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可能有一点,在苦受的时候,痴随增也可能有一点。就是乐的时候不会瞋,苦的时候不会痴,但是他有情,这是自有情讲完了,他有情受苦受、乐受、舍受的时候,你都可以起苦、乐、舍的随增。这因为受的是他了,你是旁观者,他在受苦,你可以高兴,他在高兴,你可以妒忌,气得不得了,生气,这个就不限制了。三种随增都可以有。
那么这是说缚的一些分别,这里讲得很略了,我们是补充了一些。
庚三 明随眠
从此第三,明随眠。论云:已分别缚,随眠云何?颂曰:
随眠前已说
释曰:随眠有六,乃至九十八品,初已说也。
下边随眠。“已分别缚,随眠云何”,这里不是说了个随眠吗?
“随眠前已说”,前面讲过了,这里就略略的一个颂就解决了。
“释曰:随眠有六,乃至九十八品,初已说也”,随眠,我们在随眠品一开始就讲了,根本的烦恼,开始说是六种,最基本是六种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见,这是预流果所断的六种。那么当然修所断的,还有贪、瞋、痴、慢。那么打开说,九十八品。九十八品就是说,见道的八十八使(那张表,还是那张表,离不开那个表),见道的八十八个烦恼,那么修道的十个烦恼,贪、瞋、痴、慢,欲界的贪、瞋、痴、慢,色界的贪、痴、慢,无色界的贪、痴、慢,没有瞋,色、无色没有瞋。欲界四个,色界三个,无色界三个,十个,加上八十八使的八十八个,九十八。这九十八个烦恼,广说,那么最略地说,六个。前面都讲过了,这里就不再重复。
庚四 明随烦恼
从此第四,明随烦恼。颂曰:
随烦恼此余 染心所行蕴
释曰:随烦恼此余者,此随眠外,余缠垢等,名随烦恼。随根本烦恼起,故名随烦恼也。此随烦恼,是染心所,行蕴所摄。
什么叫随烦恼?“随烦恼此余,染心所行蕴”,染心所行蕴,这个什么叫随烦恼呢?“此余”,此就是“简此”,前面这个随眠了,随眠以外的其它的那些染心所,行蕴里所摄的,这是叫随烦恼。就是把根本的随眠除开以外,其它的染污的心所,这叫是随烦恼,那就是说比根本烦恼小一点的烦恼。
“此随眠外”,随眠是根本烦恼了。“余缠垢等”,下边要讲,十个缠,六个垢,等等,这些是叫随烦恼,是烦恼的跟班,它是跟了大根本烦恼起来的,那就是说,它是烦恼等流了,假使忿了、恨了、嫉了,都是瞋的等流,从瞋心流露出来的,都是根本烦恼里边流露出来的,叫随烦恼,小烦恼。“随根本烦恼起故”,随了根本烦恼起,带出来的,叫随烦恼也。
“此随烦恼,是染心所”,这些随烦恼在我们的五位,七十五法里说起来,是心所法,是心所法里边的染污的心所法,这个染污不一定是不善,包括有覆无记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因为色界,无色界的烦恼,是没有不善法的,只是有覆无记的。“行蕴所摄”,这些随烦恼,就是行蕴里边的染污的心所法,就是那些,就是根本烦恼以外的那些染污的心所法,都叫随烦恼。为什么叫随烦恼?它随了根本烦恼起的,叫随烦恼。
恐怕今天讲得比较多了,那就讲到这里,这下面一科比较长的。好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第一百○六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了几个其它的烦恼,结、缚、随眠,还有随烦恼。那么下边一个缠。十个缠,我们早就见面了,在讲一百零八个烦恼的时候,就是九十八个根本烦恼,修所断、见所断,再加上十个缠,一共是一百零八。这个缠的名字见过了。那么缠到底是怎么回事?现在是正面地讲这个。
庚五 明缠
从此第五,明缠。颂曰:
缠八无惭愧 嫉悭并悔眠 及掉举昏沉 或十加忿覆
无惭悭掉举 皆从贪所生 无惭 眠昏沉 从无明所起
嫉忿从瞋起 悔从疑覆诤
“缠八无惭愧,嫉悭并悔眠,及掉举昏沉”,缠有两家说法,前面说过的,有八缠家,有十缠家。主张八个缠,那就是这么八个,无惭、无愧、嫉、悭吝、悔(就是追悔)、眠(睡眠)掉举、昏沉,一共八个。那么主张有十个缠的,那就十缠家,再加个,“或十加忿、覆”,第九个忿,第十个覆,一共是十个缠。八个缠,十个缠,是两家的说法,那么总的名字都说了。下边,就是它同根本烦恼的关系。无惭、悭、掉举,“皆从贪所生”,十个缠里边的无惭,跟悭,跟掉举,从贪的根本烦恼所派生的。“无愧、眠、昏沉”,“从无明所起”,“嫉忿从瞋起,悔从疑覆诤”,覆从那个起的?几家不同的说法,有争论,那么下边长行要说。
