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因为遍知而证到的断,叫断遍知,那么你一个遍知证一个断,就立一个遍知,是不是就这样子的?“不尔!”不是。“云何?”那么怎么安呢?
“颂曰:断遍知有九”,断遍知,不是证一个择灭,来一个断遍知,一共只有九个。哪九个?“欲初二断一”,欲界的初二,他的断遍知,立一个,它的断就是择灭了,立一个遍知,一。哪初二呢?苦、集二谛,苦、集二谛断了之后,证到的择灭,这一个遍知。“二各一合三”,那么二各一,见灭,见道各一个遍知,见苦、见集,见苦、见集合起来立一个遍知,见灭、见道各一个遍知,一共三遍知。欲界三遍知,“上界三亦尔”,色、无色界也有三个遍知。所以说见道的话,有六个遍知,欲界三个,色、无色界三个,这是见道的六遍知。修道有三个遍知,“余五顺下分,色一切断三”,五顺下分结断了之后,得一个遍知,色界的烦恼断了之后,再得一个遍知,一切断,三界的烦恼断完了,又得一个遍知,一切结断遍知,一共是三个。就是欲界的烦恼,顺五下分结的断完了,得一个遍知,这是修所断的了;色界的烦恼断完了,是一个遍知;那么三界一切,就是无色界包在里头,无色界的烦恼断完了,三界的烦恼一起断完,总的立一个遍知。这个我们表就画起来了,以后大家再回过来看好了,先把文消一下。
释曰:初句标数,次三句明见谛六遍知,后二句明修道三遍知。欲初二断一者,谓欲界系初苦集二断,立一遍知。二各一合三者,二谓欲界灭道二谛,各立一遍知。言合三者,欲界四谛,合成三遍知也。一、见苦集断遍知,二、见灭断遍知,三、见道断遍知。
“释曰:初句标数”,第一句,“断遍知有九”,标数。我们说,我们学佛法的人,就是法相,法数是肯定的,一个法相,它决定有数字,五蕴,五个,五个蕴,什么叫五蕴?法相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色是什么?色是变碍为性。受是什么?领纳为性,等等。法相、法数不能错。五蕴就是五个,不能第六个,也不能四个,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。那么法相法数,决定要记住,不能混淆。那么这里先标个数,断遍知是九个,不能八,也不能是十。那么哪九个?
“次三句明见谛六遍知”,下边三句,就是见道的时候,有六个遍知,最后头两句,修道的时候,三个遍知。
那么见道的时候,六个遍知怎么安的?就是“欲初二断一”,欲界系的见道所断的苦集下的两个烦恼,苦谛、集谛下面断的烦恼,合拢来,立一个遍知。为什么要合?后边要讲,现在我们先把这个九遍知的内涵,把它先知道。欲界系的烦恼,见苦、见集下边的烦恼,这两个断掉了之后,合拢来立一个遍知。
“二各一合三”,欲界的见灭、见道的二谛,它们的烦恼断掉了之后,各立一个遍知,见灭所断,见道所断的断,立一个遍知,各立一个遍知,一共是三个遍知。
“各立一遍知。言合三者,欲界四谛合成三遍知也”,合三这个话,就是说欲界的见道的四个谛下的烦恼,它断了之后合成三个遍知,不是四个,苦、集下要合一个遍知,见灭、见道是分开,各一遍知。为什么如此?第三科就要讲。那么欲界四谛是三遍知,“一、见苦、集断遍知,二、见灭断遍知,三、见道断遍知”。
上界三亦尔者,上二界四谛,合成三遍知,如欲界数,故言亦尔。一、色无色见苦集断遍知,二、色无色见灭断遍知,三、色无色见道断遍知。此上六种遍知,名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。言法断者,择灭名也。
欲界如此,上界亦尔,“上界三亦尔”,上二界,色界、无色界,它们见道所断的烦恼,也安立三遍知,跟欲界一样,上二界的四谛合成三遍知。“如欲界数,故言亦尔”,跟欲界一样,也是见苦、见集合一个,见灭、见道各一个,一共有三个,跟欲界一样,所以说“亦尔”。“一、色无色见苦集断遍知”,它是很道地了,给你一个个列出来了,色、无色界的见苦、见集断的遍知合一个,色、无色界的见灭断的遍知一个,色、无色界见道断的遍知一个,也是三个。
欲界三个,色无色界三个,一共六个。“此上六种遍知,名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”,上面六个遍知,有个名字,叫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。
那么什么叫法断呢?“言法断者,择灭名也”,就是择灭了,三界见谛所断的择灭,有六种,叫六种遍知。
