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5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供養的,供養之後,我要買個東西,買不起了”,這是壞的惡作。好的惡作,做了壞事,起懊悔了,該不要做的,做了將來感報,這個受的苦報無窮,那不要做好一些。惡作通善惡的了。

  那麼眠,“令心昧略爲性”,睡眠把心,我們的心把它昧,糊裏糊塗,“略”,也是所緣的境很小。一般說,就是醒的時候,六個識都起作用的,在睡的時候,前五識不起作用了,只有意識在動,這個意識也是不敏利,是糊裏糊塗的,力量很弱地在那裏活動,那麼真正昏睡的時候,那就是意識也停止了,休息了。那麼眠,就是昧略爲性,把心,先把它是糊裏糊塗,暗昧,然後是略,很多識就不起作用,前五識不起作用,第六識也起了極少的作用,昧略爲性。

  “悔、眠二種,雖通善惡,今十纏中,唯取染汙”,睡眠、惡作,我們前面講過的,也有善的,也有不善的。睡眠裏邊你做好夢,布施的夢,那是善的,你做壞事,殺、盜、淫、妄的事情,那是壞,惡夢,不好的。那麼它是通善惡了,但是我們十纏裏邊的悔、眠,單取它染汙一方面的,就是不善的,跟有覆無記的那一種。它本來是善、惡,無記都有了,把有覆無記跟不善的那一邊,立在十纏裏邊,那些善的不在此中。

  

  掉舉、昏沈,亦根品已釋。令心憤發,說名爲忿。隱藏自罪,說名爲覆。無慚、悭、掉舉,是貪家等流果也。無愧、眠、昏沈,是無明等流。嫉、忿,是瞋家等流。悔是疑等流。覆有說貪等流,有說癡等流,有說貪、癡等流。有說智人覆,是貪等流;無智人覆,是癡等流。頌雲覆诤者,叁說不同,故名爲诤。 

  “掉舉、昏沈,亦根品釋”,掉舉,因爲貪著的原因,對心安不下來,去想那些過去的事情,想他的家鄉、國土、他的親裏等等,這些心,就是掉舉心,不能安住定中。

  昏沈,那就是說,心收回來了,就沒有力了,跟睡眠也相似的,也是暗昧了,沈相,沒有這個很敏利的心。昏沈跟睡眠,是程度的不同了,睡眠是心昧略爲性,簡直是前五根不起作用了,那就是說,你在聽經的話,你要睡眠的話,講什麼,你根本耳朵裏不聽到了。昏沈,它的程度淺了,耳朵裏聽得蠻清楚,說什麼,但是什麼意思,糊裏糊塗了,只聽到耳朵裏“嘩嘩嘩”在說話,什麼意思攝不住,這個就是昏沈了。昏沈,有的時候,有的人(自以爲)還沒有昏沈,有的時候,有的人是好心,看見他頭一擺一擺地在搖了,就推他一下,本來是好心了,你是昏沈,你要警醒,他要發脾氣:“我又沒有睡著,我又沒有昏沈,你爲什麼搖我幹啥?”還要生氣,這個就是昏沈自己不知道的,你自己頭一擺一擺地在點頭了,自以爲還是很清楚,實際上,昏沈的情況就是這樣子,自己感不到的,等到你感到了之後,那不是昏沈了,睡眠去了。

  “令心憤發,說名爲忿”,心爆發,那個瞋恨心爆發起來了,這是忿。那忿跟恨,以前有個比喻的噢,恨是懷恨在心,那就是表面上不那麼激烈地發出來;忿,等于一張桦皮,就是桦樹皮,那是像刨花一樣的,一點即燃,“嘩”一下子大火,燒完之後就沒有了,那麼恨就是碳火,我們五臺山那個做火盆了,烤火的那個火盆,火是不多,但是裏邊火卻是很長時間能夠保持它溫度,長時間可以保持住。恨就是懷恨在心,經久不舍的,忿就是一下子發出來了就完了。這兩個是不同的,都是瞋的等流,兩個是行相不同。

