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6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色界见三谛,道谛除开,为什么?这是见道的时候,等到修道了,那就没有六时了,预流果已经来了。所以说见道的时候,那个时候,这些烦恼虽然断掉了,它的择灭得,有六个时候好得。第一个是治生,第二个得预流果,乃至最后成阿罗汉果,乃至练根,所以这个是具足六时得的。色无色界的烦恼,见道谛断,这是见所断的烦恼了,当见道谛断的烦恼断掉之后,它所得的无为的择灭得,只有五时,那就是少一个了。因为它对治道生的时候,道类智生起来的时候,当下就是预流果,治生得果是合二为一了,那就是六个中间,只有五个了。所以说“以治生时”,当你道类智生的时候,当下就得预流果,那么这个时候,“不应于此分为二时”,那这个时候,就不要分两个了,本来六个就成五个了。

  

  解云:道类智起,名治生时,即得预流果也。故六时中,除治生一。欲界修断五品无为,亦五时得,除预流果。欲界修断第六品无为,唯四时得,谓于前五更除一时,得果治生,时无异故。解云:第六解脱道起,名治生时,即得一来果,除治生一时也。欲界修断第七八品无为,亦四时得,得果四中,除前二故。欲界修断第九品无为,唯三时得,谓于前四中,又除一时,以治生时即得果故。解云:第九解脱道起,名治生时,即得不还果,除治生一时也。 

  “解云:道类智起”,第十六刹那就作预流果了,“道类智起,名治生”,这时候,对治道是生了,但是同时又证预流果了,就不要分两个时候了。“故六时中,除治生一”,治生、得果两个,得果是殊胜了,你得果就可以把治生这个免掉了。因为它治生得果在一个时候了,把它殊胜的标出来就够了,所以得预流果了,治生那个时间就不要了。这就是五时得了。那么这是见道的时候五时得。

  “欲界修断五品无为,亦五时得”,那么修道的时候,五时得也有,欲界修所断的烦恼五品,我们知道欲界,他修所断的烦恼,一,二,三,四,五品断了,还没有证一来果,当下有治生,一来果没有同时生,所以,它也五时得。因为预流果,已经得过了,预流果在十六刹那的时候就得了。那么修道的时候,断一品,二品,三品,四品,五品,这个时候,治生有,但是预流果除开,那么六个时间,只有五个。这是修道的时候,也是五时得,就是指这一些。

  那么修道的时候,有四时得的,就是欲界修所断的烦恼第六品,当你第六品烦恼对治道生的时候,当下就证第二果,那么第二果,就把这个治生那一个就除掉了,因为同时生起的以得果的殊胜,就把那个治生这个就略掉了,就不要了,两个是一个,都是第六品。所以,第六品烦恼断的时候,它的离系得后边就是四个时候了。“谓于前五更除一时”,前面五个当中还要除一个,“得果治生,时无异故”,得果,得第二果,对治道生,断第六品的烦恼的对治道生的时候,同一个时间,所以说要除一个。

  “解云:第六解脱道起,名治生时”,第六品的烦恼断的时候,解脱道生的时候,是治生,对治道生,这个时候,当下就得果,一来果,那么治生,这个跟一来果两个同时的,以这个得果二果而殊胜,把治生就略了,所以把治生一个时去掉,只有四个时候。

  “欲界修断第七八品无为,亦四时得”,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,第七品、第八品断的时候,证得的无为,无为法,择灭,也有四个时候,重得这个离系果,重得这个择灭得。“得果四中,除前二故”,前面二果,三果已经得到了,这些要除掉了,以后再不会有二果、三果出现了,六个里边去两个,还有四个。

  “欲界修断第九品无为,唯三时得,谓于前四中,又除一时,以治生时即得果故”,那么欲界的第九品烦恼,它以后得择灭得,就有三个时候,因为前面四个里边还要除一个治生,因为第九品烦恼的对治道生的时候,当下就是第三果来了,那么两个是同时的,第三果殊胜,得三果,就把治生,就不要再重复说了,那就是三时得。

  “解云:第九解脱道起,名治生时”,第九解脱道把烦恼断掉了,治生,但是这个时候,也得果,得不还果,不退,不还果,那么治生跟不还果两个同时的,标了不还果,治生就不标了,那就是三时得,又除了一个治生,三时得。

  

  色无色界修断无为,唯除有顶第九品无为,所余无为,亦三时得,得果四中,除前三故。有顶第九,唯二时得,谓前三内又除一时,以治生时,即得果故。解云:第九解脱道起,名治生时,即得阿罗汉果,除治生一时也。此约钝根及次第证者说,若利根者,则无练根;若超果者,则不定也。 

  “色、无色界修断无为,唯除有顶第九品无为,所余无为,亦三时得”,色界、无色界的所有的修所断的烦恼,那就是八九七十二品当中的七十一品,把有顶的第九品的无为,这一品除掉,其余的七十一品烦恼都是三时得。

