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5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成圣者,你有这三个东西,你圣者也成不了。后两个,欲贪跟瞋,使你不能超越欲界,都是下,都是顺下的。前面三个顺下有情,后边两个顺欲界的下界。

  “故五皆得顺下分名”,这个两个意思,解释的名相不一样,实际上,内涵还是相通的。

  

  问:如诸预流,断六烦恼,云何经说断三结耶?答:此有二师。

  “问:如诸预流”,这个就产生个问题,前面说身见、戒禁取、疑,不断的话,不能超三界,那么断了这个,可以超出下界,下有情了,作圣者了。那么怎么预流果要断六种烦恼?我们这个八十八使里看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见,身见、边见……这个五个见可以合拢来说一个见,五个不正见了,反正。那么总的来说,就是根本的烦恼是六个。那么预流果,要把这六种烦恼断完了,才能成预流果,你这里怎么说三个呢?身见、戒禁取、疑呢?这个里边就是少了三个了,不对头。如何经里边也说断三结?就疑惑不解了。我们从法相上看,预流果要断六烦恼,而经里边说断三结,就能成预流果,就是前面说的,能够超出下有情的,成为圣者的,超出异生的。

  这个问题如何通释呢?“答:此有二师”,有两个论师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

  第一释者:颂云摄门根故三。言摄门者,谓身见在一门,即苦门也;戒禁取在二门,谓苦道门也;疑通四门,谓四谛门也。说断三种,摄彼三门,故说断三,已说断六。 

  第一师释者,第一个论师他的解释,“颂云摄门根故三”,他说摄门、摄根,这个缘故,所以说三个。

  “言摄门者,谓身见在一门,即苦门也;戒禁取在二门,谓苦道门也;疑通四门,谓四谛门也。说断三种,摄彼三门,故说断三,已说断六”,那么这个我们看看表了。书上的文字,本来是很明白了,但是就怕那些才来的,一下子还通不过去,那么故意画一个表。“摄门根故三”,这个颂,摄门有三个。这个门我们说不是苦谛一个门、集谛一个门、道谛一个门,苦、集、灭、道四个门,不是。这个门就是三种类,此约三种类别,三种不同的类,叫三个门。第一个门,摄一个谛的,只有一个摄苦谛的,第二个门,摄苦道二谛的,第三个门,摄四谛通的。那么身见,摄苦门,身见,它苦门里边,还有边见,用身见来代替了,因为身见是苦门的一个,一个种,边见也属于这一种类的,用身见可以代替边见,而且边见是身见生的,所以以身见来代替边见,就摄在身见里边了。戒禁取摄苦道二门,这是通两个门,只有它一个戒禁取,它不摄其他的,摄的就是自己。那么疑,通四门,这个我们在,反正八十八使那个表,一定要把它背下来,不背下来,你看这些东西都是莫明其妙。你如果心里胸有成竹的话,那你这个一看就懂的了。疑,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里边都有它,四个门都有,那么这个四个门都有的,里边还有见取、邪见、疑,一个疑就摄三个,摄见取,也摄邪见,摄疑,这三个东西都是四个门的。那么一门、二门、四门,总的有三个东西来代表,就把六个都摄完了,所以说断三结,实际上就是断六个烦恼。因为摄门的缘故,三个种类,这三个都摄完了,一个摄一门,一个摄二门,一个摄四门,摄一门的代表两个,摄四门的代表三个,那么是一共六个,够了。

  

  言摄根者,谓边见依身见转,见取依戒禁取转,邪见依疑转,故说断三种,摄彼三根,故说断三,已说断六。

  那么再下面,是摄根,我们先念书上的。“摄根者,谓边见依身见转,见取依戒禁取转,邪见依疑转,故说断三种,摄彼三根”,那么这个很简单,我们这个表其实不画也可以。什么叫根?一个东西跟了另外一个东西跑,能跟的那个是枝末,所跟的是根。就是说,假使小牛跟了母牛,母牛是根,小牛是它的枝末。那么我们说,摄根,这三个烦恼,把根摄到了,那么根摄进之后,它的枝末也包在里边了,所以说所随名根,一个随一个跑的,犊子随母牛跑的,所随的母牛叫根,只要说到所随的母牛,那么就可以表现能随的小牛就在它后头,这是说了母牛,就可以把这个小牛包进去了,所以不说也可以,说三个就包六个。

  那么怎么跟呢?边见随身见转,有了身见才有边见,没有身见,边见转不了,身见是根,边见随它来生的,所以说有了身见,就包含那个边见。有了戒禁取,才能有见取,所谓我这个是最高的,最殊胜的。如果戒禁取没有,见取也没有,所以说,戒禁取是根,见取是摄在戒禁取里边的。有了疑才起邪见,对正道生疑,邪见才生得出来,如果你正道不疑,完全相信,一信到底,这个邪见也生不出来了。所以说我们生邪见的,都对三宝、四谛了、业果了,怀疑。怀疑,最后的,就堕到邪见去了,所以说有怀疑,就要断疑了,你如果不断疑的话,你跟了疑跑的话,会变邪见。

