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各的体,就是各是各的不同的,一个、一个、一个,最后是一个疑,“及疑”,它们这六个,各式各样的体,不是同一个东西。所以这里边用的字,这是声明。我们说,在印度,世亲菩萨的五明都是精通的。在做文字的时候,离不开声明。他以简练的一个颂,把那个知识、很多的意思含摄里边,就要靠声明。没有声明的话,你这么一个字,里边要加了,要把每一个烦恼都有贪,又体又不同,这个意思,你要写出来的话,就要讲好多话。现在就这么用这么两个字,一个“亦”,一个“及”,就把这个意思全部表达出来了。
世亲菩萨的声明的造诣,我们前面开始讲过了。当时声明最精通的那一个婆罗门,跟世亲菩萨辩论,给世亲菩萨驳得体无完肤。那就是说世亲菩萨,不但是内明高深,声明也是非常之精通的。
这是第一个根本的烦恼,最略的分六个,就是贪、瞋、慢、无明、见、疑。这六个各是各的,体不同,同时这六个都是从贪引起而生起作用的,所以也可以叫贪、贪瞋、贪慢、贪无明、贪见,贪疑。这是第一个说六个烦恼,六随眠。
丁二 明七随眠
从此第二,明七随眠。论云:若诸随眠,体唯有六,何缘经说,有七随眠?颂曰:
六由贪异七 有贪上二界 于内门转故 为遮解脱想
“从此第二,明七随眠”,那么数字增了,怎么增的呢?一个一个增,从六个增到七个。
“论云:若诸随眠,体唯有六,何缘经说有七随眠?”这就是依据经来辩这个问题。照你这么说,烦恼的根本是六个,根本烦恼六个,那么经上,明明说的有七个随眠,那么你怎么解释?怎么通?我们说,论就是通经的,那么经里的问题论里边都要解释。前两天有人问,就是藏地好象是讲经讲得很少,一般都是讲论。讲论讲通了,经就自己会通了。因为论就是通经的,经里边的问题都在论里讲了,把论搞清楚了,你经自己看好了,没有问题。那么这里就是经里边有的时候说有七随眠,那是什么原因?你说只有六个,他说有七个,那么这个要通经了。
“颂曰:六由贪异七,有贪上二界,于内门转故,为遮解脱想”,这个他就是说,它所以有差异,这六个根本烦恼,因为“贪异”,贪里边有差别,分两个,那么就是成了七个了。那么怎么两个呢?一个是有贪,一个是欲贪。欲贪,我们知道,贪五欲了,这个一般都知道。
什么叫有贪?“有贪上二界”,有贪就是上二界的贪。这个为什么叫有贪?第一是“于内门转故”,上二界都在定地,大部分都是定中的境界,内门转,不缘五欲外境的,欲贪是缘五欲的外境的,所以这两个不同。第一,因为它是内门转,叫有贪。第二,“为遮解脱想”。有的外道认为色、无色界的定就是解脱。那么这里就是说,这还是属于有,还是三有之一,没有解脱,这是有密意。所以这样子把色界、无色界的贪,把它分出来。本来一个贪,把它分成欲界的贪,欲贪,跟色界、无色界的有贪。这样子分出以后,那六个就变七个。那么经里边说的七随眠,也就是指这个,就把贪分了两个,一个是欲界的欲贪,一个是色、无色界的有贪。那么就是把经上的七随眠的问题解决了。
但是什么叫有贪?还得要解释一下。
释曰:六由贪异七,有贪上二界者,前六随眠,由贪异故,分成七种也,一欲贪,二有贪,故名贪异。谓欲界贪,名为欲贪,上二界贪,名为有贪。于内门转故者,释有贪名也,上二界贪,多分托内门转,少分缘外门转,故立有贪名。内门者,定也,贪缘定起,以内为门,名内门转,谓上二界,多起定贪故也。少分缘外门转者,谓彼亦缘色声味触法外境界也。
“释曰:六由贪异七,有贪上二界者”,前面六个随眠,因为贪有不同,要分两个,那么成了七个了。那么哪两个贪呢?一个是欲贪,一个是有贪,所以叫贪异。贪里边有不一样的,欲贪是贪欲界的五欲外境,有贪是贪色、无色界的定内的那些境界。所以说呢,它有差别。既然有差别,分两个,分了两个之后,那就成了七个。
那么什么叫欲界贪呢?“谓欲界贪,名为欲贪”,欲界的贪叫欲贪。上二界的贪叫有贪。这是贪分两个,就是从三界的不同。欲界是外门转,专门缘五欲境的,攀缘五欲境的,欲贪。色、无色界内门转,是定中的。我们入定的时候,不缘外境了,是朝自己的定里边的,就是自己意识里的境界了,那是内门转。所以说这个有贪是……,上二界都是定的境界了,所以说把他们的贪,分了另外一个,叫有贪。
