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5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好不好?他的话可不可靠?这么一疑的话又完蛋了,那就走不到了。“于道犹豫”的话,犹豫是两度了,模棱两可了,模棱两可的话,很容易滑边的,到错的那一边去了。那么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了,这个疑来了之后,如何对待了?疑来了之后,知道这是烦恼,不对的,要断掉它,那么断疑生信,乃至大悟、小悟,如果疑来了之后,对正道怀疑,不相信,好了,邪道就去了。

  “佛显预流永断如斯趣解脱障,故说断三”,佛就表示这个预流果,他永远断掉这样子趣解脱的三个障,那么说“断三”,这个断三结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说的。

  这是两个论师,两种解释。

  

  辛三 明五上分结

  从此第三,明五上分结。论云:佛于余经,如顺下分,说顺上分,亦有五种。颂曰:

  顺上分亦五  色无色二贪  掉举慢无明  令不超上故 

  “明五上分结”,结里边有九结,有五下分结,还有五上分结。

  “论云:佛于余经,如顺下分,说顺上分,亦有五种”,那么佛在其他的经里边,好比我们,有的经上讲顺下分的五个结之外,还说的顺上分也有五个结,那么这是什么?也得要把它解释。

  “颂曰:顺上分亦五,色无色二贪,掉举慢无明,令不超上故”,顺上分,也有五个结,哪五个呢?色界的贪,无色界的贪,两个贪,掉举一个,无明一个,慢一个,这么一共五个东西。这五个东西,为什么叫顺上分结呢?不能超上,不能超出色界、无色界,还得在——欲界是超出了——但是色界、无色界还跳不出去。如果你有这五个东西的话,要出色界、无色界是不行的,跳不出的。那么这个反过来说,你要超出色界,超出无色界,要把这五个东西断掉,要成阿罗汉,非断这五个不可。

  

  释曰:顺上分五:一、色界贪,二、无色界贪,三、色无色掉举,四、色无色慢,五、色无色无明。由此五种,能令有情不超上界,名顺上分结。以贪过重,两界别论。 

  “释曰:顺上分五:一、色界贪,二、无色界贪,三、色无色掉举,四、色无色慢,五、色无色无明。由此五种,能令有情不超上界”,这个《俱舍论》里边,也跟前面一样,不但是不超上界,也顺,也滋益这个上界,顺益上界,所以叫顺上分结。

  那么这是顺上分结里边,掉举,色界、无色界都有,合一个。慢,色界、无色界的慢合一个,无明,色界、无色界的无明合一个。

  为什么贪要分两个?色界贪、无色界贪。“以贪过重,两界别论”,因为贪是过失特别重。凡是流转生死,除了一个根本原因是无明之外,其它的一个,最重要的就是贪了。你贪着欲界,欲界的男女、饮食,那你是非生欲界不可,你贪着色界的禅味,你就生色界去。你贪着无色界的禅味,你生无生色界去。如果你不贪,那就超出三界了。所以这个贪是重点,以色界的贪跟无色界的贪,这个在五个里边,过失特别重,要分两个来讲,其它的过失轻一点,那就合起一个讲。

  掉举,这是定中的境界了。我们这个欲界的人,一天到晚东想西想的,根本就谈不上掉举。掉举,你在修定的时候,心里攀缘,从贪所生的攀缘,尽在想这个、想那个,心里放不下的,尽想就是掉举。

  慢,自己对自己产生一种高举的状态。那么无明,糊里糊涂了,那就是对那些道理不明白了,这是最根本的了。

  而这个起作用最大的就是贪,所以色界、无色界的贪,要把它分了两个。那么总的来说,这顺上分的五个结,你把它拆开说的话,有八个了。因为色贪、无色贪两个,色界的掉举、无色界的掉举,两个,色界的慢、无色界的慢又是两个,色界的无明、无色界的无明也是两个,八个东西,有六个把它合成三个,两个没有合,那么一共成了五个。

  它为什么叫顺上分?欲界是下了,下界了,这个是色界、无色界的那个结,就是给你系缚在色界、无色界不得超越的。那么这五个顺上分结,决定是圣者才显的,还没有断掉这些见所断烦恼,没有断之前,这些作用,都放在顺下分结,就是它的作用都在增加这个五顺下分结的力量。因为顺上分结,你是凡夫还是在欲界里,没有超出,还没有超出异生的话,谈不上顺上分,这些力量都在增益顺下分的力量;一定要你超出欲界,超出下有情,成了圣者之后,才把前面五顺下分结断掉了,它独立的力量才显出来。它给你勾住,不给你超出色界跟无色界。一定要等你见了道之后,这个五顺上分结的力量才显出来的。那么这里边,五顺上分结,主要的还是指什么呢?不还果以上的,因为这个预流果,一来果,欲界还要来一次,乃至七次,所以说这个还要下;而顺上分的,就是欲界不来了的,是那些的。

  

  庚二 明三缚

  从此第二,明三缚。论云:已说结,缚云何?颂曰:

  缚三由三受

  释曰:缚有三种:一者贪缚,二者瞋缚,三者痴缚。 

  我们再说一个烦恼,叫缚。“缚三由三受”,缚有三种,为什么分三种?有三种受而来的。

  “释曰:缚有三种:一者贪缚,二者瞋缚,三者痴缚”,缚有三个缚,什么叫缚啊?把我们有情绑起来,不给你解脱的,不给你解放就的,这叫缚。这个缚我们想想是最难过的,如果把你手脚捆得紧紧的,就是给你吃得很好,你难不难过了?还是不舒服。那么这个贪、瞋、痴就把我们捆起来了,有这个东西的话,就把我们捆得紧紧的。说三个缚,先说缚有三种,贪缚、瞋缚、痴缚。

  

  何缘说此三为缚?谓依三受,故立三缚。谓于乐受,贪缚随增;谓于苦受,瞋缚随增;谓于舍受,痴缚随增。所缘、相应,俱随增故。谓于舍受,亦有贪瞋,非如痴故。

  “何缘说此三为缚?”为什么这三个东西叫缚呢?

