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五個瞋,就是叁十一了。
“兩界合成六十二”,色界叁十一,無色界也叁十一,一共是六十二,再加上欲界的叁十六,那就是九十八,九十八加十個纏,一百零八煩惱。這就是湊滿一百零八。
那麼十個纏,好象是黑板裏寫了,你們抄一抄好了,後頭是有的,要講的了。但是我們這裏前面要講一百零八的時候,非要把這個後面的十個纏提前到這裏來補上去,現在把它知道一下。
好!這一筆賬,看起來是很麻煩,這個表一對照,就簡單了。所以表解的作用,也是某些地方是不可忽視。有一張表的話幫助我們理解,也幫助我們記憶。如果你把這個表看熟了,心裏有這張表了,考試的時候,你不要背那麼多長的文,你就就把這個表裏邊,用自己話寫出來好了,不會錯,因爲都有規律性的。
丙二 明見修斷
從此第二,明見修斷。論雲:于此所斷九十八中,前八十八,名見所斷,忍所害故;後十隨眠,名修所斷,智所害故總標。如是所說見修所斷,爲決定不問也?不爾答也。雲何征也?頌曰:
忍所害隨眠 有頂唯見斷 余通見修斷 智所害唯修
“從此第二,明見修斷”,見道所斷的、修道所斷的裏邊還有問題,裏邊再要詳細地辨,那麼裏邊産生這下邊一科。
“論雲:于此所斷九十八中,前八十八,名見所斷,忍所害故;後十隨眠,名修所斷,智所害故”,這裏就把前面的九十八了,把見修分一分,我們的表已經分好了。他這裏第二科才分,我們已經一起分好了。在前面所說的九十八個煩惱裏邊,前面八十八個,……。如果你不是拿我們的表,哪前八十八?哪一個前?哪一個後?可能你混淆。這個一看,八十八完全在裏邊了。所以前面八十八個,叫見所斷,見道的時候斷掉的煩惱。“忍所害故”,這個煩惱是忍所斷的,“害”就是把它消滅的了。我們說在見道的時候,十六刹那。十五刹那是見道,第十六刹那是修道。那麼這十五刹那、十六刹那是什麼東西呢?那麼就是依苦集滅道來分的。先是苦法忍。這個法忍、類忍。欲界叫法,那個對治欲界煩惱的叫法智、法忍。那麼對治色界、無色界的,叫類智、類忍。類就是同類的類。它這個對……,法就是本法,欲界的苦集滅道跟色界、無色界的苦集滅道有相同之處,類。
欲界的在斷這個煩惱的時候,忍是無間道,把煩惱斷掉;智是解脫道,證明這個煩惱斷掉的這個得。那麼一個是忍,一個智,一個是無間道,一個是解脫道。開始的時候就是苦法忍。苦法忍就是給苦谛下的煩惱——見苦下的煩惱,把它消滅的那個無間道,正在搏鬥的時候,是忍。這個忍是起那個消滅煩惱的根本功能的。苦法忍之後,苦法智,就是煩惱斷掉了,解脫道,宣布解放了,宣布那些十個見苦下的十個煩惱消滅了。那麼跟著就是苦類忍,上二界的色界、無色界的煩惱,苦谛下的,以類忍來斷。然後,苦類智來解脫這個,解脫道,宣布這個上面的苦谛下的九個煩惱斷掉。那麼這是苦谛,分苦法忍、苦法智、苦類忍、苦類智。那麼其它叁個谛一樣,集法忍、集法智、集類忍、集類智、滅法忍、滅法智、滅類忍、滅類智,然後道法忍、道法智、道類忍、道類智。從苦法忍到道類忍,這是十五個,見道,十五刹那是見道;道類智,第十六刹那是修道。
那麼這是忍智的差別。忍是正是無間道斷煩惱的時候,智是解脫道。那麼忍就是把這個煩惱消滅;智呢,把它證明解放。那是忍是第一次把它消滅,智是已經見過一次了,重複的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,前面這八十八使,是見道所斷,是忍,法忍、類忍,所把它斷掉的,害的,把它除掉的。後面十個隨眠,就是欲界的貪瞋癡慢,跟那個色界的貪癡慢、無色界的貪癡慢,這十個是修所斷,智所害。那麼我們這裏也知道了,見道所斷的煩惱是忍斷的,修道所斷的煩惱是智來斷,這是兩個有不同。這個將來講賢聖品的時候還要講,前面我們也講過。反正我們這個問題,前前後後都要重複幾次講,以便比較概念深刻。第一次見面總是陌生的,懂了個倒懂不懂,多見兩次面,就明確了。那麼這是把見道所斷、修道所斷分了個類。
那麼裏邊有一些問題要産生。“如是所說見修所斷,爲決定不”,根據上面所說的,見道所斷、修道所斷,是不是決定如此?問這個問題,産生這個問題。
“不爾”,不一定。“雲何?”怎麼樣子不定?
