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裏有一個問題,就是說上二界的煩惱,他也是有這個,我們說疑,在凡夫沒有見道之前,疑是有的,當你一個凡夫,生到色界、無色界的時候,你疑,在欲界疑是憂相應的,疑就是不決定了,不會心裏坦然的喜起來的,這是憂慮的。那麼爲什麼上二界,他也有疑,它不跟那個憂相應呢,反而可以跟喜樂相應呢?那就是兩界的疑不一樣,本質不一樣。上二界的疑,它一般說屬于善,對疑裏邊,沒有起那些其它的想,都是屬于善品的想。
另外一個說法,上二界的疑,雖然本身是疑,等于說我們做一個事情,雖然是很勞苦,但是,對它所生的結果,就是它最後達到一個目的,它要成就那個目的,他不厭疲勞,還是樂于精進,拼命去幹,所以上二界的疑,它是不屬于憂受相應。
己二 明隨惑五受相應
從此第二,明隨惑五受相應。論雲:已辨煩惱諸受相應,今次複應辨隨煩惱。頌曰:
諸隨煩惱中 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 悭喜受相應
谄诳及眠覆 通憂喜俱起 憍喜樂皆舍 余四遍相應
那麼下邊是隨煩惱,隨煩惱跟苦樂憂喜受相應的情況。“論雲:已辨煩惱諸受相應”,根本煩惱,跟五受相應的講完了。“今次複應辨隨煩惱”,它的小煩惱,它跟五個受相應的,是怎麼一回事?
“頌曰:諸隨煩惱中,嫉悔忿及惱,害恨憂俱起”,隨煩惱裏邊,大前提是隨煩惱,前面講的是根本煩惱,這個隨煩惱裏邊,嫉悔忿惱,害恨憂俱起,這幾個,跟憂受一起起來的,是憂受相應。悭喜受相應,悭吝,自己有財,自己有法,舍不得給人家,那自己沾沾自喜,人家沒有,高興。“谄诳及眠覆,通憂喜俱起”,谄诳眠覆,憂喜都可以起。“憍喜樂”,驕慢自滿了,那當然喜樂的情況了,自滿,自己自滿了,怎麼還有憂苦呢?不會了。“皆舍”,跟前面一樣,所有煩惱,舍總是相應的。“余四遍相應”,那麼那些隨煩惱講了那麼多了,還余下的什麼呢?無慚、無愧、昏沈、掉舉,這四個遍相應,所有的受都能相應。
釋曰:隨煩惱中,嫉、悔、忿、惱、害、恨,此六唯與憂受相應,以戚行轉,唯意地故。悭喜受相應,謂以歡行轉,唯意地故。谄、诳、眠、覆,此四通與憂喜相應,以歡戚行轉,唯意地故。憍與喜樂相應,二禅已下,喜受相應,第叁禅憍,樂受相應,以歡行轉,唯意地故。頌言皆舍者,此上隨惑,約通相應說,一切皆與舍受相應,相續斷時,必住舍故。
“釋曰:隨煩惱中,嫉、悔、忿、惱、害、恨”,這六個煩惱,只能是跟憂受相應,這個我們一看就看出來了,妒忌的時候,追悔的時候,憤怒的時候,惱的時候,恨的時候,害的、打人的、罵人的時候,哪有高興的呢?都是憂,心裏不高興,瞋的等流果了,跟憂受相應,心裏不舒服才幹這些事情。
“以戚行轉,唯意地故”,“悭喜受相應”,悭吝,喜受相應,悭與貪,行相是差不多的,貪是貪自己的,也可以貪人家的,悭就是貪著自己的東西滿足,不舍得,不願意舍給人家,當然是屬于喜受相應。這是意地轉,沒有樂。
谄、诳、眠、覆,這四個,憂喜相應,歡喜的時候,也可以谄诳眠覆,心裏不舒服的時候,也可以做谄诳眠覆的事情,所以這個憂戚行相都可以生起。但是這些也只有第六意識有的,不能給苦樂相應。
“憍與喜樂相應”,憍,自滿,跟喜樂相應,心中的喜跟那個樂,跟第叁禅的意樂,意地樂可以相應。“二禅已下,喜受相應,第叁禅憍,樂受相應”,這是二禅以下,憍,是心裏狀態了,只能跟喜受相應,到了第叁禅,有意樂,叁禅裏邊的意樂也可以跟憍相應。叁禅的凡夫,他也有憍的心,那麼這個時候,跟樂受相應,這個樂受不是身受,是心受。“以歡行轉”,這是既然自滿,這是歡喜的,不是憂苦的,也是只有意地的,不通身受。
