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各的體,就是各是各的不同的,一個、一個、一個,最後是一個疑,“及疑”,它們這六個,各式各樣的體,不是同一個東西。所以這裏邊用的字,這是聲明。我們說,在印度,世親菩薩的五明都是精通的。在做文字的時候,離不開聲明。他以簡練的一個頌,把那個知識、很多的意思含攝裏邊,就要靠聲明。沒有聲明的話,你這麼一個字,裏邊要加了,要把每一個煩惱都有貪,又體又不同,這個意思,你要寫出來的話,就要講好多話。現在就這麼用這麼兩個字,一個“亦”,一個“及”,就把這個意思全部表達出來了。

  世親菩薩的聲明的造詣,我們前面開始講過了。當時聲明最精通的那一個婆羅門,跟世親菩薩辯論,給世親菩薩駁得體無完膚。那就是說世親菩薩,不但是內明高深,聲明也是非常之精通的。

  這是第一個根本的煩惱,最略的分六個,就是貪、瞋、慢、無明、見、疑。這六個各是各的,體不同,同時這六個都是從貪引起而生起作用的,所以也可以叫貪、貪瞋、貪慢、貪無明、貪見,貪疑。這是第一個說六個煩惱,六隨眠。

  

  丁二 明七隨眠

  從此第二,明七隨眠。論雲:若諸隨眠,體唯有六,何緣經說,有七隨眠?頌曰:

  六由貪異七  有貪上二界  于內門轉故  爲遮解脫想

  “從此第二,明七隨眠”,那麼數字增了,怎麼增的呢?一個一個增,從六個增到七個。

  “論雲:若諸隨眠,體唯有六,何緣經說有七隨眠?”這就是依據經來辯這個問題。照你這麼說,煩惱的根本是六個,根本煩惱六個,那麼經上,明明說的有七個隨眠,那麼你怎麼解釋?怎麼通?我們說,論就是通經的,那麼經裏的問題論裏邊都要解釋。前兩天有人問,就是藏地好象是講經講得很少,一般都是講論。講論講通了,經就自己會通了。因爲論就是通經的,經裏邊的問題都在論裏講了,把論搞清楚了,你經自己看好了,沒有問題。那麼這裏就是經裏邊有的時候說有七隨眠,那是什麼原因?你說只有六個,他說有七個,那麼這個要通經了。 

  “頌曰:六由貪異七,有貪上二界,于內門轉故,爲遮解脫想”,這個他就是說,它所以有差異,這六個根本煩惱,因爲“貪異”,貪裏邊有差別,分兩個,那麼就是成了七個了。那麼怎麼兩個呢?一個是有貪,一個是欲貪。欲貪,我們知道,貪五欲了,這個一般都知道。

  什麼叫有貪?“有貪上二界”,有貪就是上二界的貪。這個爲什麼叫有貪?第一是“于內門轉故”,上二界都在定地,大部分都是定中的境界,內門轉,不緣五欲外境的,欲貪是緣五欲的外境的,所以這兩個不同。第一,因爲它是內門轉,叫有貪。第二,“爲遮解脫想”。有的外道認爲色、無色界的定就是解脫。那麼這裏就是說,這還是屬于有,還是叁有之一,沒有解脫,這是有密意。所以這樣子把色界、無色界的貪,把它分出來。本來一個貪,把它分成欲界的貪,欲貪,跟色界、無色界的有貪。這樣子分出以後,那六個就變七個。那麼經裏邊說的七隨眠,也就是指這個,就把貪分了兩個,一個是欲界的欲貪,一個是色、無色界的有貪。那麼就是把經上的七隨眠的問題解決了。

  但是什麼叫有貪?還得要解釋一下。

  

  釋曰:六由貪異七,有貪上二界者,前六隨眠,由貪異故,分成七種也,一欲貪,二有貪,故名貪異。謂欲界貪,名爲欲貪,上二界貪,名爲有貪。于內門轉故者,釋有貪名也,上二界貪,多分托內門轉,少分緣外門轉,故立有貪名。內門者,定也,貪緣定起,以內爲門,名內門轉,謂上二界,多起定貪故也。少分緣外門轉者,謂彼亦緣色聲味觸法外境界也。

  “釋曰:六由貪異七,有貪上二界者”,前面六個隨眠,因爲貪有不同,要分兩個,那麼成了七個了。那麼哪兩個貪呢?一個是欲貪,一個是有貪,所以叫貪異。貪裏邊有不一樣的,欲貪是貪欲界的五欲外境,有貪是貪色、無色界的定內的那些境界。所以說呢,它有差別。既然有差別,分兩個,分了兩個之後,那就成了七個。

  

  那麼什麼叫欲界貪呢?“謂欲界貪,名爲欲貪”,欲界的貪叫欲貪。上二界的貪叫有貪。這是貪分兩個,就是從叁界的不同。欲界是外門轉,專門緣五欲境的,攀緣五欲境的,欲貪。色、無色界內門轉,是定中的。我們入定的時候,不緣外境了,是朝自己的定裏邊的,就是自己意識裏的境界了,那是內門轉。所以說這個有貪是……,上二界都是定的境界了,所以說把他們的貪,分了另外一個,叫有貪。

