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見漏的原因,就是如此。因爲漏的意思跟瀑流、見是不一樣的,漏是安住于生死的,見是推求,到處要追求的,兩個不符合,所以說在漏裏邊不安“見”,沒有“見”。
欲有轭並癡,見分二名取者,此明四取,體同四轭。欲轭並癡,名爲欲取,有轭並癡,名我語取。見轭分二:一名戒禁取,二名見取。
下邊再說下去。“欲有轭並癡,見分二名取”,這個四個取了,講四個取。什麼叫取噢?“此名四取,體同四轭”,四個取的體,跟四個轭的體是一樣的。
“欲轭並癡,名爲欲取”,四個取就是欲取、有取、還有一個我語取、還有一個見取了,那麼這四個取的體,他要說。就是欲轭、有轭,欲的轭,把癡加進去,這叫欲取,癡不另外安立了,要把癡並在這個欲轭裏邊。那麼加起來,就是欲取。有轭再加上癡,叫我語取。爲什麼叫我語取?下面要說。見轭分兩個,把它分成兩個取,一個叫戒禁取,一個見取,因爲它們兩個都各是各的作用不同,在取裏邊就要分兩個了,一個戒禁取,一個是見取。
那麼現在呢,四個取都講完了,一個是欲取,一個我語取,一個是見取,一個是戒禁取。那麼四個取名字講完了,然後它有多少東西呢?
應知叁十四物,爲欲取體,謂貪、瞋、慢、無明各五四五二十,疑有四足前成二十四,並十纏足前成叁十四。叁十八物,爲我語取體,謂貪、慢、無明各十,疑有八上界合論。六物爲戒禁取體,叁界各有二戒禁取,故爲六也苦下一道下一。叁十物爲見取體,叁界各有十種見十二見中,除二戒禁取。
“應知叁十四物,爲欲取體”,欲取裏邊有叁十四個煩惱。“謂貪、瞋、慢、無明各五”,貪、瞋、慢、無明都有,每個是五個,各是五個,四五就是二十。貪有五個,瞋也五個,慢也五個,無明五個,那麼四個五就是二十了。“疑有四”,修道裏邊沒有疑的,修所斷的煩惱沒有疑,只有四個,所以說二十四。加前面,加起來,二十四。十個纏,加起來叁十四。那麼叁十四個東西就是欲取。
那麼我語取,就是色界、無色界的取叫我語取,一共有叁十八個。“謂貪、慢、無明各十”,貪、慢、無明在色界五個,無色界也有五個,那麼一共是,(各是十個,叁個十),叁十。那麼疑有八個,色界有四個,無色界有四個,八個。那麼一個叁十,再加上八,是叁十八了。貪是十個,慢十個,無明十個,就是叁十,八個疑,叁十八,這是我語取。
那麼戒禁取有幾個?有六個。“叁界各有二戒禁取,故爲六也”,欲界有二個戒禁取,苦谛下邊一個,道谛下邊一個;色界、無色界同樣,都是兩個。那麼叁界合起來算六個,“苦下一,道下一”,苦谛見苦智斷的下邊一個戒禁取,見道下邊一個戒禁取,這表 上你們一看就看到了。所以說,叁界,欲界二個、色界二個、無色界二個,一共是六個。
見取,有叁十個。“叁界各有十種見”,在十二個見裏邊,把戒禁取除掉,十二個見,戒禁取單是有個見了,它是已經另外立開了,那麼其余的見,都合在見取裏邊。一共有十二個見,欲界有十二個,色界十二個,無色界十二個,苦下邊是五個,集下邊是兩個,滅下邊兩個,道下面叁個,一共是五、二,七;再加二,九;再加叁,是十二。十二裏邊要除了戒禁取,兩個戒禁取,道下一個,苦下一個,那麼就是十個見。叁界,欲界有十個見,色界十個見,無色界也十個見,一共是叁十個見取。它的體是見取。
那麼這裏把帳算完了,每一個取裏邊有多少煩惱算完了。
上界煩惱,名我語取者,我語謂內身,依之說我故,上界煩惱,多緣內身,, 名我語取,我語之取,依主釋也。于諸見中,別立戒禁取者,由此獨爲聖道怨故,雙诳在家出家衆故。謂在家衆,計自餓等,爲天道故;諸出家衆,計舍可愛境,爲清淨道故。
然後解釋爲什麼叫我語取,就是色界、無色界的煩惱,上界了,上界在我們欲界上面了,不管色界、無色界都在我們上邊,那麼它的煩惱,爲什麼叫我語取呢?
