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是有贪,还是属于有的贪,并没有真的解脱。
佛在世,他从太子王宫出来,参访当时最有名的婆罗门外道,一个就是郁头蓝,还有一个叫阿罗蓝。一个是得到无想定,一个是得到非想非非想定,在外道里边是最高的成就的两位。这个太子去参访之后,很快地,就把他们的定学到了。他们的师父很高兴,就想把他留住,他说你好好住在我这里,我分一半徒弟跟你教,我们两个平分。太子一观察这个定,没有智慧,不能解脱,所以说又跑了。那么这个就是不是真的解脱,佛没有成佛之前,已经观察到这是不究竟的东西,那么成佛之后,就对外道直接指出:这是有贪,并不是解脱。为了要遮止外道认为解脱,故意安个名词,属于有贪,这是轮回之中的贪。
“显彼所缘,非真解脱。此中自体,立以有名”,这个有是什么东西呢?这个当下这个自体叫有。
什么叫自体?这个体就是定所依身也,修定的身体,跟那个定的境界——他修的定,这个叫有。我们说有贪,有贪,这个有就是定跟他所依的修定的那个身。
“谓彼有情,多贪等至”,因为色、无色界的有情都贪定。因为他们还是有漏法,没有学佛的佛法的时候,对三界都有贪着。虽然不贪欲界的粗的那些五欲,但是对他所得到的定,还是贪着。所以色、无色界的有情都贪等至。等至就是定。
“及所依身”,对他自己的身体,当然还有执着了,他五识没有解除,对他的身当然有一定的执着,定跟他身体执着。“定之与身,名之为有”,这个是有了,所以是有漏的东西也是流转三有的东西,这就是有。我们现在这个有的自体就是指就是他们色、无色界的定,跟修定所依的身体,这个就是叫有。
那么这个贪就是贪着这个定跟所依的身体,这个贪叫有贪。这个贪,“缘有起故,名为有贪”。这个贪,它是缘了这个境。这个境是什么?就是定跟那个依的身体,有这个有。缘了有的境而起的贪叫有贪。
“有之贪故,依主释也”,这个我们六离合释学过了,这是对有生起的贪,叫有贪。
那么这样子,这个道理,“义准欲界贪名”,根据这个道理,那么也可以知道欲界的贪叫欲贪,也是依主释了。欲界之贪了,叫欲贪。
什么贪?“贪着五欲外境故”,欲界是没有定的,欲界是散地,上边八个地都是定地。三界九地了,一个是散地,八个是定地。欲界没有定,他就是缘外境了,外边的五欲境界,缘了五欲境界,起贪心的,叫欲贪。“欲之贪故”,是欲的贪,就是贪那个欲了,也是依主释。
丁三 明十随眠
从此第三,明十随眠。论云:即上所说六种随眠,于本论中,复分为十。如何成十?颂曰:
六由见异十 异谓有身见 边执见邪见 见取戒禁取
“从此第三,明十随眠”,六个达到七个,七个又再放开成十个。
“论云:即上所说,六种随眠,于本论中,复分为十”,就是上面所说六个随眠,“于本论中”,(讲“本论”,指的是《发智论》,单说“论云”,就指的是《俱舍论》),在《发智论》里边,把这六个烦恼——随眠,又分成十个。那么就问:“如何成十?”怎样分成十个呢?
“颂曰:六由见异十”,这六个烦恼,由见不同,分成十个。“异谓有身见”。那么见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本来是一个见,把它打开来有五个见,那么一个变五个,六个就变了十个。见的异是怎么异的呢?“异谓有身见”(一个),“边执见”(两个),;“邪见”一个(三个),“见取”一个,“戒禁取”一个。本来是贪瞋痴慢疑见,现在见一个成五个的话,就是六个成十个。
释曰:前六随眠,由见异故,分成十种,五是见性,一有身见,二边执见,三邪见,四见取,五戒禁取,余贪等五,非是见性。
“释曰:前六随眠,由见异故”,前面六个随眠,因为见有不同,它分了十种了。那么哪个不同呢?“五是见性”,这个见一个,由不同分了五个,里边有不同的种类,可以分成五个:一个是有身见,一个是边执见,一个是邪见,一个是见取,一个是戒禁取。本来是一个见,现在因为它里边的性质不同,就分了五种。这五种加上去,六个就变十个了。
“余贪等五,非是见性”,那么其余的贪瞋痴慢疑,它不是见性,不属于见的。见是推求的意思,前面讲过的。有推求的意思的是见。那么这五个呢,属于见。就是天台宗的五钝使、五利使,前面没有见性是五钝使,有见性的是五利使,这是厉害一些。
丁四 明九十八随眠
从此第四,明九十八,论云:又即前所说六种随眠,于本论中,说九十八,依何义说九十八耶?颂曰:
六行部界异 故成九十八 欲见苦等断 十七七八四
谓如次具离 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瞋 余等如欲说
“从此第四,明九十八”,那么六个变七个,七个变十个,十个又化成九十八。这个九十八,我们前面是见过面的,所以不难,但是才来的,却是要费点脑筋。本来是想把这个在黑板上写出来的,写了一半,又写得麻麻匝匝的,恐怕看不清楚。我们以前散的有表,你们下去跟前面的人借一下好了,把表去看一下。如果你们要人多都没有的话,干脆还是给它刻个蜡纸就是了。这个黑板就不要写了。那么小的黑板,写也写不完,写了一半还不到,后边还有。那么今天我们就讲一下,明天把表看好之后,再回过来看一看。
九十八,怎么叫九十八?“依何义说九十八耶?”《发智论》里边又说有九十八个随眠,那你根据什么道理说九十八呢?
