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5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前嫉等五纏,及六垢是也。此見斷等,唯意地起,依五識身,無容起故。余通依六識者,余謂修斷貪、瞋、無明,及與修惑相應無慚、愧、昏、掉,並大煩惱中不信、懈怠、放逸,此等名余也。此余惑等,一一皆通六識地起。 

  “從此第四,明六識相應。此下總明本惑及隨惑,于六識中,何識何地起?”這個裏邊,前面幾個諸門分別,因爲根本煩惱也講過了,所以單說隨煩惱,現在六識相應,根本煩惱裏邊還沒有提起過,現在一起來說。包括、總明本惑(根本煩惱),隨煩惱,在六識裏邊,哪一個識?哪一個地?怎麼起來?

  “頌曰:見所斷慢眠,自在隨煩惱,皆唯意地起”,見所斷的煩惱,修所斷的慢跟眠,還有自在起的、自力起的隨煩惱,這都是意地起的,就是第六識起的。“余通依六識”,其余的,除了上面之外,六個識都可以有,六個識都能起。

  “釋曰:見所斷惑”,見所斷的惑(八十八使,那個表還是要用),見所斷的煩惱,跟修所斷的慢、睡眠,還有自在起的隨煩惱,就是前面的嫉等五個纏,六個垢。這些都是意地起的。“此見斷等”,等就是等慢、眠了,自在起的隨煩惱,這些都是第六意識起的。

  “依五識身,無容起故”,在五識裏邊,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裏邊,不會起這些煩惱,沒有辦法起。見所斷的,決定是意地裏邊的,迷理的,那麼慢了、眠了,這也意識裏邊的情況,第五識你說第五識的眼睛睡覺了,眼睛睡覺就是意識要睡眠了,眼睛才開不開。假使你心裏邊很清楚,意識不睡眠,你眼睛要睡眠,沒有那個事情,耳朵睡覺,也沒有那個事情,眠就是意識的事情。那麼嫉等,眼睛妒忌,耳朵妒忌,沒有那個事情,都是心的事情,第六意識的事情。“依五識身,無容起故”。

  “余通依六識者”,其余的,就是修所斷的貪、瞋、無明,與修惑相應的無慚、無愧等等,那些大煩惱裏的,不信、懈怠、放逸等等,這些都屬于“余”裏邊。這些煩惱,六個識都可以起。

  

  戊五 明五受相應

  己一 明本惑相應

  從此第五,明五受相應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本惑相應,二、明隨惑相應。且第一明本惑相應者,頌曰:

  欲界諸煩惱  貪喜樂相應  瞋憂苦癡遍  邪見憂及喜

  疑憂余五喜  一切舍相應  上地皆隨應  遍自識諸受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五受相應”,跟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,哪些跟哪個受相應?這些問題提的都是比較繁瑣的,但是回答,都是很善巧,這些我們值得學習,他就是把特殊的那些講一下,相同的,後頭一句話就解決了。在五受相應裏邊,“分二:一明本惑相應,二明隨惑相應”,先說根本煩惱,跟哪個受相應,再說第二個隨煩惱跟那個受相應。

  先說本煩惱。“且第一明本惑相應者”,“頌曰:欲界諸煩惱,貪喜樂相應”,這個大家想得起來,欲界的煩惱裏邊,貪心跟喜樂相應的。瞋,憂苦,瞋心起來的時候,總是心裏愁憂,或者是苦,身上受苦。那麼癡遍,愚癡那就遍了,苦樂憂喜舍都可以起。

  “邪見憂及喜”,邪見有憂,跟喜,這是心裏邊的。“疑憂”,懷疑總是憂,這欲界來說,色界就不一樣了。“余五喜”,其余五個煩惱,屬于喜相應。“一切舍相應”,總的來說,每一個煩惱跟舍受都是相應的。前面是從特殊情況來說,跟哪些相應,而舍呢,是一切煩惱都相應。

  “上地皆隨應,偏自識諸受”,上地,色、無色界,隨其所應,跟自己的識所受的相應,那是說上二界的。這是叁界裏邊,根本煩惱相應的情況,先是欲界講了很多,上二界比較簡單,兩句話。

  

  釋曰:欲界諸煩惱中,貪與喜受樂受相應,以歡行轉,遍六識故。瞋與憂苦相應,以戚行轉,遍六識故。言癡遍者,謂癡遍與前四受相應,以歡戚行轉,遍六識故。

  先說欲界的諸煩惱裏邊,貪跟喜樂相應,喜受樂受相應的。“以歡行轉,遍六識故”,貪,以歡喜的行相生起,六識都會有,眼睛看到舒服,眼睛看到綠顔色,或者看到好的東西,它也感到舒服,眼識感到舒服,那麼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都會起,瞋與憂苦相應,以戚行轉,遍六識故,也是遍六識。這個瞋恨心,心裏邊說是憂,對身上說是苦。我們說一個人發了脾氣了,心裏頭愁苦,他的臉上也就是不舒服了,臉也發青了,血壓增高了,心跳起來了等等,身也受苦了,這些就是跟身心,都憂苦有相應的。“以戚行轉”,悲戚的,愁戚的行相生起,六個識都會有。

  “言癡遍者”,癡跟前面的四個受相應。這個無明,不管你苦樂憂喜舍,它都相應的。“以歡戚行轉”,歡喜的時候,也會産生無明,憂戚的時候,也有無明的行相,就是無明都可以生起,歡喜的,憂戚的都可以生起來,所以說偏六識都相應。

  

