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是有貪,還是屬于有的貪,並沒有真的解脫。

  佛在世,他從太子王宮出來,參訪當時最有名的婆羅門外道,一個就是郁頭藍,還有一個叫阿羅藍。一個是得到無想定,一個是得到非想非非想定,在外道裏邊是最高的成就的兩位。這個太子去參訪之後,很快地,就把他們的定學到了。他們的師父很高興,就想把他留住,他說你好好住在我這裏,我分一半徒弟跟你教,我們兩個平分。太子一觀察這個定,沒有智慧,不能解脫,所以說又跑了。那麼這個就是不是真的解脫,佛沒有成佛之前,已經觀察到這是不究竟的東西,那麼成佛之後,就對外道直接指出:這是有貪,並不是解脫。爲了要遮止外道認爲解脫,故意安個名詞,屬于有貪,這是輪回之中的貪。

  “顯彼所緣,非真解脫。此中自體,立以有名”,這個有是什麼東西呢?這個當下這個自體叫有。

  什麼叫自體?這個體就是定所依身也,修定的身體,跟那個定的境界——他修的定,這個叫有。我們說有貪,有貪,這個有就是定跟他所依的修定的那個身。

  “謂彼有情,多貪等至”,因爲色、無色界的有情都貪定。因爲他們還是有漏法,沒有學佛的佛法的時候,對叁界都有貪著。雖然不貪欲界的粗的那些五欲,但是對他所得到的定,還是貪著。所以色、無色界的有情都貪等至。等至就是定。

  “及所依身”,對他自己的身體,當然還有執著了,他五識沒有解除,對他的身當然有一定的執著,定跟他身體執著。“定之與身,名之爲有”,這個是有了,所以是有漏的東西也是流轉叁有的東西,這就是有。我們現在這個有的自體就是指就是他們色、無色界的定,跟修定所依的身體,這個就是叫有。

  那麼這個貪就是貪著這個定跟所依的身體,這個貪叫有貪。這個貪,“緣有起故,名爲有貪”。這個貪,它是緣了這個境。這個境是什麼?就是定跟那個依的身體,有這個有。緣了有的境而起的貪叫有貪。

  “有之貪故,依主釋也”,這個我們六離合釋學過了,這是對有生起的貪,叫有貪。

  那麼這樣子,這個道理,“義准欲界貪名”,根據這個道理,那麼也可以知道欲界的貪叫欲貪,也是依主釋了。欲界之貪了,叫欲貪。

  什麼貪?“貪著五欲外境故”,欲界是沒有定的,欲界是散地,上邊八個地都是定地。叁界九地了,一個是散地,八個是定地。欲界沒有定,他就是緣外境了,外邊的五欲境界,緣了五欲境界,起貪心的,叫欲貪。“欲之貪故”,是欲的貪,就是貪那個欲了,也是依主釋。

  

  丁叁 明十隨眠

  從此第叁,明十隨眠。論雲:即上所說六種隨眠,于本論中,複分爲十。如何成十?頌曰:

  六由見異十  異謂有身見  邊執見邪見  見取戒禁取

  “從此第叁,明十隨眠”,六個達到七個,七個又再放開成十個。

  “論雲:即上所說,六種隨眠,于本論中,複分爲十”,就是上面所說六個隨眠,“于本論中”,(講“本論”,指的是《發智論》,單說“論雲”,就指的是《俱舍論》),在《發智論》裏邊,把這六個煩惱——隨眠,又分成十個。那麼就問:“如何成十?”怎樣分成十個呢?

  

  “頌曰:六由見異十”,這六個煩惱,由見不同,分成十個。“異謂有身見”。那麼見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本來是一個見,把它打開來有五個見,那麼一個變五個,六個就變了十個。見的異是怎麼異的呢?“異謂有身見”(一個),“邊執見”(兩個),;“邪見”一個(叁個),“見取”一個,“戒禁取”一個。本來是貪瞋癡慢疑見,現在見一個成五個的話,就是六個成十個。

  

  釋曰:前六隨眠,由見異故,分成十種,五是見性,一有身見,二邊執見,叁邪見,四見取,五戒禁取,余貪等五,非是見性。

  “釋曰:前六隨眠,由見異故”,前面六個隨眠,因爲見有不同,它分了十種了。那麼哪個不同呢?“五是見性”,這個見一個,由不同分了五個,裏邊有不同的種類,可以分成五個:一個是有身見,一個是邊執見,一個是邪見,一個是見取,一個是戒禁取。本來是一個見,現在因爲它裏邊的性質不同,就分了五種。這五種加上去,六個就變十個了。

  “余貪等五,非是見性”,那麼其余的貪瞋癡慢疑,它不是見性,不屬于見的。見是推求的意思,前面講過的。有推求的意思的是見。那麼這五個呢,屬于見。就是天臺宗的五鈍使、五利使,前面沒有見性是五鈍使,有見性的是五利使,這是厲害一些。

  

  丁四 明九十八隨眠

  從此第四,明九十八,論雲:又即前所說六種隨眠,于本論中,說九十八,依何義說九十八耶?頌曰:

  六行部界異  故成九十八  欲見苦等斷  十七七八四

  謂如次具離  叁二見見疑  色無色除瞋  余等如欲說

  “從此第四,明九十八”,那麼六個變七個,七個變十個,十個又化成九十八。這個九十八,我們前面是見過面的,所以不難,但是才來的,卻是要費點腦筋。本來是想把這個在黑板上寫出來的,寫了一半,又寫得麻麻匝匝的,恐怕看不清楚。我們以前散的有表,你們下去跟前面的人借一下好了,把表去看一下。如果你們要人多都沒有的話,幹脆還是給它刻個蠟紙就是了。這個黑板就不要寫了。那麼小的黑板,寫也寫不完,寫了一半還不到,後邊還有。那麼今天我們就講一下,明天把表看好之後,再回過來看一看。

  九十八,怎麼叫九十八?“依何義說九十八耶?”《發智論》裏邊又說有九十八個隨眠,那你根據什麼道理說九十八呢?

