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见漏的原因,就是如此。因为漏的意思跟瀑流、见是不一样的,漏是安住于生死的,见是推求,到处要追求的,两个不符合,所以说在漏里边不安“见”,没有“见”。
欲有轭并痴,见分二名取者,此明四取,体同四轭。欲轭并痴,名为欲取,有轭并痴,名我语取。见轭分二:一名戒禁取,二名见取。
下边再说下去。“欲有轭并痴,见分二名取”,这个四个取了,讲四个取。什么叫取噢?“此名四取,体同四轭”,四个取的体,跟四个轭的体是一样的。
“欲轭并痴,名为欲取”,四个取就是欲取、有取、还有一个我语取、还有一个见取了,那么这四个取的体,他要说。就是欲轭、有轭,欲的轭,把痴加进去,这叫欲取,痴不另外安立了,要把痴并在这个欲轭里边。那么加起来,就是欲取。有轭再加上痴,叫我语取。为什么叫我语取?下面要说。见轭分两个,把它分成两个取,一个叫戒禁取,一个见取,因为它们两个都各是各的作用不同,在取里边就要分两个了,一个戒禁取,一个是见取。
那么现在呢,四个取都讲完了,一个是欲取,一个我语取,一个是见取,一个是戒禁取。那么四个取名字讲完了,然后它有多少东西呢?
应知三十四物,为欲取体,谓贪、瞋、慢、无明各五四五二十,疑有四足前成二十四,并十缠足前成三十四。三十八物,为我语取体,谓贪、慢、无明各十,疑有八上界合论。六物为戒禁取体,三界各有二戒禁取,故为六也苦下一道下一。三十物为见取体,三界各有十种见十二见中,除二戒禁取。
“应知三十四物,为欲取体”,欲取里边有三十四个烦恼。“谓贪、瞋、慢、无明各五”,贪、瞋、慢、无明都有,每个是五个,各是五个,四五就是二十。贪有五个,瞋也五个,慢也五个,无明五个,那么四个五就是二十了。“疑有四”,修道里边没有疑的,修所断的烦恼没有疑,只有四个,所以说二十四。加前面,加起来,二十四。十个缠,加起来三十四。那么三十四个东西就是欲取。
那么我语取,就是色界、无色界的取叫我语取,一共有三十八个。“谓贪、慢、无明各十”,贪、慢、无明在色界五个,无色界也有五个,那么一共是,(各是十个,三个十),三十。那么疑有八个,色界有四个,无色界有四个,八个。那么一个三十,再加上八,是三十八了。贪是十个,慢十个,无明十个,就是三十,八个疑,三十八,这是我语取。
那么戒禁取有几个?有六个。“三界各有二戒禁取,故为六也”,欲界有二个戒禁取,苦谛下边一个,道谛下边一个;色界、无色界同样,都是两个。那么三界合起来算六个,“苦下一,道下一”,苦谛见苦智断的下边一个戒禁取,见道下边一个戒禁取,这表 上你们一看就看到了。所以说,三界,欲界二个、色界二个、无色界二个,一共是六个。
见取,有三十个。“三界各有十种见”,在十二个见里边,把戒禁取除掉,十二个见,戒禁取单是有个见了,它是已经另外立开了,那么其余的见,都合在见取里边。一共有十二个见,欲界有十二个,色界十二个,无色界十二个,苦下边是五个,集下边是两个,灭下边两个,道下面三个,一共是五、二,七;再加二,九;再加三,是十二。十二里边要除了戒禁取,两个戒禁取,道下一个,苦下一个,那么就是十个见。三界,欲界有十个见,色界十个见,无色界也十个见,一共是三十个见取。它的体是见取。
那么这里把帐算完了,每一个取里边有多少烦恼算完了。
上界烦恼,名我语取者,我语谓内身,依之说我故,上界烦恼,多缘内身,, 名我语取,我语之取,依主释也。于诸见中,别立戒禁取者,由此独为圣道怨故,双诳在家出家众故。谓在家众,计自饿等,为天道故;诸出家众,计舍可爱境,为清净道故。
然后解释为什么叫我语取,就是色界、无色界的烦恼,上界了,上界在我们欲界上面了,不管色界、无色界都在我们上边,那么它的烦恼,为什么叫我语取呢?
