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聖者,你有這叁個東西,你聖者也成不了。後兩個,欲貪跟瞋,使你不能超越欲界,都是下,都是順下的。前面叁個順下有情,後邊兩個順欲界的下界。
“故五皆得順下分名”,這個兩個意思,解釋的名相不一樣,實際上,內涵還是相通的。
問:如諸預流,斷六煩惱,雲何經說斷叁結耶?答:此有二師。
“問:如諸預流”,這個就産生個問題,前面說身見、戒禁取、疑,不斷的話,不能超叁界,那麼斷了這個,可以超出下界,下有情了,作聖者了。那麼怎麼預流果要斷六種煩惱?我們這個八十八使裏看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見,身見、邊見……這個五個見可以合攏來說一個見,五個不正見了,反正。那麼總的來說,就是根本的煩惱是六個。那麼預流果,要把這六種煩惱斷完了,才能成預流果,你這裏怎麼說叁個呢?身見、戒禁取、疑呢?這個裏邊就是少了叁個了,不對頭。如何經裏邊也說斷叁結?就疑惑不解了。我們從法相上看,預流果要斷六煩惱,而經裏邊說斷叁結,就能成預流果,就是前面說的,能夠超出下有情的,成爲聖者的,超出異生的。
這個問題如何通釋呢?“答:此有二師”,有兩個論師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第一釋者:頌雲攝門根故叁。言攝門者,謂身見在一門,即苦門也;戒禁取在二門,謂苦道門也;疑通四門,謂四谛門也。說斷叁種,攝彼叁門,故說斷叁,已說斷六。
第一師釋者,第一個論師他的解釋,“頌雲攝門根故叁”,他說攝門、攝根,這個緣故,所以說叁個。
“言攝門者,謂身見在一門,即苦門也;戒禁取在二門,謂苦道門也;疑通四門,謂四谛門也。說斷叁種,攝彼叁門,故說斷叁,已說斷六”,那麼這個我們看看表了。書上的文字,本來是很明白了,但是就怕那些才來的,一下子還通不過去,那麼故意畫一個表。“攝門根故叁”,這個頌,攝門有叁個。這個門我們說不是苦谛一個門、集谛一個門、道谛一個門,苦、集、滅、道四個門,不是。這個門就是叁種類,此約叁種類別,叁種不同的類,叫叁個門。第一個門,攝一個谛的,只有一個攝苦谛的,第二個門,攝苦道二谛的,第叁個門,攝四谛通的。那麼身見,攝苦門,身見,它苦門裏邊,還有邊見,用身見來代替了,因爲身見是苦門的一個,一個種,邊見也屬于這一種類的,用身見可以代替邊見,而且邊見是身見生的,所以以身見來代替邊見,就攝在身見裏邊了。戒禁取攝苦道二門,這是通兩個門,只有它一個戒禁取,它不攝其他的,攝的就是自己。那麼疑,通四門,這個我們在,反正八十八使那個表,一定要把它背下來,不背下來,你看這些東西都是莫明其妙。你如果心裏胸有成竹的話,那你這個一看就懂的了。疑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裏邊都有它,四個門都有,那麼這個四個門都有的,裏邊還有見取、邪見、疑,一個疑就攝叁個,攝見取,也攝邪見,攝疑,這叁個東西都是四個門的。那麼一門、二門、四門,總的有叁個東西來代表,就把六個都攝完了,所以說斷叁結,實際上就是斷六個煩惱。因爲攝門的緣故,叁個種類,這叁個都攝完了,一個攝一門,一個攝二門,一個攝四門,攝一門的代表兩個,攝四門的代表叁個,那麼是一共六個,夠了。
言攝根者,謂邊見依身見轉,見取依戒禁取轉,邪見依疑轉,故說斷叁種,攝彼叁根,故說斷叁,已說斷六。
那麼再下面,是攝根,我們先念書上的。“攝根者,謂邊見依身見轉,見取依戒禁取轉,邪見依疑轉,故說斷叁種,攝彼叁根”,那麼這個很簡單,我們這個表其實不畫也可以。什麼叫根?一個東西跟了另外一個東西跑,能跟的那個是枝末,所跟的是根。就是說,假使小牛跟了母牛,母牛是根,小牛是它的枝末。那麼我們說,攝根,這叁個煩惱,把根攝到了,那麼根攝進之後,它的枝末也包在裏邊了,所以說所隨名根,一個隨一個跑的,犢子隨母牛跑的,所隨的母牛叫根,只要說到所隨的母牛,那麼就可以表現能隨的小牛就在它後頭,這是說了母牛,就可以把這個小牛包進去了,所以不說也可以,說叁個就包六個。
那麼怎麼跟呢?邊見隨身見轉,有了身見才有邊見,沒有身見,邊見轉不了,身見是根,邊見隨它來生的,所以說有了身見,就包含那個邊見。有了戒禁取,才能有見取,所謂我這個是最高的,最殊勝的。如果戒禁取沒有,見取也沒有,所以說,戒禁取是根,見取是攝在戒禁取裏邊的。有了疑才起邪見,對正道生疑,邪見才生得出來,如果你正道不疑,完全相信,一信到底,這個邪見也生不出來了。所以說我們生邪見的,都對叁寶、四谛了、業果了,懷疑。懷疑,最後的,就墮到邪見去了,所以說有懷疑,就要斷疑了,你如果不斷疑的話,你跟了疑跑的話,會變邪見。
