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见之后,自己执常的,或者执断的,把自己所执的,认为是能够达到涅槃的。这是外道了,印度的外道很多,他执常见也好,断见也好,以为这样子能够得到最清净的、最高的境界,这就是戒禁取了。
“从戒禁取,引见取生”,“谓计能净已,或必执为能胜故”,见取就是本来是下劣的,执为最殊胜的,那么你既然是戒禁取生起来了,以为这个是能够达到最好的境界的,那么你就产生见取了,就是执为这是最清净的了,这是最高无上的道理,其它的都是等而下之,都不行,不如我们的高,这是见取。
“从此见取,次引贪生,谓自见中,情深爱故”,那么既然见取生起来,生贪了。他对自见,对自己那个见起了很深的感情,贪着这个见。人家要不相信他就得很生气了,人家相信他的见,他就高兴得不得了,对自己见生贪心。
“从此贪后,次引慢生,恃自见解,生高举故”,因为贪了之后,执着这个见,就生起慢,自以为我的见解最高,生起高举的心是慢。
“从此慢后,次引生瞋”,慢了之后,就自己了不得了,触犯他一点点,就发脾气了。“违己见中,必憎嫌故”,哪一个跟他的见不合的话,必定起极大的烦恼,起瞋恨心。
“如是且依次第起说,越次第者,前后无准”,这个是根据有次第的说法,但是还有一些说法,也不一定挨着这个次第,要跳跃的也可以,那么这个就是不一定十个一个一个了,可以中间跳几个,这个生那个,那个可以跳了几个再生下边的,这也可以。《俱舍论》里边举的有喻,这里面是略了,因为这是从正面的次第讲好了。这个旁论——就是可以越次第的,他就不多说了。
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,好,明天再讲。
第一百○四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上一次,我们讲到烦恼生起的次第,这个十个烦恼,它生起的次第是,先是有这个无明,无明之后就引生疑,怀疑之后要生邪见,有了邪见就执着身见,有身见就有断常的边见,有了边见,就有戒禁取,那么见取认为自己的见是最高的,然后就贪着自己的见,然后自己的见生起慢心,贡高自举,最后人家有反对他的,就起瞋恨心,这是十个次第。一般说呢,通常是这么一个次第,但是也有不按次第的,那就是不一定十个,一个一个挨着来,这是昨天讲的。今天我们要讲到这个烦恼生起的因缘。
丁二 明起惑因
从此第二,明起惑因。论云:诸烦恼起,由几因缘?颂曰:
由未断随眠 及随应境现 非理作意起 说惑具因缘
“从此第二,明起惑因。论云:诸烦恼起,由几因缘?”烦恼生起有什么因缘?当然是主要的了,其它的次要的,我们就不提了。最重要的因缘有几个?那么“颂曰”,就解释这个问题。
“由未断随眠,及随应境现,非理作意起,说惑具因缘”,那么这里重要的是三个,一个是烦恼没有断掉,就是烦恼还没断,它的种子还在。
第二个,“随应境现”,“随应”,跟你那个相应的。假使你是这个顺了贪的这个境,就会生起贪心;假使生起厌的,生起瞋的境,假使碰到冤家,那就是瞋相应的境,那就生起瞋恨心;假使碰到一些外道,搞那些迷信的东西,跟那个愚痴相应的,无明相应的,生起无明愚痴的心。这个境现的时候,第二个要有境现。
第三个,“非理作意起”,自己没有提起正念,不如理的作意起来的时候。
这个就是烦恼生起的因缘。具足这些因缘,烦恼决定生起。那么这个里边就是教我们修行的人,要不生烦恼,如何地把它的因缘不具足。我们说我们佛教是缘起论者,一切法的现象都是因缘具足就现出来的,如果你要它不现,就把因缘不给它具足,那它就决定不现。那么如果把它的根子断掉了,那永远就不现。那么烦恼,现在我们说凡夫,一般的凡夫,烦恼的根没有断掉的,就是“未断随眠”,烦恼的根没有断掉,那么你这个因缘,你没有办法除,这要圣道现前才能除掉。那么就努力修圣道,但是圣道还没有现之前,那你要把烦恼不给它生起的话,那就是下边两个要注意。一个,“随应境现”不要给它现,就是顺了烦恼的境,不要去现前。那就是说,我们出家人就是远离那些五欲境,就使心能够收得住,不起烦恼。另外一个,就是“非理作意”,你见了境现前之后,如果提起正念,也不一定起烦恼,那么你假使不起正念的话,即使没有境,你也可以心里胡思乱想,也会起烦恼。所以这个,我们能够掌握的是下边两个,圣者有前面那个条件。那么具体的,我们下边要说。
释曰:由三因缘,烦恼现起:一、由未断随眠,即惑因也;二、随应境现,说言及随应者,随其所应也,如顺境生贪,违境生瞋等,此惑境界也;三、由非理作意,即起惑加行也。由上三因,烦恼现起。说惑具因缘者,此上三因,谓此且据具因缘说,或有唯托境界力生,如退法根阿罗汉等。
