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什麼不同呢?有部的不同,也有叁界的不同,所以就分了九十八。
“謂六隨眠,由見行異”,行是什麼?行解。我們的一個心所法,它有行相、行解,它起什麼理解,它有一定的行相的,這叫行解。它就是這個心所法的相貌,它的行解是不同,那麼就把它分成十。因爲見,我們這裏說的見是見了,這個見的行相不同了,有的是邪見,有的是見取,有的是身見,有的邊見等等,它的行相、行解不同,那麼就分了十個。
這個十個裏邊,包括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見,這個見分了五個,加上前面的貪瞋癡慢疑,一共十個。
這十個裏邊,還要分部、界的不同,成九十八了。
什麼叫部?五部:見道的時候有四部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,四部;修所斷的一部。修道的時候,不分苦集滅道的,它是總的。
爲什麼見道要分苦集滅道,而修道不分?因爲見道的時候的煩惱是迷理的,道理,迷苦谛道理、迷集谛道理、迷滅谛道理、迷這個道谛的道理,各有不同,所以要分四部;而修道的煩惱是迷事,不是迷理,那就不要分苦集滅道了,這是一部就夠。所以說修道所斷的,它跟見道所斷的裏邊,一個是要分苦集滅道,一個不分了,那麼這樣子呢,一共是五部。
界又分叁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叁界。因爲部要分五部,界又分叁界。
那麼這十個煩惱,打開,就成九十八。
欲見苦等斷,十七七八四者,此明欲界有叁十六也。苦等,等取余四部也。十謂見苦有十隨眠,七七謂見集、見滅各七隨眠,八謂道谛,有八隨眠,四謂修道,有四隨眠。謂如次具離,叁二見見疑者,釋上數也。具者,見苦具十也;離叁見者,謂集滅各七,離身見、邊見、戒禁取叁也;離二見者,謂道谛有八,除身、邊二見也;離見疑者,謂修道四,除五見及疑也。故頌上見字,兩度言之,一離叁見,二離二見也。如是合成叁十六種苦下具十,集滅各七,二七十四,足前成二十四,並道八,成叁十二,加修道四,故成叁十六也。前叁十二,名見所斷,纔見谛時,彼則斷故;後修道四,名修所斷,見四谛已後後時中,數數習道時彼方斷故。
“欲見苦等斷,十七七八四”,“見苦等”,這個“等”是等見集、見滅、見道,還有修。見苦所斷的煩惱,見集所斷的煩惱,見滅所斷的煩惱,見道所斷的煩惱,這是見道所斷的。還有修所斷的煩惱,它的數字多少?“十七七八四”。
“此明欲界有叁十六也”,欲界總的斷的煩惱,見道所斷的、修道所斷的,一共有叁十六種。
“見苦等”,這個“等”怎麼說?“苦等,等取余四部也”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,還有修所斷,(除見苦)還有其它的四部,一共是五部。
“十七七八四”,這個“十”是什麼?見苦所斷的煩惱,十個隨眠是滿的,全部都有,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戒禁取、見取。
這個我們有一個表,你們以前都散的,可能你們都沒有帶來。我們先說一下。這個要介紹一個名詞,我們說八十八使,使就是煩惱了,見道所斷的煩惱有八十八種,叫八十八使。所以這個八十八使是我們學法相的人,必須要記住的。我們開悟也好,見道也好,斷什麼煩惱?斷八十八個煩惱。
這八十八個煩惱,是哪八十八個?那麼我們一個一個說。先是苦谛下面的煩惱,十個,隨眠具足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戒禁取、見取,這個十個都滿的。
那麼集谛下邊要少叁個,七個,那就是說,十個裏邊,身見、邊見、戒禁取沒有的。這個爲什麼沒有?這個後邊要講,這個迷集的時候這叁個見不會有的。那麼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見取,一共七個。
滅谛下邊的煩惱,見道的時候,迷滅谛的煩惱有七個,也要斷掉的,也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見取,這是跟集谛一樣的。
十個、七個、七個。
那麼道谛下邊,加個戒禁取,因爲戒禁取這個時候,直接迷道的。非道謂道,這個是戒禁取了,所以說,道谛下面有這麼一個煩惱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見取、戒禁取,加這個,那麼一總是八個。
所以說欲界所斷的,苦集滅道,見道的時候,欲界所斷的煩惱,有叁十二個,十個、七個、七個、八個,叁十二。
那麼色界沒有瞋。見苦的下邊除一個瞋,見集的下邊也除一個瞋,見滅、見道都除一個瞋。本來是十七七八,變了九六六七,那麼就是叁十二減了四,二十八。
無色界一樣,沒有瞋心的。所以說,他要斷的煩惱裏邊也沒有瞋。瞋沒有的嘛,用不著斷了。那麼也是九六六七,也是二十八個。
