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可能有一點,在苦受的時候,癡隨增也可能有一點。就是樂的時候不會瞋,苦的時候不會癡,但是他有情,這是自有情講完了,他有情受苦受、樂受、舍受的時候,你都可以起苦、樂、舍的隨增。這因爲受的是他了,你是旁觀者,他在受苦,你可以高興,他在高興,你可以妒忌,氣得不得了,生氣,這個就不限製了。叁種隨增都可以有。
那麼這是說縛的一些分別,這裏講得很略了,我們是補充了一些。
庚叁 明隨眠
從此第叁,明隨眠。論雲:已分別縛,隨眠雲何?頌曰:
隨眠前已說
釋曰:隨眠有六,乃至九十八品,初已說也。
下邊隨眠。“已分別縛,隨眠雲何”,這裏不是說了個隨眠嗎?
“隨眠前已說”,前面講過了,這裏就略略的一個頌就解決了。
“釋曰:隨眠有六,乃至九十八品,初已說也”,隨眠,我們在隨眠品一開始就講了,根本的煩惱,開始說是六種,最基本是六種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見,這是預流果所斷的六種。那麼當然修所斷的,還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。那麼打開說,九十八品。九十八品就是說,見道的八十八使(那張表,還是那張表,離不開那個表),見道的八十八個煩惱,那麼修道的十個煩惱,貪、瞋、癡、慢,欲界的貪、瞋、癡、慢,色界的貪、癡、慢,無色界的貪、癡、慢,沒有瞋,色、無色沒有瞋。欲界四個,色界叁個,無色界叁個,十個,加上八十八使的八十八個,九十八。這九十八個煩惱,廣說,那麼最略地說,六個。前面都講過了,這裏就不再重複。
庚四 明隨煩惱
從此第四,明隨煩惱。頌曰:
隨煩惱此余 染心所行蘊
釋曰:隨煩惱此余者,此隨眠外,余纏垢等,名隨煩惱。隨根本煩惱起,故名隨煩惱也。此隨煩惱,是染心所,行蘊所攝。
什麼叫隨煩惱?“隨煩惱此余,染心所行蘊”,染心所行蘊,這個什麼叫隨煩惱呢?“此余”,此就是“簡此”,前面這個隨眠了,隨眠以外的其它的那些染心所,行蘊裏所攝的,這是叫隨煩惱。就是把根本的隨眠除開以外,其它的染汙的心所,這叫是隨煩惱,那就是說比根本煩惱小一點的煩惱。
“此隨眠外”,隨眠是根本煩惱了。“余纏垢等”,下邊要講,十個纏,六個垢,等等,這些是叫隨煩惱,是煩惱的跟班,它是跟了大根本煩惱起來的,那就是說,它是煩惱等流了,假使忿了、恨了、嫉了,都是瞋的等流,從瞋心流露出來的,都是根本煩惱裏邊流露出來的,叫隨煩惱,小煩惱。“隨根本煩惱起故”,隨了根本煩惱起,帶出來的,叫隨煩惱也。
“此隨煩惱,是染心所”,這些隨煩惱在我們的五位,七十五法裏說起來,是心所法,是心所法裏邊的染汙的心所法,這個染汙不一定是不善,包括有覆無記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因爲色界,無色界的煩惱,是沒有不善法的,只是有覆無記的。“行蘊所攝”,這些隨煩惱,就是行蘊裏邊的染汙的心所法,就是那些,就是根本煩惱以外的那些染汙的心所法,都叫隨煩惱。爲什麼叫隨煩惱?它隨了根本煩惱起的,叫隨煩惱。
恐怕今天講得比較多了,那就講到這裏,這下面一科比較長的。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第一百○六講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了幾個其它的煩惱,結、縛、隨眠,還有隨煩惱。那麼下邊一個纏。十個纏,我們早就見面了,在講一百零八個煩惱的時候,就是九十八個根本煩惱,修所斷、見所斷,再加上十個纏,一共是一百零八。這個纏的名字見過了。那麼纏到底是怎麼回事?現在是正面地講這個。
庚五 明纏
從此第五,明纏。頌曰:
纏八無慚愧 嫉悭並悔眠 及掉舉昏沈 或十加忿覆
無慚悭掉舉 皆從貪所生 無慚 眠昏沈 從無明所起
嫉忿從瞋起 悔從疑覆诤
“纏八無慚愧,嫉悭並悔眠,及掉舉昏沈”,纏有兩家說法,前面說過的,有八纏家,有十纏家。主張八個纏,那就是這麼八個,無慚、無愧、嫉、悭吝、悔(就是追悔)、眠(睡眠)掉舉、昏沈,一共八個。那麼主張有十個纏的,那就十纏家,再加個,“或十加忿、覆”,第九個忿,第十個覆,一共是十個纏。八個纏,十個纏,是兩家的說法,那麼總的名字都說了。下邊,就是它同根本煩惱的關系。無慚、悭、掉舉,“皆從貪所生”,十個纏裏邊的無慚,跟悭,跟掉舉,從貪的根本煩惱所派生的。“無愧、眠、昏沈”,“從無明所起”,“嫉忿從瞋起,悔從疑覆诤”,覆從那個起的?幾家不同的說法,有爭論,那麼下邊長行要說。
