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下水的,把你戒體破掉了之後,那就下叁惡道。這個不是一個很輕松的事情。我們看到很多人了,他總以爲:我沒有關系的,我是已經久經鍛煉的人了,這些事情我不怕的。你不怕,碰到某個情況,我們說冤家(這個什麼叫冤家呢?就是你宿世以來,給你是經常做父母的那個對象),如果你碰到她了之後,即使她長得很醜,你會迷掉,會被她拉下水的。這些事情,我們看到的是不少不少的,希望大家修行的人,一定要注意這個境界的力量。能夠在道力還沒有生起之前,一定要遠離那些能夠産生煩惱的境界。即使退法阿羅漢,他假使觸境界力,還是會生起煩惱。

  但是還有一個,“非理作意”,這一個東西,如果我們能夠提起正知正念的話,這些境界現前,也不害怕。但是不要充好漢:我只要正念提起來,我不怕。但是你這個正念碰到那個境界來的時候,會變邪念。你開始的時候,正念提起了,等到你碰上了這個因緣,你就會邪。我們說有一個人,他就是電車裏邊擠,他這是出家人了。電車裏擠,當然是,他說他不怕,不怕,你固然,碰到某些情況,你沒有動邪念是不怕。但是他後來他自己跟一個同參說,他在擠的時候,前面一個女的,他說她胸脯很軟,他碰到很舒服。糟糕了!你已經犯了戒了。這個事情,所以不要充好漢。

  

  乙叁 雜明諸煩惱起

  丙一 明漏等四門

  丁一 出體

  從此大文第叁,雜明諸煩惱起。分叁:一、明漏等四門,二、明結等六門,叁、明五蓋差別。就明漏等四門,分二:一、出體,二、釋名。

  “從此大文第叁,雜明諸煩惱起”,那麼煩惱,我們在經上說得很多,有各式各樣的煩惱。這裏邊論就是釋經的,經上所提的煩惱的一些名字,都要把它拿出來講,同時也要把它分析,它們到底是什麼東西。那麼下邊就是舉了很多的名字,經上的都把它詳細地解釋。

  雜明煩惱分叁科,“一、明漏等四門,二、明結等六門,叁、明五蓋差別”。這都是經上提的煩惱的名字,它到底是什麼東西,都一個一個把它交代清楚。

  先第一門,“明漏等四門”,又分二科,“一出體,二釋名”,先說它的體是什麼,然後它爲什麼叫漏。

  

  此下出體,論雲:即上所說,隨眠、並纏,經說爲漏、瀑流、轭、取。漏謂叁漏:一、欲漏,二、有漏,叁、無明漏。言瀑流者,四瀑流:一、欲瀑流,二、有瀑流,叁、見瀑流,四、無明瀑流。轭謂四轭,如瀑流說。取謂四取:一、欲取,二、見取,叁、戒禁取,四、我語取。如是漏等,其體雲何?頌曰:

  欲煩惱並纏  除癡名欲漏  有漏上二界  唯煩惱除癡

  同無記內門  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  故別爲一漏

  瀑流轭亦然  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  非于漏獨立

  欲有轭並癡  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  以非能取故

  此下出體,“論雲:即上所說,隨眠、並纏,經說爲漏、瀑流、轭、取”。“漏謂叁漏”,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。“言瀑流者”,有四個瀑流,“一、欲瀑流,二、有瀑流,叁、見瀑流,四、無明瀑流”。“轭謂四轭,如瀑流說”,跟瀑流一樣,也是欲轭,有轭、見轭,無明轭,轭的名字、數字跟瀑流一樣的。

  那麼經上就是說了那麼多的煩惱的名字。有漏,漏有叁種,欲漏,有漏,無明漏。瀑流有四種,欲瀑流,有瀑流,見瀑流,無明瀑流。轭也有四種,就是欲轭、有轭、見轭、無明轭。還有取,四個取,欲取,見取,戒禁取,我語取。這些都是煩惱的別名。那麼這些到底指什麼煩惱噢?那麼這裏要把它講清楚。

  “如是漏等,其體雲何”,這個漏、轭、瀑流等等,到底哪些是它的體?

  “頌曰:欲煩惱並纏,除癡名欲漏”,那麼先講漏,欲界的煩惱,這個煩惱,就是五部的煩惱裏邊都在裏邊,但是癡要除掉。

  我們的表 大家看一看。這個表就是九十八個煩惱(加十個纏了,十個纏沒有寫,後來補上了,你們自己看一看),這是一般的煩惱,大多數都包了。“欲界煩惱並纏”,欲界的煩惱,我們就看了,在見道裏邊,欲界的煩惱有多少?有叁十二個,見道的所斷的。那麼在修道所斷,欲界煩惱有四個,貪、瞋、癡、慢。那麼還有纏,纏,有的人寫下了,有些人可能還沒有寫下,那麼書的後頭有,但是你們現在可以寫一下。十個纏,哪十個纏呢?一個是無慚,沒有慚愧的無慚,沒有慚愧心,無慚。第二是無愧,慚、愧的意思不一樣的,無慚、無愧,第二。第叁個,嫉,妒嫉的嫉。第四個悭,是悭吝的悭,豎心旁一個堅硬的堅。無慚、無愧、嫉、悭。第五是悔,追悔,就是惡作,懊悔的悔。第六是眠,睡眠。第七是掉舉,第八是昏沈,第九是忿,忿怒的忿,第十是覆,蓋覆的覆。那麼這一共十個纏,無慚、無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舉、昏沈、忿、覆,這十個是纏。