叁十二、二十八,就是六十,再加二十八,八十八。那麼這個八十八個煩惱,就是見道所斷的。我們經常說,見道斷八十八使,使就是煩惱了。那麼見道斷八十八使,就是這個,見道所斷。
那麼下邊,修道所斷的。(修道所斷的,分開講好一些。我們以前表是分開的。)修道所斷的:欲界裏邊說,有貪、瞋、癡、慢,四個;那麼色界裏邊,也有貪、癡、慢,沒有瞋;無色界也是貪、癡、慢。色界,貪癡慢,沒有瞋,無色界也沒有瞋。四個、叁個、叁個,十個。八十八加十個,九十八。但是斷的時候,不一樣。我們這個修所斷的煩惱裏邊,就分九九八十一品。這個八十八使,在見道的時候,在《俱舍》說是十五個剎那(剎那是很快的時間),在十五個剎那裏邊呢,把這八十八使斷得幹幹淨淨的。那就是說,“千年暗室一燈照破”。幾萬年、幾億年的一個漆黑的洞,一個黑洞洞,只要一個燈一照,當下就照得亮亮的,不需要經過很長的磨練,這是見道。見道是很快,在十五剎那把八十八使全部消滅。但是修道卻不是那麼容易。修道是這個煩惱是少了,只有貪瞋癡慢,色界是貪癡慢,無色界是貪癡慢,煩惱一共只有十個。但是斷起來,卻是要一品一品斷。欲界分九品;色界四個地——離生喜樂、定生喜樂、離喜妙樂、舍念清淨,每一個地又是九品;無色界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也是四個地,也是每一個地九品。叁界九地,九九八十一品,斷的時候,一品一品斷。那個斷的時候,起一個對治道斷一品,再來一個再斷一品。把,欲界的九品斷完,才能得到色界的定。
我們要進入色界的話,欲界的九品煩惱要斷完。如果說是世間道斷的,那就是得初禅;以出世道斷的,那就是成叁果,阿那含,他是欲界的煩惱沒有了。初果、二果,那欲界的煩惱斷了……。初果是見道了,八十八使斷掉了,但是欲界的煩惱可以一品也不斷,乃至斷五品,這屬于初果的。二果就是斷六品,欲界煩惱斷六品的,就是二果了。斷了九品以上,叁果。所以說在初果、二果呢,不一定顯出家相的,還有在家的,可以帶妻。然而他因爲見了道之後,煩惱很輕,只要一提起正念,馬上就煩惱息下去了,不像凡夫。
而且初果、二果,因爲見道所斷的煩惱是斷完了,對叁寶、四谛的法,絕對不懷疑,對五戒,哪怕你受也好,不受也好,即使斷命因緣,也不犯的。這是無漏戒,也是道共戒。這是聖者的,他的功德,他無論什麼情況之下,不會犯五戒的。
那麼到了叁果以上,那就是截然地離欲了,他就是不顯那些……。對五欲、對欲界的男女的貪,已經斷完了。所以說欲界不來了,叁果是不還果了,他欲界的煩惱斷完了,欲界再不來了。那麼這是欲界的煩惱九品斷完了,是叁果了,品位很高了。這個初禅的離生喜樂地也有九品,這要斷完,定生喜樂地九品也要斷完,然後離喜妙樂地、舍念清淨地,再加上無色界的四個地,一共是八九七十二品,這個斷完之後,才證阿羅漢。證阿羅漢果,要九九八十一品煩惱全部斷完。那麼成佛還不行,成佛還要諸冥、一切冥都要滅除,除煩惱之外還要所知障的習氣斷完,才能成佛。
那麼這就是說,八十八、九十八的一些數字。還有點時間,還有幾分鍾,我們把這個講一下。
就是什麼呢?這個就是聯系到念珠,一百零八顆。這個一百零八怎麼來的?這個見道所斷的煩惱是八十八使,八十八個,修道所斷的煩惱十個,九十八,這個書上個有了,還要加上十個纏,纏是小煩惱。哪十個纏呢?無慚、無愧、悭、嫉、悔(就是惡作)、眠(睡眠)、昏沈、掉舉、忿、覆。這十個纏,加上去,九十八加十,一百零八。那就是說我們念珠,一百零八的來源。斷煩惱,這個念珠的數斷一百零八種煩惱,這是從斷德上面說。
從功德方面說,一百零八個叁昧。要斷的一百零八個煩惱,要修的一百零八個叁昧,就是念珠的來源。人家問你:念珠一百零八是哪兒來?爲什麼一定要一百零八呢?就是這個道理。
所以這些煩惱,不但是修行需要知道,你可以有方向嘛:你要見道,你要斷什麼東西?你要修道、證果,你要斷什麼東西?那有方向了。如果人家說你開了悟了,你自己問問自己:我這些見道斷的煩惱斷了沒有?如果沒有斷,沒有開悟。如果斷掉了,那你是知道,不要人說了,自己也知道。所以這些呢,是學教的好處,有一個方向的,有標准的。你到什麼地位,自己一核對好了,這個在什麼地位,自己在哪一個部位。不會是增上慢了,自以爲自己啊……。有的人就是不學教,自己拼命修禅定,也會得到一些境界了,這境界來了,……。我就碰到一些居士,他就修定。我們說在修定有九住心了。本來心是緣外境的,內住,第一是內住,緣內境;那麼等住,你把它緣內的時候,一下子又蹦出去了,等住,把它能夠時間長一點,照昂旺堪布的說法就是,一串念珠念佛的時間了,能夠定在這個境上;然後等住、靜住,慢慢,慢慢進去。到第五住的時候,那是定的境界又深了,會有那些感覺,是定中一些光影門頭,就是定中的境界:感到自己身體沒有了,或者看到一些山河大地,好象是如幻如化的了。假使你這個時候觀想本尊的話,當下你自己感到就是顯本尊相。那麼有些人搞錯了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