  我们这里以前有个很好的一个人,人也长得很端正,做事情也肯干,就是他对这个三宝的信心不够。据他自己说,他之所以信佛,就在文化大革命那些谤佛的书里边看了之后才信佛的,那么这个信佛的根基就不坚固的。文化大革命里边,都是要打倒宗教的,那个出了很多的谤佛的书。那么他就看了这个书感到兴趣,就信佛了,乃至出家了,但是毕竟根子是不稳固的,有疑在里边,越来越邪,越来越邪,最后他这里坐不住,到其它地方去了,据说表现也不好。

  那么这样子就是有疑就会产生邪见,这个是从坏的方面发展了。如果从好的方面发展,那就是《金刚经》说的断疑生信。疑,每个人都有。禅宗里边,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看你怎么样对待这个疑。你要把疑破除的话,那你会不但是生信,还会开悟,如果你疑是随它,从不好的那一方面发展的话,生邪见,最厉害的邪见,那就是断善根,这个不得了的。所以说学过法相,这些厉害都自己该知道了,那你行动的取舍,应该自己有个抉择性,不要糊里糊涂了。

  老太婆念佛,她信是有,但是她没有这些法相的基础,有的事情她不懂,但是她信心坚固的话,也可以超过去。我们学了法相,不要说只是讲给人家听听的,到底有没有还是成问题的……。我经常听到有些人说,这个做不得,那个做不得,做了下地狱的,地狱在哪里啊?我还没看到过,等到看到了之后,再不做也来得及。那你看到了之后,你都来不及了,看到之后你要出来,狱卒不给你出来的,那就抓着你受苦去了。地狱的苦,我们《俱舍》里学过了,不是一年,两年,一百年,两百年,多少劫的苦,那个是够受的。

  这是一个原因,就是说,第一个论师,因为这三个烦恼,从摄门来说,就把六个包齐了,从摄根来说,也把六个包住了,所以说,说三,断了三个,已说断六,“故说断三已说断六”,说三个代表,其实六个都断掉了。这是经里边,为什么说断三结的原因。

  

  或不欲发趣,已下第二释也。或言,谓显有余师释,凡趣异方,有三重障:一、不欲发趣,二、迷正道依邪道故,三、疑正道。趣解脱者,亦有三障:一、不欲发趣,谓由身见,执我我所,怖畏解脱,不欲发趣;二者迷正道,谓由戒取,执非道故,迷于正道;三者疑于道,谓由疑故,于道犹豫。佛显预流永断如斯趣解脱障,故说断三。 

  第二个论师的解释,“或不欲发趣”,下边是第二个论师解释。“或”,就是说,还有一些其他的论师的解释。他先打个比喻,“凡趣异方,有三种障:一、不欲发趣,二、迷正道依邪道故,三、疑正道”,那么我们说要到一个地方去,到异方,就是到远地、外地去了。你去,障碍你去的最重的有三个东西,第一个你不想去,那边你根本就不想去,当然你不会去。第二个,你虽然想去,但是道路不明,“迷正道”,该怎么走的正道,你不知道,依了邪道跑了,越跑越远,这是到不了目的地的。第三个,正道也知道了,人家告诉你了,疑正道,到底这个道能不能到那里?怀疑。怀疑,就犹豫了,犹豫就不勇猛往前进了,最后你又开了小差,又往邪道跑去了。这样子,你就达不到目的地了,那么这是一个世间的比喻了。那么我们说,把这个比喻归到解脱道来,一样的,解脱是一个道了,最后的目的是解脱了,趣解脱者,又有三个障。

  “一、不欲发趣,谓由身见,执我、我所,怖畏解脱,不欲发趣”,第一个,你不想解脱,有身见。我们说执着有我、我所,有我了就有我所了,我的财产,我的什么家庭,等等的,我的地位,我的名誉等,有了我所,这些都跟着来了,这些东西来了之后,就贪着,放不下,那么你如果,把这个执着的话,你永远解脱都不想解脱。因为怎么叫解脱?解脱是无我了,我们说佛教的解脱,第一个是人无我,补特伽罗空,你要把你都空掉了,不干!外道就是,他也要求解脱,要求,他们感到苦也害怕了,要求一个解脱,但是真正佛的解脱,他害怕的。我都没有了,还什么?我们现在那个气功师也好,什么也好,他就是要这个长生了,不害病了,要金刚身了,把我保得好好的。如果我都没有了,他去保他干啥?他划不来了,所以说你跟他说无我的话,他不接受的,他根本不愿意解脱。这样子的人,是自己没有解脱的那个趋向都没有,那当然不会解脱了。

  第二是迷正道,这一类人太多了。“谓由戒禁取执非道故,迷于正道”,因为戒禁取。戒禁取,现在我们看到的戒禁取多得不得了,五花八门,很多。他也想解脱,心很好,也想求解脱,也想成佛,但是走的道路不对头。人家是气功师也劝他,什么外道也劝他,什么青海无上师等等,他们都说是佛教,然后你去听了他的话,非道了,你走的不是正道了,你执着这个是正道的话,那你永远到不了解脱的目的了。

  第三是疑于道。“谓由疑故,于道犹豫”,你道路,正道都告诉你了,你也得到了,但是你怀疑,这个道到底对不对?我们很多人这样子,碰到一个善知识,这个善知识说的话,到底对不对?人家说他好!好!好!到底他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