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6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色界見叁谛,道谛除開,爲什麼?這是見道的時候,等到修道了,那就沒有六時了,預流果已經來了。所以說見道的時候,那個時候,這些煩惱雖然斷掉了,它的擇滅得,有六個時候好得。第一個是治生,第二個得預流果,乃至最後成阿羅漢果,乃至練根,所以這個是具足六時得的。色無色界的煩惱,見道谛斷,這是見所斷的煩惱了,當見道谛斷的煩惱斷掉之後,它所得的無爲的擇滅得,只有五時,那就是少一個了。因爲它對治道生的時候,道類智生起來的時候,當下就是預流果,治生得果是合二爲一了,那就是六個中間,只有五個了。所以說“以治生時”,當你道類智生的時候,當下就得預流果,那麼這個時候,“不應于此分爲二時”,那這個時候,就不要分兩個了,本來六個就成五個了。

  

  解雲:道類智起,名治生時,即得預流果也。故六時中,除治生一。欲界修斷五品無爲,亦五時得,除預流果。欲界修斷第六品無爲,唯四時得,謂于前五更除一時,得果治生,時無異故。解雲:第六解脫道起,名治生時,即得一來果,除治生一時也。欲界修斷第七八品無爲,亦四時得,得果四中,除前二故。欲界修斷第九品無爲,唯叁時得,謂于前四中,又除一時,以治生時即得果故。解雲:第九解脫道起,名治生時,即得不還果,除治生一時也。 

  “解雲:道類智起”,第十六刹那就作預流果了,“道類智起,名治生”,這時候,對治道是生了,但是同時又證預流果了,就不要分兩個時候了。“故六時中,除治生一”,治生、得果兩個,得果是殊勝了,你得果就可以把治生這個免掉了。因爲它治生得果在一個時候了,把它殊勝的標出來就夠了,所以得預流果了,治生那個時間就不要了。這就是五時得了。那麼這是見道的時候五時得。

  “欲界修斷五品無爲,亦五時得”,那麼修道的時候,五時得也有,欲界修所斷的煩惱五品,我們知道欲界,他修所斷的煩惱,一,二,叁,四,五品斷了,還沒有證一來果,當下有治生,一來果沒有同時生,所以,它也五時得。因爲預流果,已經得過了,預流果在十六刹那的時候就得了。那麼修道的時候,斷一品,二品,叁品,四品,五品,這個時候,治生有,但是預流果除開,那麼六個時間,只有五個。這是修道的時候,也是五時得,就是指這一些。

  那麼修道的時候,有四時得的,就是欲界修所斷的煩惱第六品,當你第六品煩惱對治道生的時候,當下就證第二果,那麼第二果,就把這個治生那一個就除掉了,因爲同時生起的以得果的殊勝,就把那個治生這個就略掉了,就不要了,兩個是一個,都是第六品。所以,第六品煩惱斷的時候,它的離系得後邊就是四個時候了。“謂于前五更除一時”,前面五個當中還要除一個,“得果治生,時無異故”,得果,得第二果,對治道生,斷第六品的煩惱的對治道生的時候,同一個時間,所以說要除一個。

  “解雲:第六解脫道起,名治生時”,第六品的煩惱斷的時候,解脫道生的時候,是治生,對治道生,這個時候,當下就得果,一來果,那麼治生,這個跟一來果兩個同時的,以這個得果二果而殊勝,把治生就略了,所以把治生一個時去掉,只有四個時候。

  “欲界修斷第七八品無爲,亦四時得”,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,第七品、第八品斷的時候,證得的無爲,無爲法,擇滅,也有四個時候,重得這個離系果,重得這個擇滅得。“得果四中,除前二故”,前面二果,叁果已經得到了,這些要除掉了,以後再不會有二果、叁果出現了,六個裏邊去兩個,還有四個。

  “欲界修斷第九品無爲,唯叁時得,謂于前四中,又除一時,以治生時即得果故”,那麼欲界的第九品煩惱,它以後得擇滅得,就有叁個時候,因爲前面四個裏邊還要除一個治生,因爲第九品煩惱的對治道生的時候,當下就是第叁果來了,那麼兩個是同時的,第叁果殊勝,得叁果,就把治生,就不要再重複說了,那就是叁時得。

  “解雲:第九解脫道起,名治生時”,第九解脫道把煩惱斷掉了,治生,但是這個時候,也得果,得不還果,不退,不還果,那麼治生跟不還果兩個同時的,標了不還果,治生就不標了,那就是叁時得,又除了一個治生,叁時得。

  

  色無色界修斷無爲,唯除有頂第九品無爲,所余無爲,亦叁時得,得果四中,除前叁故。有頂第九,唯二時得,謂前叁內又除一時,以治生時,即得果故。解雲:第九解脫道起,名治生時,即得阿羅漢果,除治生一時也。此約鈍根及次第證者說,若利根者,則無練根;若超果者,則不定也。 

  “色、無色界修斷無爲,唯除有頂第九品無爲,所余無爲,亦叁時得”,色界、無色界的所有的修所斷的煩惱,那就是八九七十二品當中的七十一品,把有頂的第九品的無爲,這一品除掉,其余的七十一品煩惱都是叁時得。

