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6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因爲遍知而證到的斷,叫斷遍知,那麼你一個遍知證一個斷,就立一個遍知,是不是就這樣子的?“不爾!”不是。“雲何?”那麼怎麼安呢?

  “頌曰:斷遍知有九”,斷遍知,不是證一個擇滅,來一個斷遍知,一共只有九個。哪九個?“欲初二斷一”,欲界的初二,他的斷遍知,立一個,它的斷就是擇滅了,立一個遍知,一。哪初二呢?苦、集二谛,苦、集二谛斷了之後,證到的擇滅,這一個遍知。“二各一合叁”,那麼二各一,見滅,見道各一個遍知,見苦、見集,見苦、見集合起來立一個遍知,見滅、見道各一個遍知,一共叁遍知。欲界叁遍知,“上界叁亦爾”,色、無色界也有叁個遍知。所以說見道的話,有六個遍知,欲界叁個,色、無色界叁個,這是見道的六遍知。修道有叁個遍知,“余五順下分,色一切斷叁”,五順下分結斷了之後,得一個遍知,色界的煩惱斷了之後,再得一個遍知,一切斷,叁界的煩惱斷完了,又得一個遍知,一切結斷遍知,一共是叁個。就是欲界的煩惱,順五下分結的斷完了,得一個遍知,這是修所斷的了;色界的煩惱斷完了,是一個遍知;那麼叁界一切,就是無色界包在裏頭,無色界的煩惱斷完了,叁界的煩惱一起斷完,總的立一個遍知。這個我們表就畫起來了,以後大家再回過來看好了,先把文消一下。

  釋曰:初句標數,次叁句明見谛六遍知,後二句明修道叁遍知。欲初二斷一者,謂欲界系初苦集二斷,立一遍知。二各一合叁者,二謂欲界滅道二谛,各立一遍知。言合叁者,欲界四谛,合成叁遍知也。一、見苦集斷遍知,二、見滅斷遍知,叁、見道斷遍知。

  “釋曰:初句標數”,第一句,“斷遍知有九”,標數。我們說,我們學佛法的人,就是法相,法數是肯定的,一個法相,它決定有數字,五蘊,五個,五個蘊,什麼叫五蘊?法相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是什麼?色是變礙爲性。受是什麼?領納爲性,等等。法相、法數不能錯。五蘊就是五個,不能第六個,也不能四個,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。那麼法相法數,決定要記住,不能混淆。那麼這裏先標個數,斷遍知是九個,不能八,也不能是十。那麼哪九個?

  “次叁句明見谛六遍知”,下邊叁句,就是見道的時候,有六個遍知,最後頭兩句,修道的時候,叁個遍知。

  那麼見道的時候,六個遍知怎麼安的?就是“欲初二斷一”,欲界系的見道所斷的苦集下的兩個煩惱,苦谛、集谛下面斷的煩惱,合攏來,立一個遍知。爲什麼要合?後邊要講,現在我們先把這個九遍知的內涵,把它先知道。欲界系的煩惱,見苦、見集下邊的煩惱,這兩個斷掉了之後,合攏來立一個遍知。

  “二各一合叁”,欲界的見滅、見道的二谛,它們的煩惱斷掉了之後,各立一個遍知,見滅所斷,見道所斷的斷,立一個遍知,各立一個遍知,一共是叁個遍知。

  “各立一遍知。言合叁者,欲界四谛合成叁遍知也”,合叁這個話,就是說欲界的見道的四個谛下的煩惱,它斷了之後合成叁個遍知,不是四個,苦、集下要合一個遍知,見滅、見道是分開,各一遍知。爲什麼如此?第叁科就要講。那麼欲界四谛是叁遍知,“一、見苦、集斷遍知,二、見滅斷遍知,叁、見道斷遍知”。

  

  上界叁亦爾者,上二界四谛,合成叁遍知,如欲界數,故言亦爾。一、色無色見苦集斷遍知,二、色無色見滅斷遍知,叁、色無色見道斷遍知。此上六種遍知,名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六種遍知。言法斷者,擇滅名也。

  欲界如此,上界亦爾,“上界叁亦爾”,上二界,色界、無色界,它們見道所斷的煩惱,也安立叁遍知,跟欲界一樣,上二界的四谛合成叁遍知。“如欲界數,故言亦爾”,跟欲界一樣,也是見苦、見集合一個,見滅、見道各一個,一共有叁個,跟欲界一樣,所以說“亦爾”。“一、色無色見苦集斷遍知”,它是很道地了,給你一個個列出來了,色、無色界的見苦、見集斷的遍知合一個,色、無色界的見滅斷的遍知一個,色、無色界見道斷的遍知一個,也是叁個。

  欲界叁個,色無色界叁個,一共六個。“此上六種遍知,名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六種遍知”,上面六個遍知,有個名字,叫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六種遍知。

  那麼什麼叫法斷呢?“言法斷者,擇滅名也”,就是擇滅了,叁界見谛所斷的擇滅,有六種,叫六種遍知。

  那麼假使我們作業題問:什麼叫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六種遍知?不但要把這六個遍知的名字寫出來,還得要把法斷是什麼意思要講一下,否則的話,你是依樣畫葫蘆,你答案是好象是對了,你心裏還是糊裏糊塗,那個沒有用。我們說那個抄書是很容易,你要是理解,卻是要困難一些。有些人,文抄公,他把人家的書,東抄西抄地抄了很多,文章發表一篇一篇的,書一本本寫出來,好象是學問很廣博,什麼範圍都講到了,文抄工!人家的東西,東搬西搬,搬來湊了一個東西,那麼不是自己的;自己呢,真正叫你講起來,也不一定講得通,講得透,那麼是這樣子的書是沒有價值的。我們做作業題也不要作文抄公,那書上的抄一遍,管你懂不懂,交上去,就可以了。這個沒有用。我們作業題的目的,就是就叫你思考了,這個問題,你真正思考了,懂了,那就解決了。如果你不懂,人家做的,或者書上的抄來抄一抄,毫無意思,這是騙人。

