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他看到自己身體好象不見了,或者是看東西都是飄飄茫茫的了,就感到證到空性了。差的遠得很,這還是定境,連般若皮毛還沒碰到。要真正把這個空性的見得到、證到之後,那才是叫證到空性,那就是真的開悟。所以說,看到這些境界,自以爲開悟了,那就是不學教的關系。我們說提倡學教也是這個,你如果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的“止觀章”你好好學過的話,你再去修禅定,基本上可以保證你不會走那個邪路、偏路,也不會自己增上慢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不會有這些情況。

  那麼沒有這些教理的配合,那就很容易搞錯了。因爲定中的境界是千變萬化,而且是超過一般普通的經驗的,感覺很稀奇,那麼你這個搞不清楚,從來沒有這個經驗了,也沒有人指示的話,就會搞錯。

  我們說,一般說觀想一個佛像了,或者觀想本尊,假使我們說修四臂觀音的,觀四臂觀音觀,你沒有得定的人,你不要說觀,想都想不清楚,漆黑一團,一會兒,你就觀了前頭,他跑了後頭去了,你觀了上邊,他跑到邊上去了,你觀不起來的。如果你心能夠定到五住心以上,不但是顯出來,而且就感到就是自己身上一樣的。那有的人就說:我自己成佛了。這個差得太遠了!這個跟成佛還不知道差了十萬八千裏,也不能形容這個話了,那不過是定中的境界,他有自己感到,能觀、所觀的,分不出來了,因爲定裏邊就是沒有內外了,前後之分的了,那個定的境界跟我們外邊的散心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
  那麼這個時候,就是要自己……,有經驗的,有師承教過的,他當然自己有把握,沒有師承教過,自己或者沒有經驗,你看了這些書之後,也有一個標准——自己呆在什麼地步,不會得狂妄,自以爲證到什麼境界了。那麼現在很多人,氣功師、什麼也好,看到一些……(不能說他們沒有境界了),他們都說自己成佛了,甚至于什麼如來、什麼佛、什麼菩薩,多得不得了。這個你們就是可想而知,他們是對教理是沒有學了。如果你學了真正佛教教理之後,那就謙虛得多了,自己曉得自己在哪一步。這個你們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(磁帶沒有講),我們說你如果有一點水平的話,去看一看,九住心,那還在奢摩他,還沒有成就之前的境界,你毗缽奢那這個空觀還沒有碰到,那是已經有這個境界了。那千萬不要以爲證到空性了,這是差得……,不曉得差到那裏去了。所以一定要學教,不學教的話,你走路沒有方向,自己沒有標准,走到哪裏也不知道,很容易自己以爲高得不得了了。

  好,今天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 第九十七講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,我們講到煩惱的九十八使。因爲昨天沒有表,講的時候,可能有些人不太明確;那麼今天我們有表出來了,大家把表看一下。

  我們先說見道所斷的八十八使——見惑。我們記憶裏邊,見惑、思惑,那是天臺宗的話,見思二惑,就是見所斷惑、修所斷惑。那麼這個八十八使,我們現在先說什麼叫使。這個是一個比喻,在《大乘義章》 裏邊,這麼說的。他說世間上的公使,也是我們現在的警察,公使就是說,他是專門抓罪人的,看到罪人就把他抓起來的。這個煩惱也是一樣子,它跟了我們跑的,碰到有機會,就把我們捆起來,不使我們出叁界,不能出離,好象是警察追罪人一樣,我們就給煩惱所系縛,等于說罪人爲這個警察所抓起來,系縛起來一樣,所以叫使。那麼這個八十八個使就是煩惱了,把我們捆在叁界裏邊,不使我們出離的。那麼假使加上這十個修惑呢,一共是九十八使。使就是煩惱,它的意思就是把我們捆起來,這是警察或者公差,那些差人一樣,把我們抓起來的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,見所斷的裏邊,我們昨天說的“六行部界異”。本來是根本是六個煩惱,因爲它的行相不同,分了五個見;它的部不同,又分了五個部;它的界不同,分了叁個界。這樣子打開的話,那麼就是說,見所斷的有八十八使,修所斷的有十個,一共是九十八。

  我們先說這個見惑。見惑裏邊分叁界,就是界別,界裏邊,“界異”。因爲欲界的,跟色界的、無色界的煩惱是不一樣的,那麼但是都是見所斷的,把它列在一個表。這個部異,欲界的煩惱裏邊,分五部。見所斷的裏邊分四部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,這是什麼意思?我們是這個開悟也好,見道也好,見什麼?就是見苦集滅道,四個道理。有的人說我們開悟是開悟空性,對的,這是一點也不錯。但是空性不離緣起,我們的苦集滅道,就是緣起性空的具體表現。我們在學《印度佛學》的時候,就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。但是後來有很多人,才來的,那麼也不一定能夠知道這一些。我們說最根本的佛的教義,核心是緣起。緣起包括兩個內涵,一個是性空,一個是如幻的緣起。緣起性空、性空緣起是一個東西。從如幻的變化來說,一切的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緣起,沒有自性,就是性空。那麼從我們世間上來說,苦、集、滅、道,這苦是果,集是因,這個世間的流轉的緣起就是苦集二谛;那麼滅、道,滅就是我們證到的涅槃了,是最高的境界。但是要達到這個滅,要需要修道,這是還滅的因果,這個也是緣起。所以說,這個是流轉的緣起跟還滅的緣起,基本上就攝在苦集滅道裏邊。

