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5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九結裏邊。“頌言惱亂二部故者,應知攝後四種二部也”,這個頌子裏邊,惱亂二部,實際上呢,有四個原因,就是包含四種二部,那就是四個原因了。這是九結。

  那麼九結,我們不是有個表嗎?把九結那個表看一看,九結那個表,愛結,叁界,五部,我們把它算起來,把它算帳,叁界,五部裏邊都有它,貪了,就是,每一部都有一個貪。見所斷,修所斷,見所斷四部,加修所斷一部,都有貪。欲界五個,色界五個,無色界五個,叁五一十五。那麼恚結,欲界五部,五個,色界、無色界沒有,瞋恚沒有的,所以說只有五個。慢結也是跟貪一樣,叁界都有,叁五一十五。無明結,也是叁界都有,叁五一十五。那麼見結十八個,算過了,取結十八個,也算過了。疑結,見所斷,見苦所斷,見集所斷,見滅所斷,見道所斷,都有疑結,修所斷,沒有疑結,疑是迷理的惑,修所斷迷事惑,沒有疑,所以說,只有四部。一個界四部,叁個界,叁四一十二。嫉結,這個嫉是十個纏裏之一了,那是修所斷的,只有欲界有,所以欲界的修所斷一個,嫉、悭也是只有欲界有,那麼只有一個。加起來,十五,五,十五,十五,十二,十八,十八,一,一,一共一百個,那麼這樣子,九結,以一百個東西爲體。這個就是算一筆帳,算好了,就行了。

  

  辛二 明五下分結

  從此第二,明五下分結。論雲:佛于余處,依差別門,即以結聲,說有五種。頌曰:

  又五順下分  由二不超欲  由叁複還下  攝門根故叁

  或不欲發趣  迷道及疑道  能障趣解脫  故唯說斷叁  

  下面第二,明五下分結,有的書上,就是順下分結。

  “論雲:佛于余處,依差別門,即以結聲,說有五種”,結這個字,“聲”就是這個字了,佛在其他的經裏邊,根據其他的一些差別門,就是根據另外的意思,有用結而說,有五種結,那麼這個是什麼呢?還得要交代一下。

  “頌曰:又五順下分,由二不超欲,由叁複還下,攝門根故叁,或不欲發趣,迷道及疑道,能障趣解脫,故唯說斷叁”,這個五順下分結,“下分”,我們說就是欲界了,欲界是在叁界之下,最下的一個界。“順下”,這五個結就是順欲界的,其中兩個不超越,這兩個只有欲界有,把你捆在欲界裏不能超出欲界,因爲有這兩個結就是欲界的東西,色界、無色界沒有的,就是貪、瞋了。欲界的那個貪跟瞋,或者“由叁複還下”,還有叁種,身見、戒禁取、疑,這叁個“複還下”,這個是凡夫有的,凡夫有的,你即使超出欲界之後,你還要流轉生死,將來還要回到欲界來的,所以這五個東西都是順下分的。

  這下邊另外一個問題,預流果,我們知道,見道,見道之後的就是成了預流果了。見了道之後,他果位就是第十六刹那就是預流果。那麼這個預流果,見道的煩惱斷完了,他迷理的煩惱都斷了;但是一般說,只斷叁個,爲什麼原因?他們說預流斷叁結,那麼實際上,是六個煩惱了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見了。我們把這個疑,八十八使裏邊,你自己看一看,都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五個見,五個見可以攝一個見,六個煩惱。那這六個煩惱是預流果所斷的,但是經上都說斷叁結,什麼原因?那麼下邊要說,“攝門根故叁”,因爲攝門、攝根的原因,六個就是重點說叁個。“或不欲發趣,迷道及疑道,能障趣解脫,故唯說斷叁”,或者你下面一個原因,“不欲發趣”,不想到涅槃趣,“迷道”,聖道迷掉了,“疑道”,聖道懷疑。那這個樣子,這叁個東西,能夠障你的解脫,所以說,是斷叁個,實際上是斷六個。因爲這叁個有這麼的原因,就把重點就是,預流斷叁。這個裏邊,因爲攝五順下分結,連帶地談起順下分結的叁個,就是預流果所斷的那個叁個結。下邊我們看下去就會知道。

  

  釋曰:又五順下分者,一身見,二戒禁取,叁疑,四欲貪,五瞋。問:何緣此五名順下分?答:下謂欲界,此五順益下分界故,名順下分。 

  “釋曰:又五順下分者”,這個五順下分是經上說的話,五順下分結,那麼這個裏邊就解釋這個五順下分結了。因爲我們既然談結,結有好幾種了,九結講過了,還有順下分結,經上也談到的,我們也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東西。那麼五順下分結是哪五個?一個是身見,一個戒禁取,一個是疑,另外個是欲貪,欲界的貪,男女貪、飲食貪,色界沒有男女,沒有飲食,這是特殊的,指欲界的貪。五、瞋,欲界有,色界沒有瞋心。所以說,我們看一個人是不是得了定了,就看他有沒有瞋心,如果有瞋心很大,根本定的氣味都沒有,有一點定的氣味了,瞋恚心就小一點,乃至得了定之後,瞋恚就完全不現行。以世間道得的初禅,那麼就是煩惱壓下去了,不現行了,如果無漏道斷的,那就是瞋恚的根子也斷掉了。

  “問:何緣此五名順下分”,爲什麼這五個煩惱叫順下分呢?