我們這裏以前有個很好的一個人,人也長得很端正,做事情也肯幹,就是他對這個叁寶的信心不夠。據他自己說,他之所以信佛,就在文化大革命那些謗佛的書裏邊看了之後才信佛的,那麼這個信佛的根基就不堅固的。文化大革命裏邊,都是要打倒宗教的,那個出了很多的謗佛的書。那麼他就看了這個書感到興趣,就信佛了,乃至出家了,但是畢竟根子是不穩固的,有疑在裏邊,越來越邪,越來越邪,最後他這裏坐不住,到其它地方去了,據說表現也不好。
那麼這樣子就是有疑就會産生邪見,這個是從壞的方面發展了。如果從好的方面發展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說的斷疑生信。疑,每個人都有。禅宗裏邊,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看你怎麼樣對待這個疑。你要把疑破除的話,那你會不但是生信,還會開悟,如果你疑是隨它,從不好的那一方面發展的話,生邪見,最厲害的邪見,那就是斷善根,這個不得了的。所以說學過法相,這些厲害都自己該知道了,那你行動的取舍,應該自己有個抉擇性,不要糊裏糊塗了。
老太婆念佛,她信是有,但是她沒有這些法相的基礎,有的事情她不懂,但是她信心堅固的話,也可以超過去。我們學了法相,不要說只是講給人家聽聽的,到底有沒有還是成問題的……。我經常聽到有些人說,這個做不得,那個做不得,做了下地獄的,地獄在哪裏啊?我還沒看到過,等到看到了之後,再不做也來得及。那你看到了之後,你都來不及了,看到之後你要出來,獄卒不給你出來的,那就抓著你受苦去了。地獄的苦,我們《俱舍》裏學過了,不是一年,兩年,一百年,兩百年,多少劫的苦,那個是夠受的。
這是一個原因,就是說,第一個論師,因爲這叁個煩惱,從攝門來說,就把六個包齊了,從攝根來說,也把六個包住了,所以說,說叁,斷了叁個,已說斷六,“故說斷叁已說斷六”,說叁個代表,其實六個都斷掉了。這是經裏邊,爲什麼說斷叁結的原因。
或不欲發趣,已下第二釋也。或言,謂顯有余師釋,凡趣異方,有叁重障:一、不欲發趣,二、迷正道依邪道故,叁、疑正道。趣解脫者,亦有叁障:一、不欲發趣,謂由身見,執我我所,怖畏解脫,不欲發趣;二者迷正道,謂由戒取,執非道故,迷于正道;叁者疑于道,謂由疑故,于道猶豫。佛顯預流永斷如斯趣解脫障,故說斷叁。
第二個論師的解釋,“或不欲發趣”,下邊是第二個論師解釋。“或”,就是說,還有一些其他的論師的解釋。他先打個比喻,“凡趣異方,有叁種障:一、不欲發趣,二、迷正道依邪道故,叁、疑正道”,那麼我們說要到一個地方去,到異方,就是到遠地、外地去了。你去,障礙你去的最重的有叁個東西,第一個你不想去,那邊你根本就不想去,當然你不會去。第二個,你雖然想去,但是道路不明,“迷正道”,該怎麼走的正道,你不知道,依了邪道跑了,越跑越遠,這是到不了目的地的。第叁個,正道也知道了,人家告訴你了,疑正道,到底這個道能不能到那裏?懷疑。懷疑,就猶豫了,猶豫就不勇猛往前進了,最後你又開了小差,又往邪道跑去了。這樣子,你就達不到目的地了,那麼這是一個世間的比喻了。那麼我們說,把這個比喻歸到解脫道來,一樣的,解脫是一個道了,最後的目的是解脫了,趣解脫者,又有叁個障。
“一、不欲發趣,謂由身見,執我、我所,怖畏解脫,不欲發趣”,第一個,你不想解脫,有身見。我們說執著有我、我所,有我了就有我所了,我的財産,我的什麼家庭,等等的,我的地位,我的名譽等,有了我所,這些都跟著來了,這些東西來了之後,就貪著,放不下,那麼你如果,把這個執著的話,你永遠解脫都不想解脫。因爲怎麼叫解脫?解脫是無我了,我們說佛教的解脫,第一個是人無我,補特伽羅空,你要把你都空掉了,不幹!外道就是,他也要求解脫,要求,他們感到苦也害怕了,要求一個解脫,但是真正佛的解脫,他害怕的。我都沒有了,還什麼?我們現在那個氣功師也好,什麼也好,他就是要這個長生了,不害病了,要金剛身了,把我保得好好的。如果我都沒有了,他去保他幹啥?他劃不來了,所以說你跟他說無我的話,他不接受的,他根本不願意解脫。這樣子的人,是自己沒有解脫的那個趨向都沒有,那當然不會解脫了。
第二是迷正道,這一類人太多了。“謂由戒禁取執非道故,迷于正道”,因爲戒禁取。戒禁取,現在我們看到的戒禁取多得不得了,五花八門,很多。他也想解脫,心很好,也想求解脫,也想成佛,但是走的道路不對頭。人家是氣功師也勸他,什麼外道也勸他,什麼青海無上師等等,他們都說是佛教,然後你去聽了他的話,非道了,你走的不是正道了,你執著這個是正道的話,那你永遠到不了解脫的目的了。
第叁是疑于道。“謂由疑故,于道猶豫”,你道路,正道都告訴你了,你也得到了,但是你懷疑,這個道到底對不對?我們很多人這樣子,碰到一個善知識,這個善知識說的話,到底對不對?人家說他好!好!好!到底他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