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即使煩惱斷了,也不能這樣做。佛在世,佛是智慧最高,煩惱斷得最徹底,習氣也斷了的人,我們有沒有看見佛跟一個女人,攙起手走路沒有?沒有的!我們學佛,以佛爲標准,這些大德們的示現,這是對個別的人,一種方式,教化的方式,那麼說,丹霞燒檀香佛,我們能不能燒啊?不能燒!所以說不要看了禅宗的公案,一則二則,就拿來,祖師這麼做的,我們該這麼做,你錯了,祖師的意思不是這個,你搞錯了。所以說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地,根據自己該做的、佛指示你的道路做。
“應知從所緣,可令諸緣斷”,從所緣境上來說,可以說煩惱斷。
“應知諸惑,得永斷時,不可令其離相應法,以相近故”,相應法,有伴性,它很近,不能說斷掉了。而所緣法,“但可令惑遠離所緣”,對所緣境不生起關系了,那可以說斷掉了。“令彼所緣,不複生故”,令彼所緣,再不生起它的系縛的作用了。那麼這裏就說煩惱斷,從所緣上說,它的系縛,隨增力量斷掉了,叫煩惱斷。相應法是有伴性,不能說永斷,這是有部的說法。
我們要這麼說了,這是有部的解釋,每一個部,它的思想體系都是一個特殊的,如果思想體系一樣的,不要分部了,一個部好了。那麼佛在世的時候,原始佛教一味的,爲什麼要分那麼多部?我們很煩惱了,我們學一個不是一個簡單嗎?沒有辦法了,衆生的習氣煩惱都很多,你對治它,就用這一類的方法。那麼那些佛弟子就整理了這麼二十部,慢慢慢慢的,就後來大乘的,中國有十宗,藏地也是密宗,顯宗,還有什麼這個中觀、瑜伽等等,都是要對治衆生煩惱,一個藥不夠了。你說你這個藥治他的病,治不了他的病,你怎麼辦呢?這個藥不是作用起不了了,所以各式各樣宗派都要有。但是每一個宗派,都能是成就、成道,這是前面序上說過的,不要起這個宗派見,排斥其他的。顯宗的排斥密宗的,密宗排斥顯宗的,淨土的排斥唯識的,唯識又排斥什麼的,我們記得以前華嚴跟淨土打官司,禅宗跟淨土又打官司,這些都不對。你弘你的淨土,你弘你的禅宗,各不相幹,各度各的衆生,不要互相攻擊,不要互相誹謗,一誹謗就是墮無間罪,這個在菩提道次第一開始就講,所以說我們學法,不要擡高自己了,就把人家的貶低了,甚至誹謗起來了,這個一定要避免。人家只要是佛說的宗派,都好,你修念佛也好,參禅也好,我們都贊成,但是我們學我們的密法,也不因爲你修禅宗,我也跟你去修禅,也不必,你修你的禅宗,到這裏來學法,固然要隨衆,要上殿,如果你在寮房裏參你的禅,我不幹預你,只要你把功課都能夠應付過去,就是考試能夠應付得去了,你念佛也好,你參禅也好,我們不幹涉,但是不能驚擾人家,你說大聲念起佛來,嘩嘩!寮房裏念起來了,這不允許的,你幹擾人家學法了,這個不要。
這個很容易,你把我說的那個頌,你把它看一看好了,這個很簡單,他這裏也兩句話就解決了。
乙四 明四遠性
從此第四,明四遠性。論雲:所言遠分,遠性有幾?頌曰:
遠性有四種 謂相治處時 如大種屍羅 異方二世等
“從此第四,明四遠性”,四種遠,這也是跟著前面的說。他前面是遠分對治了,遠分對治,遠,到底有幾個遠呢?也有名堂的。
“從此第四,明四遠性。論雲:所言遠分,遠性有幾?”你前面說的,對治有遠分對治了,那麼這個遠,到底有沒有講究了,有沒有分種類呢?
