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之後,自己執常的,或者執斷的,把自己所執的,認爲是能夠達到涅槃的。這是外道了,印度的外道很多,他執常見也好,斷見也好,以爲這樣子能夠得到最清淨的、最高的境界,這就是戒禁取了。

  “從戒禁取,引見取生”,“謂計能淨已,或必執爲能勝故”,見取就是本來是下劣的,執爲最殊勝的,那麼你既然是戒禁取生起來了,以爲這個是能夠達到最好的境界的,那麼你就産生見取了,就是執爲這是最清淨的了,這是最高無上的道理,其它的都是等而下之,都不行,不如我們的高,這是見取。

  “從此見取,次引貪生,謂自見中,情深愛故”,那麼既然見取生起來,生貪了。他對自見,對自己那個見起了很深的感情,貪著這個見。人家要不相信他就得很生氣了,人家相信他的見,他就高興得不得了,對自己見生貪心。

  “從此貪後,次引慢生,恃自見解,生高舉故”,因爲貪了之後,執著這個見,就生起慢,自以爲我的見解最高,生起高舉的心是慢。

  “從此慢後,次引生瞋”,慢了之後,就自己了不得了,觸犯他一點點,就發脾氣了。“違己見中,必憎嫌故”,哪一個跟他的見不合的話,必定起極大的煩惱,起瞋恨心。

  “如是且依次第起說,越次第者,前後無准”,這個是根據有次第的說法,但是還有一些說法,也不一定挨著這個次第,要跳躍的也可以,那麼這個就是不一定十個一個一個了,可以中間跳幾個,這個生那個,那個可以跳了幾個再生下邊的,這也可以。《俱舍論》裏邊舉的有喻,這裏面是略了,因爲這是從正面的次第講好了。這個旁論——就是可以越次第的,他就不多說了。

 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了,好,明天再講。

  

  

  第一百○四講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上一次,我們講到煩惱生起的次第,這個十個煩惱,它生起的次第是,先是有這個無明,無明之後就引生疑,懷疑之後要生邪見,有了邪見就執著身見,有身見就有斷常的邊見,有了邊見,就有戒禁取,那麼見取認爲自己的見是最高的,然後就貪著自己的見,然後自己的見生起慢心,貢高自舉,最後人家有反對他的,就起瞋恨心,這是十個次第。一般說呢,通常是這麼一個次第,但是也有不按次第的,那就是不一定十個,一個一個挨著來,這是昨天講的。今天我們要講到這個煩惱生起的因緣。

  

  丁二 明起惑因

  從此第二,明起惑因。論雲:諸煩惱起,由幾因緣?頌曰:

  由未斷隨眠  及隨應境現  非理作意起  說惑具因緣

  “從此第二,明起惑因。論雲:諸煩惱起,由幾因緣?”煩惱生起有什麼因緣?當然是主要的了,其它的次要的,我們就不提了。最重要的因緣有幾個?那麼“頌曰”,就解釋這個問題。

  “由未斷隨眠,及隨應境現,非理作意起,說惑具因緣”,那麼這裏重要的是叁個,一個是煩惱沒有斷掉,就是煩惱還沒斷,它的種子還在。

  第二個,“隨應境現”,“隨應”,跟你那個相應的。假使你是這個順了貪的這個境,就會生起貪心;假使生起厭的,生起瞋的境,假使碰到冤家,那就是瞋相應的境,那就生起瞋恨心;假使碰到一些外道,搞那些迷信的東西,跟那個愚癡相應的,無明相應的,生起無明愚癡的心。這個境現的時候,第二個要有境現。

  第叁個,“非理作意起”,自己沒有提起正念,不如理的作意起來的時候。

  這個就是煩惱生起的因緣。具足這些因緣,煩惱決定生起。那麼這個裏邊就是教我們修行的人,要不生煩惱,如何地把它的因緣不具足。我們說我們佛教是緣起論者,一切法的現象都是因緣具足就現出來的,如果你要它不現,就把因緣不給它具足,那它就決定不現。那麼如果把它的根子斷掉了,那永遠就不現。那麼煩惱,現在我們說凡夫,一般的凡夫,煩惱的根沒有斷掉的,就是“未斷隨眠”,煩惱的根沒有斷掉,那麼你這個因緣,你沒有辦法除,這要聖道現前才能除掉。那麼就努力修聖道,但是聖道還沒有現之前,那你要把煩惱不給它生起的話,那就是下邊兩個要注意。一個,“隨應境現”不要給它現,就是順了煩惱的境,不要去現前。那就是說,我們出家人就是遠離那些五欲境,就使心能夠收得住,不起煩惱。另外一個,就是“非理作意”,你見了境現前之後,如果提起正念,也不一定起煩惱,那麼你假使不起正念的話,即使沒有境,你也可以心裏胡思亂想,也會起煩惱。所以這個,我們能夠掌握的是下邊兩個,聖者有前面那個條件。那麼具體的,我們下邊要說。

  

  釋曰:由叁因緣,煩惱現起:一、由未斷隨眠,即惑因也;二、隨應境現,說言及隨應者,隨其所應也,如順境生貪,違境生瞋等,此惑境界也;叁、由非理作意,即起惑加行也。由上叁因,煩惱現起。說惑具因緣者,此上叁因,謂此且據具因緣說,或有唯托境界力生,如退法根阿羅漢等。

