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行他的堂,他這個根本,他不忘掉,他的這個智慧,是從培福上得來的。那麼智慧現在有了,根本如果拔掉了,那就無根之木,要枯死的,他所以說即使當了法師之後,他還是會下了座要回去還是巡他的堂。海公上師非常贊歎他這一點。那麼這個他而且還有一點,就是那個維那師不是取笑他嗎?(你當了法師之後,我給你敲引磬)。結果後來真的他當上法師了,那個維那師給他敲引磬。
所以說我們看學法的人,開始是不要自己自暴自棄,不要說:我現在看了,看也看不懂。實際上你不笨,你學了一陣子,自己努力一下子,還會搞通的。這是鼓勵他們才來的,尤其是。
丙八 明次第起
丁一 正明次第
從此第八,明次第起。就中分二:一、正明次第,二、明起惑因。且初明次第者,論雲:如上所說,十種隨眠,次第生時,誰前誰後?頌曰:
無明疑邪身 邊見戒見取 貪慢瞋如次 由前引後生
“從此第八,明次第起,就中分二”,這個煩惱的生起是怎麼樣子次第的?就是,煩惱是不是亂生的?也不是,它有一定的生起的次第的。那麼怎麼生起的次第呢?
“一正明次第,二明起惑因”,煩惱怎麼起來的因素。這兩科很重要!“且初明次第”,先說煩惱的次第,煩惱起來是哪個帶頭?那個接下來的這個,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東西之後,對斷煩惱有好處了。所以整個的《俱舍》是修行的,這裏就是修行的方式了,你要知道煩惱的規律性,才能斷它了。
“且初明次第者,論雲:如上所說,十種隨眠,次第生時,誰先誰後?”《俱舍論》裏邊就是引個問題,“如上所說”,前面我們說的根本的煩惱十種(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禁取、邪見,這個十種煩惱),它生的時候,哪個在前,哪個在後?不是亂的了,它有前後的。
“頌曰:無明疑邪身,邊見戒見取,貪慢瞋如次,由前引後生”,有次第的,無明最先,有無明引起疑,引了疑起邪見,邪見起了起身見,身見有了,有邊見,邊見有了,有戒禁取,戒禁取有了,有見取,見取之後,就起貪,貪之後起慢,慢之後起瞋,挨著次第,前面的引生後面的,前前引生後後,跟十二支緣起一樣,前面生後面的,有次第生的。
釋曰:一無明,二疑,叁邪見,四身見,五邊見,六戒禁取,七見取,八貪,九慢,十瞋。煩惱生時,先由無明,于谛不了,由不了故,次引生疑,于四聖谛,生猶預故。從此疑心,引生邪見,謂定撥無苦集滅道。由撥無谛,引身見生,謂苦蘊中,撥無苦理,便決定執此爲我故。從此身見,引邊見生,謂依我執斷常邊故。從此邊見,引生戒禁取,便計前執,爲能淨故。從戒禁取,引見取生,謂計能淨已,或必執爲能勝故。從此見取,次引貪生,謂自見中,情深愛故。從此貪後,次引慢生,恃自見解,生高舉故。從此慢後,次引生瞋,違已見中,必憎嫌故。如是且依次第起說,越次第者,前後無准。
“釋曰:一無明,二疑,叁邪見,四身見”,這個頌當然是簡略的,“邪身”就是邪見、身見,五是邊見,第六是戒禁取,戒禁取,兩個“取”合用的,戒禁取跟見取,第七是見取,第八是貪,第九是慢,最後是瞋。
“煩惱生時,先由無明,于谛不了”,爲什麼這個次第呢?它的道理就是,先是無明。什麼叫無明?對道理搞不清楚。什麼道理?真正的真理,真理就是說四谛、叁寶,搞不清楚,叫無明。
“由不了故,次引生疑”,因爲他對真正的真理搞不清楚,叁寶四谛因果的法……。
我們說我們學佛的人,最重要的是叁寶的信心。你叁寶信心建立之後,然後真正能得佛的加持,如果你叁心二意,神也拜拜,佛也求求,這樣子搞的話,兩邊不討好。佛教的意思得不到,神看見你也是對他不專誠,他對你也是有看法,你兩邊不討好。如果你真正要相信,佛教是高于一切的,那你就放下那些,那些不究竟的法要放下,真正歸投于最究竟的佛陀,跟他的法寶,跟他的僧伽,那麼你才是有信心。這個不是憑空而來,是過去善根,現在是努力,再要修加行,所以這也是修得來的了。你那天上掉下來的信心是沒有的。那麼過去的善根有了,你要擴大它,不要給它退下去,如果過去信心有一點,後來退掉了,……。這樣的人多的很。
我們看到出家人,他爲什麼出家的?出家人比在家人總要辛苦一些了,至少五欲不能享受了,他開始要出家,總還有點道念,有點信心,對叁寶有信心,但是很多出了家之後,退了,退得而且一塌糊塗,甚至于做的比一般人還要壞,這是什麼?信心退掉了。信心退掉之後,那你對叁寶就無緣了,甚至于因果也不顧了,亂幹了。那麼這樣爲什麼原因呢?因爲信心不堅固的了,你是凡夫,沒有見道之前,信心是會退的,碰到惡緣之後,退了信心。惡知識,這些,惡友,最厲害,邪見,把你信心退了,那你就是老本吃完了,就沒有了。所以說信心,你現在有的信心,必定要把它鞏固起來,要把它擴大起來,如果你不鞏固、不擴大的話,碰到一些打擊,你就馬上就退了。文化大革命,爲什麼那麼多人還俗呢?那就是退掉了。總算還有一些又出家的,總算信心沒有退完,總算又來,那畢竟沒有不退的好了。我們經常看到海外來的一些信徒了,那些大資本家,他總要問一下:還俗過沒有?沒有還過俗,噢!了不得,還俗過的,他話就不多說了。所以這個東西,反正是,一般的輿論是有這麼的看法。
