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,書上最後一句(這個我們回過來還要對照),就是這一段的最後一句。“總計成八十八使,更加十纏,名一百八煩惱”,十個纏,我們在黑板上寫了。寫了之後,我們把這個纏看一看,這十個纏,就是無慚、無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舉、昏沈、忿、覆。
那麼這十個煩惱裏邊,昨天有人問的很好:這十個纏到底是見所斷、修所斷?總的來說,大部分來說,修所斷。因爲裏邊我們已經學過小煩惱地,裏邊的恨、忿、嫉、惱,等等,這些都是小煩惱地,但是單獨起的,這是唯修所斷,這是修所斷的。但是這個裏邊,無慚、無愧、昏沈、睡眠、掉舉,這五個,那就要看情況不同了。這五個跟見所斷的八十八使相應的時候,它是見所斷;假使跟修所斷的煩惱這十個,相應同時起來的時候,它是修所斷。所以這十個纏裏邊,五個是一定是修所斷;有五個,可以通見所斷,也可以通修所斷。那通的就是無慚、無愧、睡眠、昏沈、掉舉,這五個。這五個,在我們看起來好象有些不像是煩惱,但是真正修行的時候,這都是煩惱,障礙我們修行的,睡眠、昏沈、掉舉了。實際上我們不要說是大的修行,你在念經的時候,這就是大的障礙。你念經打瞌睡了,那你念什麼經呢?昏沈,雖然沒有瞌睡,糊裏糊塗了,或者掉舉,人坐在這個殿上念經,心在街上,那個你沒有用,念的經不曉得念啥東西,念錯了也不知道。我們往往看到有些人,他念經有口無心,人家舉腔的舉錯了,他也跟著錯了,不去管它,沒有腦袋的。你那個念錯了,你自己要看嘛;這個舉錯了,就不要隨著人家錯嘛。所以這個,也就是很明顯地表示我們很多人,念經的時候有口無心,人家念哪裏去了,你也跟到哪裏去了,自己沒有一個腦袋,這樣子念經的效果當然不大的。那麼這是八十八使,跟九十八使,再加上十個纏是一百零八煩惱。我們表看過了,再把這個長行念一道,這個意義就比較明確了。
釋曰:初六句明欲界,後兩句明上二界。六行部界異者,標也,行謂見行,謂六隨眠,由見行異行謂行解,分別爲十,即此十種,部界不同,成九十八。部謂五部,謂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、修所斷部,界謂欲色、無色、叁界。欲見苦等斷,十七七八四者,此明欲界有叁十六也,苦等,等取余四部也。十謂見苦有十隨眠,七七謂見集、見滅各七隨眠,八謂道谛有八隨眠,四謂修道有四隨眠。謂如次具離,叁二見見疑者,釋上數也。具者,見苦具十也;離叁見者,謂集滅各七,離身見、邊見、戒禁取叁也;離二見者,謂道谛有八,除身、邊二見也;離見疑者,謂修道四,除五見及疑也。故頌上見字,兩度言之,一離叁見,二離二見也。如是合成叁十六種苦下具十,集滅各七,二七十四,足前成二十四,並道八,成叁十二,加修道四,故成叁十六也,前叁十二,名見所斷,纔見谛時,彼則斷故;後修道四,名修所斷,見四谛已後後時中,數數習道時彼方斷故。
“釋曰:初六句明欲界,後兩句明上二界”,這個煩惱裏邊分叁界,等于說前面六句講欲界的,欲界講清楚了,色界、無色界的,同類的,兩句話就解決了。
“六行部界異者”,這個六個煩惱,因爲它的行解不同,就是分五個見,它的部不同,分五部:見所斷的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;修所斷的,修部,那麼一共五個部。它的界不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叁個不同。正因爲這叁個不同,就化成九十八。
“行謂見行,謂六隨眠,由見行異”,六個隨眠裏邊,“見”,總的,它裏的行相不同,有的是執我的,有的是執斷常的,有的是說這個非道爲道的,這樣子分了五個見。“分別爲十”,第一個由見不同,六個煩惱成十個。這十個煩惱裏邊,又因爲五部不同、叁界的不同,一共達成九十八。這個我們有了表,很簡單了,不用多說了。
那麼哪個部?部是五部:見道的裏邊有四部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;修所斷的一部,那麼一共是五部。界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很容易。那麼這個有表,這些都是一句話就解決了。
“欲見苦等斷,十七七八四者”,欲界的煩惱,那是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,跟修所斷,它的煩惱的數字,十七七八,那個修所斷是四,一共是叁十六。
“苦等”,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、修所斷。這個下面四個用“等”字來代替,“等取余四部”,“等”,這個等字就是代替其余的四部。那麼十,怎麼欲界有十個呢?見苦的裏邊,十個隨眠是滿的,都是十個都具足。
