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如何斷的方式沒有,那麼你怎麼斷呢?所以說,你不學是不行的了。你連煩惱都認不到,你找哪個去斷呢?把自己的人消滅了,煩惱還好好地在,搞錯了,如果你認得煩惱了,但是你方式不知道,這樣的煩惱,什麼方式斷,那樣的煩惱,用那個方式斷,你不懂,那你斷煩惱,徒然的,滅不了。所以這一些,是斷煩惱的必要的知識,你沒有的話,你休想斷煩惱。你知道之後,還得要善巧去斷,你沒有善巧,沒有定力,沒有無漏道,也斷不了。那麼這是最起碼的知識,你如果這個還不知道,那你就其他的後邊的就更不要說了。
今天我們要說的,就是煩惱斷了之後,還能不能再生出來,再要斷,有沒有這個可能性。那麼離系,煩惱斷之後,得了擇滅了,擇滅這個離系,我們得到這個離系了,是不是可以重新再得?就是離系裏邊重得的可能性。這是兩種。這兩個問題,就是下邊那個頌子回答。
乙五 明斷惑得滅
從此第五,明斷惑得滅。論雲:前言惑斷,由治道生,道勝進時,所斷諸惑,爲再斷不第一問?所得離系,有重得耶第二問?頌曰:
諸惑無再斷 離系有重得 謂治生得果 練根六時中
“從此第五,明斷惑得滅”,煩惱斷了,得到的是擇滅,就是空性。這兩個是相對的。斷了煩惱,那一方面就是得了擇滅,那麼這個兩方面分別地來看。
“論雲:前言惑斷,由治道生,道勝進時,所斷諸惑,爲再斷不?”第一個問題,這個《俱舍論》引出這個問題來。前面說的斷煩惱,由對治道生了,煩惱就斷,道勝進時,當你這個道再往前進的時候,所斷的煩惱,是不是要再斷了?就是斷過一次,是不是要再斷了?他這個意思就是說,煩惱,你假使這個對治道斷了,假使你是初果的時候,把這個煩惱斷掉了,當你到二果的時候,這個煩惱是不是再斷一次?就是說道勝進,道勝了,煩惱是不是再需要斷一次?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第二,“所得離系,有重得耶”,當你初果得了一個離系果,證到擇滅了,得二果的時候,這個離系果,是不是重新再得。因爲二果比初果勝了,那麼是不是離系果要重新得呢?這些問題提出來,不是沒有理由的,是我們可以自己也想得起來的,初果證的擇滅,當然我們一般說是淺一點,二果證的擇滅是高一點,那麼這個擇滅,初果的時候到二果的時候,是不是再要加上一點呢?再重新再得一下呢?是這個問題。
“頌曰:諸惑無再斷,離系有重得”,這個重點就是說當道勝進的時候,煩惱是不需要再斷了,但是離系的這個要重得,還要勝進的,重新再要得。那麼怎麼得呢?有六個時候,要重新得離系果的。“謂治生得”,第一個是治生,對治道生的時候。二是得果,初果,二果,叁果,四果,一共四個,得果包含四個。那麼一治生,得果是二,叁,四,五,第六是練根。當你鈍根到的時候,得的這個離系,就是得的擇滅了,跟你練利根的時候,得的擇滅不同。但是,煩惱,你初果斷了,二果不要再斷了,叁果也不要再斷,你鈍根斷的煩惱,利根也不要再重新再斷,這不需要。但是離系果,卻是有重得的必要,不一樣,離系果要重得,這是兩重的說法。煩惱是斷了,不用再斷了,離系有重得。這個煩惱斷,就是說當道勝進的時候,是不是再斷;並不是說退不退的問題,這是兩個問題。
釋曰:初句答第一問,下叁句答第二問。諸惑無再斷者,諸惑頓斷,若更不退,必無後時再斷惑義。離系有重得者,離系者,謂擇滅無爲也。道勝進時,重起勝得,得前無爲,是故無爲,更許重得。
“釋曰:初句答第一問,下叁句答第二問,諸惑無再斷”,第一個問題,煩惱斷了之後,當道勝進的時候,不要再斷了,不管你道怎麼高,煩惱呢,下邊斷了之後,上邊不需要重斷,但是離系的果,有重得。“下叁句答第二問”,就是離系果,要重新要得的。什麼時候要重得呢?有六個時候,對治道生的時候,第一次得離系果,得初果,二果,叁果,四果的時候,二,叁,四,五,這個還要得這麼幾次,要練根,鈍根成練了利根的時候,還要得一次離系果,得一次離系,離系的得。這個就是離系,有跟著道的勝進,它要重新得的。
“諸惑無再斷者,諸惑頓斷,若更不退,必無後時再斷惑義”,假使煩惱,頓斷,一下斷掉了,只要你不退好了,我們這裏不是講退不退的問題,是講這個道勝進的時候,以後還需不需要再斷煩惱的問題。所以說,只要你是不退的,這個大前提是不退的話,那麼你後時,就是道勝進的時候,不需要再斷煩惱了。假使你這個煩惱,我們是初果斷了之後,到二果的時候,這個煩惱不需要再斷一次,這是已經斷了的,就不要再斷了,叁果的時候也不要重斷,乃至成佛的時候,已經斷的煩惱,沒有重斷的必要,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“離系有重得”,但是離系,擇滅無爲,所得的,證的空性或者證的擇滅,有重新得的,挨著次第要重新得的。那麼就是說,“離系者,謂擇滅無爲也”,離系果就是擇滅無爲,也就是我們後來大乘所說的空性,這個空性,是要重得的。那麼這個我們回想一下《金剛經》,“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”,一切賢聖都是證的是擇滅無爲,但是有差別,就是當你道勝進的時候,你所得的離系果,就要勝,往上升,這也跟這裏是相符的。“道勝進時,重起勝得”,當你道往前勝的時候,這個得,就是離系果的得,比以前要超勝了。假使我們就是初果得的離系,跟二果的離系不一樣,二果的離系比初果要勝。但是斷的煩惱,初果斷了的,二果不需要再重斷,二果斷自己的煩惱,叁果也不要再重斷。
