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把四谛配好了,都是我们就是八十八使里边,五个见、疑,它都是四谛,哪一个谛、哪一个谛,下边都配好了。

  “后言余贪等四”。那么见和疑就是见所断,没有怀疑,不要多问了。而贪瞋痴慢这四个,就是有的是见所断,有的是修所断,那这个里边有混淆。那么是问:这四个东西,哪些是见所断?哪些是修所断?就问这个。

  那就简单地说,普光法师说的,十个烦恼里边如何分;而法宝论师的说法,在四个烦恼里边怎么分。这个差异就在这里。

  那么下边看下去,为什么说法宝是说得比较合理呢?那你下边的解释一看就知道了。法宝讲的是比较简单明确,而普光法师讲的,是比较繁复。

  那么这是问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问题。“此中何相见苦所断,乃至何相是修所断?”那么法宝论师跟那个普光法师的分歧,就是“此”,“此中”的“此”。一个说是十个烦恼,此;一个说这个此指四个烦恼。

  那么下边是《俱舍论》的回答。“若缘见此所断为境,名见此所断”,见苦也好,见集也好,见灭也好,见道也好,只要说你见了这个所断的境:假使见苦所断的境,你缘见苦所断的境,叫见苦所断;你缘见集所断的境,那么叫见集所断;乃至你缘见道所断的境,叫见道所断。这个“此”是代名词,可以代替四个,苦集灭道。那说话就简单了,不然你是苦集灭道一摆的话,这两句变成八句了。那么这是见所断。余下来的叫修所断。这是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它是答案。那么这个答案里边的解释就是复杂了,普光法师跟法宝法师的解释不一样。

  我们昨天听到反映:第一天我们讲这个烦恼品,有人说很容易,也有人说不容易。那么我们说,昨天讲的是容易的,今天讲的不容易的。不容易就是这两句话。这两句是够干的,回去还得要仔细地思惟,不是听了之后,就能解决问难的。

  我们经常要说这个话,就是我们听大座,听大座讲经的人,一般听过算数。我们都看得很多,讲经了,书拿出来,经讲完了,回向一念,书合起来,摆在那里。明天讲了,再拿出来,再翻。这样子学法,一辈子学不到什么大东西。具体地现实地说,以前南普陀就有一位,他比我早出家,早就学法了,他参访了很多善知识,跟了海公上师、定公上师的道场,都去学过法,他而且修密法比我早得多。但是我在南普陀讲经的时候,他在做学生,他很谦虚,他自己并不自以为资格老了,就不学了,他也很谦虚。但是这个就证明了,听大座,如果不经过思惟的话,收获是不大的。他能够给一些老婆婆讲经,说开示,滔滔不绝,说得那些老婆婆很欢喜。但是真正有条有理的、有系统的东西,叫他拿出来,他知道不行。那就是说你学法呢,要系统地学,还得要闻思修,闻思了。修当然是,我们一般不容易了,要得定之后才修了;闻思却是不能免的,闻了之后,一定要思,深入一步的,把它从表面透到里边去的,就靠思惟。所以说我们要把这个里边的内在的联系与辩证的关系,里边的那些经脉络,那些都把它搞清楚的话,非思不可,单是闻是不够的。尽管你多闻,不经过思的话,那个是飘飘皮皮的。我们海公上师打个比喻,就是水瓢上写账。你写账,一笔账写下来,写账本子上,那你以后要查,就可以查出来了。你写在水瓢上,水瓢就是打水的瓢了,你水瓢打起来,当时人家一瓢水一舀的话,你写的账都冲掉了,没有了,这个不稳固的,那个话就是。那么单是闻,是不稳固的,也不能深入的,是肤浅的。那么这两句话,你们回去的话,昨天好象没有讨论,非讨论不可,不讨论的话,就是没有思的、思辩的内容在里边。他们喇嘛学法,就是教、念、辩论,就是这么几个东西,早上如此,晚上如此,都是这样子。但是你学了、背了很多东西的话,主要是在辩论的时候拿来应用的。那辩论的时候,你输了,人家骂老师的,你这个老师没教好,假使辩赢了之后,就是老师教得好。所以说老师对他们教的时候很认真,就是要应付辩论场的。那么你们如果不辩论的话,学过了,马马虎虎算了,这个收效不大。在讨论的时候,就是能深入,最好能够引起辩论。但是辩论不是吵架,不要面红耳赤地闹起来了,这个不对。

  “解云:答也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答案。这个答案,两个解释。先把光法师的讲了。“光法师云,此有二意”,这个一句话,两层意思。“一缘见此为境”,此就是四谛。“缘见此为境”,这个“此”就是指四谛了,代替、代名词,苦集灭道。“谓五见疑,亲迷四谛,名缘见此也”,这个十个烦恼里边,五个见跟那个疑,它是直接对苦集灭道四谛不明白、疑惑的,这个叫“缘见此”,就是指五见跟疑。“缘见此所断”,那不是直接的,“为境”。他就是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层,就是“若缘见此所断为境,名见此所断,余名修所断”,“缘见此”跟一个“缘见此所断”,他分两层来讲,一句话里边分两层。“缘见此”简单,就是五见、疑,这是直接迷理的,直接迷了四谛的道理的。

