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上,书上最后一句(这个我们回过来还要对照),就是这一段的最后一句。“总计成八十八使,更加十缠,名一百八烦恼”,十个缠,我们在黑板上写了。写了之后,我们把这个缠看一看,这十个缠,就是无惭、无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举、昏沉、忿、覆。

  那么这十个烦恼里边,昨天有人问的很好:这十个缠到底是见所断、修所断?总的来说,大部分来说,修所断。因为里边我们已经学过小烦恼地,里边的恨、忿、嫉、恼,等等,这些都是小烦恼地,但是单独起的,这是唯修所断,这是修所断的。但是这个里边,无惭、无愧、昏沉、睡眠、掉举,这五个,那就要看情况不同了。这五个跟见所断的八十八使相应的时候,它是见所断;假使跟修所断的烦恼这十个,相应同时起来的时候,它是修所断。所以这十个缠里边,五个是一定是修所断;有五个,可以通见所断,也可以通修所断。那通的就是无惭、无愧、睡眠、昏沉、掉举,这五个。这五个,在我们看起来好象有些不像是烦恼,但是真正修行的时候,这都是烦恼,障碍我们修行的,睡眠、昏沉、掉举了。实际上我们不要说是大的修行,你在念经的时候,这就是大的障碍。你念经打瞌睡了,那你念什么经呢?昏沉,虽然没有瞌睡,糊里糊涂了,或者掉举,人坐在这个殿上念经,心在街上,那个你没有用,念的经不晓得念啥东西,念错了也不知道。我们往往看到有些人,他念经有口无心,人家举腔的举错了,他也跟着错了,不去管它,没有脑袋的。你那个念错了,你自己要看嘛;这个举错了,就不要随着人家错嘛。所以这个,也就是很明显地表示我们很多人,念经的时候有口无心,人家念哪里去了,你也跟到哪里去了,自己没有一个脑袋,这样子念经的效果当然不大的。那么这是八十八使,跟九十八使,再加上十个缠是一百零八烦恼。我们表看过了,再把这个长行念一道,这个意义就比较明确了。

  

  释曰:初六句明欲界,后两句明上二界。六行部界异者,标也,行谓见行,谓六随眠,由见行异行谓行解,分别为十,即此十种,部界不同,成九十八。部谓五部,谓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、修所断部,界谓欲色、无色、三界。欲见苦等断,十七七八四者,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,苦等,等取余四部也。十谓见苦有十随眠,七七谓见集、见灭各七随眠,八谓道谛有八随眠,四谓修道有四随眠。谓如次具离,三二见见疑者,释上数也。具者,见苦具十也;离三见者,谓集灭各七,离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三也;离二见者,谓道谛有八,除身、边二见也;离见疑者,谓修道四,除五见及疑也。故颂上见字,两度言之,一离三见,二离二见也。如是合成三十六种苦下具十,集灭各七,二七十四,足前成二十四,并道八,成三十二,加修道四,故成三十六也,前三十二,名见所断,纔见谛时,彼则断故;后修道四,名修所断,见四谛已后后时中,数数习道时彼方断故。  

  “释曰:初六句明欲界,后两句明上二界”,这个烦恼里边分三界,等于说前面六句讲欲界的,欲界讲清楚了,色界、无色界的,同类的,两句话就解决了。

  “六行部界异者”,这个六个烦恼,因为它的行解不同,就是分五个见,它的部不同,分五部:见所断的,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;修所断的,修部,那么一共五个部。它的界不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三个不同。正因为这三个不同,就化成九十八。

  “行谓见行,谓六随眠,由见行异”,六个随眠里边,“见”,总的,它里的行相不同,有的是执我的,有的是执断常的,有的是说这个非道为道的,这样子分了五个见。“分别为十”,第一个由见不同,六个烦恼成十个。这十个烦恼里边,又因为五部不同、三界的不同,一共达成九十八。这个我们有了表,很简单了,不用多说了。

  那么哪个部?部是五部:见道的里边有四部,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;修所断的一部,那么一共是五部。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很容易。那么这个有表,这些都是一句话就解决了。

  “欲见苦等断,十七七八四者”,欲界的烦恼,那是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,跟修所断,它的烦恼的数字,十七七八,那个修所断是四,一共是三十六。

  “苦等”,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、修所断。这个下面四个用“等”字来代替,“等取余四部”,“等”,这个等字就是代替其余的四部。那么十,怎么欲界有十个呢?见苦的里边,十个随眠是满的,都是十个都具足。

  那么见集、见灭,是七、七,“谓见集、见灭各七随眠”。那么见道的时候有八个,加一个戒禁取,有八个随眠。

  “四”,修道的那一部有四随眠,就是贪瞋痴慢了。

  “谓如次具离,三二见见疑”,这个就是具足的是十个,它怎么是七七八呢?它就是说挨了次第。离开三个见,就是集谛、灭谛下边的,苦谛里边的十个里有三个见离开,就是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,离开三个见,这是七。那么再道谛里边,离二见,身见、边见除开,戒禁取有的,那么离二。