“頌言皆舍”,皆舍,上面的所有的隨煩惱,“約通相應說”,總的相,總共的相應說,跟舍受都相應的,跟前面一樣。“相續斷時,必住舍故”,當這個煩惱勢力息下去了,最後的那個時候,舍受。
余四遍相應者,余謂無慚、無愧、昏沈、掉舉,此四通與五受相應,以歡戚行轉,遍六識故。
“余四遍相應”,前面講了那麼多,隨煩惱還余下四個,這四個就是無慚、無愧、昏沈、掉舉,這四個煩惱,跟五個受都相應,以歡戚行,遍六識故,這個無慚無愧,這個昏沈、掉舉,六個識都能有,它是也可以歡喜的,也可以憂戚的,所以說五個受都能相應。
好,下邊是五蓋。五蓋的問題,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要修禅定,一定要除五蓋,那麼這五蓋是障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要得初禅,除五蓋,才能得到。
丙叁 明五蓋差別
從此第叁,明五蓋。論雲:今次應辨蓋相雲何。頌曰:
蓋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雖二立一蓋 隨(疑“障”字)蘊故唯五
“從此第叁,明五蓋。論雲:今次應辨蓋相雲何?”這是屬于煩惱的東西了,還有一個叫五蓋的,這要問一問,什麼叫五蓋?五蓋,我們說蓋,蓋起來了,蓋子把它蓋住了,這是覆藏,覆,把它遮住了,障礙的意思。這是障道了,五蓋就是障聖道的了,就是蓋了,把它蓋住了,障住了。
“蓋五唯在欲”,蓋有五個,就是五蓋的數,叁界裏邊只有欲界有,“唯在欲”。“食治用同故,雖二立一蓋”,它裏邊昏沈、睡眠,掉舉、惡作,它是裏邊有兩個是合起來的,昏沈、掉舉、睡眠、惡作,它是四個東西,是合成兩個,那麼爲什麼合兩個?它們的有幾個原因:一是食同,一是治同,一個是用同,“雖二立一蓋”。“障蘊故唯五”,障什麼?障這個蘊,那就是無漏的五蘊,所以說……。因爲無漏的五蘊有五個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那麼因爲它有五個,那就是能障的也是五個,所以要立五個蓋。
釋曰:上兩句明蓋,下兩句廢立。蓋五唯在欲者,佛說蓋有五:一欲貪,二瞋恚,叁昏眠,四掉悔,五疑。然此五蓋,唯在欲界,以契經說,如是五種,純是圓滿不善聚故,上界無不善,故知唯在欲。
“釋曰:上兩句名蓋,下兩句廢立”,上兩句是講五蓋,五蓋是怎麼樣子組合起來的,下兩句就是說:爲什麼要兩個合一個蓋?爲什麼只能五個蓋?這是廢立。
“蓋五唯在欲”,佛說蓋有五個,先說“蓋五”,有五個蓋。哪五個蓋?欲貪,這個貪是欲界的貪,色界、無色界的貪不在裏邊;瞋恚,也是欲界有的;昏眠,把昏沈、睡眠合一個蓋;掉舉、惡作,悔掉也合一個蓋;五、疑,疑是一個蓋。“然此五蓋,唯在欲界”,這五個蓋,只有欲界有。
“以契經說,如是五種,純是圓滿不善聚故”,因爲經上說過的,這五種東西,純粹的是最圓滿的,就是最最大的不善的聚,不善的法,純粹是不善的,是圓滿的不善的,沒有一點欠缺的,就是完完整整的不善。“上界無不善,故知唯在欲”,既然是不善,而且是純粹的、圓滿的不善,那麼上界根本沒有不善,所以這個五個蓋決定是欲界的。
問:何緣昏、眠二法,及掉、悔二法,合爲一蓋?答:頌言食治用同故,雖二立一蓋。食謂所食,治謂能治,即非是食也。
那麼下邊這個問題了,就是爲什麼昏沈、睡眠、掉舉、惡作,兩個合一個蓋。“何緣昏、眠二法,及掉、悔二法,合爲一蓋”,爲什麼不立七個蓋,要立五個蓋呢?