  “得果四中,除前叁故”,它因爲這個時候,已經叁果得得到了,前面叁個果要除掉,一共六個時候,除叁個果,就叁時得。

  “有頂第九,唯二時得”,有頂的第九品煩惱斷的時候,只有兩時得。“謂前叁內又除一時,以治生時,即得果故”,前面叁個裏邊,再除一個,爲什麼?第九品煩惱斷的時候,得阿羅漢果,治生得果一時,合在一起了,那時候治生就不要了,得阿羅漢果了。

  “解雲:第九解脫道起,名治生時”,當有頂的第九品的煩惱斷掉了,解脫道起的時候,叫治生,這個時候,就得阿羅漢果,那麼阿羅漢果殊勝,把治生就略掉了。“此約鈍根”,前面那些都是以鈍根說的。那麼還有就是說,一個時候,就是當你練成利根的時候,還要得一次,就是還余下一個,一個是得果,一個是練根了,還有兩個。那麼這是以鈍根來說的,同時,挨著次第證,次第證就是不跳躍的,等于說我們念書一樣,按部上班,升學的,如果有跳級的,或者是利根的,那就不一樣了。

  “若利根者,則無練根”,假使是利根的話,次第證的話,要去掉一個時候,練根,他不要再練了,他本來是利根,就不需要再練了,練根這個時候的重得就不要了。假使“超果者”,假使超越證的,那就不一定了。

  那就是裏邊的變化很多,這個變化很多,日本人是最愛這個、歡喜分析那些細小的事情,而日本的注釋裏邊,就把超越證的各式各樣的情況,全部列出來了。那麼這些,一般你自己要去列,也列得出來。前面的那些學過的東西,你把它的那些總彙起來,這個是叁時得,二時得,實際上很簡單的,也不是很困難的,但是一下子你要把它說出來,你給列個表看看要方便一些。這個呢,我們本來有這個想法,把它寫下來,太多了,我們想就不寫了。

  

  乙六 明九遍知

  丙一 列九遍知名

  從此第六,明九遍知,就中分六:一、列九遍知名,二、明六對果,叁、明建立遍知緣,四、明成就遍知,五、明集遍知處,六、明得舍遍知。此下第一,列遍知名。且遍知有二:一、智遍知,二、斷遍知。智遍知者,謂無漏智,于四谛境,周遍而知,名智遍知也。斷遍知者,謂即諸斷,斷即是擇滅,由斷顯故,擇滅名斷。斷遍知者,此于果上立因名故,遍知是因,斷名爲果。故斷名遍知者,是果上立因名也。論雲:爲一切斷,立一遍知問也?不爾答也。雲何征也?頌曰:

  斷遍知有九  欲初二斷一  二各一合叁  上界叁亦爾

  余五順下分  色一切斷叁 

  “從此第六,明九遍知”,有九個遍知,這也是經上的名字,那麼我們這裏,論是解經的了,當然也把九遍知,也要講一下。這都是講煩惱斷了之後的這些情況。九遍知,什麼叫九遍知?先問這個問題。

  “從此第六,明九遍知,就中分六”,六個項目來講九遍知。“一、列九遍知名”,先講它的名字,九遍知,哪九個遍知。第二,“明六對果”,有六個對的果,有六對了,兩個兩個,一對一對的果有六個對。第叁“明建立遍知緣”,爲什麼要建立這九個遍知?第四“明成就遍知”,如何成就遍知?第五“明集遍知處”,什麼地方集遍知處?第六“明得舍遍知”,怎麼得?怎麼舍?這個是一共六科,講九遍知的。

  先要把九遍知是什麼東西介紹一下,所以說要列九遍知的名擺在第一。

  那麼遍知這個法相名字,有兩種,一個是智遍知,一個是斷遍知,現在我們講的是斷遍知。“且遍知有二:一、智遍知,二、斷遍知”。

  什麼叫“智遍知”?“智遍知者,謂無漏智于四谛境,周遍而知,名智遍知”,無漏的智慧,對四谛的道理,那個境,周遍而知,全部地把它正知,這個智慧就叫智遍知,那麼是屬于智慧。

  什麼叫“斷遍知”?“謂即諸斷,斷即擇滅,由斷顯故,擇滅名斷。斷遍知者,此于果上立因名故,遍知是因,斷名爲果。故斷名遍知”,這個斷遍知,跟智遍知不一樣,智遍知是智,是能知的,能遍知的智;而斷遍知,是智遍知所證到的斷,所以斷遍智本身就是斷,就是擇滅,就是一個無爲法。

  那麼擇滅爲什麼叫斷?因爲有斷了煩惱之後,才證到顯出這個擇滅來,“由斷顯故,擇滅名斷”,所以擇滅叫斷。這六離合釋,是什麼釋?有財釋,對的啊。因爲這個擇滅是這個斷顯出來的,所以擇滅的名字不用了,就用斷來顯它。

  那麼這裏下邊又是一個,遍知,斷遍知者,斷遍知,遍知是因,斷是果,果上立因名,果立因名。本來斷是果,現在把遍知怎麼安上去呢?把因再安上去,就是果上邊安因的名字,也叫斷遍知。本來果是斷了,是擇滅,不能叫遍知,擇滅是無爲法,怎麼能遍,怎麼能知呢?因爲遍知是因,因爲有了智遍知,才能證到這個擇滅。所以說,把這個遍知擺上去,是果上安因的名字,所以叫斷遍知,斷是果,遍知是因,果叫斷遍知。這是果立因名,這又是什麼釋?你們去考慮。

  “論雲:爲一切斷,立一遍知?”,是不是每一個斷證一個擇滅,就立一個遍知呢?斷遍知嘛,是擇滅了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