  再在这个修所断里边,把见(五个见)都除开,疑再除开,留下就是贪瞋痴慢,“四”。

  所以说,这个“如次具离,三二见见疑”,就是解释上面的数字。“具”,苦谛下边具足十个;离三见,集谛、灭谛,各离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,离三个见;离二见,就是道谛里边,离开身见、边见,除身边二见;那么离见疑就是修所断的里边,修道里边,把六个烦恼里边,见跟疑除掉,那就是余下四个,贪瞋痴慢。所以在欲界的这个“十七七八四”,就是这么来的。

  “故颂上见字,两度言之”颂里边的见,它是双关用的,一个是离三见,一个是离二见,就是“具离三二见”。这见,要通三见、二见,两次要用。

  “如是合成三十六种”,欲界里边,见修所断的,一共是三十六。

  “前三十二,名见所断”,三十二个是见道所断的,后头四个是修道所断的。

  见道所断的,“纔见谛时,彼则断故”。见谛的时候,在《俱舍》里边说是十五刹那,有的地方说十六刹那,有的地方是三刹那,有的是一刹那,这个各说各不同,反正是极快。十六刹那也好,十五刹那也好,都是快得不得了。我们一句话还没有,一个念头起来,那个已经过掉了。一切法生起来的时候,只有短暂的时间,就是一刹那。见道极快的,才一见谛的时候,这些见所断的烦恼全部断掉了。

  后来的,修道的四个烦恼叫修所断。“见四谛已后”,见了四谛以后,“已后后时中,数数习道时彼方断故”,见了四谛之后,后边不断、不断地去遵照四谛的道理,在事上对修,这个时候,它才断得了,那就是一品一品地慢慢断的。

  

  论云:此中何相见苦所断,乃至何相是修所断问也。此中者,光法师解云:此十随眠中也。宝法师云:此论前文,将五见疑配四谛竟,后言余贪等四,各通五部,则有此问。故知此中,此贪等四中,宝解为善之也?若缘见此所断为境,名见此所断,余名修所断解云:答也。光法师云,此有二意:一缘见此为境,此者,此四谛也,谓五见疑,亲迷四谛,名缘见此也;二缘见此所断为境,所断是五见疑也,谓贪等四,非亲迷谛,但缘五见疑上起故,名缘见此所断也。此中意者,若五见疑缘苦谛起,名见苦所断,乃至缘道谛起,名见道断;若贪等四缘见苦所断五见疑为境,名见苦所断,乃至缘见道谛所断三见疑为境,名见道谛断;不缘见此为境,及见此所断为境,名修所断。若依宝法师解云,此贪等四,若缘见此所断为境,名见所断,不缘见此所断为境,名修所断也。如是三十六中,见分十二,谓苦下五见,集灭各二见,道谛有三见,故成十二也;疑分为四,四谛各一也;余四各五,余贪等四,各通五部,四五二十也。兼前十二见及四疑,故欲界中有三十六。 

  “论云:此中……”,这句话很费解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话,“此中何相见苦所断,乃至何相是修所断”,这个里边——前面讲的那些烦恼里边,哪些是见苦所断的,哪些是见集所断,哪些是见灭所断的,最后,乃至何相是修所断?一个一个问。

  “问也,此中者,光法师解云”,这有两个注解,一个是普光,一个是法宝。我们说玄奘法师的座下,研究《俱舍》的有三大家。一个是普光论师,他是玄奘法师讲《俱舍》的时候,他的笔记记下来的,叫《光记》。一个是法宝,他着了部书,他的观点跟《光记》的这个很有不同之处,所以他另外做了一部。这两部是有的地方针锋相对的,学《俱舍》的话,非看这两部不可,它们里边的差异、辩论都在里边。那么最后还有一部《神泰疏》,《神泰疏》留下来的没有几卷,失了很多。那么重要的就是这三大家。三大家里边完整的,普光、法宝的书都有。在以前,文革以前,在金陵刻经处,好象是《普光论记》是单行本有的,《法宝疏》从来没有印过,只是大藏经里有。但目前来说,《光记》这一部书,有那么一大堆了——三十本,线订本三十本,现在恐怕是金陵刻经处没有印了。因为版子是不是全都成问题,文革以后,很多版都遗失了,要补起来很困难。那么看的人也不多了,一般的,都是从经济上着想的,这个书印出来,销路不大的,因为能够研究的人不多。所以说这个书恐怕到现在还没有印。

  那么这个里边,就是光法师的解释,跟法宝法师解释有不同,从这一点看,他们两个,很多地方意见是有差异的。那么这里边,两个注解都引。引了之后,圆晖法师的意思,是法宝讲的对。

  那么这里先把普光法师的意思讲一讲。“问也……”,这一句话是《俱舍论》的问题,提的问。先说普光法师怎么解释。“光法师解云:此十随眠中”,这个“此中”,普光法师就是说,我们指的根本的十个烦恼。这个烦恼里边,哪些是见所断,哪些是修所断。而法宝法师,他却不是这样说。他说“五见疑配四谛竟”,“五见、疑”决定是见所断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