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他看到自己身体好象不见了,或者是看东西都是飘飘茫茫的了,就感到证到空性了。差的远得很,这还是定境,连般若皮毛还没碰到。要真正把这个空性的见得到、证到之后,那才是叫证到空性,那就是真的开悟。所以说,看到这些境界,自以为开悟了,那就是不学教的关系。我们说提倡学教也是这个,你如果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的“止观章”你好好学过的话,你再去修禅定,基本上可以保证你不会走那个邪路、偏路,也不会自己增上慢,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,不会有这些情况。
那么没有这些教理的配合,那就很容易搞错了。因为定中的境界是千变万化,而且是超过一般普通的经验的,感觉很稀奇,那么你这个搞不清楚,从来没有这个经验了,也没有人指示的话,就会搞错。
我们说,一般说观想一个佛像了,或者观想本尊,假使我们说修四臂观音的,观四臂观音观,你没有得定的人,你不要说观,想都想不清楚,漆黑一团,一会儿,你就观了前头,他跑了后头去了,你观了上边,他跑到边上去了,你观不起来的。如果你心能够定到五住心以上,不但是显出来,而且就感到就是自己身上一样的。那有的人就说:我自己成佛了。这个差得太远了!这个跟成佛还不知道差了十万八千里,也不能形容这个话了,那不过是定中的境界,他有自己感到,能观、所观的,分不出来了,因为定里边就是没有内外了,前后之分的了,那个定的境界跟我们外边的散心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那么这个时候,就是要自己……,有经验的,有师承教过的,他当然自己有把握,没有师承教过,自己或者没有经验,你看了这些书之后,也有一个标准——自己呆在什么地步,不会得狂妄,自以为证到什么境界了。那么现在很多人,气功师、什么也好,看到一些……(不能说他们没有境界了),他们都说自己成佛了,甚至于什么如来、什么佛、什么菩萨,多得不得了。这个你们就是可想而知,他们是对教理是没有学了。如果你学了真正佛教教理之后,那就谦虚得多了,自己晓得自己在哪一步。这个你们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(磁带没有讲),我们说你如果有一点水平的话,去看一看,九住心,那还在奢摩他,还没有成就之前的境界,你毗钵奢那这个空观还没有碰到,那是已经有这个境界了。那千万不要以为证到空性了,这是差得……,不晓得差到那里去了。所以一定要学教,不学教的话,你走路没有方向,自己没有标准,走到哪里也不知道,很容易自己以为高得不得了了。
好,今天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第九十七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,我们讲到烦恼的九十八使。因为昨天没有表,讲的时候,可能有些人不太明确;那么今天我们有表出来了,大家把表看一下。
我们先说见道所断的八十八使——见惑。我们记忆里边,见惑、思惑,那是天台宗的话,见思二惑,就是见所断惑、修所断惑。那么这个八十八使,我们现在先说什么叫使。这个是一个比喻,在《大乘义章》 里边,这么说的。他说世间上的公使,也是我们现在的警察,公使就是说,他是专门抓罪人的,看到罪人就把他抓起来的。这个烦恼也是一样子,它跟了我们跑的,碰到有机会,就把我们捆起来,不使我们出三界,不能出离,好象是警察追罪人一样,我们就给烦恼所系缚,等于说罪人为这个警察所抓起来,系缚起来一样,所以叫使。那么这个八十八个使就是烦恼了,把我们捆在三界里边,不使我们出离的。那么假使加上这十个修惑呢,一共是九十八使。使就是烦恼,它的意思就是把我们捆起来,这是警察或者公差,那些差人一样,把我们抓起来的。
那么这个里边,见所断的里边,我们昨天说的“六行部界异”。本来是根本是六个烦恼,因为它的行相不同,分了五个见;它的部不同,又分了五个部;它的界不同,分了三个界。这样子打开的话,那么就是说,见所断的有八十八使,修所断的有十个,一共是九十八。
我们先说这个见惑。见惑里边分三界,就是界别,界里边,“界异”。因为欲界的,跟色界的、无色界的烦恼是不一样的,那么但是都是见所断的,把它列在一个表。这个部异,欲界的烦恼里边,分五部。见所断的里边分四部,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,这是什么意思?我们是这个开悟也好,见道也好,见什么?就是见苦集灭道,四个道理。有的人说我们开悟是开悟空性,对的,这是一点也不错。但是空性不离缘起,我们的苦集灭道,就是缘起性空的具体表现。我们在学《印度佛学》的时候,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。但是后来有很多人,才来的,那么也不一定能够知道这一些。我们说最根本的佛的教义,核心是缘起。缘起包括两个内涵,一个是性空,一个是如幻的缘起。缘起性空、性空缘起是一个东西。从如幻的变化来说,一切的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缘起,没有自性,就是性空。那么从我们世间上来说,苦、集、灭、道,这苦是果,集是因,这个世间的流转的缘起就是苦集二谛;那么灭、道,灭就是我们证到的涅槃了,是最高的境界。但是要达到这个灭,要需要修道,这是还灭的因果,这个也是缘起。所以说,这个是流转的缘起跟还灭的缘起,基本上就摄在苦集灭道里边。