  那麼爲什麼叫有貪?第一個原因,“于內門轉故者,釋有貪名也”。爲什麼叫有貪呢?“上二界貪,多分托內門轉,少分緣外門轉,故立有貪名”,上二界的貪,“多分”,從大部分來說,都是內門轉,定中的境界,不緣外境的。但是不能說絕對不緣外境,也有“少分緣外門轉”。我們說在初禅的時候,段食沒有了,鼻識、舌識沒有。前五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舌、鼻沒有,但是眼、耳、身還有,初禅還有緣外境的。那麼禅定裏邊,也可以借下界的眼睛看東西,不然二禅、叁禅的人不能看東西了,他們要看就看。他自己的,二禅以上,無尋無伺。五識是唯尋伺,五識不起,那麼你要起五識,怎麼樣?用初禅的識,初禅的眼,那麼起,也可以看,同樣能看。所以說,它借下地的識來看,或者是初禅裏邊,他有眼、耳、身,這個叁個識,都可以緣外,但是這畢竟是少數,大部分的時間,都是定中的境界,內門轉。所以說,因爲大部分,“多分托內分轉,少分緣外門轉”,那總的來說,叫有貪,屬于內門轉,少數的外門轉,就把它包在裏邊了。這是一個原因。

  什麼叫內門?內門是定。你入定的時候,不緣外境的。我們說入了定了,是專門指的意識裏邊觀想了,不緣外邊的。我們所謂外境,照現在的話說,就是客觀的那些存在了,入定的時候,不去緣那些東西了。所以說,內門是定。“貪緣定起,以內爲門”,叫內門轉。解釋很清楚。爲什麼叫內門轉?這個貪,它是緣定的境界而起,那麼它的方向朝內的,內向的,“以內爲門”,叫內門轉。這個生起來是從內的定的境界而生起來的,內門轉。

  那麼這個內門轉爲什麼原因呢?“謂上二界,多起定貪故也”,因爲上二界的人都貪著那個定,對外面的五欲境界不貪的。欲界就是貪五欲境界,它根本沒有定。我們知道定的境界是超過五欲境界。

  我記得有一個雜志,他一個歐洲的人,他就是對佛教感到很奇怪。他們的哲學觀點,認爲是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,這是人不可避免的東西,怎麼你們出家人,可以把男女的事情除掉呢?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。從生理上,他們絕對是……,人是有這個本能的了。那麼他就不知道了,我們佛教裏邊的定,如果你把定的味道嘗到之後,你這個世間男女的貪欲,你丟也來不及,就感到髒得不得了。一般認爲是最快樂的,同定的境界一比,差得遠了,定的樂比這個超得多。所以說我初禅的境界是離生喜樂,離開五欲的境界。一般說,你把欲界的五欲境界離開了,你不是枯燥的很?你這個人生就沒有價值了,太枯燥了,沒有味道了。但是不對,不是那回事。你把五欲離開之後,那個得到的那個樂,是殊勝的,超過這個樂。如果定中的樂,超不過五欲的話,那沒有人修定了。因爲它比不上嘛,你修它幹什麼呢?殊勝的樂,現成的你可以享受,你何必要這個?正因爲定中的樂,超過這個樂,比這個清淨,而且更殊勝、更樂,所以才有人,有志氣的人,就拋棄五欲,追求定樂,這還是世間的樂,世間禅定。如果出世的禅定裏邊的,那是更殊勝。還有這個什麼呢?除了定樂之外,還有這個法樂,這般若的空性的大樂。這個空性大樂,把一切法觀空之後,這個感到的心上反映的樂,那是超過一切,那是世間上的樂不可比擬的。所以說,修行的是可能的,如果沒有這些樂的話,修行就是不可能了。但是我們要去追求這個樂啊。你不要說,出了家了之後,這個定中的樂,無漏的空性大樂,不去追求。那你苦苦惱惱的,五欲關住了,這邊的又拿不到,那你糟了,就是中間挂起來了,結果很多就會退。那麼你就是,既然出了家之後,就要往上進,你不上進的話,你就是要退的了。所以上二界的有情,都起定的貪欲。因爲它五欲的,欲界他知道是粗,不要了,對定他還放不下。因爲還是有漏法了,沒有修無漏的那個出世道了,所以對定起貪,所以說緣內門轉。

  “少分緣外門轉者,謂彼亦緣色聲味觸法外境界也”,但是不是絕對都是內門轉,有的時候,也可以稍稍地緣外。那就是初禅的時候有眼識、耳識跟那個身識,也可以借下地的識,起味。法當然是……,法境是意識的境界了。但是你緣外,色身香味的時候,也可以帶起法的一個,它本身也是法。那麼這個緣外的,也不是說絕對沒有,也可以有。但是這個主要的還緣內,因爲內的味道強了,他貪著這個定味了,對外邊是稍稍緣一下,不去貪著的。所以總的來說是內門轉。這是一個原因。爲什麼叫有貪?它是內門轉的。

  

  爲遮解脫想者,又由外道,于上二界,起解脫想,佛爲遮彼,立有貪名,顯彼所緣,非真解脫。此中自體,立以有名。自體者,謂定及所依身也,謂彼有情,多貪等至定也,及所依身,定之與身,名之爲有,緣有起故,名爲有貪,有之貪故,依主釋也。義准欲界貪名欲貪,貪著五欲外境界故,欲之貪故,亦依主釋也。

  第二個,“爲遮解脫想”。有些外道,“于上二界,起解脫想,佛爲遮彼,立有貪名,顯彼所緣,非真解脫”,那麼因爲有的外道,對上界的定,以爲解脫了。最明顯的,我們前面講過,外道修無想定的,以爲無想定就是涅槃,還有非想非非想天的,也以爲這是最高的境界,解脫了。那麼這些呢,佛告訴他們,實際上這還在叁有輪轉之中,並沒有解脫,不是真的解脫,所以叫有。有就是叁有輪轉的意思了,那麼你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