“我語謂內身,依之說我故”,什麼叫我語呢?就是內身,我們的身體。我們這個身體,依了它說我的,叫我語,所以把身體,就是我語。語就是說了,所以說這個我,就是依這個內身而說的,我們說“我、我、我”,都是指這個身心了。那麼這個依他這個內身而說我的,所以叫我語,那麼先把我語是什麼東西就講清楚,是內身。
“上界煩惱,多緣內身,名我語取”,上界的煩惱,我們前面說過了,要麼緣定,要麼緣內身,基本上都緣內身,因爲定不一定煩惱緣的了,煩惱都是緣身,還有一個身執還沒有除掉了。雖然你生到上界去了,你身執還是有的,所以說都緣內身。這個內身就是我語了,所以叫我語取。
“我語之取,依主釋也”,這是,取著這個我語了,是我語的取著,這個叫依主。這是依主,六離合釋裏邊的一個,依主釋。
你們新來的,把六離合釋去補習一下,我們在以前講的時候,六離合釋有個講義,希望你們去抄一下。再在討論的時候,希望你們老的,以前學得長的,把六離合釋,把它單個地給他們新來的解釋一下,這要做到每一個人在六離合釋能夠掌握到,碰到一個名詞,自己能夠判斷這是依主釋、持業釋、還是帶數釋等等,都要把它掌握好,這是學法相的一個工具,必須要用的。
那麼再下邊就是說,“于諸見中,別立戒禁取者,由此獨爲聖道怨故”。爲什麼在取裏邊,戒禁取只有六個,把它特別地安一個取,什麼原因?有很多原因的。因爲這個是“聖道怨”,要修聖道,它是要給它作對的,就是違背聖道的,聖道的冤家。“雙诳在家出家衆故”,不管你在家的居士也好、出家的僧人也好,都會受它的騙,遠離聖道,所以這個戒禁取是很厲害,特別給它提出來,另外立一個取。
那麼怎麼樣子雙诳在家出家衆呢?“謂在家衆,計自餓等,爲天道故”。這個天道故呢,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是生天之道了,“爲天道故”,意思知道就行了。在家的,印度當時的外道自己打餓七,以爲這節約糧食,這麼樣子就可以生天,這是過去印度外道的戒禁取,他要自餓的。
我們現在修行,有的人沒有到那個水平,不要自己去亂打餓七,這個已經跟外道相近了。但是真正你修行上路了,你要專心用功的時候,那幾天不吃飯也是可以的。但是初學,就不要亂去搞那些,你道還沒有,就是把自己餓在那裏,幹什麼呢?自己受苦,菩薩最怕衆生受苦,菩薩看到衆生受苦,就跟自己受苦一樣,要來救你;你自己害自己,把自己受點苦。修道了,他是精進行持的時候,沒有功夫吃飯,他可以停下來不吃,他的定力也足以維持他身體。你現在才學,道也沒有,定也沒有,你這個自己把自己受一些苦,毫無益處,所以不要搞那些印度外道的那些事情。
他們印度外道,在家的那些信徒,認爲自己餓,或者是持牛戒、狗戒等等,能生天的,他們持這個戒禁取,那就是永遠遠離聖道,不能得到聖道。
那麼出家的,“計舍可愛境,爲清淨道故”。出家的那些,他一些可愛的境……,可愛境什麼呢?這個在普光的論疏裏邊,就舉個例,別解脫戒,能夠舍掉可愛境。我們的五欲,一般是可愛的,妻子、兒女、財産、名利、地位、權利等等,在家人所歡喜的東西,出家人能夠舍掉,靠什麼舍掉的?靠別解脫戒,他受了戒之後,這些東西一刀兩斷,再也不去攀緣了。那麼這個是好事情了,但是你以爲這個就是道,那就是還差一點了。我們真正的最究竟的是要達到最高的菩提涅槃,單是持一個戒還差一點,不要以爲這個就滿足了,那就不行的。所以說這個出家衆以爲舍掉那些可愛境就是清淨道了,那還是不夠,那就是也屬于戒禁取的範圍裏邊。
這是講第一個,在家、出家的,所以不能達到聖道,就是有戒禁取的原因,第一個,這是原因,這是一個原因。
那我們說,在受過大戒的都知道,戒清淨了,還得要有智慧,這個智慧加上去,才能夠達到第一道,就是得到菩提涅槃。如果你單是戒淨,沒有智慧,那僅僅是人天的果,那就是還不能真正得到清淨道。所以這也是執著那個。但是我們也回過來說,不要說戒不能得清淨道,我們得清淨道不要戒,那完全錯透了。就是清淨道,能夠得到這個菩提涅槃的道必需的條件是戒,但是充分的條件,還要定慧。不能說單是戒不夠就不要戒,那錯得透頂;單是以戒爲究竟了,就夠了,這個也差一點。我們是要真正得到清淨道——這個菩提涅槃的話,要在戒的基礎上,得到定慧,無漏的智慧、般若的智慧,那真正的菩提涅槃就在手掌之中。那麼這個是從戒而來的,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,這是必然的一個因果的環數。不能說,離開戒就産生慧,不會來的。
無明不別立,以非能取故者,不立無明,別爲取者,能取諸有,故名爲取,謂不了相,名爲無明,非能取故,不立爲取,但可與余,合說爲取。此上四取,依薩婆多宗說也。
“無明不別立,以非能取故”,爲什麼前面無明漏、無明轭、無明瀑流,爲什麼在取裏邊沒有無明取呢?在取裏邊不別立無明叫取呢?“以非能取故”,無明不能取著。
“不立無明,別爲取者,能取諸有,故名爲取”,能夠取著叁有的,叫取。“謂不了相,名爲無明”,什麼叫無明呢?不了,不明了,糊裏糊塗,不知道,這個叫無明。
“非能取故,不立爲取”,無明,它不能取著,它是糊裏糊塗的了,它取著的能力沒有的。既然是屬于取裏邊都要取著的,無明沒有這個能力,所以在四個取裏邊,無明不能單獨立一個取,只能附在裏邊。“但可與余,合說爲取”,只可以把其余的給它合起來,說一個取。
“此上四取,依薩婆多宗說也”,這四個取,根據有部說的。這是世親菩薩總結有部的取。講完了之後,因爲世親菩薩對經部感興趣的,所以下邊,經部的四取也講一下。
若依經部四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