現在我們先說,什麼叫纏?纏,可以纏縛我們這個有情在生死當中,叫纏,或者這個纏,它的因,可以起很多的惡行,使我們墮到惡趣去,使有情墮入惡趣,這個纏。那麼一個是纏在生死之中,一個是起惡行,墮到惡趣之中,這都是纏的兩個定義。這個裏邊有一個問題:很多的隨煩惱,它也有這個功能,爲什麼這十個要叫纏,其它的不立爲纏呢?他就是說,這個過失特別重,立纏的,隨煩惱當中,一些過失不大的,那不立在纏裏邊。所以纏跟根本煩惱,兩個配起,一百零八,那就是纏的作用是比較大的,厲害。
那麼大煩惱中,大煩惱地,我們以前學過的,裏邊昏沈,這個東西,特別障礙我們的智慧,掉舉障礙定,所以這兩個要立纏,昏沈障慧,掉舉障定,所以昏沈掉舉要立纏。
那麼大煩惱地裏邊的不信、懈怠、放逸,這叁個功能,障定慧的力量不勝,就不立纏,在《入阿毗達磨論》裏邊,他就說不信、懈怠、放逸,這叁個不立在隨煩惱,也不立在纏,也不立在垢裏邊,就是說這叁個煩惱,過失不太嚴重,也容易遣除,所以說它就不立在這些煩惱裏邊。
無明是根本煩惱,那前面根本煩惱已經有了,這是大煩惱地裏邊的,所以不再立纏了。無慚、無愧是大不善地法,它的過失特別重,凡是不善心都有它,那麼是要立在纏裏邊。還有一個小煩惱地裏邊的悭、嫉、忿、覆,這個也是過失比其他的重,立纏。小煩惱地裏十個法,這四個重就立纏,其它六個過失輕,不立在纏裏邊,立在垢裏邊。
那麼其它的法,睡眠障慧,惡作障定,那麼這兩個對定慧的起的作用(障礙的作用)大,也立在纏裏邊。不定地法裏邊,還有尋伺,這是不定地法了(睡眠惡作,還有尋伺),尋伺不障的,它裏邊,它沒有那麼大的過失,在尋伺還可以順菩提分法的,不但是不障慧,還有會生慧。所以說在尋伺裏邊,初禅就是尋伺喜樂定,有尋伺的,不障定,所以不立在纏裏邊,不定地法裏邊,除了睡眠、惡作、尋伺,還有四個,貪、瞋、慢、疑,貪、瞋、慢、疑是根本煩惱了,所以當然不需要在纏裏再立了。
我們把前面講過的煩惱心所,包括大煩惱地,大不善地法,還有小煩惱地,跟不定地裏邊的那些煩惱都簡別過了,爲什麼這些要立纏,其它的不立纏?它的原因就是如此。纏縛有情,在生死牢獄裏邊,或者是起惡行,墮惡趣,這個是纏的意思。
釋曰:前一頌標纏,次一頌半明根本等流。纏八者,品類足論說。或十者毗婆沙師說纏有十:一無慚,二無愧,叁嫉,四悭,五悔,六眠,七掉舉,八昏沈,九忿,十覆。無慚、無愧,根品已釋。嫉謂于他諸興盛事,令心不喜。悭謂財法巧施相違。悔即惡作,根品已釋。眠謂令心昧略爲性。悔眠二種,雖通善惡,今十纏中,唯取染汙。
那麼下邊我們說纏的具體的體,就是一個個要解釋,纏八先說。第一個頌標纏,第二個頌,標它的等流,從根本煩惱的等流關系。
先說纏八,這是八個纏的家,那麼先說八個纏,《品類足論》裏邊說。“或十者”,這是《大毗婆沙》那些論師,有部論師說的,纏有十個,前面的發展到十個,開始的時候八個了。《品類足論》在前了,《大毗婆沙》是總結那些前面《六足論》的了,所以說發展到十個。我們的法在以前最早的是六十四法,《俱舍》是七十五法,後來到唯識是一百個法,在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〉是六百幾十個法,那就是根據衆生的根機需要發展的。
那麼先說十個纏,無慚,無愧,第叁是嫉,第四是悭,第五是悔,第六是眠,第七是掉舉,第八昏沈,第九忿,第十個是覆。
“無慚、無愧,根品已釋”,在根品裏邊,無慚、無愧講過了,那麼沒有聽前面的,講過了也不知道了。那麼無慚、無愧,我們前面有那個頌,“無慚愧不重,于罪不見怖”,大概有這麼一個頌。什麼叫無慚、無愧呢?對有德的人,對那些戒定慧的功德,他不尊重,這是無慚,就是人家有德或者對那些功德的事情,毫無尊重之心,這是無慚。無愧,做了壞事,造了罪,不害怕,不怕墮惡趣,不怕受後報,這就是無愧。這個前面都講過的,你們可以翻到根品去看一看。
“嫉謂于他諸興盛事,令心不喜”,就是不隨喜了,人家好了,事情好,反而不高興,人家壞,他倒高興了,這個就是妒忌了。人家有什麼好的事情,或者他是學法學的好,或者他是做了什麼大事情,出了名了,或者是他得了高位置,有大的權力了,或者他發了財了,這些事情妒忌,自己心不高興,最好他倒黴,這樣的心就不好了。這是煩惱心,這過失特別重了,也就在這裏。
悭,“謂財法巧施相違”,昨天我們講過了,悭吝財、悭吝法,都感到是貧窮報,悭法,還要感到愚癡報。“巧施”,善巧地布施,“相違”,對立面。布施要善巧,亂施也不行的。前面布施在業品裏邊講了很多,那些布施是功德最大,那些是怎麼怎麼的。假使你一個殺人放火的人,你去布施他,那就不善巧,你贊歎他殺人放火,那麼真正貧窮的,需要法的,你不布施他,要財的,不布施財,要法的不施法,那就也是不巧施。
“悔即惡作,根品已釋”,悔是惡作,惡作就是追悔,根品也講過了。那麼就是說你做了好事,懊悔了,你說“我布施了、供養了一千元錢,該不要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