“颂曰:六行部界异,故成九十八”,这个六个烦恼,它的部、它的界不同。部有几部?我们前面一开头,《俱舍》就说,有五部:见道的时候有苦、集、灭、道四部,修道一部,一共是五部。那么界有三界,三界的不同,五部的不同,六个根本烦恼就化成九十八个。
那么下边就讲:怎么九十八呢?“欲见苦等断”,欲界的见苦等,是见集、见灭、见道,所断的烦恼,“十七七八四”,见苦所断的十个烦恼,见集所断的七个烦恼,见灭所断的七个烦恼,见道所断的八个烦恼,还有修所断的四个烦恼。
“谓如次具离,三二见见疑”,那么它这个“十七七八四”,是哪里来的呢?挨了次第,它离开的。就是十个里边除哪些成了七个?除三个见。怎么成八个?除二个见,怎么成四个?把见除了之后,再除一个疑,就留下贪、瞋、痴、慢,这四个。那么这样子呢,成了“十七七八四”。“十七七八”是见所断的,四个烦恼是修道所断。这是欲界。
“色无色除瞋”,色界、无色界,要把瞋除掉。我们说色界、无色界的有情是没有瞋心的。所以说,有的人,他说他得了禅定了,不要说他见道,见道的人必定得禅定。我们说,在五停心观的时候,内凡,还不是圣者,凡夫,这个时候已经得定了,修五停心观。那么到四加行——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更是得了禅定的人,这些人都是没有瞋心的。如果有人说他开了悟什么的,脾气大得不得了,除非是菩萨示现的,否则的话,靠不住。为什么?开悟的人,决定是得了禅定的。没有禅定怎么开悟呢?这是定中的功德,那么你开了悟之后,决定禅定先得到了已经,得了禅定之后,从定中开的智慧——空性的慧,开了,那就是开悟。开悟的人,决定是没有瞋心的。所以说我们看到古代的祖师,最标准的就是我们的布袋和尚,这个小孩打他、骂他、身上爬,什么东西,从来不发脾气的,一天到晚开口笑的。为什么原因呢?没有瞋心的了。那么我们说要鉴别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开悟,是不是真的禅定,那就看瞋心有没有。这是一个很容易的一个标准,衡量。
但是呢,有些菩萨示现瞋恨相,示现贪相,这个是例外,我们不说。反正凡夫他修行到有成就了,不要说得了禅定,跟定相应之后,瞋心决定是减下去了。如果你一个凡夫,瞋心大的不得了,你跟定道、跟戒还不相应,差得十万八千里。好好地下功夫,不要以为满足,不要我慢贡高。如果你我慢贡高的话,那你就越走越远,将来就走的不是佛道,是魔道。我执大魔,把你包起来了。所以真正修行,在这个地方下功夫。并不是说,我背了几个颂,我解了几句话,就懂了,就算是学好了。学好了之后,要用的起来,用在身上。随眠是多少,身上有几个随眠,自己认识到;认识到把它压下去,不给它起作用,然后慢慢地把它消除。这是修行了。这是学法真正起作用也在这里。你把随眠……,我们记得温州有一位,把所有的随眠,六十二个见什么东西,叭叭,都背得滚瓜烂熟。这个是不是好啊?当然你学法相学熟了,是好的,但是你看用不用得上。如果你说六十二见什么东西、烦恼,都背得下来,结果自己身上,却是有那个东西,邪见也有,烦恼也有,什么都有,那你背了,白白背,你还是好好照镜子,这些东西自己身上有多少,要赶快除掉。
下边,我们学一个颂。“色无色除瞋,余等如欲说”,色无色界,它的烦恼里边,随眠里边,瞋要除掉。“余”,余下的跟欲界一样。那么就是欲界是见道所断的,十七七八,那么色界、无色界,这两个界,见道所断的,是九六六七。欲界修道所断的四个烦恼,贪瞋痴慢,色、无色界断的是三个,贪痴慢,瞋早就除掉了。那么这里就配九十八:十七七八四,欲界的,加起来;加上九六六七,它是三,色界,九六六七三;无色界九六六七三;加起来,总的就是九十八。
释曰:初六句明欲界,后两句明上二界。六行部界异者,标也,行谓见行,谓六随眠,由见行异行谓行解,分别为十,即此十种,部界不同,成九十八。部谓五部,谓见苦、见集、见灭、见道、修所断部,界谓欲色、无色、三界。
“释曰:初六句明欲界,后两句明上二界。六行部界异者,标也”,那么你说怎么开了九十八的呢?这个六个烦恼,它的见行,就是见的行相有不同。那么为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