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好不好?他的話可不可靠?這麼一疑的話又完蛋了,那就走不到了。“于道猶豫”的話,猶豫是兩度了,模棱兩可了,模棱兩可的話,很容易滑邊的,到錯的那一邊去了。那麼就是剛才我們說的了,這個疑來了之後,如何對待了?疑來了之後,知道這是煩惱,不對的,要斷掉它,那麼斷疑生信,乃至大悟、小悟,如果疑來了之後,對正道懷疑,不相信,好了,邪道就去了。
“佛顯預流永斷如斯趣解脫障,故說斷叁”,佛就表示這個預流果,他永遠斷掉這樣子趣解脫的叁個障,那麼說“斷叁”,這個斷叁結,就是因爲這個原因說的。
這是兩個論師,兩種解釋。
辛叁 明五上分結
從此第叁,明五上分結。論雲:佛于余經,如順下分,說順上分,亦有五種。頌曰:
順上分亦五 色無色二貪 掉舉慢無明 令不超上故
“明五上分結”,結裏邊有九結,有五下分結,還有五上分結。
“論雲:佛于余經,如順下分,說順上分,亦有五種”,那麼佛在其他的經裏邊,好比我們,有的經上講順下分的五個結之外,還說的順上分也有五個結,那麼這是什麼?也得要把它解釋。
“頌曰:順上分亦五,色無色二貪,掉舉慢無明,令不超上故”,順上分,也有五個結,哪五個呢?色界的貪,無色界的貪,兩個貪,掉舉一個,無明一個,慢一個,這麼一共五個東西。這五個東西,爲什麼叫順上分結呢?不能超上,不能超出色界、無色界,還得在——欲界是超出了——但是色界、無色界還跳不出去。如果你有這五個東西的話,要出色界、無色界是不行的,跳不出的。那麼這個反過來說,你要超出色界,超出無色界,要把這五個東西斷掉,要成阿羅漢,非斷這五個不可。
釋曰:順上分五:一、色界貪,二、無色界貪,叁、色無色掉舉,四、色無色慢,五、色無色無明。由此五種,能令有情不超上界,名順上分結。以貪過重,兩界別論。
“釋曰:順上分五:一、色界貪,二、無色界貪,叁、色無色掉舉,四、色無色慢,五、色無色無明。由此五種,能令有情不超上界”,這個《俱舍論》裏邊,也跟前面一樣,不但是不超上界,也順,也滋益這個上界,順益上界,所以叫順上分結。
那麼這是順上分結裏邊,掉舉,色界、無色界都有,合一個。慢,色界、無色界的慢合一個,無明,色界、無色界的無明合一個。
爲什麼貪要分兩個?色界貪、無色界貪。“以貪過重,兩界別論”,因爲貪是過失特別重。凡是流轉生死,除了一個根本原因是無明之外,其它的一個,最重要的就是貪了。你貪著欲界,欲界的男女、飲食,那你是非生欲界不可,你貪著色界的禅味,你就生色界去。你貪著無色界的禅味,你生無生色界去。如果你不貪,那就超出叁界了。所以這個貪是重點,以色界的貪跟無色界的貪,這個在五個裏邊,過失特別重,要分兩個來講,其它的過失輕一點,那就合起一個講。
掉舉,這是定中的境界了。我們這個欲界的人,一天到晚東想西想的,根本就談不上掉舉。掉舉,你在修定的時候,心裏攀緣,從貪所生的攀緣,盡在想這個、想那個,心裏放不下的,盡想就是掉舉。
慢,自己對自己産生一種高舉的狀態。那麼無明,糊裏糊塗了,那就是對那些道理不明白了,這是最根本的了。
而這個起作用最大的就是貪,所以色界、無色界的貪,要把它分了兩個。那麼總的來說,這順上分的五個結,你把它拆開說的話,有八個了。因爲色貪、無色貪兩個,色界的掉舉、無色界的掉舉,兩個,色界的慢、無色界的慢又是兩個,色界的無明、無色界的無明也是兩個,八個東西,有六個把它合成叁個,兩個沒有合,那麼一共成了五個。
它爲什麼叫順上分?欲界是下了,下界了,這個是色界、無色界的那個結,就是給你系縛在色界、無色界不得超越的。那麼這五個順上分結,決定是聖者才顯的,還沒有斷掉這些見所斷煩惱,沒有斷之前,這些作用,都放在順下分結,就是它的作用都在增加這個五順下分結的力量。因爲順上分結,你是凡夫還是在欲界裏,沒有超出,還沒有超出異生的話,談不上順上分,這些力量都在增益順下分的力量;一定要你超出欲界,超出下有情,成了聖者之後,才把前面五順下分結斷掉了,它獨立的力量才顯出來。它給你勾住,不給你超出色界跟無色界。一定要等你見了道之後,這個五順上分結的力量才顯出來的。那麼這裏邊,五順上分結,主要的還是指什麼呢?不還果以上的,因爲這個預流果,一來果,欲界還要來一次,乃至七次,所以說這個還要下;而順上分的,就是欲界不來了的,是那些的。
庚二 明叁縛
從此第二,明叁縛。論雲:已說結,縛雲何?頌曰:
縛叁由叁受
釋曰:縛有叁種:一者貪縛,二者瞋縛,叁者癡縛。
我們再說一個煩惱,叫縛。“縛叁由叁受”,縛有叁種,爲什麼分叁種?有叁種受而來的。
“釋曰:縛有叁種:一者貪縛,二者瞋縛,叁者癡縛”,縛有叁個縛,什麼叫縛啊?把我們有情綁起來,不給你解脫的,不給你解放就的,這叫縛。這個縛我們想想是最難過的,如果把你手腳捆得緊緊的,就是給你吃得很好,你難不難過了?還是不舒服。那麼這個貪、瞋、癡就把我們捆起來了,有這個東西的話,就把我們捆得緊緊的。說叁個縛,先說縛有叁種,貪縛、瞋縛、癡縛。
何緣說此叁爲縛?謂依叁受,故立叁縛。謂于樂受,貪縛隨增;謂于苦受,瞋縛隨增;謂于舍受,癡縛隨增。所緣、相應,俱隨增故。謂于舍受,亦有貪瞋,非如癡故。
“何緣說此叁爲縛?”爲什麼這叁個東西叫縛呢?