  

  余五順下分、色一切斷叁者,余謂叁界修斷法斷,立叁遍知,見斷外故,名之爲余。欲修惑盡,立一遍知,名五順下分結盡遍知。此遍知體,並前見谛六種遍知,及此修斷九品無爲,總集名爲五順下分結盡遍知。故論雲: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並前立故。解雲:並前見谛也。  

  “余五順下分,色一切斷叁”,這兩句話,講修所斷的。“余”,這個余,前面是講見所斷了,見道的了,“余謂叁界修斷法斷,立叁遍知”,余就是把見斷的法斷遍知除開之外,還有余下的就是修所斷的法斷遍知,另外有叁個。

  “見斷外故,名之爲余”,見所斷的法斷遍知之外,那麼叫余了,這個余就修所斷了。“欲修惑盡,立一遍知”,欲界的九品煩惱,修所斷的九品完了。昨天我們那個表,都要牽涉到的,所以那個表最好大家把它背下來,不是死背,把它記住了。八十八使,修斷的九九八十一品,這個是你學什麼法都需要的,不但我們《俱舍》,你其它的法學的時候,牽涉到這些問題的時候,你心裏一觀,什麼都出來,那個就你便宜了。如果你去查字典,查了半天,查不到要領的。那麼欲界的這個五順下分結,前面講過了,五順下分結斷了之後立一個遍知。

  “此遍知體,並前見谛六種遍知,及此修斷九品無爲,總集名爲五順下分結盡遍知”,這個我們把表拿出來看看。五順下分結的遍知,它不是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了,就算一個遍知,要把前面的叁界的見道所斷六個遍知,都包在裏邊,再加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掉之後,一共合攏來,叫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這是我們表上畫得很清楚了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是包含了兩部分,一個是叁界見谛所斷的法斷六種遍知,另外是欲界的修惑九品,都斷完了。這兩個部分組合起來,才叫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這是一個。

  “故論雲: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並前立故”,所以說,《俱舍論》裏邊有這麼一句話,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這個遍知跟前面兩個合起來,一起立的,並不是九品的欲界煩惱斷了,就一個遍知,要把前面的見所斷的六個遍知,合攏來,才是一個五順下分結盡遍知。“解雲:並前見谛也”,這個並前,就是見谛的六遍知,這是五順下分結斷遍知。它爲什麼這個要把它立一個呢?這個欲界的煩惱斷了之後,它就是欲界不來了,得叁果了,欲界再也不來了,超出欲界了,所以這個地方立,總立一個遍知。

  

  色一切斷叁者,色謂色界修道惑盡,立一遍知,名色愛盡遍知。一切斷者,謂無色修道惑盡,立一遍知,名一切結永盡遍知。此遍知體,總集叁界見、修無爲,名一切結盡遍知體也。故論雲:一切結盡,通前遍知,並前立故。解雲:並前見、修斷無爲也。頌言叁者,結上叁界修道,立叁遍知也。問:何緣色無色修斷別立遍知,非見所斷?答:以色無色修所斷惑,治不同故,遍知別立,見斷治同,遍知合說。

  “色一切斷叁者”,色一切斷,這個就是最後一句話,“色一切斷叁”,色界的煩惱斷了,一切的煩惱斷了,連前面欲界的五順下分結斷了,一共有叁個,是修所斷的遍知有叁個。

  “色謂色界修道惑盡,立一遍知,名色愛盡遍知”,這個頌裏邊的“色”這一字,包的意思就是色界的所有的修所斷的煩惱全部斷完了。盡,斷完了,色界四谛,初禅,二禅,叁禅,四禅,每一個地九品,四九叁十六品,這叁十六品修所斷的煩惱斷完了,叫色,就是這個色的含義,那麼這個時候,要立一個遍知,它爲什麼要?它這個遍知得到之後,色界不來了,到無色界去了。越界,也是越界。這個叫色愛盡遍知,色界的貪已經沒有了,再也不到色界去了,盡遍知。前面是欲界的貪沒有了,再也不到欲界去了,這個色愛盡遍知,就是色界的煩惱,四九叁十六品斷完了,第八個遍知,色愛盡遍知,這是表上的。這個不要連前頭的。

  最後一個,“一切斷者”,無色界的修惑盡,無色界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也是四地,四九叁十六,也是叁十六品,這叁十六品的煩惱斷完了,立一個遍知,叫一切結永盡遍知。這個遍知不但是無色界的叁十六品,要把前面的五順下分結、色愛盡遍知,全部包完,所以叫一切結盡遍知,叁界的所有的煩惱全部斷完的遍知,這個遍知得到就是阿羅漢了。

  “此遍知體,總集叁界見、修無爲,名一切結盡遍知體也”,這個遍知的體,這是最寬的,叁界的見道所斷的,修道所斷的煩惱,全部斷完的這個擇滅,就是這個一切結永盡遍知的體,那是最廣泛的。

  所以說我們表上,大家回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