  那麼什麼叫覆呢?“隱藏自罪”,自己有什麼不好的地方,把它掩飾過去。你做了壞事了,人家問你,你說“我沒有啊,這個事情不是我幹的啊”,或者說“我明明沒有,這個事情沒有做錯啊”,什麼什麼,反正有罪不肯發露,覆藏,隱藏自罪叫覆。

  “無慚、悭、掉舉,是貪家等流果也”,等流就是在根本惑裏邊派生的,無慚就是對那些有功德的不尊重,他貪著自己。那麼悭,貪著自己的財法,不願舍、布施。掉舉,因爲有貪,攀緣過去的那些,或者是當下的客觀的一些外境,從貪而生的,是貪的等流果。

  “無愧、眠、昏沈,是無明等流”,這是都愚癡了,糊裏糊塗。無愧,就是造了罪,你還不知道,將來感果報,這是無明,不知道因果。那麼昏沈、睡眠,那就糊裏糊塗,那更是無明的等流,一看就看出來了。

  “嫉、忿是瞋家等流”,妒忌、忿都是瞋的等流果,這個也容易看出來的。妒忌人家有好事情,很不舒服,那是……。妒忌,一般跟那個忿了,瞋都要連帶起來的。

  “悔是疑等流”,因爲猶豫生疑,就會産生追悔,如果你堅定不移的,決定明了的,不會追悔,決定這樣子做,做了不會懊悔的。所以要懊悔,因爲是兩邊說不定,一會兒這樣子好,一會兒那樣好,才會追悔。

  覆就是有诤了,到底它從哪個根本煩惱出來的呢?有幾家的說法。有說是貪的等流,有說是癡的等流,有說是貪、癡的等流,有叁家不同的說法。這個下邊是解釋了。貪的等流,就是有智人覆是貪等流,他有智的人,這個智不一定是智慧了。他知道這個事情,明白的人,他不是糊裏糊塗的,是貪的等流,他要追求名,追求利,追求權位,這樣子有明確的目的的,這樣的人,這樣子的覆藏罪,是貪的等流。無智,他糊裏糊塗的,那是癡的等流,那麼有說貪癡等流,就是兩種了,因爲你貪也好,癡也好,只說了一邊,貪癡,那就是比較完整的,貪名利的就是有智的人,糊裏糊塗的,愚癡而覆藏的,那是癡的等流,那比較完整一點。

  “頌雲覆诤者,叁說不同”,這個頌裏邊說覆有爭論,就是叁家的爭論。有說是貪等流,有說是癡等流,有說是貪癡的等流,那麼俱舍論主好象是采取的最後一個。單是貪,那麼癡的怎麼說呢?單是癡,那貪的怎麼說呢?貪癡等流,有的是有智貪,無智的是癡,這兩個比較完整。

  

  戊二 明煩惱六垢

  從此大文第二,明煩惱六垢。頌曰:

  煩惱垢六惱  害恨谄诳憍  诳憍從貪生  害恨從瞋起

  惱從見取起  谄從諸見生 

  “從此大文第二,明煩惱六垢”,煩惱,還有一種煩惱叫垢,這是經上也提起過的,那麼這六垢是什麼東西?都有具體名字的,如果我們看《阿含經》什麼經,你說垢,什麼東西,說了半天,垢是什麼?是說煩惱,什麼煩惱?糊裏糊塗。那就是要《俱舍論》來解釋。那麼垢是有具體的東西的,六個叫垢,行相比較粗的立個垢,過失重的,立纏。

  “煩惱垢六”,煩惱垢有六個,哪六個?惱、害、恨、谄、诳、憍,這六個,很幹脆。那麼下邊同根本煩惱的關系,“诳憍從貪生”,因爲貪而産生诳憍,“害恨從瞋起”,這一看就看出來了,“惱從見取起,谄從諸見生”。