“頌曰:遠性有四種”,遠性也要分四種,“謂相治處時”,相遠、治遠、處遠、時遠,四種遠。那麼打個比喻,“如大種屍羅,異方二世等”,那麼相遠,如大種,四大種是相遠;治遠,是屍羅;處遠是異方;時遠呢,是二世。這是打的比喻。
釋曰:上兩句標,下兩句釋。遠性有四:一相遠,二治遠,叁處遠,四時遠。如大種者,如四大雖俱,以相遠故,亦名爲遠。如屍羅者,如持犯戒,此名治遠,雖一身中,有持戒、犯戒,以相治故,亦名爲遠。異方者,如東西海,此名處遠,雖同一世界,方處隔故,亦名爲遠。二世者,如過未世者,此名時遠:雖一法上,立此二世,望現在世,時分隔故,亦名爲遠。等言爲明,舉事未盡,如所造色等,亦名相遠,如善惡性等,亦名治遠,如南北海等,亦名處遠,故致等言。
“釋曰:上兩句標,下兩句釋”,上兩句是標的它的總體,下兩句是解釋它的具體的那些例。先說遠性有四種,“遠性有四”,一種是相的遠,一種是治遠,一種是處的遠,一種是時的遠。那麼下邊舉例,具體的解釋。
如大種者,就是這下邊第叁句,“如四大雖俱,以相遠故,亦名爲遠”,四大種,地水火風,它“雖俱”,就在一個物體裏邊。我們身上都有地水火風,人的身體的溫度是火,我的呼吸、血液的流通,這是風,那麼我們的骨頭、那些牙齒等堅硬的是地,那麼痰涕了、那些胃液了、那個血液了,等等,液體的是水。地水火風都在一個地方,是俱,但是以相遠故,它們的行相各是各的不一樣,所以說雖然一起,還是遠。等于我們說,一個寮房住兩個人,一個參禅的,一個念佛的,雖然他們住一個地方,思想完全不一樣,那個就是“相遠”;雖然地水火風在一個物體裏邊,但是它們的相,地是堅硬性,水是濕性,火是熱性,風是動性,那麼相是完全不一樣的,各是各的,甚至于不調息的時候,會害病,四大不調,那麼這個東西相是不同的。所以盡管你在一個地方,但是相是遠,雖在一起,卻是很遠,兩個是合不攏的,水是水,火是火,絕對兩個人不能說兩個劃等號,互相平等,搞不來的。所以說“以相遠故”,它的相是遠,它的相太遠了,各是各的了,就是聚在一起,也叫遠。這是一種遠,相遠。
第二種,“治遠”,“如屍羅者,如持犯戒,此名治遠”,持犯戒,這是持戒,犯戒,就說有一個人,他身上,假使他受了比丘戒了,他犯很多戒,但是還有很多戒沒有犯,一方面又持戒,一方面又犯戒,這兩個是矛盾的,那麼在一身中,有持戒、犯戒。“以相治故,亦名爲遠”,他身上有持戒、犯戒,“以相治故”,一個是持戒是能治,持戒的人能治,犯戒的是所治,那些煩惱,所治的煩惱,他這些身上又都有,所以說,這也叫遠,能治的跟所治的兩個是絕對不能協調的,能治的是戒,所治的是煩惱,兩個想和平共處是不行的。那麼你要麼是持戒,要就是犯戒,那麼一個人身上,這些都有,所以說,雖然他也有持戒,也有犯戒,這兩個東西在一個身上,遠,兩個性質絕對不同,也叫遠。這是第二種的遠。
第叁種是異方,“如東西海”,東海,西海,“名處遠”,雖在一個世界上,東西兩方隔得很遠。我們說那個東海在靠東邊的,東海在太平洋那一邊,西海一直到那邊去了,我們到那邊,從亞洲,通過東亞、西亞,一直到歐洲,那個到大西洋去了,那遠的很。所以說同一世界,雖然同一個世界裏邊,東西兩方隔得很遠,也叫遠。
第叁,“二世”,這是時間遠,這個還好理解了,處遠、時遠,很好理解。過去、未來的世界,對現在來說很遠,那個不是一樣,不是一個時間了。“雖一法上,立此叁世”,每一個法都可以立叁世了,也有過去,也有未來,現在,但對現在來說,過去未來是比較遠的,時分是不一樣的,兩個合不攏的,也叫遠。
“異方二世等”,等,什麼意思?就是說現在舉的例,並沒有舉完,還有其它的喻還可以舉。“等言爲明”,等,這個“言”,就是這個字了,它有什麼意思呢?就表示“舉事未盡”,我們舉的這個事實,就是舉的例,還沒有舉完,還有很多例可以舉,那麼再舉一下的話。“如所造色等,亦名相遠”,四大種在一個物體裏邊,它是各是各的相,它們是相遠的,不能調和的,四大種是能造色,所造的色,聲香味觸都是所造的,這個能造的四大,跟所造的色,這個合在一起的話,也是性質不同的,它的相也是遠的,也是相遠。那麼在一個人身上,他有的時候起善念,有的時候起惡念,他也是善惡也是絕對相反,一個能治,一個所治,也叫治遠。那麼你東西海,南北海一樣的,也是處遠。時,只有叁世,沒有第二個喻好舉了,時遠,就是“等”裏邊就不包了。時遠二世已經講完了,對現在來說,過去、未來是遠的,再舉一個時遠,舉不出來,你除了叁世,你還有舉個什麼世了?沒有第四個世出來了,那就是時遠裏已經包完了。
今天,我們想就講到這裏了,但是也蠻吃力的,我看最困難的一部分,好象還在前面的四種斷,這四種斷,就是要聯系到前面的見道所斷的煩惱裏邊,有上緣惑,有自界緣惑,在滅道二谛下邊有有漏緣惑,也有無漏緣惑,只要把這些前提明確之後,這一點東西才看懂,如果前面這個種類沒有分別清楚,你看這一篇文章,那就是稀裏糊塗,不曉得,不知所雲。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第一百○八講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了斷煩惱的四因,還有四個對治,還有四個遠性。我們說煩惱是怎麼樣的,前面都講完了,各式各樣的煩惱的性,它的差別,自性差別都講完了。
那麼對這麼多的煩惱,如何消滅它,方式也不同。總的來說,就是四種斷,見所斷的有叁種方式,偏知所緣斷、斷彼能緣斷、斷彼所緣斷;修所斷的,對治起故斷。那就是說,我們要斷煩惱,不是那麼簡單一句話,“斷煩惱、斷煩惱”,就斷掉了,先要認識煩惱是什麼樣的,分幾類,然後怎麼樣的煩惱怎麼方式斷,這個你如果不知道的話,等于打仗一樣的,敵人的性能你不知道,亂七八糟的,你攻一城,打一城,必定是失敗的。知已知彼,煩惱是怎麼樣的,要怎麼樣的方式去斷,如果你這一點都不知道的話,你不要去打仗了,不要斷煩惱,談不上。所以說我們這個修行的人,心是好,要斷煩惱,度衆生,成菩提,這個願大家都有,但是煩惱是怎麼樣的,認不到,煩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