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5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九结里边。“颂言恼乱二部故者,应知摄后四种二部也”,这个颂子里边,恼乱二部,实际上呢,有四个原因,就是包含四种二部,那就是四个原因了。这是九结。

  那么九结,我们不是有个表吗?把九结那个表看一看,九结那个表,爱结,三界,五部,我们把它算起来,把它算帐,三界,五部里边都有它,贪了,就是,每一部都有一个贪。见所断,修所断,见所断四部,加修所断一部,都有贪。欲界五个,色界五个,无色界五个,三五一十五。那么恚结,欲界五部,五个,色界、无色界没有,瞋恚没有的,所以说只有五个。慢结也是跟贪一样,三界都有,三五一十五。无明结,也是三界都有,三五一十五。那么见结十八个,算过了,取结十八个,也算过了。疑结,见所断,见苦所断,见集所断,见灭所断,见道所断,都有疑结,修所断,没有疑结,疑是迷理的惑,修所断迷事惑,没有疑,所以说,只有四部。一个界四部,三个界,三四一十二。嫉结,这个嫉是十个缠里之一了,那是修所断的,只有欲界有,所以欲界的修所断一个,嫉、悭也是只有欲界有,那么只有一个。加起来,十五,五,十五,十五,十二,十八,十八,一,一,一共一百个,那么这样子,九结,以一百个东西为体。这个就是算一笔帐,算好了,就行了。

  

  辛二 明五下分结

  从此第二,明五下分结。论云:佛于余处,依差别门,即以结声,说有五种。颂曰:

  又五顺下分  由二不超欲  由三复还下  摄门根故三

  或不欲发趣  迷道及疑道  能障趣解脱  故唯说断三  

  下面第二,明五下分结,有的书上,就是顺下分结。

  “论云:佛于余处,依差别门,即以结声,说有五种”,结这个字,“声”就是这个字了,佛在其他的经里边,根据其他的一些差别门,就是根据另外的意思,有用结而说,有五种结,那么这个是什么呢?还得要交代一下。

  “颂曰:又五顺下分,由二不超欲,由三复还下,摄门根故三,或不欲发趣,迷道及疑道,能障趣解脱,故唯说断三”,这个五顺下分结,“下分”,我们说就是欲界了,欲界是在三界之下,最下的一个界。“顺下”,这五个结就是顺欲界的,其中两个不超越,这两个只有欲界有,把你捆在欲界里不能超出欲界,因为有这两个结就是欲界的东西,色界、无色界没有的,就是贪、瞋了。欲界的那个贪跟瞋,或者“由三复还下”,还有三种,身见、戒禁取、疑,这三个“复还下”,这个是凡夫有的,凡夫有的,你即使超出欲界之后,你还要流转生死,将来还要回到欲界来的,所以这五个东西都是顺下分的。

  这下边另外一个问题,预流果,我们知道,见道,见道之后的就是成了预流果了。见了道之后,他果位就是第十六刹那就是预流果。那么这个预流果,见道的烦恼断完了,他迷理的烦恼都断了;但是一般说,只断三个,为什么原因?他们说预流断三结,那么实际上,是六个烦恼了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见了。我们把这个疑,八十八使里边,你自己看一看,都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五个见,五个见可以摄一个见,六个烦恼。那这六个烦恼是预流果所断的,但是经上都说断三结,什么原因?那么下边要说,“摄门根故三”,因为摄门、摄根的原因,六个就是重点说三个。“或不欲发趣,迷道及疑道,能障趣解脱,故唯说断三”,或者你下面一个原因,“不欲发趣”,不想到涅槃趣,“迷道”,圣道迷掉了,“疑道”,圣道怀疑。那这个样子,这三个东西,能够障你的解脱,所以说,是断三个,实际上是断六个。因为这三个有这么的原因,就把重点就是,预流断三。这个里边,因为摄五顺下分结,连带地谈起顺下分结的三个,就是预流果所断的那个三个结。下边我们看下去就会知道。

  

  释曰:又五顺下分者,一身见,二戒禁取,三疑,四欲贪,五瞋。问:何缘此五名顺下分?答:下谓欲界,此五顺益下分界故,名顺下分。 

  “释曰:又五顺下分者”,这个五顺下分是经上说的话,五顺下分结,那么这个里边就解释这个五顺下分结了。因为我们既然谈结,结有好几种了,九结讲过了,还有顺下分结,经上也谈到的,我们也解释一下这是什么东西。那么五顺下分结是哪五个?一个是身见,一个戒禁取,一个是疑,另外个是欲贪,欲界的贪,男女贪、饮食贪,色界没有男女,没有饮食,这是特殊的,指欲界的贪。五、瞋,欲界有,色界没有瞋心。所以说,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得了定了,就看他有没有瞋心,如果有瞋心很大,根本定的气味都没有,有一点定的气味了,瞋恚心就小一点,乃至得了定之后,瞋恚就完全不现行。以世间道得的初禅,那么就是烦恼压下去了,不现行了,如果无漏道断的,那就是瞋恚的根子也断掉了。

  “问:何缘此五名顺下分”,为什么这五个烦恼叫顺下分呢?