(120A)“謂依叁受,故立叁縛”,就是這個叁縛是哪裏來的呢?依了這個叁種受安立的,因爲叁種受的勢力就引出這個叁種縛,所以依它而安立的,那麼怎麼安立呢?
“謂于樂受,貪縛隨增”,等到你有這個樂受的感覺的時候,決定會貪的,這個縛,煩惱隨增,把你捆得緊緊的。
假使你在苦受的時候,決定是瞋縛隨增,瞋心就會增大,不斷地滋長。我們經常看到有些那個苦力,他搬東西重得不得了,搬得渾身大汗,氣力累得不得了,他就邊幹邊罵,瞋心起來了,就是大罵,這個下流那些話罵的,罵了之後,他心裏好象是出口氣。這個是瞋,他就對這些事情,勞動強一點,他就起瞋心了,那其他的怨境現前,那瞋心隨增更不要說了。
“謂于舍受,癡縛隨增”,舍受,不苦不樂受,該是應當輕輕松松好了,但是愚癡,你不明道理,這個癡的縛也隨增。
反正根據叁個受有叁種的縛,煩惱要隨增的,所以說就根據叁個受立叁個縛。這個煩惱一隨增的話,不是就是煩惱起來就算了,這個煩惱起來,把你捆得緊緊的,你瞋心起來之後,弄得不好要殺人的。
我們以前在這個,你們大家可能記得吧,“盂蘭盆會”的時候,不是超度的兩個照片嗎?那個一個青年。他本來是一個,看他的以前穿的衣服,好象是海軍的衣服,但真的海軍、假的海軍不知道。反正,他一個年輕人,火氣大,他就爲了個朋友的關系跟一個人鬧,起煩惱,結果把那個人殺掉了,犯罪,槍斃。所以說這個瞋縛,不是把你起了個煩惱就完了,把你要縛起來,縛到刑場裏槍斃去的。槍斃之後行不行?這個瞋在的時候,還要下惡道。你瞋心,他槍斃的時候,瞋心肯定更厲害了,那決定去惡道,瞋是下地獄的,說個老實話,這是最重的煩惱。
“所緣、相應,俱隨增故”,這個叁個縛在樂受、苦受、舍受的時候隨增,什麼隨增?也有所緣隨增,也有相應隨增,都有。
“謂于舍受,亦有貪、瞋,非如癡故”,那麼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有這麼句話。這個“謂”,在《俱舍論》原文是“雖”,雖然的雖,雖然在舍受裏邊,也有貪瞋的隨增,但是力量不大,所以說,我們說舍受裏邊,只是癡煩惱隨增。那麼這個裏邊,要詳細分別,那就是要分自有情、他有情了,自己有樂受,苦受、舍受,産生叁種的隨增,在其它有情生樂受,苦受、舍受的時候,你自己也可以成叁種隨增。這是自他有情,都可以煩惱隨增。
那麼這個裏邊的分析,在《光記》裏邊有這麼一段,我們可以講一下。這是根據論的來的,論這一句話,“雖于舍受,亦有貪瞋,非如癡故”。那麼這裏只說了一句,他叁句一個一個給你說。他說雖然在舍受,自己感到舍受的時候,不苦不樂的時候,是癡隨增了,貪瞋有沒有?貪、瞋的煩惱,所緣隨增,相應隨增都是有的,但是不厲害,所以說,從大部分來說,是癡隨增;不是說癡隨增貪瞋一點也不起,不是,貪瞋也起,力量不如癡大。所以說舍受的時候,是癡隨增,並不是說,貪瞋一點也沒有。那麼同樣的,在樂受的時候,也有癡、瞋的隨增,所緣、相應都有,但是不如貪的力量大,所以說貪隨增。再說,在苦受的時候,也有貪、癡的所緣、相應隨增,但是力量不如瞋的煩惱大,所以說,就是瞋隨增。這個樂受,貪隨增;苦受,瞋隨增;舍受,癡隨增,都是從大部分、多分的、力量大的那一部分來說,並不是絕對地說,絕對地說,其它的煩惱,還是多少有起。
那麼這個說法,有人還有一個看法。這(上面)是《光記》的說法是這樣子了。有人說法就是說,在樂受的時候,自己感樂受的時候,要起瞋的隨增,沒有。在起苦受的時候,起貪的隨增,沒有。但是人家的,他有情起瞋煩惱的時候,你貪隨增會有。人家發脾氣了,這個人,你的冤家,他受了大苦,煩得不得了,大發脾氣,你很高興,真高興,他受報了,你可以起貪的隨增。但是你自己大發脾氣的時候,你心裏很高興,恐怕不會。所以說對自有情來說,這個有人這麼說了,自有情裏邊,在樂受的時候,瞋隨增不會有,在苦受的時候,貪隨增也不大會有,那麼舍受的時候,貪、瞋隨增都有,在樂受的時候,癡隨增,還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