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表上看,見道的,欲界的見苦、集斷遍知一個,見滅的斷遍知一個,見道的斷遍知一個,這是欲界見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,有叁個遍知。色、無色界,也是叁遍知,見苦、集斷的遍知,見滅斷的遍知,見道的遍知。這六個遍知,合攏來叫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六種遍知。這個六個遍知,加上修道的欲界的煩惱盡,欲界九品煩惱修惑完了之後,合攏來,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這是五順下分結盡遍知要連前面見道的煩惱一起算的。那麼這修道第二個,色修惑盡,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,叁十六品斷完了,第八個遍知,色愛盡遍知,這個不連前頭,單是色界的。那麼最後,無色界的修惑,四九叁十六完了之後,得一個一切結永盡遍知,這個遍知,不但是包含無色界叁十六品的煩惱斷的這個擇滅,還要包含前面的色愛盡遍知,五順下分結盡遍知,都在裏面。叁界一切見道所斷的煩惱,全部斷完的擇滅的遍知,叫一切結永盡遍知,這是包前的。
所以說,“故論雲:一切結盡,通前遍知,並前立故”,一切結盡這個遍知,把前面的遍知通通拉在裏頭,跟前面一起立起來的。“解雲:並前見、修斷無爲也”,前面的見道也好,修道也好,包括欲界、色界的那些無爲,全部包在裏邊,總的立一個,一切結盡應遍知。那這個表上看,是很明白了。
“頌言叁者”,最後頌裏一個叁,就是“結上叁界修道,立叁遍知也”,就是總結叁界的修道所斷的擇滅,立叁個遍知,“叁”。前面見道六,這個修道叁,一共九遍知,就是第一句的九。
“問:何緣色無色修斷別立遍知,非見所斷?答:以色無色修所斷惑,治不同故,遍知別立,見斷治同,遍知合說”,他這裏提一個問題,色界、無色界修所斷的煩惱,分開立遍知的,色修惑盡一個遍知,色愛盡遍知,無色界的修惑盡,另外立一個遍知,一切結永盡遍知,這是分開的。而見道的時候,欲界的叁個遍知,色界、無色界合攏來,叁個遍知。爲什麼見道的時候要合,修道的時候要分,什麼意思?他的回答就是,色界、無色界修所斷的惑,它治不同,它對治的色界的跟無色界的修道所斷的是不一樣的,而見道的是相同的,所以說,見道的就可以並起來了,修道的,它的修惑,不能合起來。所以說,所斷的惑“治不同故“,所斷的煩惱,對治的方式不同,那麼它一定要分開立。“見斷治同”,見所斷的煩惱對治的方式是同的,都是類智,那麼它可以合起來說的。(123B)所以說,見道的時候,色界、無色界合起來說叁遍知,而修道的時候,色修惑盡,無色修惑盡,要分開說,就這個意思,對治道不同的原因。
丙二 明六對果
從此第二,明六對果。論雲:如是所立九種遍知,應辨于中幾何道果。頌曰:
于中忍果六 余叁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
無色邊果一 叁根本亦爾 俗果二聖九 法智叁類二
法智品果六 類智品果五
“從此第二,明六對果”,這個六對果,不是六個對向那個果,一對一對的果有六個,六種對。“論雲:如是所立九種遍知,應辨于中幾何道果?”這個九個遍知知道了,那麼要分析它了,在這個九遍知裏邊,哪些是哪一個道的果,那就六對果出來了。
“頌曰:于中忍果六,余叁是智果”,這是第一對,忍跟智的果。在九遍知當中,有六個遍知屬于忍的果,叁個遍知屬于智的果,第一對。
“未至果一切,根本五或八”,未至定跟根本定的一對,未至定的果有一切,所有都可做未至定的果。而根本定的果,只有五個,或者是八個。
“無色邊果一,叁根本亦爾”,無色界的邊果,無色界的邊就是空無邊處,它的果是一,叁個根本定,是叁,那麼非想非非想是沒有的,非想非非想不能斷煩惱的。我們前面講過了,有九個定可以起無漏道,就是未到、中間、四根本、叁無色,這九個地方起無漏道,非想非非想天,非想又非非想,那個智慧很微弱,倒明不昧的不能起無漏道,無漏道就是要明明白白的才能起。所以說,我們經常給人家說,有的人修行,怎麼修定,感到很舒服,迷迷糊糊的,心裏好象道知不知,這個樣子,最害人,你智慧永遠起不來了。那你定是深了,但是你智慧就沒有了,以後就不能出叁界。定的果報享完了之後,要輪回生死,一般還得下惡道,因爲你定中的智慧沒有,最少是愚癡,愚癡的果是畜生,所以這個不是好事情。
第一是忍果六,智果叁。第二個是未至果一切,九個都有。根本定的果,五個或者八個。無色界的邊處,就是空無邊處的近分定,一個果。叁根本定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,也是一個斷遍知。