  (120A)“谓依三受,故立三缚”,就是这个三缚是哪里来的呢?依了这个三种受安立的,因为三种受的势力就引出这个三种缚,所以依它而安立的,那么怎么安立呢?

  “谓于乐受,贪缚随增”,等到你有这个乐受的感觉的时候,决定会贪的,这个缚,烦恼随增,把你捆得紧紧的。

  假使你在苦受的时候,决定是瞋缚随增,瞋心就会增大,不断地滋长。我们经常看到有些那个苦力,他搬东西重得不得了,搬得浑身大汗,气力累得不得了,他就边干边骂,瞋心起来了,就是大骂,这个下流那些话骂的,骂了之后,他心里好象是出口气。这个是瞋,他就对这些事情,劳动强一点,他就起瞋心了,那其他的怨境现前,那瞋心随增更不要说了。

  “谓于舍受,痴缚随增”,舍受,不苦不乐受,该是应当轻轻松松好了,但是愚痴,你不明道理,这个痴的缚也随增。

  反正根据三个受有三种的缚,烦恼要随增的,所以说就根据三个受立三个缚。这个烦恼一随增的话,不是就是烦恼起来就算了,这个烦恼起来,把你捆得紧紧的,你瞋心起来之后,弄得不好要杀人的。

  我们以前在这个,你们大家可能记得吧,“盂兰盆会”的时候,不是超度的两个照片吗?那个一个青年。他本来是一个,看他的以前穿的衣服,好象是海军的衣服,但真的海军、假的海军不知道。反正,他一个年轻人,火气大,他就为了个朋友的关系跟一个人闹,起烦恼,结果把那个人杀掉了,犯罪,枪毙。所以说这个瞋缚,不是把你起了个烦恼就完了,把你要缚起来,缚到刑场里枪毙去的。枪毙之后行不行?这个瞋在的时候,还要下恶道。你瞋心,他枪毙的时候,瞋心肯定更厉害了,那决定去恶道,瞋是下地狱的,说个老实话,这是最重的烦恼。

  

  “所缘、相应,俱随增故”,这个三个缚在乐受、苦受、舍受的时候随增,什么随增?也有所缘随增,也有相应随增,都有。

  “谓于舍受,亦有贪、瞋,非如痴故”,那么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有这么句话。这个“谓”,在《俱舍论》原文是“虽”,虽然的虽,虽然在舍受里边,也有贪瞋的随增,但是力量不大,所以说,我们说舍受里边,只是痴烦恼随增。那么这个里边,要详细分别,那就是要分自有情、他有情了,自己有乐受,苦受、舍受,产生三种的随增,在其它有情生乐受,苦受、舍受的时候,你自己也可以成三种随增。这是自他有情,都可以烦恼随增。

  那么这个里边的分析,在《光记》里边有这么一段,我们可以讲一下。这是根据论的来的,论这一句话,“虽于舍受,亦有贪瞋,非如痴故”。那么这里只说了一句,他三句一个一个给你说。他说虽然在舍受,自己感到舍受的时候,不苦不乐的时候,是痴随增了,贪瞋有没有?贪、瞋的烦恼,所缘随增,相应随增都是有的,但是不厉害,所以说,从大部分来说,是痴随增;不是说痴随增贪瞋一点也不起,不是,贪瞋也起,力量不如痴大。所以说舍受的时候,是痴随增,并不是说,贪瞋一点也没有。那么同样的,在乐受的时候,也有痴、瞋的随增,所缘、相应都有,但是不如贪的力量大,所以说贪随增。再说,在苦受的时候,也有贪、痴的所缘、相应随增,但是力量不如瞋的烦恼大,所以说,就是瞋随增。这个乐受,贪随增;苦受,瞋随增;舍受,痴随增,都是从大部分、多分的、力量大的那一部分来说,并不是绝对地说,绝对地说,其它的烦恼,还是多少有起。

  那么这个说法,有人还有一个看法。这(上面)是《光记》的说法是这样子了。有人说法就是说,在乐受的时候,自己感乐受的时候,要起瞋的随增,没有。在起苦受的时候,起贪的随增,没有。但是人家的,他有情起瞋烦恼的时候,你贪随增会有。人家发脾气了,这个人,你的冤家,他受了大苦,烦得不得了,大发脾气,你很高兴,真高兴,他受报了,你可以起贪的随增。但是你自己大发脾气的时候,你心里很高兴,恐怕不会。所以说对自有情来说,这个有人这么说了,自有情里边,在乐受的时候,瞋随增不会有,在苦受的时候,贪随增也不大会有,那么舍受的时候,贪、瞋随增都有,在乐受的时候,痴随增,还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