“重起勝得,得前無爲”,前面初果證到的這個擇滅得,到二果的時候,雖然煩惱是同樣斷了的,但是這個擇滅得,在二果的時候不一樣,它要重新得一個殊勝的二果的擇滅得。“是故無爲,更許重得”,這個無爲法的擇滅得是允許重得的。
可能你們前面講的時候,可能是還記得吧!擇滅的得,隨所證的道來判的,你是什麼道證它的,就是什麼樣子的擇滅得,屬于那一個的擇滅的得,所以這個擇滅的得呢,根據你能證的道,要往上升的。也就是《金剛經》的話,你們好好地體會,“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”,一切賢聖都是證的無爲法,但是有差別,就是這個道有差別,證的無爲是沒有差別,道是有差別的,那麼這個差別就在道上看。因爲道的差別不同呢,證的無爲就有深淺的不同了。那麼這樣子說,“是故無爲,更許重得”,無爲法有重得的可能性。
所言重得,總有六時:謂治生一,得果有四,練根第六時也。治生時者,謂解脫道。得果時者,謂得預流、一來、不還、阿羅漢果。練根時者,謂練鈍根轉爲利也。此六時中,諸惑離系,隨道勝進,重起勝得。如欲界系,見四谛斷,色無色界,見叁谛斷,除道谛也。所有無爲,具六時得。色無色界,見道谛斷,所有無爲,唯五時得,以治生時即得果故,不應于此分爲二時。
那麼這樣子,什麼時候重得?“所言重得,總有六時”,重得,有六個時候可以重得這個擇滅得。
哪六個時候?“謂治生”,第一個是治生,對治道生的時候,煩惱斷掉了,證到擇滅,這是第一次得到擇滅的得。第二是“得果”,得果,初、二、叁、四果,那就是第二次、第叁次、第四次、第五次的得。最後,是練根,本來是鈍根的,你轉爲利根了,這個時候,他的道勝了,這個擇滅得也殊勝了,所以說練根的時候,又得一次更高的擇滅得。所以一共是六個時候。“謂治生得果,練根六時中”,治生一個,得果四個,練根一個,一共六個時候,這個時候,擇滅得要重新得。
“治生”,先說治生,“謂解脫道”,我們說無間道正在跟這個煩惱鬥爭,煩惱是在斷,煩惱力量是衰退了,再生的能力是沒有了,但是煩惱本身還在,煩惱的得還沒有消滅,非得還沒起,還沒有不成就。那麼要到解脫道的時候,煩惱消滅了,煩惱的得沒有了,煩惱的非得成了,那麼這個時候,擇滅得得到了。所以說第一次得擇滅的得,煩惱的非得得到的時候,擇滅得就得了,兩個是對稱的兩頭一樣。那麼擇滅得,第一次得,是解脫道。當你煩惱斷掉了,得到的擇滅的得,這是解脫道的時候,第一個,“治生”。
第二個得果的時候,“謂預流、一來、不還、阿羅漢”,這個四果,每得一個果,它的道不一樣,這個擇滅得要重新得一次。那麼我們說治生的時候,一般說是見道,正在見道的時候,煩惱是斷掉了,這個擇滅得是得到了,但是那個時候,在十五刹那,還沒有得初果,預流果還沒有得,到第十六刹那道類智的時候,得預流果,那個時候重新再得一次擇滅得。(123A)那麼斷了欲界的六品煩惱,得第二果的時候,又得一次擇滅得。到第叁果九品欲界的煩惱斷完了,再得一次叁果的擇滅得。乃至叁界的煩惱斷完了,再得一次阿羅漢果的擇滅得。
那麼這個是不是完了呢?還沒有。阿羅漢有鈍根,利根,假使是鈍根證的阿羅漢果,可以練利根,當你成了利根的時候,這個擇滅得,還是要轉變,利根的擇滅得了。所以隨著道的勝進,這個擇滅的得,離系的得,是要重得的。這就是,雖然證的都是斷了煩惱,證的空性,但是,一切賢聖以所得的道來差別、不同,就有差別,“以無爲法而有差別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“此六時中,諸惑離系,隨道勝進,重起勝得”,這個六個時當中,這個煩惱的離系得,隨著你道的勝進,隨你道的增上往上進,那麼它的得要重新要起,起殊勝的得。後邊的得,勝于前面的得。所以說,當道往上進的時候,它的得也是往上進,這是離系重得,就是這個意思。
那麼它下邊是舉喻,“如欲界系,見四谛斷,色無色界,見叁谛斷,除道谛也。所有無爲,具六時得”,那麼哪一些煩惱,斷的時候,有六個時候,可以得這個擇滅得呢?那是說,欲界系的見四谛斷的煩惱,色、無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