  那麼欲界的煩惱。下邊說“除癡”,癡要除掉。那麼就是說,在欲界的煩惱,前面見道所斷的裏邊,叁十二個裏邊,每一個裏邊都有癡,要除掉四個癡。那麼下邊修道所斷的四個煩惱裏邊再除個癡——叁個,那麼這是欲漏,“名欲漏”。下邊還要講的。

  “有漏上二界,唯煩惱除癡”,有漏,就是上二界(色界、無色界,在欲界上面二個界,色界、無色界),單是煩惱,沒有纏。“除癡”,癡也除掉,爲什麼除癡呢?因爲癡是另外一個漏了,無明漏就是癡,把它另外立一個了,所以把它除開來。

  爲什麼叫有漏?“同無記內門,定地故合一”,它色界、無色界的那些煩惱,都是“無記”性的,有覆無記。“內門”轉,定中的境界,不向外緣,這個外境不攀緣的,緣定境跟自己的身心。所以說,都在定地裏邊,把色界、無色界要“合一”個,叫有漏。

  那麼最後,所除下的無明,就是無明漏,因爲無明是諸有本,叁有的、叁界的根本是無明,所以它特別立一個漏,叫無明漏。這是叁個漏講完了。

  “瀑流轭亦然,別立見利故”,那麼瀑流跟轭,跟漏一樣,這個欲漏,一個欲,一個有,一個無明,再是加一個見瀑流,見轭。“別立見”,前面叁個字外再加一個見,把見另立出來。爲什麼呢?“見不順住故,非于漏獨立”,漏是住于叁界的,那麼見爲什麼在叁個漏裏邊不立出來呢?跟漏的意思不順的,所以在漏裏邊不立見。

  “欲有轭並癡,見分二名取,無明不別立,以非能取故”,那麼下面是四個取了,欲界的“欲有轭並癡”,欲界的轭,那麼還有有(就是上二界的轭),加上癡,“見分二”,把見分兩個叫取。那麼無明在取裏邊沒有,只有四個取,爲什麼不立呢?“以非能取故”,無明是糊裏糊塗,見是明利能追求的,能夠推求的叫見,所以說在四個取裏邊,沒有無明的取。這個後邊都要廣講,我們先把頌略略的消一下,下邊是廣釋。

  

  釋曰:初兩行明叁漏,次一行明瀑流及轭,後一行明四取。欲煩惱並纏,除癡名欲漏者,此四十一物,名欲漏體。謂欲界系根本煩惱有叁十一,並十纏,成四十一。

  “釋曰:初兩行明叁漏”,兩行,開頭兩個頌;四句一個頌,開頭兩個頌,就是八句了,講叁漏。“次一行”,下面一個頌,“明瀑流及轭”,最後一個頌,講四個取。

  那麼先說漏了,“欲煩惱並纏,除癡名欲漏”,一共有四十一個,叫欲漏。欲界系的根本煩惱,就是有叁十一。那麼我們看一看,他把欲界的煩惱,在見所斷裏邊叁十二個,把四個癡除掉,二十八,二十八再加上修道所斷的,就是第二個表裏邊,貪、瞋、慢,癡除掉,叁個,二十八加叁,叁十一,就是我們的欲界的根本煩惱有叁十一個。

  那麼從表上看很容易了,從書上看,如果心裏沒有數的就不好搞,學得多的,無所謂,心裏一想就想得起的。那麼叁十一個根本煩惱再加十個纏,這四十一個東西,就叫欲漏。所以說欲漏,欲界的漏有多少?漏是什麼東西?爲什麼叫漏?這後邊要交代。先說欲漏,這個欲漏到底有多少煩惱?就是根本煩惱有叁十一個,小煩惱十個纏,有十個,一共是四十一個,這就是欲漏的體。

  

  有漏上二界,唯煩惱除癡者,此有五十二物,爲有漏體,謂上二界根本煩惱各二十六,五部惑中,各除瞋癡也,兩界合論,故成五十二。彼上二界,雖有昏沈、掉舉二纏,不立爲漏體者,以纏少故。又此二纏,隨從他起,不自在故。

  “有漏”,那就是上二界。“唯煩惱除癡”,有漏就是色界、無色界的漏,這個裏邊只有煩惱,只有根本煩惱;不加纏,小煩惱不算進去;但是癡要除掉。

  

  “此有五十二物,爲有漏體,謂上二界根本煩惱各二十六”,上二界的根本煩惱,有二十六個。我們看,見道所斷的,色界的有二十八,二十八除四個癡,有二十四個;再加上修道所斷的,叁個裏邊除了癡,兩個,一共是二十六個。那麼無色界的,也是二十六個。所以說,上二界的根本煩惱根本各是二十六,這個二十六,就是表上怎麼湊呢?我們再說一道,色界的煩惱,見所斷的二十八,加上修所斷的是叁個,叁十一,叁十一個裏邊,要除掉五個癡,那麼就是二十六了。色界如此,無色界也如此,各二十六個。

  “五部惑中,各除瞋、癡煩惱也”,本來色界裏邊沒有瞋了,現在講有漏的時候,因爲無明漏,另外立一個漏的,癡也除掉,所以說裏邊把癡要除掉。兩個界合論,就是色界、無色界加起來的話,五十二——每一個是二十六了,加起來是五十二個。

  “彼上二界,雖有昏沈”,這裏邊就是說:這個纏裏邊,不是有昏沈、掉舉兩個嗎?那麼色界、無色界難道沒有昏沈、掉舉嗎?也有。雖然昏沈、掉舉是有,但是它漏裏邊不擺進去。爲什麼原因?下邊有兩個原因。

  “以纏少故”,這個纏,一共十個,只有兩個,它數字很少,所以不加進去了。

  第二個原因,隨他起,“隨從他起,不自在故”,在色界、無色界,這個昏沈、掉舉兩個纏,它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