因爲你真正的道理搞不清楚,生懷疑了:到底是怎麼?很多佛教徒,他們有這麼一個說法,(當然,非佛教徒也是勸那些才信佛也這麼說),他說佛教不可不信,你佛教的靈異太多了,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事情也太多了,你否定不了,所以不可不信,不可全信,你要全部照它去做了之後,那你把世間上的東西都放棄了,這個東西好象不順人情,好象又不對頭了,那麼他若即若離,又信又不信。這樣子的人,就是他對佛教的不理解了。真正理解佛教是真理,那就是一信到底,全部信下去,怎麼好不可全信呢?不全信,你得不到好處了,你還在門外漢。所以說,佛教不可不信,要信就全信,不要是半信半疑的,半信半疑的,身在佛門,心在門外了,那個後來退了,還俗了,犯戒了,等等,就是這些人,半信半疑的。經常有些人說,地獄,地獄,你地獄,我看都沒有看到過,到底地獄有沒有了?那個,我犯戒就犯戒了,晚上吃嘛就吃了,因緣不一定,不去管它,我地獄也沒看到,也不管它那麼多。這樣的人,你完蛋了,就是半信半疑的關系。你出了家了,受了戒了,你總是有點信心吧;沒有信心,你這個頭剃了幹啥?假使你是對地獄不相信,那也是犯疑了。這個是害自己,不是害人家。
自己要信了佛之後,就要斷疑,斷疑生信,《金剛經》說的。你不斷疑的話,你在佛教裏站不住了,你自利還利不了,怎麼度衆生呢?那麼你怎麼斷疑,要斷疑呢?就是要把叁寶的道理搞清楚,搞清楚你才信得下去,信下去,疑就沒有了。那麼要好好的學了。你不學,你怎麼會知道啊?什麼東西你糊裏糊塗,你知道了,不會的!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你還得學一學,阿彌陀佛有什麼好處?聽了之後,再來阿彌陀佛念起來有味道了。(117B)你阿彌陀佛什麼都不知道,“阿彌陀佛念好了,將來就有生西方了”。你去念嘛,我看你恐怕念不下去,念了幾天就沒有勁了。那麼要學了!理論要學一點了,那麼你這個……。所以淨土宗還有它的經,淨土五經一論,你都要學的,淨土宗還有理論東西的。所以不了谛理,生疑。
“于四聖谛,生猶豫故”,什麼疑呢?對四聖谛有懷疑,苦集滅道不相信。人間是苦,他說不苦;這個苦是煩惱來的,他說不是煩惱來的;那麼滅,滅是最清淨的,最好的,他說什麼滅了,滅了之後,什麼享受都沒有了,難過死了。當時在佛在世的時候,就有這麼外道,他說你們修證涅槃,證了涅槃呢,就是什麼都沒有了,我們說看到世間上,一個眼睛壞了,一個腿壞了都苦得不得了,你們什麼都沒有了,你不是最苦的地方,怎麼叫涅槃是最快樂的呢?他就不理解,你現在的都是苦的東西,你滅掉了,不是快樂嗎?你現在的東西,你認爲是快樂的,滅掉了,你認爲是苦了。這是顛倒見了,本來世間是苦,他說是樂,本來苦除掉是好事情,他說苦除掉是壞事情,怎麼怎麼的。這些都是自己見顛倒的關系,你沒有這個顛倒見,不會産生那樣的邪見了。那麼這個顛倒見要除掉,靠什麼呢?就要靠學了,“谛聽谛聽,善思念之”,佛再再說你要多聞了,多聞了還要思惟,還要修。
“從此疑心,引生邪見”,疑心起了,那邪見要生了。“這個吃了之後也沒有關系,地獄也不一定有,吃了就吃”。青蛙肉也能吃,出家人吃青蛙,我第一次聽到。青蛙肉在家人都不吃的,這是青蛙對人類有益處的,出家人會吃的,……。邪見,“謂定撥無”,本來是懷疑:到底有啊,沒有啊?等到生了邪見:決定沒有,因果是沒有的,地獄是沒有的,那麼就是生邪見了,這是從疑生的。決定撥無苦集滅道,世間上不是苦,苦的因不是煩惱等等,苦集滅道,流轉的生死因果,還滅的因果,都否定掉了。
“由撥無谛,引身見生”,因爲四谛,說它是沒有的。四谛就是宇宙的真理了,你說這個是沒有的,這是不對頭的。那麼就生身見,這個身見就是說,執著爲自己打算了。“謂苦蘊中,撥無苦理,便決定執此爲我故”,本來是五取蘊是苦,他說沒有苦,邪見說沒有苦了,本來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他說是常、樂、我、淨,那麼你這樣子既然沒有苦,就把這個五取蘊,執爲我。這是身見。
這個身見起了之後,生邊見了:這個我是常的,是斷的?就産生這些問題來了,邊見。“謂依我執斷常邊故”,就執斷常了。
“從此邊見,應生戒禁取”,有了斷常見之後,“便計前執,爲能淨故”,他有了邊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