓逼迫,行打骂等”,人对其他的有情,做逼迫的事情,逼迫什么?打、骂等等。
“恨谓结怨”,这前面讲过了,心里结了怨,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厉害,那么心里就是这个结是打不开的,就像是碳火,表面上不是很热,不是一下子,轰的一起大火,但却是这个火维持很长的时间不失。
这个我们希望丛林里边不要有这些。忿,一下子爆发起来了,打人,骂人起来了,这个当然是不好了,但是恨,两个人结了个怨,看见了不说话,鼓眼睛,做事情不合作,或者是扯皮,或者是给你唱反调。这个对自己说,是起了烦恼,感恶报。对人家说,结了个怨,来世相见的时候,就成了冤家,就是互相地要做恼害的事情。那么对整个道场说,破坏和合。这个都不好。我们要修行,这些都是应该去掉的事情。修行,修什么行呢?这些行为把它去掉,就叫修行了,你如果修行,嘴里说的修行,这些事情你又不肯放下,那你修什么行呢?所以说我们修行要认识到烦恼,认识它的危害性,认识它的行相,那么这个相出现了,知道它是烦恼,它是烦恼,它的危害性就是要堕恶趣去的。那么你赶快把它除掉,不要看到烦恼了,认识到烦恼了,烦恼出来的时候,不管它,恶趣就恶趣,脾气发了再说,那个你修什么行?这样子,自己度不了自己,想度人家,笑话了。自己不能度,你怎么能度人呢?自己还不会游水,你跳到水里去,你也淹死了,他也没救到,这个干什么呢?所以说修行千万不要这样子搞。我们说,这个在一般丛林里边,尤其现在的丛林,分派结党,拉山头,斗诤,闹事的是不少不少,我们这个道场就不准这样子搞,希望大家是好好地以行持为主。如果有出现这些情况的话,屡教不改,迁单,这个很简单,我们不允许这样的行动。
“谄谓心曲”,谄,心不直,做一个假像,讨好人家,这是谄。“诳谓惑他”,骗人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