  “答:下謂欲界”,欲界叫下,因爲在叁界裏邊,欲界是最下的一個界。“此五順益下分界故”,這五個煩惱,都是順、滋益欲界的,就是既順欲界,又是滋益欲界的,就是使欲界……,系縛在欲界裏邊,增長欲界的,所以叫順下分。那麼爲什麼要順下分呢?怎麼樣子順呢?怎麼樣子益呢?下邊就解釋。

  

  由二不超欲、由叁複還下者,正釋順下也。由貪瞋二,不超欲界,設有能超,上生有頂,由身見等叁,還生欲界。

  “由二不超欲,由叁複還下者,正釋順下也”,爲什麼叫順下,就是這個原因。這五個裏邊有兩個煩惱,一個貪,一個瞋,這兩個煩惱,不超越,這兩個煩惱,不能超欲界的。假使你有欲貪,假使你有瞋恚,你永遠超不出欲界;你要超出欲界,必定要把欲貪斷掉,也要把瞋恚斷掉。

  所以說我們很多人要追求神通,神通,得了禅定以後,一修就練出來的。但是得禅定要離開欲界,才能得禅定,最起碼的初禅,要離生喜樂,把欲界的五蓋要除掉,欲貪、瞋都要除掉,那麼你這樣子,得了神通,自己練出來的,不管你是世間道,或者是出世道,都需要從定中練出來。如果你不是從定中來的,那麼也很明顯了,這個人既有欲貪,妻子兒女,這麼都歡喜,又是有瞋恨心,不順的時候發脾氣,那麼這個人的神通可想而知,不是自己練出來的,他力來的。他力來的,佛菩薩是對這個煩惱輕的人有感應,修本尊相應的,佛菩薩的加持力有。但是你貪、瞋重的,佛菩薩的感應,得不到的,那就是鬼神的感應,鬼神也有貪、瞋了,所以說,你這個神通很顯然的是鬼神通,鬼神附在你身上,不是自己的。因爲這個欲貪跟瞋兩個東西是不能超欲界的,你有了這兩個煩惱,你想跳出欲界,不可能的。

  (119B)那麼“設有能超”,假使你把欲貪跟瞋斷掉了,超出去了,乃至超到有頂——非想非非想天,最高的去了,但是你身見、戒禁取、疑沒有斷的話,結果還得還欲界來。因爲你這個叁個東西,見道才能斷了,凡夫斷不了的。你這叁個東西還在的話,還要流轉生死,流轉生死裏邊,造業的機會多,生欲界的機會極多,就是還要回來的,所以說你去了,你即使你把欲界的貪、瞋,把它滅掉了,你說超出了,但是你只要身見,、戒禁取、疑不斷的話,那就是放長線釣大魚,你必竟還得回來的,把你勾回來的,哪怕你是跑到非想非非想天,最高的了,你還要下來。

  我們說,以前佛在世一個阿羅藍什麼什麼,他是得了非想非非想的定了,但是他因地上,因爲修定的時候,水裏的魚跳來跳去的,擾亂他修定,天上的麻雀,擾亂他的,聲音飛來飛去,擾亂他修定,他就起了一個惡願,他將來要變一個東西,能夠上天中吃鳥,下邊吃魚,水裏吃魚。結果他非想非非想定固然修成了,八萬大劫,在上面享受,但是八萬大劫完了之後,惡願現前,要變飛狸之身,飛的狐狸,天上能吃鳥,水裏能吃魚,這個畜生道,所以說又欲界去了,所以這個非想非非想也靠不住,還生欲界。

  

  故說貪瞋如守獄卒,身見等叁,如防邏人,故說此五名順下分。

  “故說貪瞋”,所以說打比喻,貪、瞋是“守獄卒”,就是牢監裏的那些守監獄的士兵。這個“身見等叁”,是“防邏人”,巡邏的人,那麼你好容易假使把欲貪,兩個守獄卒把它打倒了,你沖出牢獄,跑出去了,該是解放了,但是你碰到巡邏的,碰上了,還得給你抓回來,又關起來了。這個巡邏的可不好避免了,他是叁界都有,身見、戒禁取、疑叁界都有它,你哪裏碰到,它會把你抓到欲界來。這個叁個東西,你不見道,又斷不了。

  所以海公上師,經常鼓勵我們,這一輩子的要求,你說即身成佛,這個你的根基恐怕也夠不上,那麼即身求個見道,這是要發這個願。是不是能見?當然是不敢說了,但是這個志氣要有啊。即身成佛的心,當然是好了,可是太高,爬得高,怕跳不上去,你怎麼辦呢?即身見一個道,就是這個好處了,我從這裏邊看,見道之後,巡邏兵給你打倒了,那你就自在了,可以出去了。你巡邏兵還在的話,你這叁個東西斷不了的話,總有一天,你還要回欲界來受苦的。欲界,不一定做人天了,可能地獄,餓鬼、畜生都有分的。所以這個東西,一定要自己,對這些東西,要有所警惕。

  “故說此五名順下分”,所以說這五個煩惱是順下分的,是順了欲界的,滋長欲界的。

  

  有說言下分者,謂下有情,即異生也。及取下界,謂欲界也。前叁能障超下有情,後二能令不超欲界,故五皆得順下分名。

  另外一個說法,其余的論師說,“有說言下分”,這個下分不一定指欲界,指“下有情”,下等的有情。有情是兩種了,上等的就是見道的以上的聖者,下劣的就是凡夫,異生就是凡夫,這個順下、順下就是凡夫了,“及取下界”,還有下界,欲界,不但是指欲界,還取是凡夫,凡夫是有情之下,欲界是叁界之下,都是下。

  “前叁能障超下有情”,前面叁個,身見、戒禁取、疑,障住你不能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