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什么不同呢?有部的不同,也有三界的不同,所以就分了九十八。
“谓六随眠,由见行异”,行是什么?行解。我们的一个心所法,它有行相、行解,它起什么理解,它有一定的行相的,这叫行解。它就是这个心所法的相貌,它的行解是不同,那么就把它分成十。因为见,我们这里说的见是见了,这个见的行相不同了,有的是邪见,有的是见取,有的是身见,有的边见等等,它的行相、行解不同,那么就分了十个。
这个十个里边,包括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见,这个见分了五个,加上前面的贪瞋痴慢疑,一共十个。
这十个里边,还要分部、界的不同,成九十八了。
什么叫部?五部:见道的时候有四部,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,四部;修所断的一部。修道的时候,不分苦集灭道的,它是总的。
为什么见道要分苦集灭道,而修道不分?因为见道的时候的烦恼是迷理的,道理,迷苦谛道理、迷集谛道理、迷灭谛道理、迷这个道谛的道理,各有不同,所以要分四部;而修道的烦恼是迷事,不是迷理,那就不要分苦集灭道了,这是一部就够。所以说修道所断的,它跟见道所断的里边,一个是要分苦集灭道,一个不分了,那么这样子呢,一共是五部。
界又分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三界。因为部要分五部,界又分三界。
那么这十个烦恼,打开,就成九十八。
欲见苦等断,十七七八四者,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。苦等,等取余四部也。十谓见苦有十随眠,七七谓见集、见灭各七随眠,八谓道谛,有八随眠,四谓修道,有四随眠。谓如次具离,三二见见疑者,释上数也。具者,见苦具十也;离三见者,谓集灭各七,离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三也;离二见者,谓道谛有八,除身、边二见也;离见疑者,谓修道四,除五见及疑也。故颂上见字,两度言之,一离三见,二离二见也。如是合成三十六种苦下具十,集灭各七,二七十四,足前成二十四,并道八,成三十二,加修道四,故成三十六也。前三十二,名见所断,纔见谛时,彼则断故;后修道四,名修所断,见四谛已后后时中,数数习道时彼方断故。
“欲见苦等断,十七七八四”,“见苦等”,这个“等”是等见集、见灭、见道,还有修。见苦所断的烦恼,见集所断的烦恼,见灭所断的烦恼,见道所断的烦恼,这是见道所断的。还有修所断的烦恼,它的数字多少?“十七七八四”。
“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”,欲界总的断的烦恼,见道所断的、修道所断的,一共有三十六种。
“见苦等”,这个“等”怎么说?“苦等,等取余四部也”,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,还有修所断,(除见苦)还有其它的四部,一共是五部。
“十七七八四”,这个“十”是什么?见苦所断的烦恼,十个随眠是满的,全部都有,就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戒禁取、见取。
这个我们有一个表,你们以前都散的,可能你们都没有带来。我们先说一下。这个要介绍一个名词,我们说八十八使,使就是烦恼了,见道所断的烦恼有八十八种,叫八十八使。所以这个八十八使是我们学法相的人,必须要记住的。我们开悟也好,见道也好,断什么烦恼?断八十八个烦恼。
这八十八个烦恼,是哪八十八个?那么我们一个一个说。先是苦谛下面的烦恼,十个,随眠具足。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戒禁取、见取,这个十个都满的。
那么集谛下边要少三个,七个,那就是说,十个里边,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没有的。这个为什么没有?这个后边要讲,这个迷集的时候这三个见不会有的。那么就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见取,一共七个。
灭谛下边的烦恼,见道的时候,迷灭谛的烦恼有七个,也要断掉的,也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见取,这是跟集谛一样的。
十个、七个、七个。
那么道谛下边,加个戒禁取,因为戒禁取这个时候,直接迷道的。非道谓道,这个是戒禁取了,所以说,道谛下面有这么一个烦恼。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见取、戒禁取,加这个,那么一总是八个。
所以说欲界所断的,苦集灭道,见道的时候,欲界所断的烦恼,有三十二个,十个、七个、七个、八个,三十二。
那么色界没有瞋。见苦的下边除一个瞋,见集的下边也除一个瞋,见灭、见道都除一个瞋。本来是十七七八,变了九六六七,那么就是三十二减了四,二十八。