“释曰:由三因缘,烦恼现起”,烦恼现起,主要是三个因缘。这三个因缘,一个是因,烦恼的根子,是主因;第二个是境界,顺了烦恼的境,第三个是加行,自己非理作意,就是把烦恼生起来,那么我提起正念,就把这个非理作意克制下去呢,就把这个加行除掉。
“由未断随眠,即惑因也”,这是烦恼根本的因。
第二个,“随应境现”,“说言及随应者”,那么这个就是颂里边“及随应”这三个字,就是“随其所应”,就是顺贪的境,生贪;瞋的境,顺了瞋的境,生瞋心;顺了痴的境,生痴心。“随其所应”,跟它那个相应,就生什么烦恼。他下边举喻,“如顺境生贪,违境生瞋等”,对你心里顺的,就是合你心意的境,那决定生贪心。如果你们大家看到一个好的东西,心里正要那个东西,那你起贪心。那么“违境”,这个境是你不欢喜的,冤家来了,他给你要找麻烦的,那决定生瞋心。这个就是随了境而现的。“此惑境界也”,这是烦恼的境界。
我们说烦恼对境界是不是有力量?有力量的。我们既不是唯心论者,又不是唯物论者,是缘起论者。心、境和合,自己非理作意起了,这几个因缘和合之后,决定烦恼要生起。
所以第三个是非理作意。“即起惑加行”。
一个是因,一个是境,一个是加行,这三个东西具足的话,烦恼决定生起。“由上三因,烦恼现起”,这个三个因的具足(这个因当然包括因缘了),烦恼就要决定生起来。我们说要达到一个目的,我们也要从因缘上求,我们说假使我们有的人欢喜(出家人或者在家学佛的),要得禅定,那么禅定的因缘,你给它一个一个做到了,这个定决定生。在舍利弗《毗昙》(我们这个《戒定慧基本三学》里边就有禅定品),把它录下来的。他第一句话,就是“因缘具足”,定就生得起来,“则能生定”。那么你要得定,不从定上求,从定的因缘上求。生定的因缘具足,定决定生,如果因缘少一个,生不了。
海公上师经常打比喻的,你说你要吃饭,你吃饭不是从饭上求(讨饭的那是另外一回事),我们真正自己要煮吃饭的,那你不能从饭上去求,你要求什么?求米,求水,求锅,求柴火,求引火的火柴。这些具足了之后,把米洗好,锅水加好,下边柴加起点燃,半个多小时,决定是饭。你锅盖打开来,不会成其它东西的。如果你里边条件缺一个,什么东西都有,就是没有火柴,那一百年也不能成饭。那么你少了柴火、少了锅、少了米,那么也不行。你煮沙不能成饭,你假使摆的不是米,摆了一锅沙,那你煮了,水开了很久,你打开来看,还是沙,不是饭。那就是因缘条件具足,饭就出来了,因缘条件差一点点,不生。
所以说我们学佛的,经常感到自己要求一个什么,要得一个什么成就,得不到。你从因上去追,你到底缺什么条件,条件查出来了,少哪一个,补哪一个,这个果就会来。如果你在埋怨:怎么我修了那么多功夫,还没有得到一点成就,那你就是愚痴?你没有从因缘上去看,根本你就不是一个佛教的缘起论者。真正佛教徒,他是缘起论,他就是从因缘上看的。如果你这一点都不知道,你还是一个门外汉了,你怎么求成就呢?所以说这一点就太远了。
“此上三因,谓此且据具因缘说”,这个三个因,从具足的来说,要包括这三个。但是也有不具足三个因缘的。“或有唯托境界力生,如退法阿罗汉等”,也有的,单是境界也能引起烦恼的,退法阿罗汉,就是钝根的阿罗汉,包括那些得了三果的人。得了三果的人,对欲界的烦恼是除掉了,那就最明显的说,瞋心是没有的,不会发脾气的,也对男女的贪心也不会生的,这是三果阿罗汉。那么是证得四果阿罗汉,那不要说了,三界的烦恼都不会生了。但是钝根的圣者,他里边烦恼的因是断掉了,但是习气还在。你只要境界引生出来的时候,他还能够冒出一点烦恼的气味出来。
所以说,不要轻视境界力量。有的人欢喜说大话,他说我是这个真正修行者,不怕一切境界,就在境界里去磨练。磨练,你能够胜得过,固然是很好,万一你胜不过,不要说你是凡夫,烦恼的因素在里边,本身里边有火种,你跑到火里边去,那就是内外,里应外合的话,那马上就爆炸,火就燃起来。即使是圣者的阿罗汉,是钝根的,他内边的因素已经破灭了,但是外面的境界现前的时候,还会引起这个烦恼的气味。所以说,不要轻视境界力量。
很多人就说出家人是逃避现实。你在修练时候,你如果不这样子远离那些环境的话,你这个真正道力就证不起来,证不起来,你永远不能在五欲里边去度众生。如果你在一段的时间清修,把真正道力养成之后,然后进入这个五欲世界,那就是随心所欲,不沾,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。这个是要道力充沛人才能说的,甚至于圣者的钝根的,也不敢说这个话,何况我们凡夫?所以说凡夫不要说大话。真正修行,境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不能轻视的。不要说我在境界里磨练,你磨练,磨到后来就是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