所以说我们见道,不是单是一个空落落的空性。在空性里边,苦集灭道的四谛,如幻如化的缘起,一丝不爽地看得非常清楚,这就是见道。
我们为什么障住我们不见道?就是有烦恼在里边。障住我们见苦谛的烦恼,有十个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戒禁取、见取,这十个是障苦谛的。那么你见了苦谛的时候,把这十个烦恼就灭掉了。障住我们见集谛(集是因了,苦是果,我们有烦恼造业,就感那个苦的果),那么障住我们见集谛那个烦恼,就是贪、瞋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见取。这个里边,戒禁取跟身见、边见,是苦谛里边的,有身见。那么戒禁取,因为直接违背这个苦谛的果跟那个道谛的,所以在集谛、灭谛里边没有它。障碍我们见灭谛的,也就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见取。那么七个、七个。障碍我们见道谛的,除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边见等之外,还有一个戒禁取,非道谓道,这个障碍我们见道的。
所以这一些,都是障碍我们见四谛的那些烦恼。那见了道之后,这些烦恼彻底消灭。假使你欲界的四谛看到之后,这三十二个烦恼就没有了,消灭了。那么这样子类推,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的见道跟色界的见道,两个东西是相似,但是不是一码事,色界、无色界毕竟有它们的特征。所以说在色界、无色界见道的时候,也有色界的苦集灭道、也有无色界的苦集灭道的四谛,这是类智。一个是法忍,一个是类忍。我们说,在见道的时候,八忍八智,忍是见道,智是修道。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。你们才来的,可以回到前面去看一看,讲见道的时候都讲清楚了。
那么这里就是说,上界的、色界的苦集灭道下边的烦恼,障碍这个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的烦恼,基本上……,因为相似的,跟欲界一样,但是有不同——色界、无色界没有瞋心的。所以说瞋烦恼已经早就没有了,不必再除了。所以它里边就每一个谛少一个瞋,那么就是十七七八,就是九六六七,一共是二十八个。那无色界同样,也是少一个瞋,它也是苦集灭道,障四谛的烦恼,里边是九六六七。这样子,三十二、二十八、二十八就是八十八。这八十八个烦恼是障碍我们见道的,叫八十八使。
那么修断的烦恼,数字不多,就是贪瞋痴慢。疑是属于迷理的。迷事的,修道的烦恼就是迷事的,对事上不清楚。我们昨天题也有,迷理、迷事,这个以前都讲过的。迷理,你道理搞不清楚,没有一个方向;迷事,道理清楚了,但是还要干。我们说很多人看过佛经的,知道贪污是不对的,偷盗是不对的,但是他真正当了他的位置的时候,碰到有些可以占的便宜,他要占,这就是迷事了。明明道理知道,不应该干的,就是知而故犯了,明知故犯的,就是迷事。我们很简单地说,假使是不净观看过的,一切男女都是骷髅,都是脓血,都是大小便、痰、涕、胰涎、胃液,这些肚子里的液都是脏的,倒出来的话,臭得不得了。但是因为迷惑,不净谓净。当你知道这个,看了佛经之后,道理知道了,但是你碰到真的事情,你不一定能够不起烦恼,那就是迷事。
所以说迷理的烦恼,一下就断完了,但是迷事的烦恼却是一品一品慢慢地磨、慢慢地断。就迷事的烦恼就是,种类很少,贪瞋痴慢。色界、无色界同样,没有瞋,就是贪痴慢。一共是十个:欲界四个,色界三个,无色界三个。但是这十个,虽然数字少,但是断起来,却不是一下断完的,一品一品断的。那么九九八十一品了,一共三界九地。在欲界的是五趣杂居地,五趣:天、人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这五个趣,同时都居在欲界,杂居。那么这个色界,就单纯了。在初禅的,就是离生喜乐,离开了欲界的那些五不善法,得到的喜乐,那个地初禅天,它也有九品的那个修惑。第二是定生喜乐,在定中也能生起喜乐。初禅,因为欲界是下界,是散地了,这是离才生的喜乐。但是定里边,离开了这个初禅的定,还能得更殊妙的喜乐,是二禅,它也有九品的修惑。那么第三个就是离喜妙乐,就是第三禅,也有九品。第四禅舍念清净地,也是九品。乃至无色界,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每一个地都有九品的烦恼。九个地,九九八十一品。这八十一品,我们说的欲界的六品断完是一来果,欲界的九品断完是不还果。那么上边的八九七十二品的烦恼断完了,那就成阿罗汉果。这就是修惑。修惑是一品一品断。见惑,见道的时候,十五刹那就断完的。那么这个修惑是十个,加上见惑八十八,是九十八使,这就是所谓这个见修二惑了。那么一百零八烦恼是什么?我们就是看,在我们书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