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把四谛配好了,都是我們就是八十八使裏邊,五個見、疑,它都是四谛,哪一個谛、哪一個谛,下邊都配好了。

  “後言余貪等四”。那麼見和疑就是見所斷,沒有懷疑,不要多問了。而貪瞋癡慢這四個,就是有的是見所斷,有的是修所斷,那這個裏邊有混淆。那麼是問:這四個東西,哪些是見所斷?哪些是修所斷?就問這個。

  那就簡單地說,普光法師說的,十個煩惱裏邊如何分;而法寶論師的說法,在四個煩惱裏邊怎麼分。這個差異就在這裏。

  那麼下邊看下去,爲什麼說法寶是說得比較合理呢?那你下邊的解釋一看就知道了。法寶講的是比較簡單明確,而普光法師講的,是比較繁複。

  那麼這是問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問題。“此中何相見苦所斷,乃至何相是修所斷?”那麼法寶論師跟那個普光法師的分歧,就是“此”,“此中”的“此”。一個說是十個煩惱,此;一個說這個此指四個煩惱。

  那麼下邊是《俱舍論》的回答。“若緣見此所斷爲境,名見此所斷”,見苦也好,見集也好,見滅也好,見道也好,只要說你見了這個所斷的境:假使見苦所斷的境,你緣見苦所斷的境,叫見苦所斷;你緣見集所斷的境,那麼叫見集所斷;乃至你緣見道所斷的境,叫見道所斷。這個“此”是代名詞,可以代替四個,苦集滅道。那說話就簡單了,不然你是苦集滅道一擺的話,這兩句變成八句了。那麼這是見所斷。余下來的叫修所斷。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它是答案。那麼這個答案裏邊的解釋就是複雜了,普光法師跟法寶法師的解釋不一樣。

  我們昨天聽到反映:第一天我們講這個煩惱品,有人說很容易,也有人說不容易。那麼我們說,昨天講的是容易的,今天講的不容易的。不容易就是這兩句話。這兩句是夠幹的,回去還得要仔細地思惟,不是聽了之後,就能解決問難的。

  我們經常要說這個話,就是我們聽大座,聽大座講經的人,一般聽過算數。我們都看得很多,講經了,書拿出來,經講完了,回向一念,書合起來,擺在那裏。明天講了,再拿出來,再翻。這樣子學法,一輩子學不到什麼大東西。具體地現實地說,以前南普陀就有一位,他比我早出家,早就學法了,他參訪了很多善知識,跟了海公上師、定公上師的道場,都去學過法,他而且修密法比我早得多。但是我在南普陀講經的時候,他在做學生,他很謙虛,他自己並不自以爲資格老了,就不學了,他也很謙虛。但是這個就證明了,聽大座,如果不經過思惟的話,收獲是不大的。他能夠給一些老婆婆講經,說開示,滔滔不絕,說得那些老婆婆很歡喜。但是真正有條有理的、有系統的東西,叫他拿出來,他知道不行。那就是說你學法呢,要系統地學,還得要聞思修,聞思了。修當然是,我們一般不容易了,要得定之後才修了;聞思卻是不能免的,聞了之後,一定要思,深入一步的,把它從表面透到裏邊去的,就靠思惟。所以說我們要把這個裏邊的內在的聯系與辯證的關系,裏邊的那些經脈絡,那些都把它搞清楚的話,非思不可,單是聞是不夠的。盡管你多聞,不經過思的話,那個是飄飄皮皮的。我們海公上師打個比喻,就是水瓢上寫賬。你寫賬,一筆賬寫下來,寫賬本子上,那你以後要查,就可以查出來了。你寫在水瓢上,水瓢就是打水的瓢了,你水瓢打起來,當時人家一瓢水一舀的話,你寫的賬都沖掉了,沒有了,這個不穩固的,那個話就是。那麼單是聞,是不穩固的,也不能深入的,是膚淺的。那麼這兩句話,你們回去的話,昨天好象沒有討論,非討論不可,不討論的話,就是沒有思的、思辯的內容在裏邊。他們喇嘛學法,就是教、念、辯論,就是這麼幾個東西,早上如此,晚上如此,都是這樣子。但是你學了、背了很多東西的話,主要是在辯論的時候拿來應用的。那辯論的時候,你輸了,人家罵老師的,你這個老師沒教好,假使辯贏了之後,就是老師教得好。所以說老師對他們教的時候很認真,就是要應付辯論場的。那麼你們如果不辯論的話,學過了,馬馬虎虎算了,這個收效不大。在討論的時候,就是能深入,最好能夠引起辯論。但是辯論不是吵架,不要面紅耳赤地鬧起來了,這個不對。

  “解雲:答也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答案。這個答案,兩個解釋。先把光法師的講了。“光法師雲,此有二意”,這個一句話,兩層意思。“一緣見此爲境”,此就是四谛。“緣見此爲境”,這個“此”就是指四谛了,代替、代名詞,苦集滅道。“謂五見疑,親迷四谛,名緣見此也”,這個十個煩惱裏邊,五個見跟那個疑,它是直接對苦集滅道四谛不明白、疑惑的,這個叫“緣見此”,就是指五見跟疑。“緣見此所斷”,那不是直接的,“爲境”。他就是把這一句話分成兩層,就是“若緣見此所斷爲境,名見此所斷,余名修所斷”,“緣見此”跟一個“緣見此所斷”,他分兩層來講,一句話裏邊分兩層。“緣見此”簡單,就是五見、疑,這是直接迷理的,直接迷了四谛的道理的。