  邪見憂及喜者,謂邪見以歡戚行轉,唯意地故,與憂喜相應。先造罪業,後起邪見,喜受相應,不懼執 故;先造善業,後起邪見,憂受相應,福唐捐故。 

  “邪見憂及喜者,謂邪見以歡戚行轉,唯意地故”,邪見呢,是第六意識的事情了,眼睛不會有邪見,耳朵也不會有邪見,這個心裏的分別才有邪見,那麼邪見,假使是這個邪見起了之後,跟你心不順的,愁憂,順你的心的,那就是喜,所以說它行相,歡喜、憂戚都有,但是只有意地轉,只能是憂喜,沒有苦樂。“與憂喜相應”,那麼怎麼樣子這個邪見跟憂喜相應呢?它說就舉例了,“先造罪業,後起邪見,喜受相應,不懼”(下邊你們什麼字?不懼什麼?這個“執”可能是以前手抄本寫錯了的,應該是不懼報,報跟執兩個字差不多的了,你不要改掉。我們藏經不能改,旁邊注一個字好了,講報就講得通,執這個講不通了),先造了罪,後來起邪見,他就高興了,他占了很多便宜,殺了人,偷了東西,起邪見——“後沒有果報的”,那就高興了。這是喜受相應的了。

  “先造善業,後起邪見,憂受相應,福唐捐故”,開始做了很多善事,供養了,布施了很多,自己也辛辛苦苦給那些……,做了很多的善事情,義務勞動做了很多,後來邪見一起,白白的,沒有福報的,那麼心裏不高興了,憂受相應,白做了,白幹了,那錢也白花掉了,這是憂的行相相應。所以說,邪見可以是跟喜相應,也可以跟憂相應。

  

  疑憂余五喜者,疑與憂受相應,以戚行轉,唯意地故。余五喜者,謂余身見等四,及慢爲五。此之余五,與喜相應,以歡行轉,唯意地故。

  “疑憂余五喜”,疑總是憂相應的,因爲你懷疑的人,他心裏還沒有一個決定,心裏還總是不會坦然的,總是跟憂的行相相應,憂受相應。“以戚行轉,唯意地故”,懷疑,這是意,第六意識的事情,眼睛不會懷疑,耳朵也不會懷疑。那麼這是意地,意地就是憂了,沒有苦。“余五喜”,還有其它五個,我們說貪瞋癡慢疑,這個還余下,慢這裏還沒講,余下五個,就是說邪見除掉了,五個見裏邊,還有四個見,那麼前面貪瞋癡慢疑裏邊講了四個,還余下個慢,這五個東西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禁取、跟慢這五個,余下來的,跟喜相應。“以歡行轉,唯意地故”,本身是意地裏起的,它起的時候,總是跟喜相應的,執著身執,執了自己,不以自己有個身體感到苦,這個要修行才會,你一般凡夫,有身執,他總是認爲自己很滿意了,喜受相應。慢當然喜受相應的,自己高慢,你慢麼,感到自己了不得了,怎麼會苦呢?

  

  一切舍相應者,約通相應說,此上一切,皆舍相應,以諸隨眠,相續斷時,必住舍受。 

  “一切舍相應”,前面這是就個別的說,那麼總的來說,所有的煩惱,跟舍受都是相應的。“約通相應說,此上一切,皆舍相應”,前面所講的根本煩惱,跟舍受都是相應的,爲什麼原因?“以諸隨眠,相續斷時,必住舍受”,當你起煩惱快要勢力完的時候,那時候總是舍受,才起的時候,力量強的時候,可以喜,可以樂,可以憂,可以苦了,但是你力量衰退了之後,最後了,淡下去了,那就是舍受,最後一念是舍受,所以說跟舍受都是相應的。

  

  上地皆隨應、遍自識諸受者,此明上界,所有煩惱,隨其所應,遍與自地諸識俱起諸受相應。如初禅中,具有四識,若眼等叁識,所起煩惱,與樂舍相應,若意地起惑,即與喜舍相應。二禅已去,乃至有頂,唯有意識。若二禅起惑,即與喜舍相應。若第叁禅起惑,即樂舍相應。第四已去,乃至有頂,所起煩惱,唯舍相應。

  “上地皆隨應、遍自識諸受”,這是欲界的講完了,上地,色界、無色界,它的裏邊所有的煩惱,“隨其所應,遍于自地諸識俱起”,它哪一個地,假使初禅的,初禅的識,它的受跟它相應,二禅的,二禅那些識,跟它相應。

  那麼打比喻,“如初禅中,具有四識”,初禅裏邊,我們說六個識,兩個沒有,因爲沒有段食,沒有味、沒有香,眼、耳、身這叁個還是有的,加上意,有四個識,初禅裏邊有四個識。那麼這個四個識,“所起煩惱,與樂舍相應”,假使眼耳身這叁個,是前五識裏邊的,它起的煩惱,它是樂受跟舍受相應(初禅沒有苦,苦受沒有);那麼意地起的呢,跟喜、舍相應,沒有憂。他是離生喜樂了,既然喜樂了,哪有憂苦呢?沒有了。

  “二禅已去”,一直到有頂,只有意識了,前五識都沒有了。那麼這個裏邊,二禅起的煩惱,二禅因爲意識裏邊還有定生喜樂了,有喜了,那麼他的煩惱是喜、舍相應,身識沒有的,那麼樂是沒有了。叁禅,它跟樂受相應,這個樂不是身識了,叁禅的樂,心樂,意樂,叁禅是離喜妙樂,喜粗動,這個身靜的意樂,叁禅得到了,那麼他的這些隨惑,煩惱,根本煩惱,跟樂、跟舍相應。這個容易了,因爲它們的識簡單了,所以說配起來也很容易了。第四禅已去,乃至有頂,所有煩惱只有舍受,因爲第四禅開始,都是舍受了,沒有其它的受了,那麼煩惱起的時候,也是舍受相應了。

  這是把根本煩惱的講了,下邊是隨煩惱。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