  “釋曰:由叁因緣,煩惱現起”,煩惱現起,主要是叁個因緣。這叁個因緣,一個是因,煩惱的根子,是主因;第二個是境界,順了煩惱的境,第叁個是加行,自己非理作意,就是把煩惱生起來,那麼我提起正念,就把這個非理作意克製下去呢,就把這個加行除掉。

  “由未斷隨眠,即惑因也”,這是煩惱根本的因。

  第二個,“隨應境現”,“說言及隨應者”,那麼這個就是頌裏邊“及隨應”這叁個字,就是“隨其所應”,就是順貪的境,生貪;瞋的境,順了瞋的境,生瞋心;順了癡的境,生癡心。“隨其所應”,跟它那個相應,就生什麼煩惱。他下邊舉喻,“如順境生貪,違境生瞋等”,對你心裏順的,就是合你心意的境,那決定生貪心。如果你們大家看到一個好的東西,心裏正要那個東西,那你起貪心。那麼“違境”,這個境是你不歡喜的,冤家來了,他給你要找麻煩的,那決定生瞋心。這個就是隨了境而現的。“此惑境界也”,這是煩惱的境界。

  我們說煩惱對境界是不是有力量?有力量的。我們既不是唯心論者,又不是唯物論者,是緣起論者。心、境和合,自己非理作意起了,這幾個因緣和合之後,決定煩惱要生起。

  所以第叁個是非理作意。“即起惑加行”。

  一個是因,一個是境,一個是加行,這叁個東西具足的話,煩惱決定生起。“由上叁因,煩惱現起”,這個叁個因的具足(這個因當然包括因緣了),煩惱就要決定生起來。我們說要達到一個目的,我們也要從因緣上求,我們說假使我們有的人歡喜(出家人或者在家學佛的),要得禅定,那麼禅定的因緣,你給它一個一個做到了,這個定決定生。在舍利弗《毗昙》(我們這個《戒定慧基本叁學》裏邊就有禅定品),把它錄下來的。他第一句話,就是“因緣具足”,定就生得起來,“則能生定”。那麼你要得定,不從定上求,從定的因緣上求。生定的因緣具足,定決定生,如果因緣少一個,生不了。

  海公上師經常打比喻的,你說你要吃飯,你吃飯不是從飯上求(討飯的那是另外一回事),我們真正自己要煮吃飯的,那你不能從飯上去求,你要求什麼?求米,求水,求鍋,求柴火,求引火的火柴。這些具足了之後,把米洗好,鍋水加好,下邊柴加起點燃,半個多小時,決定是飯。你鍋蓋打開來,不會成其它東西的。如果你裏邊條件缺一個,什麼東西都有,就是沒有火柴,那一百年也不能成飯。那麼你少了柴火、少了鍋、少了米,那麼也不行。你煮沙不能成飯,你假使擺的不是米,擺了一鍋沙,那你煮了,水開了很久,你打開來看,還是沙,不是飯。那就是因緣條件具足,飯就出來了,因緣條件差一點點,不生。

  所以說我們學佛的,經常感到自己要求一個什麼,要得一個什麼成就,得不到。你從因上去追,你到底缺什麼條件,條件查出來了,少哪一個,補哪一個,這個果就會來。如果你在埋怨:怎麼我修了那麼多功夫,還沒有得到一點成就,那你就是愚癡?你沒有從因緣上去看,根本你就不是一個佛教的緣起論者。真正佛教徒,他是緣起論,他就是從因緣上看的。如果你這一點都不知道,你還是一個門外漢了,你怎麼求成就呢?所以說這一點就太遠了。

  “此上叁因,謂此且據具因緣說”,這個叁個因,從具足的來說,要包括這叁個。但是也有不具足叁個因緣的。“或有唯托境界力生,如退法阿羅漢等”,也有的,單是境界也能引起煩惱的,退法阿羅漢,就是鈍根的阿羅漢,包括那些得了叁果的人。得了叁果的人,對欲界的煩惱是除掉了,那就最明顯的說,瞋心是沒有的,不會發脾氣的,也對男女的貪心也不會生的,這是叁果阿羅漢。那麼是證得四果阿羅漢,那不要說了,叁界的煩惱都不會生了。但是鈍根的聖者,他裏邊煩惱的因是斷掉了,但是習氣還在。你只要境界引生出來的時候,他還能夠冒出一點煩惱的氣味出來。

  

  所以說,不要輕視境界力量。有的人歡喜說大話,他說我是這個真正修行者,不怕一切境界,就在境界裏去磨練。磨練,你能夠勝得過,固然是很好,萬一你勝不過,不要說你是凡夫,煩惱的因素在裏邊,本身裏邊有火種,你跑到火裏邊去,那就是內外,裏應外合的話,那馬上就爆炸,火就燃起來。即使是聖者的阿羅漢,是鈍根的,他內邊的因素已經破滅了,但是外面的境界現前的時候,還會引起這個煩惱的氣味。所以說,不要輕視境界力量。

  很多人就說出家人是逃避現實。你在修練時候,你如果不這樣子遠離那些環境的話,你這個真正道力就證不起來,證不起來,你永遠不能在五欲裏邊去度衆生。如果你在一段的時間清修,把真正道力養成之後,然後進入這個五欲世界,那就是隨心所欲,不沾,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。這個是要道力充沛人才能說的,甚至于聖者的鈍根的,也不敢說這個話,何況我們凡夫?所以說凡夫不要說大話。真正修行,境界是一個重要的因素,不能輕視的。不要說我在境界裏磨練,你磨練,磨到後來就是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