现在我们先说,什么叫缠?缠,可以缠缚我们这个有情在生死当中,叫缠,或者这个缠,它的因,可以起很多的恶行,使我们堕到恶趣去,使有情堕入恶趣,这个缠。那么一个是缠在生死之中,一个是起恶行,堕到恶趣之中,这都是缠的两个定义。这个里边有一个问题:很多的随烦恼,它也有这个功能,为什么这十个要叫缠,其它的不立为缠呢?他就是说,这个过失特别重,立缠的,随烦恼当中,一些过失不大的,那不立在缠里边。所以缠跟根本烦恼,两个配起,一百零八,那就是缠的作用是比较大的,厉害。
那么大烦恼中,大烦恼地,我们以前学过的,里边昏沉,这个东西,特别障碍我们的智慧,掉举障碍定,所以这两个要立缠,昏沉障慧,掉举障定,所以昏沉掉举要立缠。
那么大烦恼地里边的不信、懈怠、放逸,这三个功能,障定慧的力量不胜,就不立缠,在《入阿毗达磨论》里边,他就说不信、懈怠、放逸,这三个不立在随烦恼,也不立在缠,也不立在垢里边,就是说这三个烦恼,过失不太严重,也容易遣除,所以说它就不立在这些烦恼里边。
无明是根本烦恼,那前面根本烦恼已经有了,这是大烦恼地里边的,所以不再立缠了。无惭、无愧是大不善地法,它的过失特别重,凡是不善心都有它,那么是要立在缠里边。还有一个小烦恼地里边的悭、嫉、忿、覆,这个也是过失比其他的重,立缠。小烦恼地里十个法,这四个重就立缠,其它六个过失轻,不立在缠里边,立在垢里边。
那么其它的法,睡眠障慧,恶作障定,那么这两个对定慧的起的作用(障碍的作用)大,也立在缠里边。不定地法里边,还有寻伺,这是不定地法了(睡眠恶作,还有寻伺),寻伺不障的,它里边,它没有那么大的过失,在寻伺还可以顺菩提分法的,不但是不障慧,还有会生慧。所以说在寻伺里边,初禅就是寻伺喜乐定,有寻伺的,不障定,所以不立在缠里边,不定地法里边,除了睡眠、恶作、寻伺,还有四个,贪、瞋、慢、疑,贪、瞋、慢、疑是根本烦恼了,所以当然不需要在缠里再立了。
我们把前面讲过的烦恼心所,包括大烦恼地,大不善地法,还有小烦恼地,跟不定地里边的那些烦恼都简别过了,为什么这些要立缠,其它的不立缠?它的原因就是如此。缠缚有情,在生死牢狱里边,或者是起恶行,堕恶趣,这个是缠的意思。
释曰:前一颂标缠,次一颂半明根本等流。缠八者,品类足论说。或十者毗婆沙师说缠有十:一无惭,二无愧,三嫉,四悭,五悔,六眠,七掉举,八昏沉,九忿,十覆。无惭、无愧,根品已释。嫉谓于他诸兴盛事,令心不喜。悭谓财法巧施相违。悔即恶作,根品已释。眠谓令心昧略为性。悔眠二种,虽通善恶,今十缠中,唯取染污。
那么下边我们说缠的具体的体,就是一个个要解释,缠八先说。第一个颂标缠,第二个颂,标它的等流,从根本烦恼的等流关系。
先说缠八,这是八个缠的家,那么先说八个缠,《品类足论》里边说。“或十者”,这是《大毗婆沙》那些论师,有部论师说的,缠有十个,前面的发展到十个,开始的时候八个了。《品类足论》在前了,《大毗婆沙》是总结那些前面《六足论》的了,所以说发展到十个。我们的法在以前最早的是六十四法,《俱舍》是七十五法,后来到唯识是一百个法,在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〉是六百几十个法,那就是根据众生的根机需要发展的。
那么先说十个缠,无惭,无愧,第三是嫉,第四是悭,第五是悔,第六是眠,第七是掉举,第八昏沉,第九忿,第十个是覆。
“无惭、无愧,根品已释”,在根品里边,无惭、无愧讲过了,那么没有听前面的,讲过了也不知道了。那么无惭、无愧,我们前面有那个颂,“无惭愧不重,于罪不见怖”,大概有这么一个颂。什么叫无惭、无愧呢?对有德的人,对那些戒定慧的功德,他不尊重,这是无惭,就是人家有德或者对那些功德的事情,毫无尊重之心,这是无惭。无愧,做了坏事,造了罪,不害怕,不怕堕恶趣,不怕受后报,这就是无愧。这个前面都讲过的,你们可以翻到根品去看一看。
“嫉谓于他诸兴盛事,令心不喜”,就是不随喜了,人家好了,事情好,反而不高兴,人家坏,他倒高兴了,这个就是妒忌了。人家有什么好的事情,或者他是学法学的好,或者他是做了什么大事情,出了名了,或者是他得了高位置,有大的权力了,或者他发了财了,这些事情妒忌,自己心不高兴,最好他倒霉,这样的心就不好了。这是烦恼心,这过失特别重了,也就在这里。
悭,“谓财法巧施相违”,昨天我们讲过了,悭吝财、悭吝法,都感到是贫穷报,悭法,还要感到愚痴报。“巧施”,善巧地布施,“相违”,对立面。布施要善巧,乱施也不行的。前面布施在业品里边讲了很多,那些布施是功德最大,那些是怎么怎么的。假使你一个杀人放火的人,你去布施他,那就不善巧,你赞叹他杀人放火,那么真正贫穷的,需要法的,你不布施他,要财的,不布施财,要法的不施法,那就也是不巧施。
“悔即恶作,根品已释”,悔是恶作,恶作就是追悔,根品也讲过了。那么就是说你做了好事,懊悔了,你说“我布施了、供养了一千元钱,该不要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