“頌曰”,下邊那個頌來解釋這個問題。這是有部的見解,那麼經部來說就不一樣了。所以說我們學法,部派的體系要抓住,不要學的有部,把經部插進去了,亂七八糟,弄了一個不成體系的東西。我們說再好的錄音機,它的集成電線路,不能插其它的線路插一點點、插錯了就不行,所以說我們修半導體,叫鋪子裏修的時候,他一定要拿線路給他看,沒有線路,他修不來。每一個線路都不一樣,他不能自己亂造,他自己根據他意思擺進去,不會響的。那麼這是有部的體系。那麼它裏邊有不決定的,什麼不決定的?以頌來回答。
“忍所害隨眠,有頂唯見斷,余同見修斷,智所害唯修”,這是他說不決定的,哪些東西不決定?“忍所害隨眠”,就是說見道所斷的煩惱了,“有頂唯見斷”,叁界裏邊,非想非非想天這一個地——有頂,單單是見所斷,這個是決定是見所斷。那麼其余的,下邊八個地,可以通見所斷、修所斷,這個通的。“智所害唯修”,那麼前面說的智所害的煩惱,決定是修所斷。
那就是說,我們前面把九十八裏邊,八十八是見所斷,忍所害,十個是修所斷,智所害,就是也不決定了。那就是說,忍所害的裏邊,下邊八地的煩惱,也可以修所斷、也可以見所斷,只有有頂的,非見所斷不可,而智所害的那就決定是修所斷,就是說裏邊不一定那麼死板。這有部的說法,其他的部就不這麼說。
釋曰:前叁句明忍所害隨眠,第四句明智所害隨眠。忍所害隨眠,有頂唯見斷者,忍謂見道中,法類智忍也,前八十八,名忍所害隨眠,于中有頂地攝,唯見所斷,以有頂惑,唯類智忍方能斷故。余通見修斷者,余八地中,忍所害隨眠,通見修斷。謂聖者斷,唯見非修,法類智忍,如應斷故上七地,類忍斷,欲界一地,法忍斷也。若異生斷,唯修非見,數習世俗智所斷故。智所害唯修者,後十隨眠,名智所害,唯修所斷。以諸聖者,通用無漏、世俗二智斷故。若諸異生,唯世俗智,方能斷故。
“釋曰:前叁句明忍所害隨眠,第四句明智所害隨眠”,忍所害、智所害,前面的標題裏邊講了,八十八使是忍所害,後邊十個是智所害。這八十八使裏邊,不一定是見所斷,有頂(非想非非想天)這個幾個,一定是見所斷,而其下的,下邊的八個地,也可以通修所斷。
“忍所害隨眠,有頂唯見斷”,這是解頌,忍所害的隨眠,那就是八十八使,這個裏邊的煩惱,有頂天的那一部分,決定是見所斷——見道的時候才斷。
“忍謂見道中,法類智忍也”,就是我們前面的,見道的時候有法智法忍,有類智類忍,“法類智忍”,法智忍、類智忍,都是忍。
“前八十八,名忍所害隨眠”,那麼什麼叫忍所害隨眠呢?就是前面八十八使了。這是見道的時候。這個法忍、類忍,也可以叫法智忍、類智忍,這個兩個話,名字是通的。
前面八十八個是忍所害的,就是見道時後斷的煩惱,在有頂來說,那一定是見道的時候斷。“以有頂惑,唯類智忍方能斷故”,我們說過的,因爲它是上界,類智忍來斷的。法智忍是斷欲界的。它才能斷它 。
“余通見修斷”,“余”,除了這個有頂地以外,還有八個地,欲界五趣雜居地,乃至無所有處地,這八個地裏邊,它裏邊的八十八使裏所含的那些具體的煩惱卻不一定見所斷,“通見修斷”,有的時候見斷,有的時候修也可以斷。
那麼怎麼樣子分呢?“謂聖者斷,唯見非修”,聖者他斷的時候決定是見道的時候,不是修道。“法類智忍,如應斷故”,上邊的七個地,類智忍來斷,欲界的那一地,法智忍來斷。它這裏的法忍斷、類忍斷,就是法智忍、類智忍。它這裏已經寫出了,“上七地類忍斷”,就是類智忍;下一地欲界,是法忍斷,就是法智忍。
如其所應,它這樣子按了次第,根據它的各式各樣的、具體的,前面七個是類忍斷,後頭一個欲界是法忍斷。
“若異生斷,唯修非見”,假使是凡夫的話,他決定是修,不是見道。就是說聖者斷的時候,一定是見所斷;而凡夫——異生就是沒有證到聖者的,他們斷的時候,斷下面八地的煩惱(忍所斷煩惱)的時候,是修所斷。“非見”,不是見所斷。“數習世俗智所斷故”,這個哪個智來斷呢?“世俗智”,“數習”,我們無始以來經常修習的,就是有過的、以前修習過的那些世俗智來斷它。
“智所害唯修”,智所害的,那就是修所斷的煩惱了,一定是修所斷。“後十隨眠,名智所害”,這個不能見所斷,一定是修所斷。
“以諸聖者,通用無漏、世俗二智斷故。若諸異生,唯世俗智方能斷故”,聖者來說,他可以用無漏智,也可以用世俗智來斷它;而異生、凡夫來說,世俗智斷。
那麼講這一段,我們先要知道一個原則。我們說叁界九地,以有漏道斷的時候、斷煩惱的時候,假使欲界,不用出世道。我們欲界這個,以前印度婆羅門修禅定,他不用佛教的這個出世的無漏法,他自己修世間禅,也可以得到初禅,乃至得到非想非非想天的禅。那麼他們是怎麼斷的呢?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的,欣上厭下,他看到上地的靜、妙、離,上面的清淨、上面的寂靜、上面的殊妙、上面的離開一切苦難,而看到下地是粗、苦、障,下地是相對的來說,是非常的粗、非常之苦、又障(不能出離)。那麼假使我們欲界修初禅的人來說,他看見欲界是粗、是苦、是有障礙的,而看到初禅是靜的、是妙的、是可以出離的。那麼以這樣子欣上,就是歡喜追求上邊、厭離欲界,這個心、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