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4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自己不能起來的,跟了其它煩惱起來的,它不自在,沒有自在權的,跟著人家跑的。

  那麼從這兩個原因說,不特別立出來,不加進去了。所以說在色界、無色界裏邊,都是根本煩惱。十個纏裏邊,一個也不加。雖然也有昏沈、也有掉舉,因爲它數字很少,又是隨他起的,自己沒有獨立性的,不自在的,所以不擺進去了。這是說,爲什麼在色界、無色界十個纏裏邊有二個有的,不加進去的原因。

  

  同無記內門,定地故合一者,明上二界,合爲有漏也。一同無記性,二同內門轉緣定及身,名內門轉也,叁同是定地,由此叁義,二界隨眠,合爲一漏。

  下面就是說,爲什麼色界、無色界合在一起講?欲界是分別講的,一個界是一個漏。色界、無色界爲什麼不叫色漏、無色漏,要擺一個有漏呢?有原因的,是下邊幾個原因。

  “同無記內門,定地故合一”,因爲色界也好、無色界也好,它們的煩惱都是有覆無記的,都是屬于無記性,這是一個相同的。第二個,“內門轉”,都是內門轉,定中的境界,內門轉的,不緣外境。第叁個是定地,都在定中,都是屬于定地的。欲界是散地,欲界沒有定,色界、無色界都是定地。有這麼幾個相同的因素,所以色界、無色界把它合起來,設一個“有漏”;不說色漏、無色漏,不分兩個了。它們很多地方相同的了,一個就可以了。

  “明上二界,合爲有漏也”,這個頌裏邊兩句話了,前面的頌裏邊有的,這裏講,色界、無色界爲什麼兩個拼起來,說一個有漏,就是這個原因。

  什麼原因呢?它的叁個原因就是,一個是“同無記性”,色界、無色界的煩惱都是有覆無記性的。第二是“同內門轉”,“緣定及身,名內門轉”。不緣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外境的;要麼是緣定的境界,要麼就是緣自己的身體的,所以說它是內門轉,都是在內的。外境是在外的,欲界是緣外境的。那麼色界、無色界,因爲是定地,他基本上外境是不攀緣的,只緣定境跟那個自己的身。第叁個原因,“同是定地”,都是定地生的。色界,第一個就是離生喜樂地——初禅,一直到最高的——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,都是定地。因爲這叁個意思相同,所以說色界、無色界隨眠,不分別兩個了,把它合一個漏,就是叫有漏。

  

  無明諸有本,故別爲一漏者,叁界無明,各有五種,此中十五物,爲無明漏,謂由無明,爲叁有根本,別爲一漏也。

  那麼第叁個漏,無明漏。在前面的煩惱裏邊把無明都除掉,爲什麼要除?因爲無明要特別給它立一個漏。因爲什麼原因要把它特別立呢?“無明諸有本”,叁有根本是無明,我們叁界的無明,就是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本,所以它特別重要,把它立一個漏。

  “叁界無明,各有五種”,叁界無明,我們說欲界的無明,我們看見道裏邊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裏邊都有無明——就是癡了;那麼修所斷裏邊,也有一個無明。一共是五個,欲界有五個無明。色界裏邊,苦集滅道裏邊,也有無明,修的煩惱裏邊,也有個癡,也有無明。那麼無色界同樣,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裏邊都有癡,那麼在修斷裏邊,貪、癡、慢,也有一個癡。每一個界有五個無明,一共是十五個。這十五個無明就是無明漏的體。

  “叁界無明各有五種,此中十五物,爲無明漏,謂由無明,爲叁有根本,別爲一漏也”,無明是我們流轉生死的,感叁界的——叁有就是叁界了——根本。所以流轉叁界的主要原因,是因爲我們有無明,如果無明沒有了,就不會流轉。無明起了之後,就是糊裏糊塗了,四谛、叁寶、業果這些道理,尤其是四谛裏邊,滅谛的道理,性空的道理都不知道,就在徒然地流轉生死。如果你知道一切法本空,沒有我的,那你當下就不流轉了,誰在流轉呢?現在我們執著一個我在流轉,你流轉的體都是沒有的,怎麼流轉呢?再說你流轉叁界,叁界是什麼呢?自性空,流轉叁界,能流轉的人是空的,所流轉的叁界也是自性空的,還有什麼流轉呢?當下就是涅槃了。

  所以說,因爲無明的原因,執著有個我,外邊有個世界,那麼就在流轉了。如果無明除掉,那流轉的一個輪子就停下來了。所以說真正流轉的根本就是無明,這個在煩惱裏邊說起來,特別重要,所以它特別立一個漏,無明漏。

  叁個漏就講完了。下邊是瀑流、轭。瀑流、轭,兩個相同的,所以合起來講。

  

  瀑流轭亦然者,瀑流與轭,體與漏同,故說亦然。謂前欲漏,析出諸見,名欲瀑流,及名欲轭。如是有漏,析出諸見,名有瀑流,及名有轭,析出諸見,名見瀑流,及名見轭。

  什麼叫瀑流?什麼叫轭?它的名字、意義,跟著下邊要講,現在把它的體先講清楚。瀑流到底是什麼東西?“瀑流、轭亦然”者,這是一個頌了,“瀑流轭亦然”是頌,這是什麼意思呢?“瀑流與轭,體與漏同”,它的體跟漏是相同的,所以說“亦然”。