那麼見集、見滅,是七、七,“謂見集、見滅各七隨眠”。那麼見道的時候有八個,加一個戒禁取,有八個隨眠。
“四”,修道的那一部有四隨眠,就是貪瞋癡慢了。
“謂如次具離,叁二見見疑”,這個就是具足的是十個,它怎麼是七七八呢?它就是說挨了次第。離開叁個見,就是集谛、滅谛下邊的,苦谛裏邊的十個裏有叁個見離開,就是身見、邊見、戒禁取,離開叁個見,這是七。那麼再道谛裏邊,離二見,身見、邊見除開,戒禁取有的,那麼離二。
再在這個修所斷裏邊,把見(五個見)都除開,疑再除開,留下就是貪瞋癡慢,“四”。
所以說,這個“如次具離,叁二見見疑”,就是解釋上面的數字。“具”,苦谛下邊具足十個;離叁見,集谛、滅谛,各離身見、邊見、戒禁取,離叁個見;離二見,就是道谛裏邊,離開身見、邊見,除身邊二見;那麼離見疑就是修所斷的裏邊,修道裏邊,把六個煩惱裏邊,見跟疑除掉,那就是余下四個,貪瞋癡慢。所以在欲界的這個“十七七八四”,就是這麼來的。
“故頌上見字,兩度言之”頌裏邊的見,它是雙關用的,一個是離叁見,一個是離二見,就是“具離叁二見”。這見,要通叁見、二見,兩次要用。
“如是合成叁十六種”,欲界裏邊,見修所斷的,一共是叁十六。
“前叁十二,名見所斷”,叁十二個是見道所斷的,後頭四個是修道所斷的。
見道所斷的,“纔見谛時,彼則斷故”。見谛的時候,在《俱舍》裏邊說是十五刹那,有的地方說十六刹那,有的地方是叁刹那,有的是一刹那,這個各說各不同,反正是極快。十六刹那也好,十五刹那也好,都是快得不得了。我們一句話還沒有,一個念頭起來,那個已經過掉了。一切法生起來的時候,只有短暫的時間,就是一刹那。見道極快的,才一見谛的時候,這些見所斷的煩惱全部斷掉了。
後來的,修道的四個煩惱叫修所斷。“見四谛已後”,見了四谛以後,“已後後時中,數數習道時彼方斷故”,見了四谛之後,後邊不斷、不斷地去遵照四谛的道理,在事上對修,這個時候,它才斷得了,那就是一品一品地慢慢斷的。
論雲:此中何相見苦所斷,乃至何相是修所斷問也。此中者,光法師解雲:此十隨眠中也。寶法師雲:此論前文,將五見疑配四谛竟,後言余貪等四,各通五部,則有此問。故知此中,此貪等四中,寶解爲善之也?若緣見此所斷爲境,名見此所斷,余名修所斷解雲:答也。光法師雲,此有二意:一緣見此爲境,此者,此四谛也,謂五見疑,親迷四谛,名緣見此也;二緣見此所斷爲境,所斷是五見疑也,謂貪等四,非親迷谛,但緣五見疑上起故,名緣見此所斷也。此中意者,若五見疑緣苦谛起,名見苦所斷,乃至緣道谛起,名見道斷;若貪等四緣見苦所斷五見疑爲境,名見苦所斷,乃至緣見道谛所斷叁見疑爲境,名見道谛斷;不緣見此爲境,及見此所斷爲境,名修所斷。若依寶法師解雲,此貪等四,若緣見此所斷爲境,名見所斷,不緣見此所斷爲境,名修所斷也。如是叁十六中,見分十二,謂苦下五見,集滅各二見,道谛有叁見,故成十二也;疑分爲四,四谛各一也;余四各五,余貪等四,各通五部,四五二十也。兼前十二見及四疑,故欲界中有叁十六。
“論雲:此中……”,這句話很費解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話,“此中何相見苦所斷,乃至何相是修所斷”,這個裏邊——前面講的那些煩惱裏邊,哪些是見苦所斷的,哪些是見集所斷,哪些是見滅所斷的,最後,乃至何相是修所斷?一個一個問。
“問也,此中者,光法師解雲”,這有兩個注解,一個是普光,一個是法寶。我們說玄奘法師的座下,研究《俱舍》的有叁大家。一個是普光論師,他是玄奘法師講《俱舍》的時候,他的筆記記下來的,叫《光記》。一個是法寶,他著了部書,他的觀點跟《光記》的這個很有不同之處,所以他另外做了一部。這兩部是有的地方針鋒相對的,學《俱舍》的話,非看這兩部不可,它們裏邊的差異、辯論都在裏邊。那麼最後還有一部《神泰疏》,《神泰疏》留下來的沒有幾卷,失了很多。那麼重要的就是這叁大家。叁大家裏邊完整的,普光、法寶的書都有。在以前,文革以前,在金陵刻經處,好象是《普光論記》是單行本有的,《法寶疏》從來沒有印過,只是大藏經裏有。但目前來說,《光記》這一部書,有那麼一大堆了——叁十本,線訂本叁十本,現在恐怕是金陵刻經處沒有印了。因爲版子是不是全都成問題,文革以後,很多版都遺失了,要補起來很困難。那麼看的人也不多了,一般的,都是從經濟上著想的,這個書印出來,銷路不大的,因爲能夠研究的人不多。所以說這個書恐怕到現在還沒有印。
那麼這個裏邊,就是光法師的解釋,跟法寶法師解釋有不同,從這一點看,他們兩個,很多地方意見是有差異的。那麼這裏邊,兩個注解都引。引了之後,圓晖法師的意思,是法寶講的對。
那麼這裏先把普光法師的意思講一講。“問也……”,這一句話是《俱舍論》的問題,提的問。先說普光法師怎麼解釋。“光法師解雲:此十隨眠中”,這個“此中”,普光法師就是說,我們指的根本的十個煩惱。這個煩惱裏邊,哪些是見所斷,哪些是修所斷。而法寶法師,他卻不是這樣說。他說“五見疑配四谛竟”,“五見、疑”決定是見所斷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