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4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行他的堂,他这个根本,他不忘掉,他的这个智慧,是从培福上得来的。那么智慧现在有了,根本如果拔掉了,那就无根之木,要枯死的,他所以说即使当了法师之后,他还是会下了座要回去还是巡他的堂。海公上师非常赞叹他这一点。那么这个他而且还有一点,就是那个维那师不是取笑他吗?(你当了法师之后,我给你敲引磬)。结果后来真的他当上法师了,那个维那师给他敲引磬。

  所以说我们看学法的人,开始是不要自己自暴自弃,不要说:我现在看了,看也看不懂。实际上你不笨,你学了一阵子,自己努力一下子,还会搞通的。这是鼓励他们才来的,尤其是。

  

  丙八 明次第起

  丁一 正明次第

  从此第八,明次第起。就中分二:一、正明次第,二、明起惑因。且初明次第者,论云:如上所说,十种随眠,次第生时,谁前谁后?颂曰:

  无明疑邪身  边见戒见取  贪慢瞋如次  由前引后生 

  “从此第八,明次第起,就中分二”,这个烦恼的生起是怎么样子次第的?就是,烦恼是不是乱生的?也不是,它有一定的生起的次第的。那么怎么生起的次第呢?

  “一正明次第,二明起惑因”,烦恼怎么起来的因素。这两科很重要!“且初明次第”,先说烦恼的次第,烦恼起来是哪个带头?那个接下来的这个,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东西之后,对断烦恼有好处了。所以整个的《俱舍》是修行的,这里就是修行的方式了,你要知道烦恼的规律性,才能断它了。

  “且初明次第者,论云:如上所说,十种随眠,次第生时,谁先谁后?”《俱舍论》里边就是引个问题,“如上所说”,前面我们说的根本的烦恼十种(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身见、边见、见取、戒禁取、邪见,这个十种烦恼),它生的时候,哪个在前,哪个在后?不是乱的了,它有前后的。

  “颂曰:无明疑邪身,边见戒见取,贪慢瞋如次,由前引后生”,有次第的,无明最先,有无明引起疑,引了疑起邪见,邪见起了起身见,身见有了,有边见,边见有了,有戒禁取,戒禁取有了,有见取,见取之后,就起贪,贪之后起慢,慢之后起瞋,挨着次第,前面的引生后面的,前前引生后后,跟十二支缘起一样,前面生后面的,有次第生的。

  

  释曰:一无明,二疑,三邪见,四身见,五边见,六戒禁取,七见取,八贪,九慢,十瞋。烦恼生时,先由无明,于谛不了,由不了故,次引生疑,于四圣谛,生犹预故。从此疑心,引生邪见,谓定拨无苦集灭道。由拨无谛,引身见生,谓苦蕴中,拨无苦理,便决定执此为我故。从此身见,引边见生,谓依我执断常边故。从此边见,引生戒禁取,便计前执,为能净故。从戒禁取,引见取生,谓计能净已,或必执为能胜故。从此见取,次引贪生,谓自见中,情深爱故。从此贪后,次引慢生,恃自见解,生高举故。从此慢后,次引生瞋,违已见中,必憎嫌故。如是且依次第起说,越次第者,前后无准。 

  “释曰:一无明,二疑,三邪见,四身见”,这个颂当然是简略的,“邪身”就是邪见、身见,五是边见,第六是戒禁取,戒禁取,两个“取”合用的,戒禁取跟见取,第七是见取,第八是贪,第九是慢,最后是瞋。

  “烦恼生时,先由无明,于谛不了”,为什么这个次第呢?它的道理就是,先是无明。什么叫无明?对道理搞不清楚。什么道理?真正的真理,真理就是说四谛、三宝,搞不清楚,叫无明。

  “由不了故,次引生疑”,因为他对真正的真理搞不清楚,三宝四谛因果的法……。

  我们说我们学佛的人,最重要的是三宝的信心。你三宝信心建立之后,然后真正能得佛的加持,如果你三心二意,神也拜拜,佛也求求,这样子搞的话,两边不讨好。佛教的意思得不到,神看见你也是对他不专诚,他对你也是有看法,你两边不讨好。如果你真正要相信,佛教是高于一切的,那你就放下那些,那些不究竟的法要放下,真正归投于最究竟的佛陀,跟他的法宝,跟他的僧伽,那么你才是有信心。这个不是凭空而来,是过去善根,现在是努力,再要修加行,所以这也是修得来的了。你那天上掉下来的信心是没有的。那么过去的善根有了,你要扩大它,不要给它退下去,如果过去信心有一点,后来退掉了,……。这样的人多的很。

  我们看到出家人,他为什么出家的?出家人比在家人总要辛苦一些了,至少五欲不能享受了,他开始要出家,总还有点道念,有点信心,对三宝有信心,但是很多出了家之后,退了,退得而且一塌糊涂,甚至于做的比一般人还要坏,这是什么?信心退掉了。信心退掉之后,那你对三宝就无缘了,甚至于因果也不顾了,乱干了。那么这样为什么原因呢?因为信心不坚固的了,你是凡夫,没有见道之前,信心是会退的,碰到恶缘之后,退了信心。恶知识,这些,恶友,最厉害,邪见,把你信心退了,那你就是老本吃完了,就没有了。所以说信心,你现在有的信心,必定要把它巩固起来,要把它扩大起来,如果你不巩固、不扩大的话,碰到一些打击,你就马上就退了。文化大革命,为什么那么多人还俗呢?那就是退掉了。总算还有一些又出家的,总算信心没有退完,总算又来,那毕竟没有不退的好了。我们经常看到海外来的一些信徒了,那些大资本家,他总要问一下:还俗过没有?没有还过俗,噢!了不得,还俗过的,他话就不多说了。所以这个东西,反正是,一般的舆论是有这么的看法。