那么假使我们作业题问:什么叫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?不但要把这六个遍知的名字写出来,还得要把法断是什么意思要讲一下,否则的话,你是依样画葫芦,你答案是好象是对了,你心里还是糊里糊涂,那个没有用。我们说那个抄书是很容易,你要是理解,却是要困难一些。有些人,文抄公,他把人家的书,东抄西抄地抄了很多,文章发表一篇一篇的,书一本本写出来,好象是学问很广博,什么范围都讲到了,文抄工!人家的东西,东搬西搬,搬来凑了一个东西,那么不是自己的;自己呢,真正叫你讲起来,也不一定讲得通,讲得透,那么是这样子的书是没有价值的。我们做作业题也不要作文抄公,那书上的抄一遍,管你懂不懂,交上去,就可以了。这个没有用。我们作业题的目的,就是就叫你思考了,这个问题,你真正思考了,懂了,那就解决了。如果你不懂,人家做的,或者书上的抄来抄一抄,毫无意思,这是骗人。
余五顺下分、色一切断三者,余谓三界修断法断,立三遍知,见断外故,名之为余。欲修惑尽,立一遍知,名五顺下分结尽遍知。此遍知体,并前见谛六种遍知,及此修断九品无为,总集名为五顺下分结尽遍知。故论云:五顺下分结尽遍知,并前立故。解云:并前见谛也。
“余五顺下分,色一切断三”,这两句话,讲修所断的。“余”,这个余,前面是讲见所断了,见道的了,“余谓三界修断法断,立三遍知”,余就是把见断的法断遍知除开之外,还有余下的就是修所断的法断遍知,另外有三个。
“见断外故,名之为余”,见所断的法断遍知之外,那么叫余了,这个余就修所断了。“欲修惑尽,立一遍知”,欲界的九品烦恼,修所断的九品完了。昨天我们那个表,都要牵涉到的,所以那个表最好大家把它背下来,不是死背,把它记住了。八十八使,修断的九九八十一品,这个是你学什么法都需要的,不但我们《俱舍》,你其它的法学的时候,牵涉到这些问题的时候,你心里一观,什么都出来,那个就你便宜了。如果你去查字典,查了半天,查不到要领的。那么欲界的这个五顺下分结,前面讲过了,五顺下分结断了之后立一个遍知。
“此遍知体,并前见谛六种遍知,及此修断九品无为,总集名为五顺下分结尽遍知”,这个我们把表拿出来看看。五顺下分结的遍知,它不是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了,就算一个遍知,要把前面的三界的见道所断六个遍知,都包在里边,再加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掉之后,一共合拢来,叫五顺下分结尽遍知,这是我们表上画得很清楚了。五顺下分结尽遍知,是包含了两部分,一个是三界见谛所断的法断六种遍知,另外是欲界的修惑九品,都断完了。这两个部分组合起来,才叫五顺下分结尽遍知,这是一个。
“故论云:五顺下分结尽遍知,并前立故”,所以说,《俱舍论》里边有这么一句话,五顺下分结尽遍知,这个遍知跟前面两个合起来,一起立的,并不是九品的欲界烦恼断了,就一个遍知,要把前面的见所断的六个遍知,合拢来,才是一个五顺下分结尽遍知。“解云:并前见谛也”,这个并前,就是见谛的六遍知,这是五顺下分结断遍知。它为什么这个要把它立一个呢?这个欲界的烦恼断了之后,它就是欲界不来了,得三果了,欲界再也不来了,超出欲界了,所以这个地方立,总立一个遍知。
色一切断三者,色谓色界修道惑尽,立一遍知,名色爱尽遍知。一切断者,谓无色修道惑尽,立一遍知,名一切结永尽遍知。此遍知体,总集三界见、修无为,名一切结尽遍知体也。故论云:一切结尽,通前遍知,并前立故。解云:并前见、修断无为也。颂言三者,结上三界修道,立三遍知也。问:何缘色无色修断别立遍知,非见所断?答:以色无色修所断惑,治不同故,遍知别立,见断治同,遍知合说。
“色一切断三者”,色一切断,这个就是最后一句话,“色一切断三”,色界的烦恼断了,一切的烦恼断了,连前面欲界的五顺下分结断了,一共有三个,是修所断的遍知有三个。
“色谓色界修道惑尽,立一遍知,名色爱尽遍知”,这个颂里边的“色”这一字,包的意思就是色界的所有的修所断的烦恼全部断完了。尽,断完了,色界四谛,初禅,二禅,三禅,四禅,每一个地九品,四九三十六品,这三十六品修所断的烦恼断完了,叫色,就是这个色的含义,那么这个时候,要立一个遍知,它为什么要?它这个遍知得到之后,色界不来了,到无色界去了。越界,也是越界。这个叫色爱尽遍知,色界的贪已经没有了,再也不到色界去了,尽遍知。前面是欲界的贪没有了,再也不到欲界去了,这个色爱尽遍知,就是色界的烦恼,四九三十六品断完了,第八个遍知,色爱尽遍知,这是表上的。这个不要连前头的。
最后一个,“一切断者”,无色界的修惑尽,无色界,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也是四地,四九三十六,也是三十六品,这三十六品的烦恼断完了,立一个遍知,叫一切结永尽遍知。这个遍知不但是无色界的三十六品,要把前面的五顺下分结、色爱尽遍知,全部包完,所以叫一切结尽遍知,三界的所有的烦恼全部断完的遍知,这个遍知得到就是阿罗汉了。
“此遍知体,总集三界见、修无为,名一切结尽遍知体也”,这个遍知的体,这是最宽的,三界的见道所断的,修道所断的烦恼,全部断完的这个择灭,就是这个一切结永尽遍知的体,那是最广泛的。
所以说我们表上,大家回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