“我语谓内身,依之说我故”,什么叫我语呢?就是内身,我们的身体。我们这个身体,依了它说我的,叫我语,所以把身体,就是我语。语就是说了,所以说这个我,就是依这个内身而说的,我们说“我、我、我”,都是指这个身心了。那么这个依他这个内身而说我的,所以叫我语,那么先把我语是什么东西就讲清楚,是内身。
“上界烦恼,多缘内身,名我语取”,上界的烦恼,我们前面说过了,要么缘定,要么缘内身,基本上都缘内身,因为定不一定烦恼缘的了,烦恼都是缘身,还有一个身执还没有除掉了。虽然你生到上界去了,你身执还是有的,所以说都缘内身。这个内身就是我语了,所以叫我语取。
“我语之取,依主释也”,这是,取着这个我语了,是我语的取着,这个叫依主。这是依主,六离合释里边的一个,依主释。
你们新来的,把六离合释去补习一下,我们在以前讲的时候,六离合释有个讲义,希望你们去抄一下。再在讨论的时候,希望你们老的,以前学得长的,把六离合释,把它单个地给他们新来的解释一下,这要做到每一个人在六离合释能够掌握到,碰到一个名词,自己能够判断这是依主释、持业释、还是带数释等等,都要把它掌握好,这是学法相的一个工具,必须要用的。
那么再下边就是说,“于诸见中,别立戒禁取者,由此独为圣道怨故”。为什么在取里边,戒禁取只有六个,把它特别地安一个取,什么原因?有很多原因的。因为这个是“圣道怨”,要修圣道,它是要给它作对的,就是违背圣道的,圣道的冤家。“双诳在家出家众故”,不管你在家的居士也好、出家的僧人也好,都会受它的骗,远离圣道,所以这个戒禁取是很厉害,特别给它提出来,另外立一个取。
那么怎么样子双诳在家出家众呢?“谓在家众,计自饿等,为天道故”。这个天道故呢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是生天之道了,“为天道故”,意思知道就行了。在家的,印度当时的外道自己打饿七,以为这节约粮食,这么样子就可以生天,这是过去印度外道的戒禁取,他要自饿的。
我们现在修行,有的人没有到那个水平,不要自己去乱打饿七,这个已经跟外道相近了。但是真正你修行上路了,你要专心用功的时候,那几天不吃饭也是可以的。但是初学,就不要乱去搞那些,你道还没有,就是把自己饿在那里,干什么呢?自己受苦,菩萨最怕众生受苦,菩萨看到众生受苦,就跟自己受苦一样,要来救你;你自己害自己,把自己受点苦。修道了,他是精进行持的时候,没有功夫吃饭,他可以停下来不吃,他的定力也足以维持他身体。你现在才学,道也没有,定也没有,你这个自己把自己受一些苦,毫无益处,所以不要搞那些印度外道的那些事情。
他们印度外道,在家的那些信徒,认为自己饿,或者是持牛戒、狗戒等等,能生天的,他们持这个戒禁取,那就是永远远离圣道,不能得到圣道。
那么出家的,“计舍可爱境,为清净道故”。出家的那些,他一些可爱的境……,可爱境什么呢?这个在普光的论疏里边,就举个例,别解脱戒,能够舍掉可爱境。我们的五欲,一般是可爱的,妻子、儿女、财产、名利、地位、权利等等,在家人所欢喜的东西,出家人能够舍掉,靠什么舍掉的?靠别解脱戒,他受了戒之后,这些东西一刀两断,再也不去攀缘了。那么这个是好事情了,但是你以为这个就是道,那就是还差一点了。我们真正的最究竟的是要达到最高的菩提涅槃,单是持一个戒还差一点,不要以为这个就满足了,那就不行的。所以说这个出家众以为舍掉那些可爱境就是清净道了,那还是不够,那就是也属于戒禁取的范围里边。
这是讲第一个,在家、出家的,所以不能达到圣道,就是有戒禁取的原因,第一个,这是原因,这是一个原因。
那我们说,在受过大戒的都知道,戒清净了,还得要有智慧,这个智慧加上去,才能够达到第一道,就是得到菩提涅槃。如果你单是戒净,没有智慧,那仅仅是人天的果,那就是还不能真正得到清净道。所以这也是执着那个。但是我们也回过来说,不要说戒不能得清净道,我们得清净道不要戒,那完全错透了。就是清净道,能够得到这个菩提涅槃的道必需的条件是戒,但是充分的条件,还要定慧。不能说单是戒不够就不要戒,那错得透顶;单是以戒为究竟了,就够了,这个也差一点。我们是要真正得到清净道——这个菩提涅槃的话,要在戒的基础上,得到定慧,无漏的智慧、般若的智慧,那真正的菩提涅槃就在手掌之中。那么这个是从戒而来的,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,这是必然的一个因果的环数。不能说,离开戒就产生慧,不会来的。
无明不别立,以非能取故者,不立无明,别为取者,能取诸有,故名为取,谓不了相,名为无明,非能取故,不立为取,但可与余,合说为取。此上四取,依萨婆多宗说也。
“无明不别立,以非能取故”,为什么前面无明漏、无明轭、无明瀑流,为什么在取里边没有无明取呢?在取里边不别立无明叫取呢?“以非能取故”,无明不能取着。
“不立无明,别为取者,能取诸有,故名为取”,能够取着三有的,叫取。“谓不了相,名为无明”,什么叫无明呢?不了,不明了,糊里糊涂,不知道,这个叫无明。
“非能取故,不立为取”,无明,它不能取着,它是糊里糊涂的了,它取着的能力没有的。既然是属于取里边都要取着的,无明没有这个能力,所以在四个取里边,无明不能单独立一个取,只能附在里边。“但可与余,合说为取”,只可以把其余的给它合起来,说一个取。
“此上四取,依萨婆多宗说也”,这四个取,根据有部说的。这是世亲菩萨总结有部的取。讲完了之后,因为世亲菩萨对经部感兴趣的,所以下边,经部的四取也讲一下。
若依经部四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