  

  釋曰:前兩句明六垢,次四句明本惑等流。一惱,二害,叁恨,四谄,五诳,六憍。此從煩惱生,穢汙相粗,名煩惱垢。惱謂堅執諸有罪事,由此不取如理谏誨。害謂逼迫,行打罵等。恨謂結怨。谄謂心曲。诳謂惑他。憍根品已釋。诳、憍,貪等流;害、恨,瞋等流;惱,見取等流;谄,五見等流。頌言諸見者,即五見也。

  (120B)前兩句明六垢,這是標出這六垢的名字;下邊四句,它的每一個垢跟根本煩惱關系是從哪個煩惱等流下來的。

  六個垢,一個是惱,二是害,叁是恨,四是谄,五是诳,六是憍。

  “此從煩惱生,穢汙相粗,名煩惱垢”,這裏先說什麼叫垢?這個東西從煩惱生的,就是從根本煩惱等流下來的,而它的穢垢,這個染汙的相、不好的相粗顯,容易看出來的,這個叫垢。

  惱,那麼垢的裏邊,第一是惱。“惱謂堅執諸有罪事,由此取如理谏誨”,明明這個事是有罪的、不好的,堅執不放,那麼這樣子認爲這是對了,“由此不取如理谏誨”,人家如法的給你谏,勸你,教誡你,不聽,你執了這個事情,“我認爲對就對了”。這個我們有沒有?恐怕每一個人都會有一點,有的是多一點,有的是少一點,人家勸勸你還要發脾氣,這個就是惱。人家好心勸你,看見你做的不如法的事情了,你還認爲很如法,人家勸你之後,還要生惱,就是這個就叫惱。

  “害謂逼迫,行打罵等”,人對其他的有情,做逼迫的事情,逼迫什麼?打、罵等等。

  “恨謂結怨”,這前面講過了,心裏結了怨,表面上看起來不太厲害,那麼心裏就是這個結是打不開的,就像是碳火,表面上不是很熱,不是一下子,轟的一起大火,但卻是這個火維持很長的時間不失。

  這個我們希望叢林裏邊不要有這些。忿,一下子爆發起來了,打人,罵人起來了,這個當然是不好了,但是恨,兩個人結了個怨,看見了不說話,鼓眼睛,做事情不合作,或者是扯皮,或者是給你唱反調。這個對自己說,是起了煩惱,感惡報。對人家說,結了個怨,來世相見的時候,就成了冤家,就是互相地要做惱害的事情。那麼對整個道場說,破壞和合。這個都不好。我們要修行,這些都是應該去掉的事情。修行,修什麼行呢?這些行爲把它去掉,就叫修行了,你如果修行,嘴裏說的修行,這些事情你又不肯放下,那你修什麼行呢?所以說我們修行要認識到煩惱,認識它的危害性,認識它的行相,那麼這個相出現了,知道它是煩惱,它是煩惱,它的危害性就是要墮惡趣去的。那麼你趕快把它除掉,不要看到煩惱了,認識到煩惱了,煩惱出來的時候,不管它,惡趣就惡趣,脾氣發了再說,那個你修什麼行?這樣子,自己度不了自己,想度人家,笑話了。自己不能度,你怎麼能度人呢?自己還不會遊水,你跳到水裏去,你也淹死了,他也沒救到,這個幹什麼呢?所以說修行千萬不要這樣子搞。我們說,這個在一般叢林裏邊,尤其現在的叢林,分派結黨,拉山頭,鬥诤,鬧事的是不少不少,我們這個道場就不准這樣子搞,希望大家是好好地以行持爲主。如果有出現這些情況的話,屢教不改,遷單,這個很簡單,我們不允許這樣的行動。

  “谄謂心曲”,谄,心不直,做一個假像,討好人家,這是谄。“诳謂惑他”,騙人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