  那麼怎麼相同呢?“謂前欲漏,析出諸見”,把那個見就把它分析出來,把它分開來了。那麼什麼見呢?我們就看,表上 ,在欲界裏邊,苦谛下邊有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戒禁取、見取,都是見。集谛下邊有邪見、見取見,滅谛下邊有邪見、見取見,道谛下邊有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,這些都是取。這些取把它分出來,另外安一個見瀑流、見轭。那麼這個就是把它見除掉,把欲漏裏邊的見除掉,因爲下邊立一個見轭、見瀑流了,所以把欲漏裏邊,那些見都除掉,就是欲轭、欲瀑流。這個其它的都一樣,欲瀑流,跟欲漏就差一個見,欲漏裏邊多一些見,這個見拿開,就是欲瀑流,也叫欲轭。

  

  “如是有漏,析出諸見,名有瀑流”,有瀑流也一樣,就是有漏裏邊把見除掉,就是有瀑流,也叫有轭。“析出諸見,名見瀑流”,從欲漏、有漏裏邊,所除下的見,另外安一個叫見瀑流、見轭。

  

  如是已顯,二十九物,名欲瀑流,謂貪、瞋、慢,各有五種十五也,疑四四谛下疑也,足前成十九,纏十足前成二十九。二十八物,名有瀑流,謂貪與慢各十上二界各五,總成二十,疑八上二界各四,疑成八,足前成二十八也。叁十六物,爲見瀑流,謂叁界中,各十二見苦下五見,集滅各二見,爲四,足前成九,道谛下叁見,故成十二也。十五物爲無明瀑流,謂叁界無明,各有五也。應知四轭,如瀑流說。

  “如是已顯,二十九物,名欲瀑流”,那麼欲瀑流有多少東西呢?我們說欲漏有多少啊?欲漏有四十一個,四十一個是欲漏,除了那些見,那麼下邊要算的。“謂貪、瞋、慢,各有五種十五也”,這個二十九哪裏來的呢?貪、瞋、慢,每一個裏邊都有五個,見苦,見集,見滅,見道,乃至修,都有貪瞋慢,叁五一十五。疑,苦集滅道下邊有疑,修斷的煩惱裏沒有疑,疑就四個,那麼是十九個。加十個纏,一共是二十九個。這二十九個是欲瀑流的體,也是欲轭的體,就是見都除掉了。

  “二十八物,名有瀑流”,有瀑流有多少東西?有多少煩惱呢?有二十八個。

  “謂貪與慢各十”,貪、慢在苦、集、滅、道、修裏邊都有它。色界裏邊有五個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、修,這五個。色界有五個,無色界也有五個,一共是十個。“上二界各五,總成二十”。疑有八個,“上二界各四”,色界有四個疑,無色界也有四個疑,那就是八個疑。二十個加八,二十八,就是前面那個。

  貪、慢,就是貪是有十個,慢也有十個。色界有五個慢,無色界有五個慢,色界有五個貪,無色界有五個貪,那就是一共有二十個。二十個加八個疑,二十八個。這就是有轭、有瀑流的體。

  “見瀑流”有叁十六個。“謂叁界中,各十二見”,這個下邊給你分了,苦下面有五個見,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,五個。集、滅下邊兩個,這是表上看就是,一個邪見,一個是見取。那麼加起來呢,是九個,五個加兩個,再加兩個,九個。道谛下面叁個,十二個。所以說叁界中各十二個,欲界十二個,色界十二個,加上無色界十二個,共是叁十六個。那麼這樣子,見瀑流也好、見轭也好,是叁十六個東西,叁十六個煩惱。

  “無明瀑流”,就是前面的無明漏,一樣的,十五個東西,叁界各是五個。“爲叁界無明,各有五也”。

  那麼瀑流如此,四個轭跟瀑流一模一樣,也是二十九個欲轭,二十八個有轭,叁十六個見轭,無明轭十五個,跟瀑流是一模一樣的。

  

  別立見利故者,析出諸見,別名見瀑流及見轭者,以見推求性猛利故。見不順住故,非于漏獨立者,令住生死,名爲漏義,見性猛利,不順住義,由此于漏,不獨立名,但可與余合說爲漏。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,講漏的時候,沒有見,講瀑流、講轭有見,爲什麼原因?“別立見利故”,這是解釋這個原因了,這是頌裏的話。那麼他下面說,“析出諸見,別名見瀑流及見轭者,以見推求性猛利故”,把漏裏邊的見都取出來,另外安立一個見瀑流、見轭,什麼原因呢?因爲見的推求的心非常猛利,這個作用大,就把它另外立一個瀑流,立一個轭。

  那麼這裏又說,爲什麼漏裏邊不立一個見呢?見既然力量那麼大,推求心那麼猛利,爲什麼漏裏邊不立見呢?下邊說,“見不順住故,非于漏獨立”,漏的意思,“令住生死,名爲漏義”,下邊要講的。叫你在生死裏邊安住,不給你出叁界,不出生死,在生死裏邊流轉的,就在生死的裏邊的,這個意思叫漏。

  “見性猛利,不順住義”,見的心猛利,猛利的人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一樣的,叫他坐,坐不住的,他東跳西跳的。而這個漏的意思,能夠安住在生死裏邊,那麼這個“住”跟那個“推求”兩個東西是不順的,“不順住義”。“見性猛利”,要到處推求的,跟漏的住的意思不順的。所以在漏裏邊見不要獨立,因爲它本身跟漏是意思相反的,只能附在其它的漏裏邊。

  那就是解釋,爲什麼在瀑流跟轭裏邊,要把見立出來,在漏裏邊卻沒有這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