  “頌曰:六行部界異,故成九十八”,這個六個煩惱,它的部、它的界不同。部有幾部?我們前面一開頭,《俱舍》就說,有五部:見道的時候有苦、集、滅、道四部,修道一部,一共是五部。那麼界有叁界,叁界的不同,五部的不同,六個根本煩惱就化成九十八個。

  那麼下邊就講:怎麼九十八呢?“欲見苦等斷”,欲界的見苦等,是見集、見滅、見道,所斷的煩惱,“十七七八四”,見苦所斷的十個煩惱,見集所斷的七個煩惱,見滅所斷的七個煩惱,見道所斷的八個煩惱,還有修所斷的四個煩惱。

  “謂如次具離,叁二見見疑”,那麼它這個“十七七八四”,是哪裏來的呢?挨了次第,它離開的。就是十個裏邊除哪些成了七個?除叁個見。怎麼成八個?除二個見,怎麼成四個?把見除了之後,再除一個疑,就留下貪、瞋、癡、慢,這四個。那麼這樣子呢,成了“十七七八四”。“十七七八”是見所斷的,四個煩惱是修道所斷。這是欲界。

  “色無色除瞋”,色界、無色界,要把瞋除掉。我們說色界、無色界的有情是沒有瞋心的。所以說,有的人,他說他得了禅定了,不要說他見道,見道的人必定得禅定。我們說,在五停心觀的時候,內凡,還不是聖者,凡夫,這個時候已經得定了,修五停心觀。那麼到四加行——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更是得了禅定的人,這些人都是沒有瞋心的。如果有人說他開了悟什麼的,脾氣大得不得了,除非是菩薩示現的,否則的話,靠不住。爲什麼?開悟的人,決定是得了禅定的。沒有禅定怎麼開悟呢?這是定中的功德,那麼你開了悟之後,決定禅定先得到了已經,得了禅定之後,從定中開的智慧——空性的慧,開了,那就是開悟。開悟的人,決定是沒有瞋心的。所以說我們看到古代的祖師,最標准的就是我們的布袋和尚,這個小孩打他、罵他、身上爬,什麼東西,從來不發脾氣的,一天到晚開口笑的。爲什麼原因呢?沒有瞋心的了。那麼我們說要鑒別一個人是不是真的開悟,是不是真的禅定,那就看瞋心有沒有。這是一個很容易的一個標准,衡量。

  

  但是呢,有些菩薩示現瞋恨相,示現貪相,這個是例外,我們不說。反正凡夫他修行到有成就了,不要說得了禅定,跟定相應之後,瞋心決定是減下去了。如果你一個凡夫,瞋心大的不得了,你跟定道、跟戒還不相應,差得十萬八千裏。好好地下功夫,不要以爲滿足,不要我慢貢高。如果你我慢貢高的話,那你就越走越遠,將來就走的不是佛道,是魔道。我執大魔,把你包起來了。所以真正修行,在這個地方下功夫。並不是說,我背了幾個頌,我解了幾句話,就懂了,就算是學好了。學好了之後,要用的起來,用在身上。隨眠是多少,身上有幾個隨眠,自己認識到;認識到把它壓下去,不給它起作用,然後慢慢地把它消除。這是修行了。這是學法真正起作用也在這裏。你把隨眠……,我們記得溫州有一位,把所有的隨眠,六十二個見什麼東西,叭叭,都背得滾瓜爛熟。這個是不是好啊?當然你學法相學熟了,是好的,但是你看用不用得上。如果你說六十二見什麼東西、煩惱,都背得下來,結果自己身上,卻是有那個東西,邪見也有,煩惱也有,什麼都有,那你背了,白白背,你還是好好照鏡子,這些東西自己身上有多少,要趕快除掉。

  下邊,我們學一個頌。“色無色除瞋,余等如欲說”,色無色界,它的煩惱裏邊,隨眠裏邊,瞋要除掉。“余”,余下的跟欲界一樣。那麼就是欲界是見道所斷的,十七七八,那麼色界、無色界,這兩個界,見道所斷的,是九六六七。欲界修道所斷的四個煩惱,貪瞋癡慢,色、無色界斷的是叁個,貪癡慢,瞋早就除掉了。那麼這裏就配九十八:十七七八四,欲界的,加起來;加上九六六七,它是叁,色界,九六六七叁;無色界九六六七叁;加起來,總的就是九十八。

  

  釋曰:初六句明欲界,後兩句明上二界。六行部界異者,標也,行謂見行,謂六隨眠,由見行異行謂行解,分別爲十,即此十種,部界不同,成九十八。部謂五部,謂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、修所斷部,界謂欲色、無色、叁界。

  “釋曰:初六句明欲界,後兩句明上二界。六行部界異者,標也”,那麼你說怎麼開了九十八的呢?這個六個煩惱,它的見行,就是見的行相有不同。那麼爲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