  “得果四中,除前三故”,它因为这个时候,已经三果得得到了,前面三个果要除掉,一共六个时候,除三个果,就三时得。

  “有顶第九,唯二时得”,有顶的第九品烦恼断的时候,只有两时得。“谓前三内又除一时,以治生时,即得果故”,前面三个里边,再除一个,为什么?第九品烦恼断的时候,得阿罗汉果,治生得果一时,合在一起了,那时候治生就不要了,得阿罗汉果了。

  “解云:第九解脱道起,名治生时”,当有顶的第九品的烦恼断掉了,解脱道起的时候,叫治生,这个时候,就得阿罗汉果,那么阿罗汉果殊胜,把治生就略掉了。“此约钝根”,前面那些都是以钝根说的。那么还有就是说,一个时候,就是当你练成利根的时候,还要得一次,就是还余下一个,一个是得果,一个是练根了,还有两个。那么这是以钝根来说的,同时,挨着次第证,次第证就是不跳跃的,等于说我们念书一样,按部上班,升学的,如果有跳级的,或者是利根的,那就不一样了。

  “若利根者,则无练根”,假使是利根的话,次第证的话,要去掉一个时候,练根,他不要再练了,他本来是利根,就不需要再练了,练根这个时候的重得就不要了。假使“超果者”,假使超越证的,那就不一定了。

  那就是里边的变化很多,这个变化很多,日本人是最爱这个、欢喜分析那些细小的事情,而日本的注释里边,就把超越证的各式各样的情况,全部列出来了。那么这些,一般你自己要去列,也列得出来。前面的那些学过的东西,你把它的那些总汇起来,这个是三时得,二时得,实际上很简单的,也不是很困难的,但是一下子你要把它说出来,你给列个表看看要方便一些。这个呢,我们本来有这个想法,把它写下来,太多了,我们想就不写了。

  

  乙六 明九遍知

  丙一 列九遍知名

  从此第六,明九遍知,就中分六:一、列九遍知名,二、明六对果,三、明建立遍知缘,四、明成就遍知,五、明集遍知处,六、明得舍遍知。此下第一,列遍知名。且遍知有二:一、智遍知,二、断遍知。智遍知者,谓无漏智,于四谛境,周遍而知,名智遍知也。断遍知者,谓即诸断,断即是择灭,由断显故,择灭名断。断遍知者,此于果上立因名故,遍知是因,断名为果。故断名遍知者,是果上立因名也。论云:为一切断,立一遍知问也?不尔答也。云何征也?颂曰:

  断遍知有九  欲初二断一  二各一合三  上界三亦尔

  余五顺下分  色一切断三 

  “从此第六,明九遍知”,有九个遍知,这也是经上的名字,那么我们这里,论是解经的了,当然也把九遍知,也要讲一下。这都是讲烦恼断了之后的这些情况。九遍知,什么叫九遍知?先问这个问题。

  “从此第六,明九遍知,就中分六”,六个项目来讲九遍知。“一、列九遍知名”,先讲它的名字,九遍知,哪九个遍知。第二,“明六对果”,有六个对的果,有六对了,两个两个,一对一对的果有六个对。第三“明建立遍知缘”,为什么要建立这九个遍知?第四“明成就遍知”,如何成就遍知?第五“明集遍知处”,什么地方集遍知处?第六“明得舍遍知”,怎么得?怎么舍?这个是一共六科,讲九遍知的。

  先要把九遍知是什么东西介绍一下,所以说要列九遍知的名摆在第一。

  那么遍知这个法相名字,有两种,一个是智遍知,一个是断遍知,现在我们讲的是断遍知。“且遍知有二:一、智遍知,二、断遍知”。

  什么叫“智遍知”?“智遍知者,谓无漏智于四谛境,周遍而知,名智遍知”,无漏的智慧,对四谛的道理,那个境,周遍而知,全部地把它正知,这个智慧就叫智遍知,那么是属于智慧。

  什么叫“断遍知”?“谓即诸断,断即择灭,由断显故,择灭名断。断遍知者,此于果上立因名故,遍知是因,断名为果。故断名遍知”,这个断遍知,跟智遍知不一样,智遍知是智,是能知的,能遍知的智;而断遍知,是智遍知所证到的断,所以断遍智本身就是断,就是择灭,就是一个无为法。

  那么择灭为什么叫断?因为有断了烦恼之后,才证到显出这个择灭来,“由断显故,择灭名断”,所以择灭叫断。这六离合释,是什么释?有财释,对的啊。因为这个择灭是这个断显出来的,所以择灭的名字不用了,就用断来显它。

  那么这里下边又是一个,遍知,断遍知者,断遍知,遍知是因,断是果,果上立因名,果立因名。本来断是果,现在把遍知怎么安上去呢?把因再安上去,就是果上边安因的名字,也叫断遍知。本来果是断了,是择灭,不能叫遍知,择灭是无为法,怎么能遍,怎么能知呢?因为遍知是因,因为有了智遍知,才能证到这个择灭。所以说,把这个遍知摆上去,是果上安因的名字,所以叫断遍知,断是果,遍知是因,果叫断遍知。这是果立因名,这又是什么释?你们去考虑。

  “论云:为一切断,立一遍知?”,是不是每一个断证一个择灭,就立一个遍知呢?断遍知嘛,是择灭了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