  “答:下谓欲界”,欲界叫下,因为在三界里边,欲界是最下的一个界。“此五顺益下分界故”,这五个烦恼,都是顺、滋益欲界的,就是既顺欲界,又是滋益欲界的,就是使欲界……,系缚在欲界里边,增长欲界的,所以叫顺下分。那么为什么要顺下分呢?怎么样子顺呢?怎么样子益呢?下边就解释。

  

  由二不超欲、由三复还下者,正释顺下也。由贪瞋二,不超欲界,设有能超,上生有顶,由身见等三,还生欲界。

  “由二不超欲,由三复还下者,正释顺下也”,为什么叫顺下,就是这个原因。这五个里边有两个烦恼,一个贪,一个瞋,这两个烦恼,不超越,这两个烦恼,不能超欲界的。假使你有欲贪,假使你有瞋恚,你永远超不出欲界;你要超出欲界,必定要把欲贪断掉,也要把瞋恚断掉。

  所以说我们很多人要追求神通,神通,得了禅定以后,一修就练出来的。但是得禅定要离开欲界,才能得禅定,最起码的初禅,要离生喜乐,把欲界的五盖要除掉,欲贪、瞋都要除掉,那么你这样子,得了神通,自己练出来的,不管你是世间道,或者是出世道,都需要从定中练出来。如果你不是从定中来的,那么也很明显了,这个人既有欲贪,妻子儿女,这么都欢喜,又是有瞋恨心,不顺的时候发脾气,那么这个人的神通可想而知,不是自己练出来的,他力来的。他力来的,佛菩萨是对这个烦恼轻的人有感应,修本尊相应的,佛菩萨的加持力有。但是你贪、瞋重的,佛菩萨的感应,得不到的,那就是鬼神的感应,鬼神也有贪、瞋了,所以说,你这个神通很显然的是鬼神通,鬼神附在你身上,不是自己的。因为这个欲贪跟瞋两个东西是不能超欲界的,你有了这两个烦恼,你想跳出欲界,不可能的。

  (119B)那么“设有能超”,假使你把欲贪跟瞋断掉了,超出去了,乃至超到有顶——非想非非想天,最高的去了,但是你身见、戒禁取、疑没有断的话,结果还得还欲界来。因为你这个三个东西,见道才能断了,凡夫断不了的。你这三个东西还在的话,还要流转生死,流转生死里边,造业的机会多,生欲界的机会极多,就是还要回来的,所以说你去了,你即使你把欲界的贪、瞋,把它灭掉了,你说超出了,但是你只要身见,、戒禁取、疑不断的话,那就是放长线钓大鱼,你必竟还得回来的,把你勾回来的,哪怕你是跑到非想非非想天,最高的了,你还要下来。

  我们说,以前佛在世一个阿罗蓝什么什么,他是得了非想非非想的定了,但是他因地上,因为修定的时候,水里的鱼跳来跳去的,扰乱他修定,天上的麻雀,扰乱他的,声音飞来飞去,扰乱他修定,他就起了一个恶愿,他将来要变一个东西,能够上天中吃鸟,下边吃鱼,水里吃鱼。结果他非想非非想定固然修成了,八万大劫,在上面享受,但是八万大劫完了之后,恶愿现前,要变飞狸之身,飞的狐狸,天上能吃鸟,水里能吃鱼,这个畜生道,所以说又欲界去了,所以这个非想非非想也靠不住,还生欲界。

  

  故说贪瞋如守狱卒,身见等三,如防逻人,故说此五名顺下分。

  “故说贪瞋”,所以说打比喻,贪、瞋是“守狱卒”,就是牢监里的那些守监狱的士兵。这个“身见等三”,是“防逻人”,巡逻的人,那么你好容易假使把欲贪,两个守狱卒把它打倒了,你冲出牢狱,跑出去了,该是解放了,但是你碰到巡逻的,碰上了,还得给你抓回来,又关起来了。这个巡逻的可不好避免了,他是三界都有,身见、戒禁取、疑三界都有它,你哪里碰到,它会把你抓到欲界来。这个三个东西,你不见道,又断不了。

  所以海公上师,经常鼓励我们,这一辈子的要求,你说即身成佛,这个你的根基恐怕也够不上,那么即身求个见道,这是要发这个愿。是不是能见?当然是不敢说了,但是这个志气要有啊。即身成佛的心,当然是好了,可是太高,爬得高,怕跳不上去,你怎么办呢?即身见一个道,就是这个好处了,我从这里边看,见道之后,巡逻兵给你打倒了,那你就自在了,可以出去了。你巡逻兵还在的话,你这三个东西断不了的话,总有一天,你还要回欲界来受苦的。欲界,不一定做人天了,可能地狱,饿鬼、畜生都有分的。所以这个东西,一定要自己,对这些东西,要有所警惕。

  “故说此五名顺下分”,所以说这五个烦恼是顺下分的,是顺了欲界的,滋长欲界的。

  

  有说言下分者,谓下有情,即异生也。及取下界,谓欲界也。前三能障超下有情,后二能令不超欲界,故五皆得顺下分名。

  另外一个说法,其余的论师说,“有说言下分”,这个下分不一定指欲界,指“下有情”,下等的有情。有情是两种了,上等的就是见道的以上的圣者,下劣的就是凡夫,异生就是凡夫,这个顺下、顺下就是凡夫了,“及取下界”,还有下界,欲界,不但是指欲界,还取是凡夫,凡夫是有情之下,欲界是三界之下,都是下。

  “前三能障超下有情”,前面三个,身见、戒禁取、疑,障住你不能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