“答:頌言食治用同故”,頌子裏邊回答:什麼原因呢?食同、治同、用同。“雖二立一蓋”,雖然是兩個法,卻是立一個蓋。什麼叫食同?“食謂所食,治謂能治,即非時食也”,食,就是滋益他的東西,治,對治它的東西,就是非食,就是, 食的對立面了。一個是滋益這個蓋的,一個是能夠消除,對治那個蓋的。
言食同者,且昏眠蓋,同有五食:一 瞢,二不樂,叁嚬呻,四食不平等性,即過度飽也,五心昧劣性,即因疲勞生也。言治同者,此二非食,謂光明想。言用同者,此二俱能令心沈昧。
先說食同,睡眠跟昏沈蓋,它有五個東西,五個食,這五個東西都能夠使它增長的。哪五個東西呢?“ 瞢”,就是快要睡覺的那個瞢裏懵懂的樣子。
我想起來我在南普陀講《俱舍》的時候,很多人聽不懂,要昏沈,倒不是想睡眠,他是昏沈,但是有一個人很用功,這個人他就是要盡量地要對治昏沈,他當他眼睛糊裏糊塗睜不開的時候,他就鼓的大大的,把眼睛瞪起來了,我說看你這個人眼睛鼓得那麼大幹什麼?他對治他的昏沈,因爲昏沈來了,眼皮就垂下來了,不行了。我發現,我們講了兩年《俱舍》,他就是一天也沒有打瞌睡,一天也沒有昏沈,昏沈正是要來的時候,就兩個眼睛瞪得圓圓的,很大的,瞪在那裏,坐在那裏,看起來很可怕,實際上他就是在對治昏沈。那麼瞢 就是昏沈快要來了,睡眠來的樣子了,瞢裏懵懂了,眼皮也睜不起那樣子。
“不樂”,心裏不高興,聽經,聽不進,那就要昏沈來了。我們說,這裏有一個他跑掉了,我們說要把《俱舍》學好,一些頌要背,也不叫你全部背,挑幾個重要的背,他總是考的時候,總是背不出來。我問他:你爲什麼不背了?他說:我念這個頌詞就心裏發火,要發脾氣。不樂,法上沒有緣,這個法你念兩句,念那個頌詞就發起火來了,後來,最後是,拿起個包,飛逃似逃掉了。我要給他說兩句話,還來不及,看他那個路上,拿個包,在後頭飄,跑得很快,哇,這個飄起走了。與法無緣,這個也沒有辦法。
那麼下邊是“嚬呻”,打呵欠,懶人的樣子。這就是滋益睡眠的。
“食不平等性”,食不平等性就是吃得太脹了。我們吃了午飯,吃得脹脹的,那個眼睛也睜不開了,午睡去,這個時候還沒有事幹,就休息一會,也可以再精神提起來,因爲早上是早一點了。一般說,早上不是早一點的話,午睡是,尤其是冬天是不合理的,哪個冬天中午去睡覺的?孔夫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