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要下水的,把你戒体破掉了之后,那就下三恶道。这个不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。我们看到很多人了,他总以为:我没有关系的,我是已经久经锻炼的人了,这些事情我不怕的。你不怕,碰到某个情况,我们说冤家(这个什么叫冤家呢?就是你宿世以来,给你是经常做父母的那个对象),如果你碰到她了之后,即使她长得很丑,你会迷掉,会被她拉下水的。这些事情,我们看到的是不少不少的,希望大家修行的人,一定要注意这个境界的力量。能够在道力还没有生起之前,一定要远离那些能够产生烦恼的境界。即使退法阿罗汉,他假使触境界力,还是会生起烦恼。
但是还有一个,“非理作意”,这一个东西,如果我们能够提起正知正念的话,这些境界现前,也不害怕。但是不要充好汉:我只要正念提起来,我不怕。但是你这个正念碰到那个境界来的时候,会变邪念。你开始的时候,正念提起了,等到你碰上了这个因缘,你就会邪。我们说有一个人,他就是电车里边挤,他这是出家人了。电车里挤,当然是,他说他不怕,不怕,你固然,碰到某些情况,你没有动邪念是不怕。但是他后来他自己跟一个同参说,他在挤的时候,前面一个女的,他说她胸脯很软,他碰到很舒服。糟糕了!你已经犯了戒了。这个事情,所以不要充好汉。
乙三 杂明诸烦恼起
丙一 明漏等四门
丁一 出体
从此大文第三,杂明诸烦恼起。分三:一、明漏等四门,二、明结等六门,三、明五盖差别。就明漏等四门,分二:一、出体,二、释名。
“从此大文第三,杂明诸烦恼起”,那么烦恼,我们在经上说得很多,有各式各样的烦恼。这里边论就是释经的,经上所提的烦恼的一些名字,都要把它拿出来讲,同时也要把它分析,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。那么下边就是举了很多的名字,经上的都把它详细地解释。
杂明烦恼分三科,“一、明漏等四门,二、明结等六门,三、明五盖差别”。这都是经上提的烦恼的名字,它到底是什么东西,都一个一个把它交代清楚。
先第一门,“明漏等四门”,又分二科,“一出体,二释名”,先说它的体是什么,然后它为什么叫漏。
此下出体,论云:即上所说,随眠、并缠,经说为漏、瀑流、轭、取。漏谓三漏:一、欲漏,二、有漏,三、无明漏。言瀑流者,四瀑流:一、欲瀑流,二、有瀑流,三、见瀑流,四、无明瀑流。轭谓四轭,如瀑流说。取谓四取:一、欲取,二、见取,三、戒禁取,四、我语取。如是漏等,其体云何?颂曰:
欲烦恼并缠 除痴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烦恼除痴
同无记内门 定地故合一 无明诸有本 故别为一漏
瀑流轭亦然 别立见利故 见不顺住故 非于漏独立
欲有轭并痴 见分二名取 无明不别立 以非能取故
此下出体,“论云:即上所说,随眠、并缠,经说为漏、瀑流、轭、取”。“漏谓三漏”,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。“言瀑流者”,有四个瀑流,“一、欲瀑流,二、有瀑流,三、见瀑流,四、无明瀑流”。“轭谓四轭,如瀑流说”,跟瀑流一样,也是欲轭,有轭、见轭,无明轭,轭的名字、数字跟瀑流一样的。
那么经上就是说了那么多的烦恼的名字。有漏,漏有三种,欲漏,有漏,无明漏。瀑流有四种,欲瀑流,有瀑流,见瀑流,无明瀑流。轭也有四种,就是欲轭、有轭、见轭、无明轭。还有取,四个取,欲取,见取,戒禁取,我语取。这些都是烦恼的别名。那么这些到底指什么烦恼噢?那么这里要把它讲清楚。
“如是漏等,其体云何”,这个漏、轭、瀑流等等,到底哪些是它的体?