  那麼“緣見此所斷”,這是又一種了。“緣見此所斷爲境”的話,這是第二種。指什麼?所斷,斷的是五見疑。你假使疑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,五見、疑,等到你明白了,這個五個見、疑就斷掉了。

  “謂貪等四,非親迷谛”,貪、瞋、癡、慢,這是迷事的,不直接迷這個道理的,對四谛不是直接迷的。但是,它可以緣五見、緣疑(這個五見疑是緣四谛的),它們間接地緣四谛。

  這是“緣見此所斷”。這個五見、疑,是見苦集滅道的時候,要斷掉的煩惱。假使貪瞋癡慢是緣它的,那麼它也是見所斷;那麼余下來叫修所斷。這是普光論師的解釋。我再說一遍。五見、疑是直接迷四谛道理的,叫“見此”。其它的貪瞋癡慢,它不直接迷四谛道理,而緣的境是五見、疑。這個五見疑是見苦集滅道的時候所斷的煩惱。你如果緣這些煩惱的貪瞋癡慢,那麼這個貪瞋癡慢,是(緣)迷苦谛的,你也是見苦所斷;假使這個五見、疑是迷集谛的,你這個貪瞋癡慢,緣這個五見疑,它也是見集所斷。那麼余下的,就是修所斷了。

  “此中意者”,因爲普光論師的意思比較是……,兩層意思講了有些點繁複,他再重新總結一下。“此中意者,若五見疑緣苦谛起,名見苦所斷”。“見此所斷”,這個“此”就是代表苦集滅道了,一個字可以代四個。見苦的時候,就是見苦所斷;見集的時候,就是見集所斷;乃至緣道谛起的,叫見道所斷。這是直接迷谛理的,五見、疑,很簡單,迷哪一個谛,就是見哪個谛的時候就把它斷掉了。

  那麼麻煩一點的,就是貪瞋癡慢。貪瞋癡慢這四個煩惱,緣見苦所斷的五見疑以爲境,它不直接迷四谛,而它緣的境是五見疑。這五見疑,假使是見苦所斷的,那麼這個貪等四個煩惱,也是見苦所斷。假使所緣的五見疑是見道所斷的,那麼這個貪瞋癡慢也是見道所斷。

  好,這是他的話就是這麼說了。“此中意者,若五見疑緣苦谛起,名見苦所斷,乃至緣道谛起,名見道所斷”,這麼第一層,簡單。

  第二層,“若貪等四”,貪瞋癡慢,四個,“緣見苦所斷五見疑爲境”,叫見苦所斷,乃至緣見道所斷的叁見疑爲境(見道所斷只有叁個見了),那麼這個叫見道所斷的貪瞋癡慢。“不緣見此爲境,及見此所斷爲境”,把第一個條件劈開的,就是余下來的那些貪瞋癡慢,這就是修所斷。

  普光論師把這一句話要講了那麼多,而法寶論師卻講得簡單了。下面是法寶的解釋。

  “若依寶法師解”,這個“此”,不是指十個煩惱,是貪瞋癡慢,因爲五見疑,決定是見道所斷,沒有懷疑,不要再分析了。至于貪瞋癡慢,有見道所斷,也有修道所斷。那麼簡別,哪些貪瞋癡慢是見所斷,哪些貪瞋癡慢是修所斷,那就是要簡別一下。所以說法寶論師的觀點就是,這個“此”是指的貪瞋癡慢這四個。

  “此貪等四,若緣見此所斷爲境,名見所斷;不緣見此所斷爲境,名修所斷”,假使這個貪等煩惱,緣見道所斷的貪瞋疑那些煩惱爲境的(“見此”,就是見苦、見集、見滅、見道,隨便見哪一個),那麼這一些貪瞋癡慢是見所斷;假使不緣那些的,就是修所斷,這個比較幹脆。

  那麼圓晖法師好象是同意法寶的說法。“寶解爲善之也”,這是圓晖法師同意法寶的解釋。就是前面那個小字,最後一句,“寶解爲善之也”,法寶論師的解釋,是善,是好,比較好。

  好,這個一段呢,現在我講了兩道了,但是我想能夠理解的人可能是十分之一有沒有還成問題。那麼你們回去討論的,自己去摸索。

  “如是叁十六中,見分十二”,那麼在這個叁十六,就是欲界的煩惱,見修所斷的煩惱有叁十六了。“見分十二”,見裏邊有十二種。苦下邊五個,集谛、滅谛下邊各二個,道谛下叁個。那麼五、二、二、叁,十二個,“故成十二也”。這是總結算賬了,分類賬,做會計的分類賬就是這樣子。

  “疑分爲四”,疑是四個,四谛下面各一個。

  “余四各五”,其它留下來的貪瞋癡慢,苦集滅道修,都是五個,沒有動。“余貪等四,各通五部”,它們每一部都通的,見集、見苦、見滅、見道、乃至修,都有它。所以都是五個,五部裏邊,每一部裏有它們,有五個了。

  “四五二十也,兼前十二見及四疑”,這個貪瞋癡慢有二十個,十二個見,加四個疑,成欲界叁十六。這是算賬。不這樣子算,我們這個表上一看,叁十二、叁十六也看出來了。那麼這是欲界叁十六,他也給你算好了。

  

  那麼下邊色界、無色界的。“色無色除瞋,余等如欲說”,這個簡單了,欲界的賬算好了,色界、無色界把瞋除掉好了,余下的一樣,各除一個瞋。那麼色界、無色界,“于五部下,各除瞋恚,余與欲同”,每一部,見苦、見集、見道、見滅、修,各一部下除一個瞋,那麼除了五個,五個瞋除掉,其余的跟欲界的都一樣。“故色、無色各叁十一”,欲界是叁十六了,它們除了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