无色界一样,没有瞋心的。所以说,他要断的烦恼里边也没有瞋。瞋没有的嘛,用不着断了。那么也是九六六七,也是二十八个。
三十二、二十八,就是六十,再加二十八,八十八。那么这个八十八个烦恼,就是见道所断的。我们经常说,见道断八十八使,使就是烦恼了。那么见道断八十八使,就是这个,见道所断。
那么下边,修道所断的。(修道所断的,分开讲好一些。我们以前表是分开的。)修道所断的:欲界里边说,有贪、瞋、痴、慢,四个;那么色界里边,也有贪、痴、慢,没有瞋;无色界也是贪、痴、慢。色界,贪痴慢,没有瞋,无色界也没有瞋。四个、三个、三个,十个。八十八加十个,九十八。但是断的时候,不一样。我们这个修所断的烦恼里边,就分九九八十一品。这个八十八使,在见道的时候,在《俱舍》说是十五个剎那(剎那是很快的时间),在十五个剎那里边呢,把这八十八使断得干干净净的。那就是说,“千年暗室一灯照破”。几万年、几亿年的一个漆黑的洞,一个黑洞洞,只要一个灯一照,当下就照得亮亮的,不需要经过很长的磨练,这是见道。见道是很快,在十五剎那把八十八使全部消灭。但是修道却不是那么容易。修道是这个烦恼是少了,只有贪瞋痴慢,色界是贪痴慢,无色界是贪痴慢,烦恼一共只有十个。但是断起来,却是要一品一品断。欲界分九品;色界四个地——离生喜乐、定生喜乐、离喜妙乐、舍念清净,每一个地又是九品;无色界,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也是四个地,也是每一个地九品。三界九地,九九八十一品,断的时候,一品一品断。那个断的时候,起一个对治道断一品,再来一个再断一品。把,欲界的九品断完,才能得到色界的定。
我们要进入色界的话,欲界的九品烦恼要断完。如果说是世间道断的,那就是得初禅;以出世道断的,那就是成三果,阿那含,他是欲界的烦恼没有了。初果、二果,那欲界的烦恼断了……。初果是见道了,八十八使断掉了,但是欲界的烦恼可以一品也不断,乃至断五品,这属于初果的。二果就是断六品,欲界烦恼断六品的,就是二果了。断了九品以上,三果。所以说在初果、二果呢,不一定显出家相的,还有在家的,可以带妻。然而他因为见了道之后,烦恼很轻,只要一提起正念,马上就烦恼息下去了,不像凡夫。
而且初果、二果,因为见道所断的烦恼是断完了,对三宝、四谛的法,绝对不怀疑,对五戒,哪怕你受也好,不受也好,即使断命因缘,也不犯的。这是无漏戒,也是道共戒。这是圣者的,他的功德,他无论什么情况之下,不会犯五戒的。
那么到了三果以上,那就是截然地离欲了,他就是不显那些……。对五欲、对欲界的男女的贪,已经断完了。所以说欲界不来了,三果是不还果了,他欲界的烦恼断完了,欲界再不来了。那么这是欲界的烦恼九品断完了,是三果了,品位很高了。这个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也有九品,这要断完,定生喜乐地九品也要断完,然后离喜妙乐地、舍念清净地,再加上无色界的四个地,一共是八九七十二品,这个断完之后,才证阿罗汉。证阿罗汉果,要九九八十一品烦恼全部断完。那么成佛还不行,成佛还要诸冥、一切冥都要灭除,除烦恼之外还要所知障的习气断完,才能成佛。
那么这就是说,八十八、九十八的一些数字。还有点时间,还有几分钟,我们把这个讲一下。
就是什么呢?这个就是联系到念珠,一百零八颗。这个一百零八怎么来的?这个见道所断的烦恼是八十八使,八十八个,修道所断的烦恼十个,九十八,这个书上个有了,还要加上十个缠,缠是小烦恼。哪十个缠呢?无惭、无愧、悭、嫉、悔(就是恶作)、眠(睡眠)、昏沉、掉举、忿、覆。这十个缠,加上去,九十八加十,一百零八。那就是说我们念珠,一百零八的来源。断烦恼,这个念珠的数断一百零八种烦恼,这是从断德上面说。
从功德方面说,一百零八个三昧。要断的一百零八个烦恼,要修的一百零八个三昧,就是念珠的来源。人家问你:念珠一百零八是哪儿来?为什么一定要一百零八呢?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这些烦恼,不但是修行需要知道,你可以有方向嘛:你要见道,你要断什么东西?你要修道、证果,你要断什么东西?那有方向了。如果人家说你开了悟了,你自己问问自己:我这些见道断的烦恼断了没有?如果没有断,没有开悟。如果断掉了,那你是知道,不要人说了,自己也知道。所以这些呢,是学教的好处,有一个方向的,有标准的。你到什么地位,自己一核对好了,这个在什么地位,自己在哪一个部位。不会是增上慢了,自以为自己啊……。有的人就是不学教,自己拼命修禅定,也会得到一些境界了,这境界来了,……。我就碰到一些居士,他就修定。我们说在修定有九住心了。本来心是缘外境的,内住,第一是内住,缘内境;那么等住,你把它缘内的时候,一下子又蹦出去了,等住,把它能够时间长一点,照昂旺堪布的说法就是,一串念珠念佛的时间了,能够定在这个境上;然后等住、静住,慢慢,慢慢进去。到第五住的时候,那是定的境界又深了,会有那些感觉,是定中一些光影门头,就是定中的境界:感到自己身体没有了,或者看到一些山河大地,好象是如幻如化的了。假使你这个时候观想本尊的话,当下你自己感到就是显本尊相。那么有些人搞错了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