“俗果二聖九”,世俗智的果有兩個,無漏智的果,九個遍知。“法智叁類二”,法智的果叁,類智的果二。“法智品果六”,法智品包括法智、法忍,類智品包括類智、類忍,這個就寬一點,法智品的果是六,類智品的果是五。這個六對,把九遍知,用六個方式來判它的果,那麼下邊長行就是挨個分析。
釋曰:此有六對果:初兩句明忍、智果,次兩句明未至、根本果,次兩句明無色近分、根本果,次一句明俗、聖果,次一句明法、類智果,次兩句明法、類智品果。
“釋曰:此有六對果:初兩句名忍、智果”,第一對,就是忍跟智一對。“次兩句明未至、根本果”,這是未至定跟根本定一對。“次兩句明無色近分、根本果”,無色界的近分定跟根本定一對。“次一句明俗、聖果”,世俗智跟無漏智兩個一對。再下一句,“明法、類智果”,法智果跟類智果,“次兩句明法、類智品果”,法智品包括法智、法忍,類智品包括類智、類忍,這個品就是把忍包進去了,這一類的,忍是屬于智一類的,所以說,這個類就包含忍,那麼又是一對,那麼一個一個分。
于中忍果六者,于遍知中,忍果有六,謂見谛六遍知也。忍謂八忍。六種遍知,是忍所得,名爲忍果。
“于中忍果六”,在這個九個斷遍知當中,屬于忍的果有六個,這個我們當下就知道了,見道所斷的都是忍果了,就是六個遍知。“于遍知中,忍果有六,謂見谛六遍知也”,見道的時候,八忍八智,忍是無間道,智是解脫道,斷煩惱的這個遍知,是忍的果,起了忍之後,才感到那個果,遍知。“謂見道六遍知也”,忍是什麼呢?八忍。這個八忍,我們老的都知道了,新的不知道,那麼這個還有一張表,你們老的在討論的時候,拿出來給他們抄一下。八忍,苦法忍、苦類忍、集法忍、集類忍、滅法忍、滅類忍、道法忍、道類忍,八個,這八個忍都是斷煩惱的,見所斷的煩惱,有八個忍來斷。這個六個遍知是忍所得,這個六遍知,前面見道所斷的六種遍知,是忍的果,叫忍果。
余叁是智果者,余謂修斷叁種遍知,此叁智果,唯智得故。
“余叁是智果”,余叁,除了見道的六個遍知之外,其余叁個,修道所斷的遍知,屬于智的果。“余謂修斷叁種遍知”,“此叁智果,唯智得故”,這是智的得到的果。忍與智的差別,我們在前面講過了,那麼後邊講見道的時候,還要講。所以說現在不明確的翻一翻前頭的,將來還要補充。這是忍果、智果的一對,忍的果有六,智的果有叁。那麼這也很好分,忍的果,就是見道所斷的果,智的果,就是修道所斷的果,一個六,一個叁。
未至果一切者,謂未至定,能斷叁界見、修惑故,具有九遍知果,故言一切。
“未至果一切”,未到地定跟根本定這一對。“未至果一切”,“未至”,指未到地定。什麼叫未到地定?從欲界開始修禅定,還初禅還沒有得到,這個時候所得的定,初禅的根本定還沒有得,但是禅定已經得了,還沒有到初禅,未到,但是定得到了,定,未到地定。這是欲界的到初禅中間的一個階段,也就是初禅的近分定。正在斷欲界的煩惱,一品,二品,叁品乃至八品,第九品沒有斷,這都屬于未到地定。第九品斷完了,入根本定,欲界的九品煩惱斷完了,就是初禅的根本定。未至定,就是初禅的近分定,初禅的根本還沒有到,等于說大城市的市區還沒有到,郊區已經到了,總屬于這個了。我們說上海的郊縣有十個,好象以前是十個郊縣,你進了郊縣,就進入上海了,但是上海市區還沒到。根本定還沒到,那麼這是未至定。
這個未至定最厲害,它叁界的見、修所斷的煩惱都能斷(“九得邊二果”,這個前面我們講過了)。這個未到地定,一切果都能得,叁界的一切煩惱都能斷。“具有九遍知果”,所以說,既然能斷叁界的見修的煩惱,九遍知的果都能得,所以未至定得一切,它的果是一切都能得,九個遍知都可以有,“故言一切”。
根本五或八者,毗婆沙師說,根本靜慮,果唯有五,以根本地,唯能永斷色無色界見修惑故,故有上界見谛叁果、修斷二果。以不能斷欲界惑故,故欲界四遍知,非根本果也。 “根本五或八”,根本定,就是四禅了,那就是五個遍知爲果,或者是八個遍知,兩種說法。根據《光記》的說法,它說根本定五爲正,說八,是一個一般的,這個是不正的說法,那是一個特殊情況了。毗婆沙師,這是有部的說,根本靜慮,它的果只有五個。爲什麼原因?“以根本地,唯能永斷色、無色界見、修惑故”,根本定,欲界的煩惱已經斷完了。欲界的煩惱,什麼時候斷的?未到地定斷了,既然未到地定煩惱斷完了,到了根本定就不需要再斷了。所以說,“諸惑無再斷”,前面就是去用那句話了,斷了的煩惱,你入了根本定了,不需要再斷一次了。那麼它斷什麼呢?它可以斷色界的、無色界的煩惱,這個四根本定都能斷。所以說,“唯能永斷色、無色界見、修惑故”,它只能斷色界、無色界的見道的、修道的煩惱,欲界的,它是不需要斷了,已經斷過了,不要再斷了。就是前面的“諸惑無再斷”。他進入初禅之後,從未到地定進入初禅之後,不需要再斷一次欲界的煩惱,斷了的了,就算了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