  因为你真正的道理搞不清楚,生怀疑了:到底是怎么?很多佛教徒,他们有这么一个说法,(当然,非佛教徒也是劝那些才信佛也这么说),他说佛教不可不信,你佛教的灵异太多了,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事情也太多了,你否定不了,所以不可不信,不可全信,你要全部照它去做了之后,那你把世间上的东西都放弃了,这个东西好象不顺人情,好象又不对头了,那么他若即若离,又信又不信。这样子的人,就是他对佛教的不理解了。真正理解佛教是真理,那就是一信到底,全部信下去,怎么好不可全信呢?不全信,你得不到好处了,你还在门外汉。所以说,佛教不可不信,要信就全信,不要是半信半疑的,半信半疑的,身在佛门,心在门外了,那个后来退了,还俗了,犯戒了,等等,就是这些人,半信半疑的。经常有些人说,地狱,地狱,你地狱,我看都没有看到过,到底地狱有没有了?那个,我犯戒就犯戒了,晚上吃嘛就吃了,因缘不一定,不去管它,我地狱也没看到,也不管它那么多。这样的人,你完蛋了,就是半信半疑的关系。你出了家了,受了戒了,你总是有点信心吧;没有信心,你这个头剃了干啥?假使你是对地狱不相信,那也是犯疑了。这个是害自己,不是害人家。

  自己要信了佛之后,就要断疑,断疑生信,《金刚经》说的。你不断疑的话,你在佛教里站不住了,你自利还利不了,怎么度众生呢?那么你怎么断疑,要断疑呢?就是要把三宝的道理搞清楚,搞清楚你才信得下去,信下去,疑就没有了。那么要好好的学了。你不学,你怎么会知道啊?什么东西你糊里糊涂,你知道了,不会的!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你还得学一学,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?听了之后,再来阿弥陀佛念起来有味道了。(117B)你阿弥陀佛什么都不知道,“阿弥陀佛念好了,将来就有生西方了”。你去念嘛,我看你恐怕念不下去,念了几天就没有劲了。那么要学了!理论要学一点了,那么你这个……。所以净土宗还有它的经,净土五经一论,你都要学的,净土宗还有理论东西的。所以不了谛理,生疑。

  “于四圣谛,生犹豫故”,什么疑呢?对四圣谛有怀疑,苦集灭道不相信。人间是苦,他说不苦;这个苦是烦恼来的,他说不是烦恼来的;那么灭,灭是最清净的,最好的,他说什么灭了,灭了之后,什么享受都没有了,难过死了。当时在佛在世的时候,就有这么外道,他说你们修证涅槃,证了涅槃呢,就是什么都没有了,我们说看到世间上,一个眼睛坏了,一个腿坏了都苦得不得了,你们什么都没有了,你不是最苦的地方,怎么叫涅槃是最快乐的呢?他就不理解,你现在的都是苦的东西,你灭掉了,不是快乐吗?你现在的东西,你认为是快乐的,灭掉了,你认为是苦了。这是颠倒见了,本来世间是苦,他说是乐,本来苦除掉是好事情,他说苦除掉是坏事情,怎么怎么的。这些都是自己见颠倒的关系,你没有这个颠倒见,不会产生那样的邪见了。那么这个颠倒见要除掉,靠什么呢?就要靠学了,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”,佛再再说你要多闻了,多闻了还要思惟,还要修。

  “从此疑心,引生邪见”,疑心起了,那邪见要生了。“这个吃了之后也没有关系,地狱也不一定有,吃了就吃”。青蛙肉也能吃,出家人吃青蛙,我第一次听到。青蛙肉在家人都不吃的,这是青蛙对人类有益处的,出家人会吃的,……。邪见,“谓定拨无”,本来是怀疑:到底有啊,没有啊?等到生了邪见:决定没有,因果是没有的,地狱是没有的,那么就是生邪见了,这是从疑生的。决定拨无苦集灭道,世间上不是苦,苦的因不是烦恼等等,苦集灭道,流转的生死因果,还灭的因果,都否定掉了。

  “由拨无谛,引身见生”,因为四谛,说它是没有的。四谛就是宇宙的真理了,你说这个是没有的,这是不对头的。那么就生身见,这个身见就是说,执着为自己打算了。“谓苦蕴中,拨无苦理,便决定执此为我故”,本来是五取蕴是苦,他说没有苦,邪见说没有苦了,本来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他说是常、乐、我、净,那么你这样子既然没有苦,就把这个五取蕴,执为我。这是身见。

  这个身见起了之后,生边见了:这个我是常的,是断的?就产生这些问题来了,边见。“谓依我执断常边故”,就执断常了。

  “从此边见,应生戒禁取”,有了断常见之后,“便计前执,为能净故”,他有了边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