  所以說我們見道,不是單是一個空落落的空性。在空性裏邊,苦集滅道的四谛,如幻如化的緣起,一絲不爽地看得非常清楚,這就是見道。

  我們爲什麼障住我們不見道?就是有煩惱在裏邊。障住我們見苦谛的煩惱,有十個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戒禁取、見取,這十個是障苦谛的。那麼你見了苦谛的時候,把這十個煩惱就滅掉了。障住我們見集谛(集是因了,苦是果,我們有煩惱造業,就感那個苦的果),那麼障住我們見集谛那個煩惱,就是貪、瞋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見取。這個裏邊,戒禁取跟身見、邊見,是苦谛裏邊的,有身見。那麼戒禁取,因爲直接違背這個苦谛的果跟那個道谛的,所以在集谛、滅谛裏邊沒有它。障礙我們見滅谛的,也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見取。那麼七個、七個。障礙我們見道谛的,除了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邊見等之外,還有一個戒禁取,非道謂道,這個障礙我們見道的。

  所以這一些,都是障礙我們見四谛的那些煩惱。那見了道之後,這些煩惱徹底消滅。假使你欲界的四谛看到之後,這叁十二個煩惱就沒有了,消滅了。那麼這樣子類推,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的見道跟色界的見道,兩個東西是相似,但是不是一碼事,色界、無色界畢竟有它們的特征。所以說在色界、無色界見道的時候,也有色界的苦集滅道、也有無色界的苦集滅道的四谛,這是類智。一個是法忍,一個是類忍。我們說,在見道的時候,八忍八智,忍是見道,智是修道。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。你們才來的,可以回到前面去看一看,講見道的時候都講清楚了。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,上界的、色界的苦集滅道下邊的煩惱,障礙這個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的煩惱,基本上……,因爲相似的,跟欲界一樣,但是有不同——色界、無色界沒有瞋心的。所以說瞋煩惱已經早就沒有了,不必再除了。所以它裏邊就每一個谛少一個瞋,那麼就是十七七八,就是九六六七,一共是二十八個。那無色界同樣,也是少一個瞋,它也是苦集滅道,障四谛的煩惱,裏邊是九六六七。這樣子,叁十二、二十八、二十八就是八十八。這八十八個煩惱是障礙我們見道的,叫八十八使。

  那麼修斷的煩惱,數字不多,就是貪瞋癡慢。疑是屬于迷理的。迷事的,修道的煩惱就是迷事的,對事上不清楚。我們昨天題也有,迷理、迷事,這個以前都講過的。迷理,你道理搞不清楚,沒有一個方向;迷事,道理清楚了,但是還要幹。我們說很多人看過佛經的,知道貪汙是不對的,偷盜是不對的,但是他真正當了他的位置的時候,碰到有些可以占的便宜,他要占,這就是迷事了。明明道理知道,不應該幹的,就是知而故犯了,明知故犯的,就是迷事。我們很簡單地說,假使是不淨觀看過的,一切男女都是骷髅,都是膿血,都是大小便、痰、涕、胰涎、胃液,這些肚子裏的液都是髒的,倒出來的話,臭得不得了。但是因爲迷惑,不淨謂淨。當你知道這個,看了佛經之後,道理知道了,但是你碰到真的事情,你不一定能夠不起煩惱,那就是迷事。

  所以說迷理的煩惱,一下就斷完了,但是迷事的煩惱卻是一品一品慢慢地磨、慢慢地斷。就迷事的煩惱就是,種類很少,貪瞋癡慢。色界、無色界同樣,沒有瞋,就是貪癡慢。一共是十個:欲界四個,色界叁個,無色界叁個。但是這十個,雖然數字少,但是斷起來,卻不是一下斷完的,一品一品斷的。那麼九九八十一品了,一共叁界九地。在欲界的是五趣雜居地,五趣: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五個趣,同時都居在欲界,雜居。那麼這個色界,就單純了。在初禅的,就是離生喜樂,離開了欲界的那些五不善法,得到的喜樂,那個地初禅天,它也有九品的那個修惑。第二是定生喜樂,在定中也能生起喜樂。初禅,因爲欲界是下界,是散地了,這是離才生的喜樂。但是定裏邊,離開了這個初禅的定,還能得更殊妙的喜樂,是二禅,它也有九品的修惑。那麼第叁個就是離喜妙樂,就是第叁禅,也有九品。第四禅舍念清淨地,也是九品。乃至無色界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每一個地都有九品的煩惱。九個地,九九八十一品。這八十一品,我們說的欲界的六品斷完是一來果,欲界的九品斷完是不還果。那麼上邊的八九七十二品的煩惱斷完了,那就成阿羅漢果。這就是修惑。修惑是一品一品斷。見惑,見道的時候,十五刹那就斷完的。那麼這個修惑是十個,加上見惑八十八,是九十八使,這就是所謂這個見修二惑了。那麼一百零八煩惱是什麼?我們就是看,在我們書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