那么为什么叫有贪?第一个原因,“于内门转故者,释有贪名也”。为什么叫有贪呢?“上二界贪,多分托内门转,少分缘外门转,故立有贪名”,上二界的贪,“多分”,从大部分来说,都是内门转,定中的境界,不缘外境的。但是不能说绝对不缘外境,也有“少分缘外门转”。我们说在初禅的时候,段食没有了,鼻识、舌识没有。前五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舌、鼻没有,但是眼、耳、身还有,初禅还有缘外境的。那么禅定里边,也可以借下界的眼睛看东西,不然二禅、三禅的人不能看东西了,他们要看就看。他自己的,二禅以上,无寻无伺。五识是唯寻伺,五识不起,那么你要起五识,怎么样?用初禅的识,初禅的眼,那么起,也可以看,同样能看。所以说,它借下地的识来看,或者是初禅里边,他有眼、耳、身,这个三个识,都可以缘外,但是这毕竟是少数,大部分的时间,都是定中的境界,内门转。所以说,因为大部分,“多分托内分转,少分缘外门转”,那总的来说,叫有贪,属于内门转,少数的外门转,就把它包在里边了。这是一个原因。
什么叫内门?内门是定。你入定的时候,不缘外境的。我们说入了定了,是专门指的意识里边观想了,不缘外边的。我们所谓外境,照现在的话说,就是客观的那些存在了,入定的时候,不去缘那些东西了。所以说,内门是定。“贪缘定起,以内为门”,叫内门转。解释很清楚。为什么叫内门转?这个贪,它是缘定的境界而起,那么它的方向朝内的,内向的,“以内为门”,叫内门转。这个生起来是从内的定的境界而生起来的,内门转。
那么这个内门转为什么原因呢?“谓上二界,多起定贪故也”,因为上二界的人都贪着那个定,对外面的五欲境界不贪的。欲界就是贪五欲境界,它根本没有定。我们知道定的境界是超过五欲境界。
我记得有一个杂志,他一个欧洲的人,他就是对佛教感到很奇怪。他们的哲学观点,认为是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,这是人不可避免的东西,怎么你们出家人,可以把男女的事情除掉呢?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。从生理上,他们绝对是……,人是有这个本能的了。那么他就不知道了,我们佛教里边的定,如果你把定的味道尝到之后,你这个世间男女的贪欲,你丢也来不及,就感到脏得不得了。一般认为是最快乐的,同定的境界一比,差得远了,定的乐比这个超得多。所以说我初禅的境界是离生喜乐,离开五欲的境界。一般说,你把欲界的五欲境界离开了,你不是枯燥的很?你这个人生就没有价值了,太枯燥了,没有味道了。但是不对,不是那回事。你把五欲离开之后,那个得到的那个乐,是殊胜的,超过这个乐。如果定中的乐,超不过五欲的话,那没有人修定了。因为它比不上嘛,你修它干什么呢?殊胜的乐,现成的你可以享受,你何必要这个?正因为定中的乐,超过这个乐,比这个清净,而且更殊胜、更乐,所以才有人,有志气的人,就拋弃五欲,追求定乐,这还是世间的乐,世间禅定。如果出世的禅定里边的,那是更殊胜。还有这个什么呢?除了定乐之外,还有这个法乐,这般若的空性的大乐。这个空性大乐,把一切法观空之后,这个感到的心上反映的乐,那是超过一切,那是世间上的乐不可比拟的。所以说,修行的是可能的,如果没有这些乐的话,修行就是不可能了。但是我们要去追求这个乐啊。你不要说,出了家了之后,这个定中的乐,无漏的空性大乐,不去追求。那你苦苦恼恼的,五欲关住了,这边的又拿不到,那你糟了,就是中间挂起来了,结果很多就会退。那么你就是,既然出了家之后,就要往上进,你不上进的话,你就是要退的了。所以上二界的有情,都起定的贪欲。因为它五欲的,欲界他知道是粗,不要了,对定他还放不下。因为还是有漏法了,没有修无漏的那个出世道了,所以对定起贪,所以说缘内门转。
“少分缘外门转者,谓彼亦缘色声味触法外境界也”,但是不是绝对都是内门转,有的时候,也可以稍稍地缘外。那就是初禅的时候有眼识、耳识跟那个身识,也可以借下地的识,起味。法当然是……,法境是意识的境界了。但是你缘外,色身香味的时候,也可以带起法的一个,它本身也是法。那么这个缘外的,也不是说绝对没有,也可以有。但是这个主要的还缘内,因为内的味道强了,他贪着这个定味了,对外边是稍稍缘一下,不去贪着的。所以总的来说是内门转。这是一个原因。为什么叫有贪?它是内门转的。
为遮解脱想者,又由外道,于上二界,起解脱想,佛为遮彼,立有贪名,显彼所缘,非真解脱。此中自体,立以有名。自体者,谓定及所依身也,谓彼有情,多贪等至定也,及所依身,定之与身,名之为有,缘有起故,名为有贪,有之贪故,依主释也。义准欲界贪名欲贪,贪着五欲外境界故,欲之贪故,亦依主释也。
第二个,“为遮解脱想”。有些外道,“于上二界,起解脱想,佛为遮彼,立有贪名,显彼所缘,非真解脱”,那么因为有的外道,对上界的定,以为解脱了。最明显的,我们前面讲过,外道修无想定的,以为无想定就是涅槃,还有非想非非想天的,也以为这是最高的境界,解脱了。那么这些呢,佛告诉他们,实际上这还在三有轮转之中,并没有解脱,不是真的解脱,所以叫有。有就是三有轮转的意思了,那么你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