  那么“缘见此所断”,这是又一种了。“缘见此所断为境”的话,这是第二种。指什么?所断,断的是五见疑。你假使疑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,五见、疑,等到你明白了,这个五个见、疑就断掉了。

  “谓贪等四,非亲迷谛”,贪、瞋、痴、慢,这是迷事的,不直接迷这个道理的,对四谛不是直接迷的。但是,它可以缘五见、缘疑(这个五见疑是缘四谛的),它们间接地缘四谛。

  这是“缘见此所断”。这个五见、疑,是见苦集灭道的时候,要断掉的烦恼。假使贪瞋痴慢是缘它的,那么它也是见所断;那么余下来叫修所断。这是普光论师的解释。我再说一遍。五见、疑是直接迷四谛道理的,叫“见此”。其它的贪瞋痴慢,它不直接迷四谛道理,而缘的境是五见、疑。这个五见疑是见苦集灭道的时候所断的烦恼。你如果缘这些烦恼的贪瞋痴慢,那么这个贪瞋痴慢,是(缘)迷苦谛的,你也是见苦所断;假使这个五见、疑是迷集谛的,你这个贪瞋痴慢,缘这个五见疑,它也是见集所断。那么余下的,就是修所断了。

  “此中意者”,因为普光论师的意思比较是……,两层意思讲了有些点繁复,他再重新总结一下。“此中意者,若五见疑缘苦谛起,名见苦所断”。“见此所断”,这个“此”就是代表苦集灭道了,一个字可以代四个。见苦的时候,就是见苦所断;见集的时候,就是见集所断;乃至缘道谛起的,叫见道所断。这是直接迷谛理的,五见、疑,很简单,迷哪一个谛,就是见哪个谛的时候就把它断掉了。

  那么麻烦一点的,就是贪瞋痴慢。贪瞋痴慢这四个烦恼,缘见苦所断的五见疑以为境,它不直接迷四谛,而它缘的境是五见疑。这五见疑,假使是见苦所断的,那么这个贪等四个烦恼,也是见苦所断。假使所缘的五见疑是见道所断的,那么这个贪瞋痴慢也是见道所断。

  好,这是他的话就是这么说了。“此中意者,若五见疑缘苦谛起,名见苦所断,乃至缘道谛起,名见道所断”,这么第一层,简单。

  第二层,“若贪等四”,贪瞋痴慢,四个,“缘见苦所断五见疑为境”,叫见苦所断,乃至缘见道所断的三见疑为境(见道所断只有三个见了),那么这个叫见道所断的贪瞋痴慢。“不缘见此为境,及见此所断为境”,把第一个条件劈开的,就是余下来的那些贪瞋痴慢,这就是修所断。

  普光论师把这一句话要讲了那么多,而法宝论师却讲得简单了。下面是法宝的解释。

  “若依宝法师解”,这个“此”,不是指十个烦恼,是贪瞋痴慢,因为五见疑,决定是见道所断,没有怀疑,不要再分析了。至于贪瞋痴慢,有见道所断,也有修道所断。那么简别,哪些贪瞋痴慢是见所断,哪些贪瞋痴慢是修所断,那就是要简别一下。所以说法宝论师的观点就是,这个“此”是指的贪瞋痴慢这四个。

  “此贪等四,若缘见此所断为境,名见所断;不缘见此所断为境,名修所断”,假使这个贪等烦恼,缘见道所断的贪瞋疑那些烦恼为境的(“见此”,就是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,随便见哪一个),那么这一些贪瞋痴慢是见所断;假使不缘那些的,就是修所断,这个比较干脆。

  那么圆晖法师好象是同意法宝的说法。“宝解为善之也”,这是圆晖法师同意法宝的解释。就是前面那个小字,最后一句,“宝解为善之也”,法宝论师的解释,是善,是好,比较好。

  好,这个一段呢,现在我讲了两道了,但是我想能够理解的人可能是十分之一有没有还成问题。那么你们回去讨论的,自己去摸索。

  “如是三十六中,见分十二”,那么在这个三十六,就是欲界的烦恼,见修所断的烦恼有三十六了。“见分十二”,见里边有十二种。苦下边五个,集谛、灭谛下边各二个,道谛下三个。那么五、二、二、三,十二个,“故成十二也”。这是总结算账了,分类账,做会计的分类账就是这样子。

  “疑分为四”,疑是四个,四谛下面各一个。

  “余四各五”,其它留下来的贪瞋痴慢,苦集灭道修,都是五个,没有动。“余贪等四,各通五部”,它们每一部都通的,见集、见苦、见灭、见道、乃至修,都有它。所以都是五个,五部里边,每一部里有它们,有五个了。

  “四五二十也,兼前十二见及四疑”,这个贪瞋痴慢有二十个,十二个见,加四个疑,成欲界三十六。这是算账。不这样子算,我们这个表上一看,三十二、三十六也看出来了。那么这是欲界三十六,他也给你算好了。

  

  那么下边色界、无色界的。“色无色除瞋,余等如欲说”,这个简单了,欲界的账算好了,色界、无色界把瞋除掉好了,余下的一样,各除一个瞋。那么色界、无色界,“于五部下,各除瞋恚,余与欲同”,每一部,见苦、见集、见道、见灭、修,各一部下除一个瞋,那么除了五个,五个瞋除掉,其余的跟欲界的都一样。“故色、无色各三十一”,欲界是三十六了,它们除了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