“颂曰:欲烦恼并缠,除痴名欲漏”,那么先讲漏,欲界的烦恼,这个烦恼,就是五部的烦恼里边都在里边,但是痴要除掉。
我们的表 大家看一看。这个表就是九十八个烦恼(加十个缠了,十个缠没有写,后来补上了,你们自己看一看),这是一般的烦恼,大多数都包了。“欲界烦恼并缠”,欲界的烦恼,我们就看了,在见道里边,欲界的烦恼有多少?有三十二个,见道的所断的。那么在修道所断,欲界烦恼有四个,贪、瞋、痴、慢。那么还有缠,缠,有的人写下了,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写下,那么书的后头有,但是你们现在可以写一下。十个缠,哪十个缠呢?一个是无惭,没有惭愧的无惭,没有惭愧心,无惭。第二是无愧,惭、愧的意思不一样的,无惭、无愧,第二。第三个,嫉,妒嫉的嫉。第四个悭,是悭吝的悭,竖心旁一个坚硬的坚。无惭、无愧、嫉、悭。第五是悔,追悔,就是恶作,懊悔的悔。第六是眠,睡眠。第七是掉举,第八是昏沉,第九是忿,忿怒的忿,第十是覆,盖覆的覆。那么这一共十个缠,无惭、无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举、昏沉、忿、覆,这十个是缠。
那么欲界的烦恼。下边说“除痴”,痴要除掉。那么就是说,在欲界的烦恼,前面见道所断的里边,三十二个里边,每一个里边都有痴,要除掉四个痴。那么下边修道所断的四个烦恼里边再除个痴——三个,那么这是欲漏,“名欲漏”。下边还要讲的。
“有漏上二界,唯烦恼除痴”,有漏,就是上二界(色界、无色界,在欲界上面二个界,色界、无色界),单是烦恼,没有缠。“除痴”,痴也除掉,为什么除痴呢?因为痴是另外一个漏了,无明漏就是痴,把它另外立一个了,所以把它除开来。
为什么叫有漏?“同无记内门,定地故合一”,它色界、无色界的那些烦恼,都是“无记”性的,有覆无记。“内门”转,定中的境界,不向外缘,这个外境不攀缘的,缘定境跟自己的身心。所以说,都在定地里边,把色界、无色界要“合一”个,叫有漏。
那么最后,所除下的无明,就是无明漏,因为无明是诸有本,三有的、三界的根本是无明,所以它特别立一个漏,叫无明漏。这是三个漏讲完了。
“瀑流轭亦然,别立见利故”,那么瀑流跟轭,跟漏一样,这个欲漏,一个欲,一个有,一个无明,再是加一个见瀑流,见轭。“别立见”,前面三个字外再加一个见,把见另立出来。为什么呢?“见不顺住故,非于漏独立”,漏是住于三界的,那么见为什么在三个漏里边不立出来呢?跟漏的意思不顺的,所以在漏里边不立见。
“欲有轭并痴,见分二名取,无明不别立,以非能取故”,那么下面是四个取了,欲界的“欲有轭并痴”,欲界的轭,那么还有有(就是上二界的轭),加上痴,“见分二”,把见分两个叫取。那么无明在取里边没有,只有四个取,为什么不立呢?“以非能取故”,无明是糊里糊涂,见是明利能追求的,能够推求的叫见,所以说在四个取里边,没有无明的取。这个后边都要广讲,我们先把颂略略的消一下,下边是广释。
释曰:初两行明三漏,次一行明瀑流及轭,后一行明四取。欲烦恼并缠,除痴名欲漏者,此四十一物,名欲漏体。谓欲界系根本烦恼有三十一,并十缠,成四十一。
“释曰:初两行明三漏”,两行,开头两个颂;四句一个颂,开头两个颂,就是八句了,讲三漏。“次一行”,下面一个颂,“明瀑流及轭”,最后一个颂,讲四个取。
那么先说漏了,“欲烦恼并缠,除痴名欲漏”,一共有四十一个,叫欲漏。欲界系的根本烦恼,就是有三十一。那么我们看一看,他把欲界的烦恼,在见所断里边三十二个,把四个痴除掉,二十八,二十八再加上修道所断的,就是第二个表里边,贪、瞋、慢,痴除掉,三个,二十八加三,三十一,就是我们的欲界的根本烦恼有三十一个。
那么从表上看很容易了,从书上看,如果心里没有数的就不好搞,学得多的,无所谓,心里一想就想得起的。那么三十一个根本烦恼再加十个缠,这四十一个东西,就叫欲漏。所以说欲漏,欲界的漏有多少?漏是什么东西?为什么叫漏?这后边要交代。先说欲漏,这个欲漏到底有多少烦恼?就是根本烦恼有三十一个,小烦恼十个缠,有十个,一共是四十一个,这就是欲漏的体。
有漏上二界,唯烦恼除痴者,此有五十二物,为有漏体,谓上二界根本烦恼各二十六,五部惑中,各除瞋痴也,两界合论,故成五十二。彼上二界,虽有昏沉、掉举二缠,不立为漏体者,以缠少故。又此二缠,随从他起,不自在故。
“有漏”,那就是上二界。“唯烦恼除痴”,有漏就是色界、无色界的漏,这个里边只有烦恼,只有根本烦恼;不加缠,小烦恼不算进去;但是痴要除掉。
“此有五十二物,为有漏体,谓上二界根本烦恼各二十六”,上二界的根本烦恼,有二十六个。我们看,见道所断的,色界的有二十八,二十八除四个痴,有二十四个;再加上修道所断的,三个里边除了痴,两个,一共是二十六个。那么无色界的,也是二十六个。所以说,上二界的根本烦恼根本各是二十六,这个二十六,就是表上怎么凑呢?我们再说一道,色界的烦恼,见所断的二十八,加上修所断的是三个,三十一,三十一个里边,要除掉五个痴,那么就是二十六了。色界如此,无色界也如此,各二十六个。
“五部惑中,各除瞋、痴烦恼也”,本来色界里边没有瞋了,现在讲有漏的时候,因为无明漏,另外立一个漏的,痴也除掉,所以说里边把痴要除掉。两个界合论,就是色界、无色界加起来的话,五十二——每一个是二十六了,加起来是五十二个。
“彼上二界,虽有昏沉”,这里边就是说:这个缠里边,不是有昏沉、掉举两个吗?那么色界、无色界难道没有昏沉、掉举吗?也有。虽然昏沉、掉举是有,但是它漏里边不摆进去。为什么原因?下边有两个原因。
“以缠少故”,这个缠,一共十个,只有两个,它数字很少,所以不加进去了。
第二个原因,随他起,“随从他起,不自在故”,在色界、无色界,这个昏沉、掉举两个缠,它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